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城市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空间分布特征、化学形态与影响因素,以及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与生物效应,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与趋势是建立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念和标准体系,研究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制与规律及城市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发展判源分析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根辉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148-149,168
阐述了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化学形态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指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是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价和生物有效性评价、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重金属在土壤—水体—大气—生物之间迁移转化机制和规律,以及环境磁学在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3.
NTA对玉米体内Cu Zn的积累及化学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中,人工合成络合剂被广泛用来提高植物提取效率。通过向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加入氨三乙酸(NTA)进行螯合诱导植物提取的研究,并运用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研究了NTA对玉米根、茎和叶中Cu、Zn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Cu和Zn在玉米体内化学形态分布特征与其吸收和富集重金属能力密切相关,NTA能显著促进Cu和Zn在玉米体内的吸收和积累并且影响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分布。玉米根中,Cu和Zn以水提取态为主,有利于金属离子从根部向地上部迁移;在茎和叶中,以氯化钠提取态、醋酸提取态和水提取态为主要形态,以多种有机螯合物的形式存在,是其耐受重金属毒性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福建耕地土壤重金属的环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州、龙岩两市郊区选定污染明显菜地,挖剖面分层取土测定Cu、Zn、Cd、Ni、Pb、Hg、As7个重金属的含量;采用Tessler方法,测定重金属的5种形态,同时用连续化学浸提法测定Hg的5种化学形态。结果表明,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多集中分布在2-20cm表层,呈现出显著表聚特征。在40-60cm土层重金属含量出现中间低两头高的现象,反映了成土过程和土壤环境化学条件对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富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平顶山市环境状况,分析了表层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对重金属形态的分析中,测定了在自然状态下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含量,并分析了pH值、有机质等因素与重金属含量形态的相关关系,以及对迁移转化等的影响,对平顶山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焦化厂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9,(4):695-700
系统归纳了影响焦化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因素,从焦化生产工艺、自然因素、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等3个方面进行概述:焦化生产的备煤运输、炼焦生产、煤气净化以及化工品回收等环节均会释放重金属,并以多种形式进入场地;受风、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实现迁移、扩散,并最终稳定存在于土壤中,而土壤性质和重金属赋存形态会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生物毒性和迁移能力。系统分析焦化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分析焦化厂重金属污染现状,同时对焦化厂污染修复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pH值、根际环境等对其生物有效性影响及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环境化学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以期为深入开展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大、隐蔽性强、治理难度大和修复时间长,与农产品安全问题存在密切联系,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生物质炭具有孔隙度丰富、比表面积大的特点,可提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已广泛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为同类研究及生物质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介绍了生物质炭的表面结构特征,从吸附沉淀、迁移能力、改变化学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和降低作物吸收量等方面概述了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土壤中重金属一方面来自土壤母质本身,不同母质、母岩形成的土壤其重金属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使各类重金属进入环境,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土壤中的Hg、Cd、Pb、Cr、As等污染日益严重,由于重金属元素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能力主要取决于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因此同一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研究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有利于开展土壤环境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微)塑料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而汞作为五大毒性重金属元素之一,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不仅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还会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土壤pH是影响汞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其作用机理的不断探索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概述了土壤中汞的来源、危害及存在形态,并从汞的生物有效性及迁移转化过程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土壤pH对汞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酸性条件可能会使土壤中有效态汞的含量增加,进而导致其生物有效性提高,迁移能力增强;土壤pH对汞迁移转化过程中吸附-解吸的影响较大;土壤pH对汞迁移转化过程中络合-螯合、氧化-还原及甲基化反应的影响机理分别体现在离子竞争吸附、价态变化及甲基化促使因子的合成等方面。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旨在为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治理及汞污染扩散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水生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附与富集能力。[方法]选用美人蕉、黄花鸢尾、旱伞草、再力花4种湿地植物进行盆栽试验,比较其对土壤中4种重金属Cu、Zn、Pb、Cd的富集特性,分析4种水生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特征,研究4种水生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重金属的动态分布,评价其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综合去除能力。[结果]干湿交替处理不仅降低了植物的迁移系数也改变了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干湿交替处理促进了美人蕉、黄花鸢尾、再力花对Cu、Zn、Pb、Cd的富集,抑制了旱伞草对4种重金属的富集;水淹处理4种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迁移系数明显高于干湿交替处理。[结论]对于Cu、Zn、Pb、Cd污染的土壤利用美人蕉、黄花鸢尾和再力花进行修复时适合水淹种植,利用旱伞草进行修复时水淹和干湿交替均可。  相似文献   

12.
用连续提取法研究地球环境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在土壤化学、植物营养和环境科学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很多研究者对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针对以前提取程序分级较多,不便于操作的特点,近些年来,一些研究者更注重于研究简便,应用性强,又能提供有价值信息的重金属形态区分方法。笔者对此方法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应用作了综述,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土壤/沉积物中微量重金属的化学萃取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化学萃取法,包括连续萃取法和单一萃取法,研究土壤 /沉积物中的微量重金属的活动性和生物可利用性是环境土壤化学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这里我们将对近年来该方法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评述。  相似文献   

14.
岩溶区土壤铁锰结核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土壤铁锰结核中重金属元素形态以及生物可利用性,采用连续提取法对岩溶区土壤铁锰结核重金属元素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A、B层铁锰结核Cd、Cr、Cu、Pb、Zn、Mn均以残渣态所占比例最高,A层分别为94.85%、86.30%、95.08%、88.90%、95.46%、64.81%,B层分别为95.67%、...  相似文献   

15.
废弃铅锌冶炼企业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浓度的EDTA溶液对废弃铅锌冶炼企业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土壤进行土柱淋洗修复试验,研究在不同浓度、不同淋洗速率和不同淋洗时间条件下,EDTA淋洗剂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并采用连续分级的方法研究淋洗前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1)用EDTA溶液对表面积为350 cm2,高度为15 cm,重金属铜(Cu)、铅(Pb)、锌(Zn)含量分别为462.76、2 043、3 260 mg/kg的土壤进行淋洗修复,当淋洗剂浓度为0.01 mol/L、淋洗速率为1 mL/min、淋洗时间为24 h时,淋洗效果最佳,对Cu、Pb、Z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7.01%、47.5%、61.6%.(2)用EDTA溶液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淋洗,能有效去除土壤中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以及有机结合态重金属,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6.02%、60.9%、57.69%;而对残余态重金属的去除效果不太明显.由于以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的重金属的移动能力及生物有效性都比较高,对环境危害大,EDTA淋洗可以有效去除这几种形态的重金属.因此,用EDTA溶液淋洗法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烟草对复合污染土壤中镉的吸收运转及改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烟草对重金属镉的吸收运转规律,改良剂对重金属的改良效果,为最终实现人工调控镉活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在复合污染的土壤中烟草对重金属镉的吸收规律,5种改良剂对重金属的改良效果以及烟草体内镉与鲜重和其他重金属的相互关系。[结果]烟草对镉的转移系数在2.28~4.60,向上迁移镉元素能力强。烟草属于镉元素耐性作物,随生育期推移不同部位的镉含量呈下降趋势。加入修复剂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了烟株体内的镉含量。不同部位的镉含量与其鲜重呈显著负相关。在复合污染的条件下,烟株体内镉的含量与其他重金属(Pb、As和Hg)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修复剂在减少烟草镉含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其他重金属的含量,提高了烟草的生物学产量,达到了提高烟草安全品质和产量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17.
水茄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与转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寒静  房志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4530-4533,4535
[目的]研究水茄(Solanum torvum Swartz.)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富集特征,保证中药材的安全使用。[方法]从水茄主要分布区采集植株,测定植物根、茎及其生境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Zn)的含量,分析比较各重金属元素在不同采集地点水茄和生境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及不同采集地点水茄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和转运能力。[结果]不同地区水茄和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着显著差异,根中Cu、Pb、As含量超标;水茄对重金属的吸收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根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不同,富集系数最大的是Cu,其次为Ni;茎中未出现明显的富集现象,其对重金属的转运系数较小。[结论]重金属主要富集于水茄根中,建议以其茎作为主要药用部位。  相似文献   

18.
25 种观赏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0科25种观赏植物进行重金属富集特性试验,它们均能够在受到轻度污染的Cd-Pb-Cu土壤上正常生长.富集系数大多与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显著相关,与各器官生物量不相关,生物量大的植物也有可能富集更多的重金属.凤尾蕨、肾蕨和万寿菊地上部及地下部Cd富集系数均大于1,紫苏地上部及地下部Pb富集系数均大于1,小蚌兰地上部及地下部Cu富集系数大于1,表现出较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地上部富集系数大于1,同时生物量大的观赏植物地上部能积累更多重金属,用于污染修复更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9.
湘西铅锌矿区土壤和植物重金属污染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灿  邹冬生  朱佳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43-21746
调查了湖南湘西铅锌矿区植物组成,研究了尾矿区土壤及周围植物根部土壤的Pb、Zn和Cd含量和基本理化性质,分析了在这些区域自然定居的11种优势植物体内的3种重金属元素的耐性、富集特性。结果表明,矿区土壤极端贫瘠,土壤中Pb、Cd和Zn含量分别达2 789.001、59.83和2 892.00 mg/kg,重金属污染极为严重。该矿区的主要优势物种为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其中野菊花、狗尾巴草和五节芒3种植物地上部生物量较大且对某些重金属向地上部转运能力较强,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一定的修复潜力;地枇杷的地上部Cd含量最大,达152 mg/kg,转运系数为1.03,是潜在的Cd超富集植物。  相似文献   

20.
邱锦泉  付善明  王道芳  肖方  常向阳  宿文姬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209-12212,12234
对粤北某矿下游河流河水及底泥中重金属Cu、Fe、Mn、Zn进行分析研究,采用Tessier和BCR顺序提取法对底泥进行形态分析,通过单因子污染评价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估,探讨底泥中4种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及潜在危害.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水和底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Cu、Fe、Zn污染,两种提取法显示底泥中重金属均以残渣态为主,Cu和Zn存在较为严重的潜在危害,Mn总量不高,而其存在较高生物有效性.BCR提取法各形态分布更为均匀,能更好反映出元素的形态分布特征,较适合该地区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