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辽西半干旱地区地貌和干旱缺水的气候条件,造成了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现状。半干旱地区的树种选择和营造混交林的树种合理配置是辽西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恢复植被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文章根据多年从事项目造林的实践和研究,提出了油松针叶树种与其他树种营造混交林的可行性,为造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天然林保护工程植被恢复工程(以下简称植被恢复工程造林)是有效遏制山西省吕梁市天然林资源破坏所造成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措施和方法。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由于受到自然干旱、沙尘暴、干热风、冰雹早霜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和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辽西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旱生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辽西地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7.1~8.2℃,年降水量400~600mm,最大降水量可达700mm以上,最小降水量仅有200mm,年降水量集中;年蒸发量近1600mm,是降水量的3~4倍。该区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雪干燥。由于植被稀少、土壤质地粘重、雨量集中,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的严重失调。因此,辽西的自然环境就决定了在这个地区,只有少数耐干旱瘠薄的树种能维  相似文献   

4.
山杏(Prunus sibirca)属蔷薇科李属小乔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木本粮油树种,山杏仁是我国出口的土特产品之一,山杏苗木是发展大扁杏的必要砧木。同时,也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营造混交林的伴生树种,对增加我省西部地区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起很重要作用,故此,栽植山杏势在必行。为了探讨山杏播种与植苗造林在不同季节、不同土壤类型  相似文献   

5.
针对甘肃省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的实际,分析了气候干旱对甘肃植被分布的影响、我省植被建设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农业生产不利,应迅速增加这一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增加植被的方法除了人工造林种草外,还可采取封禁措施以消除对植被发育的不利因素,促进植被自然恢复。高原上除少数山地森林和次生梢林外,绝大部分地区光秃裸露,且气候条件干旱严酷,是否能通过封禁恢复植被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73~1974年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植被调查研究,尤其是调查总结当地群众封山育林、封山育草的宝贵经验后,认为在现在的气候条件下,只要在一定时期内消除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山杏(Prunus sibirica)属蔷薇科李属小乔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木本粮油树种,山杏仁是我国出口的土特产品之一,山杏苗是发展大扁杏的必要砧木。同时,山杏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混交林的伴生树种,对增加我省西部地区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起很重要的作用。为此,开展山杏栽植技术试验研究势在必行。为了探讨山杏直播与植苗造林技术,在不同季节、不同土壤类型上的效果试验,给山杏造林生产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高次团粒SF绿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西北地区多为干旱、半干旱荒漠带,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条件恶劣;西南地区山高坡陡、基质疏松、河流下切强烈,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滑坡严重。因此生态环境恢复工作异常艰巨,如果依靠传统的植苗造林,很难在这些地区快速实现绿化。 日本彩光株式会社“土地和绿化研究所”研制的“高次团粒SF绿化技术”是在“恢复  相似文献   

9.
邢金香 《中国林业》2010,(11):54-54
<正>随着全球气候日趋变暖,干旱、半干旱区的植被重建与恢复在世界范围内成为难点。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区,十年九旱,立地条件差,植被恢复难度大。随着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三北防护林体系等林业重  相似文献   

10.
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复杂严酷。土壤瘠薄,蒸发量大,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从而使造林问题多、难度大、保存率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合适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是提高该地区人工造林成活率的有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前言兰州地区处于我省中部干旱地区西侧,气候严酷,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劣。据统计,兰州南北两山荒山面积三十七万亩,至目前,已完成绿化造林七万余亩,主要是前山山面上水造林实现的。其余大部分(仅后山就有25万亩)是不可能提水造林的地方,干旱造林的任务十分艰巨,难度很大。解决这类荒山荒地在  相似文献   

12.
神东矿区属世界八大煤田之一,位于西北地区陕西省愉林市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南部地区,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该地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植被稀少,风沙危害剧烈,水土流失严重。  相似文献   

13.
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研究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日趋紧张已是全球性生态问题.我国的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的面积分别为142.7、113.9、75.1万km2.其总面积为331.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4.6%[1].这些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植被稀少,生物量生产力低,属我国生态建设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强生态建设,恢复植被,需要实施大面积人工造林,提高经营管理技术,确保高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4.
干旱半干旱地区,属荒漠、半荒漠及干旱草原地带,自然条件严酷,植被稀少,植物种类比较单纯。一些乔灌木树种种子,在干旱半干旱特定条件下,形成了特有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性。种子多被有毛、翅或刺;荚果类种子成熟后,果荚自动开裂;一些种子的外种皮木质化;许多种子的外部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种粒小,每一果实内数量很多;浆果类的果实,大部色泽鲜艳。大多数种子没有生理性休眠;没有生理性休眠的种子发芽都比较快;这些种子发芽温度比一般种子要求高;除个别种子大部属光发芽型;有的树种从开花开始种子就开始成熟,边开花,边结实。这些特点都为其繁衍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乔灌木果实、种子资源丰富,广泛用于食品、医药、轻工业等,具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应加强研究,保存抗逆基因,培育新品种、新类型,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本文附有简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乔灌木种子形态特征、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品质指标、种子贮藏、育苗播种处理方法等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理环境下酸枣叶的形态解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资源短缺是目前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全球约有43%的耕地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自然条件下,干旱是决定植被地理分布和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Schulze,1986)。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已成为现代植物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长期处于干旱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16.
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限制因素及调控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该区水分与植被的关系,近自然治理方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指导作用、天然植被的发展为人工治理提供衡量标准、植被恢复的限制因素及调控的战略措施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限制因素及调控措施,探讨了人工治理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行为的可行性,可靠性,提供衡量的自然主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临洮县的封山禁牧与舍饲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封山禁牧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临洮县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林草植被稀少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及其它自然灾害,直接制约着  相似文献   

18.
结合内陆河流域降雨稀少、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和造林成活率低、生态工程建设成效不显著的生产现状,通过采取水平阶、鱼鳞坑、开沟和穴状等4种整地方式,在山滩旱地进行了对比试验,总结出了适于内陆河流域干旱半干旱地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不同整地技术。该技术的研究应用,可节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有利于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9.
土地沙化严重制约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的生产,影响着沙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工作。因此,沙地植被建设已成为我国北方沙区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风沙活动强烈,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水分成为沙地植被建设最重要的生态制约因子。因  相似文献   

20.
干旱缺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和生长的最大限制因素。而地膜覆盖具有降低地表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水分的利用率等作用。本文通过野外实验测定和室内分析,初步揭示了不同规格地膜覆盖对降低干旱、半干旱造林地土壤水分蒸散效应。一、实验地概况神府东胜煤田位于北纬38°50'~39°50',东经109°30'~110°30'之间。处于中国黄河流域中游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沙漠化及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2.5%,严重的干旱缺水已成为该地区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