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冬小麦品种豫麦10号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BR和三唑酮(Tria)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效应。结果表明,0.1μg/mL BR浸种可提高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耐病能力;0.1μg/mL BR浸种结合拔节期和开花后喷洒Tria,小麦旗叶、倒2叶和倒3叶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提高12.2%,107.O%和188.4%;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病程度降低;特别是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较为突出,分别比对照增加2.3粒和3.4g;产量比对照增加20.13%。试验为高水肥条件下小麦高产稳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小麦品种豫麦10号为材料,研究了0.1ug ml~(-1)BR浸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土培条件下小麦苗体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蒸馏水中或是在0.2M甘露醇溶液中BR处理发芽率分别比对照提高7.2%和9.0%,胚根条数分别比对照增加0.8条和O.9条。土培条件下,BR处理明显地促进根系发育,根干重比对照增加18.2%(40d)和11.5%(60d),根苗比比对照提高33.0%(40d)和21.8%(60d)。显而易见,BR改变了植株体内干物质的分配,为小麦苗体安全越冬和正常生长准备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清水浸种为对照,进行了那氏778诱导剂浸种浓度、浸种时间与浸种温度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浸种后小麦出苗延迟,但出苗后其生育进程加快,比对照提前或同期成熟:适宜浓度的那氏778诱导剂浸种能促进小麦分蘖,增加单株次生根数,改善其个体发育状况,提高成穗数:浸种后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绿叶功能期延长,延缓衰老,净光合强度提高4.2%-38.1%以高浓度浸种尤为明显,浸种后的小麦株高降低,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增加,同一浸种浓度下,浸种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且以较高的浸种温度(50℃)效果最为显著,本试验条件下,以浓度为1:80、浸种5小时,浸种温度为50℃的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以农艺性状差异明显的3个硬粒小麦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功能叶之间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和一日内光合有效辐射的差异.结果表明: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面积、光合有效辐射高于倒2叶和倒3叶,而叶绿素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则无显著性差异;去掉旗叶后,3个材料的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和千粒重平均值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8.66%、18.78%和12.15%,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去掉倒2叶和去掉倒3叶的处理,而不同的功能叶处理后经济系数和每穗粒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传统的硬粒小麦选育方法上,结合高光效育种手段,加强灌浆期旗叶光合性状的筛选,有助于提高硬粒小麦产量,并为进一步开展光合机理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施可丰”稳定性肥料在小麦上的试验示范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施可丰稳定性肥料对小麦中后期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旗叶、倒2叶、倒3叶、倒4叶的叶面积分别比施用普通复合肥的处理增加0.44 cm2、2.26 cm2、1.82 cm2和1.03 cm2,扩大了光合面积.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0.5万~1.0万、0.5~1.1粒、0.5~0.8 g,亩增产28.2~88.1 kg,增产率5.80%~16.42%,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大田和盆栽条件下,研究了NaHSO_3,CaCl_2,三唑酮(Tria)和黄腐酸钠(FA)4种抗蒸腾剂对冬小麦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药剂都有抑制蒸腾、增加气孔阻力、提高叶水势的作用。Tria有明显促进植株根/苗比的效应。药剂处理还提高了水分胁迫下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籽实产量,在生产上有一定应用价值。试验确定,各种药剂的适宜施用浓度,NaHSO_3和CaCl_2为1.0×10~(-2)mol/L,Tria和FA为300μg/g,有效期NaHSO_3和CaCl_2在8d左右,Tria和FA在9d以上。  相似文献   

7.
“施可丰”长效缓释肥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田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可丰长效缓释肥对小麦中后期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旗叶、倒2叶、倒3叶、倒4叶的叶面积分别比施用普通复合肥增加0.44、2.26、1.82 cm2和1.03 cm2;对小麦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每6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0.5万~1.0万、0.5~1.1粒、0.5~0.8 g,5.80%~16.42%,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年田间试验,系统研究和分析了不同温型小麦叶片的气体交换等生理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温型小麦品种抽穗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特性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其中冷型小麦品种的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平均净光合速率比暖型小麦品种分别高27.63%,40.12%和70.70%,平均蒸腾速率分别高21.01%,31.54%及26.50%,平均气孔导度分别高21.09%,33.00%及19.38%.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型小麦叶片气体交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多年田间试验,系统研究和分析了不同温型小麦叶片的气体交换等生理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温型小麦品种抽穗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特性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其中冷型小麦品种的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平均净光合速率比暖型小麦品种分别高27.63%,40.12%和70.70%,平均蒸腾速率分别高21.01%,31.54%及26.50%,平均气孔导度分别主21.09%,33.00%及19.  相似文献   

10.
以漯麦18为材料,研究了增产抗倒化控剂劲丰谷德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同时选用多效唑、烯世宝作为对照药剂,清水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几种抗倒伏化控剂无论是在拔节期使用还是在破口期使用,都能够有效防止小麦倒伏的发生;在破口期使用劲丰谷德,无论是与烯世宝(拔节期)叠加使用,还是单独使用,都能够显著减少小麦不孕小穗形成,破口期喷施劲丰谷德1 500 mL/hm~2较对照减少13.6%;小麦穗粒数增加显著,烯世宝1 500 mL/hm~2+劲丰谷德1 500 mL/hm~2、劲丰谷德1 500 mL/hm~2分别较对照增加2.2粒/穗、2.3粒/穗,小麦千粒重分别较对照增加1.1 g、1.2 g,增粒增重,增产显著,分别较对照增产8.4%和9.0%。  相似文献   

11.
以农艺性状差异明显的3个硬粒小麦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功能叶之间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和一日内光合有效辐射的差异。结果表明: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面积、光合有效辐射高于倒2叶和倒3叶,而叶绿素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则无显著性差异;去掉旗叶后,3个材料的籽粒产量、生物学产量和千粒重平均值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8.66%、18.78%和12.15%,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去掉倒2叶和去掉倒3叶的处理,而不同的功能叶处理后经济系数和每穗粒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传统的硬粒小麦选育方法上,结合高光效育种手段,加强灌浆期旗叶光合性状的筛选,有助于提高硬粒小麦产量,并为进一步开展光合机理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以不同浓度苦豆子种子水提物浸种处理小麦种子,研究其对小麦种子的萌发率、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α-淀粉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苦豆子种子水提物浸种后,小麦种子发芽率降低,幼苗的根长、株高和干重在浓度为0.05g/mL~0.10g/mL之间明显高于对照,而在浓度为0.20g/mL~0.50g/mL之间时低于对照;幼苗根冠比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随提取物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而α-淀粉酶活性总体增强,根系活力总体减弱,但在较低浓度条件下对根系活力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不同类型弱春性小麦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偃展4110和弱筋品种豫麦5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开花后叶源的光合特性和籽粒库的积累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弱春性小麦品种在开花后0~14 d,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14天以后开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郑麦9023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强,平均高出13.1%;千粒质量分别比偃展4110和豫麦50高5.9 g和12.4 g,具有明显的"叶强粒重"优势。偃展4110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平均为4.16,比其他2品种同期高出24.1%;穗数分别比郑麦9023、豫麦50高出8.67%和24.01%,具有明显的"叶多穗多"优势。2品种籽粒产量达7 500 kg/hm2以上,播期对灌浆期的叶源性能和粒库指标具有明显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抗茶轮斑病的活性天然产物,为降低茶叶农药残留和提高贵州茶叶品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10种天然产物(香草醛、丁香醛、愈创木酚、百里香酚、吲哚、槲皮素、香叶木素、芹菜素、肉桂酸和L-薄荷)在100μg/mL浓度下抗茶轮斑病的生物活性,并进行EC_(50)测定;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初筛生物活性最好的天然产物在不同浓度下对茶轮斑病细胞外壁的损伤程度。【结果】在10种天然产物中,以百里香酚、愈创木酚和吲哚的生物活性较好,其对茶轮斑病的抑制率分别为82.67%、65.33%和57.33%,比阳性对照萎锈灵(34.67%)分别增加48百分点、30.66百分点和22.66百分点,差异均达极显著,其EC_(50)分别为33.79μg/mL、56.97μg/mL和75.42μg/mL,比阳性对照萎锈灵(231.52μg/mL)的EC_(50)剂量分别减少197.73μg/mL、174.55μg/mL和156.10μg/mL。在200μg/mL浓度时,百里香酚可导致茶轮斑病真菌细胞壁的表面形态从光滑圆润变为部分裂开;在500μg/mL浓度时,真菌细胞壁的受损程度明显增加。【结论】百里香酚抗茶轮斑病的生物活性最好,愈创木酚和吲哚较好。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以不同浓度苦豆子种子水提物浸种处理小麦种子,研究其对小麦种子的萌发率、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α-淀粉酶活性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苦豆子种子水提物浸种后,小麦种子发芽率降低,幼苗的根长、株高和干重在浓度为0.05g/mL~0.10g/mL之间明显高于对照,而在浓度为0.20g/mL~0.50g/mL之间时低于对照;幼苗根冠比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随提取物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而α-淀粉酶活性总体增强,根系活力总体减弱,但在较低浓度条件下对根系活力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骆驼蓬提取物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浓度的骆驼蓬提取液浸泡玉米种子20h,通过室内培养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一定浓度骆驼蓬提取液浸种处理的玉米,根系和地上部生长量增加,根苗比增大;叶绿素和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田间试验表明,0.1g/mL和0.2g/mL浓度浸种处理明显促进玉米株高、茎粗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产量增幅分别达12.68%和11.4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植物源天然绿色农药抑制茶炭疽病的效果,为茶树炭疽病的绿色防控和绿色农药的研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9种天然产物在100μg/mL浓度下抗茶炭疽病的生物活性,并进行EC50测定;通过抗茶炭疽病活体试验,测定生物活性最好的天然产物在500μg/mL浓度下对茶叶感染茶炭疽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结果】在9种天然产物中,以百里香酚和愈创木酚抗茶炭疽病的生物活性较好,其对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3.33%和76.55%,比阳性对照萎锈灵(74.69%)分别增加8.64百分点和1.86百分点;其EC50分别为18.55μg/mL和25.11μg/mL,比阳性对照药萎锈灵(35.53μg/mL)分别减少用药剂量16.98μg/mL和10.42μg/mL。在500μg/mL浓度下,百里香酚对茶叶感染茶炭疽病的保护活性和治疗活性分别为32.66%和38.09%,比阳性对照萎锈灵(20.42%和25.72%)分别增加12.24百分点和12.37百分点。【结论】百里香酚对茶叶感染茶炭疽病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小麦冷源具有明显降低小麦体温的作用,是培育冷型小麦的优质种质资源。论文通过常规石蜡切片的方法观察比较了冷源、冷型小麦小偃6号和暖型小麦9430功能叶片的显微结构,并在灌浆结实期测定了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旨在揭示冷源功能叶片的结构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冷源旗叶叶片厚度分别比冷型小麦和暖型小麦高出19.3%和9.0%,倒二叶分别高出19.7%和5.7%,倒三叶分别高出37.2%和2.7%;冷源旗叶叶脉横截面积分别比冷型小麦和暖型小麦高出25.2%和37.7%,倒二叶分别高出5.9%和12.6%,倒三叶分别高出13.1%和33.3%;冷源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中的叶脉间距分别比冷型小麦小偃6号同叶位功能叶片高出17.7%,2.0%和9.2%,分别比暖型小麦9430同叶位功能叶片低3.7%、6.8%和8.3%。随着籽粒灌浆的进行,冷源、冷型小麦和暖型小麦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冷源和冷型小麦在灌浆前、中、后期均较暖型小麦高,功能叶片衰老缓慢,功能期较长。  相似文献   

19.
以扬麦16和宁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0 g/L、4 g/L、8 g/L、12 g/L)腐植酸叶面处理对扬花期小麦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灌浆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 g/L腐植酸叶面处理后,扬麦16的气孔限制值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18.75%和14.9%,宁麦13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和表观叶肉导度分别增加了20.83%、15.07%、15.94%和20.37%,且都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腐植酸叶面处理显著增加了两种小麦的穗质量增加速率,促进了灌浆进程。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腐植酸浓度的增加,小麦千粒质量、穗粒数和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8 g/L腐植酸叶面处理后,扬麦16和宁麦13的千粒质量分别增加3.9%和16.29%,穗粒数分别增加4.4%和12.68%,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7.34%和28.18%。说明腐植酸叶面处理能有效提高小麦的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增加产量。因此,腐植酸叶面处理可以作为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促进灌浆进程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4种杀菌剂对胡杨和灰叶胡杨种子的消毒效果及对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为我国珍稀树种胡杨和灰叶胡杨的人工育苗造林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DA平板法,在预试验的基础上,选择10.0μg/mL的6%戊唑醇为代表,筛选杀菌剂浸种处理胡杨和灰叶胡杨种子的安全有效时间;采用平皿法检测了0.1,0.5,1.0,5.0,10.0,50.0,100.0μg/mL福美双、嘧菌脂、腈菌唑、戊唑醇对胡杨和灰叶胡杨种子的消毒效果;采用滤纸法进行发芽试验,测算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幼苗株高和畸形率,观测上述不同质量浓度杀菌剂对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结果】杀菌剂浸种处理胡杨和灰叶胡杨种子的安全有效时间为12h,供试杀菌剂浸种处理12h均能明显降低胡杨和灰叶胡杨种子的带菌率,其中质量浓度≥50.0μg/mL的福美双、10.0μg/mL的戊唑醇的消毒效果可达90%以上。胡杨和灰叶胡杨种子经100.0μg/mL福美双浸种处理后,发芽率分别为88.5%和30%,经10.0μg/mL戊唑醇浸种处理后发芽率分别为95%和60%以上。100.0μg/mL福美双浸种处理胡杨和灰叶胡杨种子,幼苗株高分别为6.04和2.32mm;10.0μg/mL戊唑醇浸种处理胡杨和灰叶胡杨种子,幼苗株高分别为8.68和4.21mm。用4种杀菌剂浸种均会导致种子非正常萌发,产生畸形种苗,其中100.0μg/mL福美双浸种对胡杨和灰叶胡杨种苗的致畸率分别为7%和19%;10.0μg/mL戊唑醇浸种的致畸率分别为2.5%和11%;嘧菌酯和腈菌唑对种子的致畸作用较强,种苗畸形率最高可达20%~45%。【结论】100.0μg/mL福美双浸种处理胡杨种子、10.0μg/mL戊唑醇浸种处理胡杨和灰叶胡杨种子是消毒效果显著并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安全的最适剂量,浸种12h为最适浸种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