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福建省安溪县是我国重点产茶县之一,铁观音茶作为安溪县一张亮丽的名片,早已名扬四海,为确保安溪铁观音的品质优势,持续提升安溪铁观音的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引领安溪茶产业"二次腾飞",特举办铁观音大师赛,旨在传承匠心精神,弘扬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进一步激发广大茶农特别是年轻一代从事茶产业的热情,打造安溪铁观音茶产业领军人才队伍。本文主要对开展安溪铁观音大师赛的目的、组织设计情况、赛事流程及举办经验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为各茶产区的茶叶品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茶世界》2010,(1)
本刊讯2009年12月27日,由北京市茶业协会支持,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和安溪铁观音研究院主办,北京市茶业协会安溪铁观音分会、北京安溪商会筹备组承办的2009秋茶北京安溪铁观音  相似文献   

3.
《福建茶叶》2004,(3):25-25
近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04年第91号公告,正式批准对安溪铁观音实施原产地域保护。我省已有“武夷岩茶”和“古田银耳”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按照公告规定,“安溪铁观音”的地域保护范围为安溪县现辖行政区域。今后,全国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将对“安溪铁观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措施,除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内获得原产地域专用标志的企业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或伪造其专用标志,不得使用与该产品专用标志相近的、易产生误解的产品名称或标志,不得销售这种产品。2003年4月,安溪县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要求将安…  相似文献   

4.
做青是安溪铁观音初制加工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工序之一,是提高铁观音产品内在品质的关键技术。本文总结了历年来安溪县安溪铁观音初制技能比赛中参赛者的做法,并通过多年来笔者的制茶实践,就安溪铁观音初制加工中做青环节加以阐述,从而促进铁观音制作技艺的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铁观音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5.
《茶世界》2011,(6)
茶都香韵满三晋,中原古风润千秋。6月11日至13日,安溪铁观音·香韵满三晋系列茶文化活动在太原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山西省茶叶学会、山西省福建商会、福建省安溪县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承办,太原市茶业协会、安溪铁观音集团、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日春股份公司、福建魏氏茶业有限公司、福建三和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安溪岐山魏荫名茶有限公司、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安溪华福茶厂有限公司、福建省安溪县儒家茶业有限公司、厦门山国饮艺茶业有限公司协办。  相似文献   

6.
安溪铁观音优异的品质风格,兼具绿茶香气之高及红茶茶汤之醇,在全国掀起了安溪铁观音品鉴风暴。而安溪铁观音的优异品质风格,主要在做青工序中形成。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又区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具有不同品质特点的茶。本文主要讲述传统安溪铁观音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要求和要点,并对“传统”制法和“现代”制法两种具不同特点的茶品质做了比较,以保护和延续有利于安溪铁观音品质形成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7.
近日,筹备一年的安溪铁观音欧洲营销中心在法国巴黎圣母院附近正式开业。据悉,为确保安溪铁观音的高端形象,安溪铁观音欧洲营销中心由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旗下的安溪铁观音最具代表性企业八马、华祥苑、中闽魏氏、坪山、三和等五家茶企联合组成“第一集团军”,并统一以“安溪铁观音”大品牌进军欧洲奢侈品市场。  相似文献   

8.
花香型安溪铁观音属于福建省茶业中所生产的重要茶叶类型,它在加工工艺流程方面趋同于传统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但在工序技术特征方面却与闽南乌龙茶大相径庭。所以本文简单介绍了安溪县花香型安溪铁观音产业的发展现状,并着重对其初制加工工艺技术进行详细探析,并在最后总结了不同安溪工艺制作背景下花香型安溪铁观音的品质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叶》2014,(8):35-35
去年10月,国内电商航母阿里巴巴与福建安溪县政府合作打造“安溪铁观音天猫秋茶节”。仅过8个月,今年6月,又一电商寡头——京东商城,不远千里来到安溪,举办“京东POP开放平台招商大会”,招集百家安溪品牌企业进驻京东商城。两大电商巨头相继发力,在安溪争相跑马圈地。  相似文献   

10.
廖琼满 《福建茶叶》2000,(Z1):16-17
可曾品过铁观音 ?提起安溪铁观音 ,人们不但会立刻想起其“绿叶红镶边 ,七泡有余香”的美称 ,而且其独特的韵味也随即涌上心头 ,让人顿觉口中生津 ,齿颊溢香。安溪铁观音不愧为“茶中之王”。铁观音原产于安溪县西坪镇 ,发现于靖雍正四年 ( 172 5年 )前后。系乌龙茶中之极品 ,被评为全国名茶和世界名茶 ,也被指定为钓鱼台国宾馆专用茶 ,成为我国国茶。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 ,也是茶叶商品名。从 1916年以来 ,多次在国内外茶叶评比中获奖 ,被誉为“长寿茶”、“青春健美茶”和“茶类中之香槟酒” ,同时 ,还一直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各界人士的…  相似文献   

11.
《茶世界》2006,(2)
本报讯5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认定“安溪铁观音”为中国驰名商标。去年5月,“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受理。收到申报材料后,商标局根据《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组织进行长达半年之久的严格考核认定,最终中国驰名商标花落安溪。“安溪铁观音”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对广大安溪茶农而言,意味着他们无须自创品牌,在坚持保护品牌的前提下,即可分享到顶级品牌荣誉带来的持续收益;对经营安溪铁观音的茶商而言,获准使用者通过自创商标和驰名商标的组合使用,能相得益彰扩大销售;对安溪铁观音消费者而言…  相似文献   

12.
浅析安溪铁观音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观音是我国知名茶叶品类,市场认可度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安溪是铁观音知名产地,茶叶质量优质,驰名海内外,并形成产业化发展规模,提升了当地经济水平。文章将分析安溪铁观音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旨在促进我国安溪铁观音产业化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茶叶科学》2015,(2):100
<正>福建省安溪铁观音集团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专业经营铁观音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全资子公司安溪茶厂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安溪铁观音生产企业之历经六十年的创新经营,公司在乌龙茶精加工工艺与技术研究、产品质量与安全检  相似文献   

14.
安溪铁观音茶叶,是安溪县茶农的经济发展命脉,是安溪地方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根基。据此,文章从安溪铁观音茶树栽培特点入手,对铁观音茶园的规划选择、苗木优选、栽后管理、幼龄茶树管护、肥水管理、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意见建议,以期为茶农栽植培育提供相应思路。  相似文献   

15.
安溪茶产业的优势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成业 《福建茶叶》2010,32(5):36-39
<正>乌龙茶是我国的特种茶,铁观音是十大名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安溪县是铁观音重点产地,茶叶年产量约11.5万t,占全国的27.8%以上,主要产于西坪、虎邱、感德、祥华、龙涓、剑斗等地。据茶叶史料记载和调查表明,安溪县产茶始于唐朝,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安溪县属于全国产茶大县。安溪铁观音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  相似文献   

16.
《福建茶叶》2012,(6):58-60
浓露香永凤山情,新朋老友世界行。2012年12月22日,中国茶界一大盛事——安溪铁观音集团旗下安溪茶厂60周年发展回顾活动,在安溪县官桥镇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000多名嘉宾欢聚一堂,各级领导也莅临现场与茶厂新老员工一起,共同回顾安溪茶厂60年的发展历程,祝福安溪铁观音集团明天更美好。  相似文献   

17.
由福建省安溪县政府主办、安溪县茶管委承办的安溪铁观音企业质量管理大赛活动7月18日启动,将于9月中下旬揭晓颁奖,历时约两个月。此次报名参赛企业必须符合的四个条件是:企业商标注册证、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等相关证照齐全;企业注册地在安溪县现辖行政区  相似文献   

18.
《茶世界》2009,(7)
本刊讯5月22日下午,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安溪县茶叶协会主办的安溪铁观音市场发展研讨会在济南茶叶批发市场热烈召开。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济南市政府副秘书长孙元文、济南市供销合作社监事会主任刘华、中国茶  相似文献   

19.
1994年10月,第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定在安溪县召开。根据联谊会筹委会的议程安排,安溪铁观音、黄金桂等名茶的茶王赛,安溪名茶品尝以及安溪乌龙茶展销等荣事活动列入大会的主要议程。筹委会要求把名茶品尝活动与安溪传统的彻茶技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让世界各地的安溪乡亲以及来宾们在品尝安溪名茶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安溪的范文化。当时主管全县茶业工作的茶业委员会接受任务后,马上召开行政会,最后把任务落实在我的身上。我和安溪县文联副秘书长李波韵先生密切配合.在总结、借鉴、提高的前提下,根…  相似文献   

20.
《茶叶科学》2012,(6):565
<正>福建省安溪铁观音集团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专业经营铁观音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全资子公司安溪茶厂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安溪铁观音生产企业之一。历经六十年的创新经营,公司在乌龙茶精加工工艺与技术研究、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新产品研发、茶叶储存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技术与管理经验。2000年安溪茶厂被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