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大事业,也是一个新话题。发展农村经济,改变乡村面貌,涉及方方面面。农民教育,看起来是“软件”,实质是一个“硬件”。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主体,农民则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农民教育跟不上,建设新农村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目标,关键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人才的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文化基础和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与否,系于教育。发展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马晓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为农民提供最基础的生存条件,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即将在“十一五”期间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就是使农村实现六通、五改、两建设。所谓“六通”,就是农村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就是农村改厕、改厨、改圈、改学校、改卫生所;“两建设”,就是在农村建设公共场所、建设垃圾处理场。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长期浩大的工程,既有“硬件”的要求,如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又有“软件,,要求.即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其中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因为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根本谈不上是新农村,也谈不上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韩俊 《四川农场》2006,(2):18-24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经济、政治、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我国“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内,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具体目标应该是: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改观;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化等社会事业,形成家庭和睦、民风纯朴、社区安宁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有效推进,农民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心是“三衣”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但是,从近几年全国火灾统计情况看,全国有70%以上的火灾发生在农村和城市社区,火灾中死亡人数的70%以上也都集中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如此大的伤亡损失,“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在农村愈演愈烈,这将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笔者针对当前农村消防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三大问题”提出了四个“加”的改进对策,希望对减少或降低农村火灾有所帮助,从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全党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村沼气,可以解决农民生活用能,可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可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发展农村沼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可以使农村经济的增长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努力实现农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富民目标。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期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电企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需要电力保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需要强化电网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社会事业进步需要电力支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需要更高的电力服务水平。因此,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供电企业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供电企业自身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作为县级电力企业,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建设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电网,建立与新农村相适应的农电管理体制、农村电力服务体系,为农村电力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严端祥 《中国农垦》2007,(10):35-38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特征和目标要求来看,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需要广大农民长期而艰苦的努力,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共同行动。  相似文献   

11.
《云南农业》2007,(4):6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2.
《甘肃农业》2007,(2):4-8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3.
《浙江现代农业》2007,(1):42-48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4.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且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做基础。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随着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快速渗透和应用,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部地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甘肃省白银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编制完成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重点抓了组织领导和规划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并且明确要求“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气化等生物质能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加快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为廊坊市发展新农村可再生能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奠定了重要基础。廊坊市的新农村能源事业已呈现出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能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提高农民收入。在农村,农业是基础、是根本,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其基础地位尤为重要,水利事业发展的好与坏,直接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科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几卜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实现总体小康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之一。“十一五”规划、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和小平同志描绘的三步走的蓝图中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现代化,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阶段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决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笔者结合在北京、辽宁两地农村的实地调研,探讨了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意义,对通过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