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年来,稻麦轮作制中免耕效果的研究说明,在多熟制下免耕法对水稻土有防渍促爽,培肥土壤,利于稻麦增产的功效.在此基础上,1982年在本所黄泥土麦茬田上应用灭茬免耕法种植早稻,进一步探索免耕后的施肥技术.材料与方法田间试验设在相邻的两块田内,采用小区与~(15)N微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前作为耕  相似文献   

2.
灭茬免耕法在太湖地区多熟制水稻土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年起,我们在苏南开展了灭茬免耕法(前茬收获后灭茬碎土深5厘米左右)应用效果的研究.三年实践结果初步说明,在多熟制下应用免耕法,对水稻土有防渍促爽、培肥土壤、利于稻麦增产的功效.研究工作主要在平田地区本所黄泥土上两个大区及有关试验田内进行.1980年设稻稻麦三熟制定位试验,有常耕(种稻干耕水旋,种麦旋耕后整细)、常免等处理.1981年设稻稻麦和稻麦两年五熟制定位试验,有常耕及少耕(两年内耕翻一次、前四熟稻麦免耕栽培,第五熟麦常耕栽培)两个处理.各试验田前作均系大元麦,土壤含粘粒(<0.001毫米)25%,有机质2.7%左右,微酸性.同时在所外也设了一些对比田.现就主要结果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稻田实行免耕(灭茬)可以迅速改善土体爽水性,防治青泥化,为苏南平田地区继续发展各种多熟制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但一些研究报道大都侧重土壤的形态变化及物理结构的描述,而对引起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的水分动态则未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稻田土壤剖面水分动态的观察,比较常规耕作(干耕水旋)与免耕措施对黄泥土防渍促爽的效应,为研究改善耕作技术和水浆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该技术是在中稻收获后的茬口田,采用免耕土表播种,播后覆盖稻草栽培马铃薯的一种新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时,能保温保湿防渍除草,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其栽培技术要点是:一、适时开沟排水  相似文献   

5.
<正> 稻茬秋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是当前秋马铃薯生产上一项省工节本、增产高效的新技术。它是在早中稻收获后的茬口田上,采用免耕土表播种,播后施肥再覆盖稻草栽培马铃薯的一种新方法。稻茬田实行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秋马铃薯,具有省工省力省时,保温保湿防渍防草,优化马铃薯生产环境,秸杆还田培肥地力,促进马铃薯及后作增产增收等好处。加快推广对促进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作用。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1.深沟高厢,规范整田。收获水稻  相似文献   

6.
油菜秸秆还田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秸秆还田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具有省工、省力、节水节能、培肥土壤、减少污染、节本增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稻田少免耕土壤生态学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少免耕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今后水稻少免耕技术条件下土壤管理和培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以及需重点加强研究解决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华 《农技服务》2009,26(3):18-18
通过小麦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与普通翻耕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比普通翻耕栽培可增产10%。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具有保温、保湿、防渍,确保苗齐、全、匀、壮,培肥地力,省工、省力、操作简单,增产增收增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的培肥方式在不同的土壤上育秧,研究快速生物培肥剂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快速生物培肥剂较常规培肥的秧苗健壮,根系性状好;采用潮土+快速培肥剂育秧的效果优于水稻土+快速培肥剂,表明快速生物培肥剂对水稻秧苗的影响受土壤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合肥市郊县“稻改菜”的土壤培肥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合肥市近郊高产菜园土土壤和肥东县长乐乡水稻土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土壤酶活性等进行分析,阐述并比较了合肥郊区高产菜园土和肥东县水稻土土壤的肥力特征,提出了“稻改菜”的土壤培肥途径。  相似文献   

11.
秋洋芋稻草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是指在中稻收获后的茬口田,采用免耕土表播种,播后施肥再覆盖稻草栽培洋芋的一种新方法。该项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时、保温、保湿、防渍、除草秸杆还田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水分的表面蒸发和雨水对表土肥料的淋失,提高土壤的供水,保肥能力,增产增效等功能,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秋洋芋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技术一般比翻耕非稻草覆盖栽培每667m^2增产15%-20%。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水稻免耕抛秧是免耕栽培方式的一种,免耕抛秧技术突破了传统的精耕细作观念,结合免耕和抛秧的特点,减少翻耕整地带来的水土流失,可以保护土壤结构,具省工省力等特点。近年来,通过对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研究,表明水稻采用免耕抛秧技术,虽减少总分蘖数,但无效分蘖时间短,营养损耗少,个体发育健壮,且与群体发育协调,利于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穗大粒多,提高产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水、热、气、肥条件,提高土壤的供肥、保肥能力;改善田间生态环境,提高土壤酶活性及水稻根系的各种酶活性,增强根系活力,为水稻生长及高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免耕抛秧稻的肥料管理中,以重施前期肥为主,促花保穗肥为辅;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免耕抛秧稻产量。今后,针对水稻免耕抛秧存在的问题,须加强对其施肥管理、分蘖动态、植株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该技术是在中稻收获后的茬口田秋季免耕,在土表播种马铃薯,播后覆盖稻草栽培马铃薯的一种新技术,比传统翻耕栽培667平方米(1亩)增产181.8公斤。该技术省工、省力、省时,能保温、保湿、防渍、除草,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土样采集与调查,分析了高产菜园土壤和水稻土的理化性状,阐明了高产菜园土壤和水稻土的肥力特征并进行分析与比较,找出了水稻土种植蔬菜的土壤障碍因素,提出了水稻土种植蔬菜的培肥途径:一是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二是适当深耕改土,加快土壤熟化;三是推广平衡施肥;四是重视"稻改菜"后的菜园土壤农田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和周年粮食复合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提高周年粮食产量的效果,于1997~2001年进行了不同有机肥培肥措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平衡施用N、P、K化肥基础上,混种绿肥还土和混种绿肥、猪厩肥、麦秸秆3种有机肥还土的两种培肥措施,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N、P、K养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保蓄、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腐殖质组成有明显效果;两种培肥措施分别比对照周年粮食复合产量平均增产8.3%和20.8%,平均每年每667m2增加纯收入170.25元和272.20元.均显示其培肥、增产增效作用显著,但以三种有机肥还土培肥措施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有机肥对水稻土根层性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研究了有机肥对水稻土根层土壤络合物Fe[Ⅱ]、Mn[Ⅱ]的形成、分布和对微团聚体数量以及根际土壤养分亏缺的补偿,为进一步阐明有机肥的培肥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水稻免耕抛秧与地膜水育秧进行生产对比试验。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水稻旱育免耕抛秧就是将小春作物油菜、小麦等秸秆还予本田,不犁田、不耙田,达到免耕栽培节省投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覆盖栽培节省用水、避免焚烧,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提高产量、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等问题,试验表明,水稻免耕抛秧增产增效显著,具有一定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重庆市忠县段移土培肥示范区3种典型经济作物为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移土培肥和未采用移土培肥措施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全效养分、速效养分、土壤颗粒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在3种种植模式下,移土培肥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效养分、速效养分的含量,提高幅度分别达到了15.4%~80.9%、6.4%~114.2%、13.7%~77.5%。同时,移土培肥工程措施也有效提高了土壤粘粒在土壤颗粒体积含量中的比例,提高幅度在5.3%~166.2%。因此,移土培肥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土壤潜在的肥力、土地生产力以及土壤结构,对于改善库区相对贫瘠的土壤质量有积极的作用,而如何加强移土培肥工程措施后续的管理,将其发挥更大的土壤生态-经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产出投入比高,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可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潮土和水稻土为试验材料,连续开展秸秆还田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土壤的改良培肥效果。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潮土种植水稻的产量,但是对水稻土种植水稻的产量无明显影响;秸秆还田有效提高了潮土和水稻土土壤有机质水平,但对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开展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潮土和水稻土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了土壤容重,但对潮土阳离子交换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