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放牧制度对草地环境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采用不同放牧方式(自由放牧、两区轮牧、四区轮牧、六区轮牧)在围栏封育草地进行分区轮牧试验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群落盖度、草地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放牧方式对羊只不同体重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整个生长季的数据表明六区轮牧繁殖率最高,以四区轮牧羊只体重最大,自由放牧度最小。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暖温性草原区植物群落特征和草地生产力对不同放牧模式的响应,探讨草地生产力和多样性指数的关系,选择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暖温性草原区短花针茅群落作为样地,采用划区轮牧、自由放牧Ⅰ(载畜率3.48只羊/hm~2)、自由放牧Ⅱ(载畜率4.00只羊/hm~2)和围栏禁牧4种放牧方式,2017年连续6个月进行草地健康监测。结果显示:不同放牧方式对草地群落特征及α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围栏禁牧表现最好;划区轮牧的草地群落特征及α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放牧方式;8月围栏禁牧下的草地生产力虽高于其他放牧方式,但10月份4种放牧制度下草地生产力差异较8月份小。综上,和林格尔县暖温型草地可以支持放牧行为,划区轮牧可保证草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试验于2010年6~9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农牧交错区试验示范基地的混播人工草地上进行。试验分为划区轮牧组和连续放牧组,轮牧组与连续放牧组各设3个重复,轮牧区每个重复各有5个小区,每个小区放牧时间为6d。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放牧制度对各组草地牧草的干物质产量影响不显著;对各组草地牧草的营养物质影响差异显著(P<0.05);划区轮牧组牧草的粗蛋白质(CP)含量有高于同期连续放牧草地牧草的趋势,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低于连续放牧草地的牧草;对绵羊增重影响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不同放牧制度对老芒麦人工草地和羔羊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河北省沽源县苏鲁滩牧场种植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人工草地上,研究划区轮牧、自由放牧对草地和当年公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利用均可降低再生老芒麦植株的高度,放牧时间的长短对于老芒麦再生植株的高度具有不同影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老芒麦草地植株密度下降明显,但放牧利用可以促进植株的分蘖和植株密度的提高.老芒麦草地产草量年际间变化较小,放牧利用后再生草产量有限.划区轮牧后羔羊体重均低于自由放牧,而且羔羊增重幅度差异显著(P<0.05).在老芒麦人工草地的放牧利用中难以体现划区轮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确定了新源县则克台镇春秋草地的4种利用方式:打草、自由放牧、分段放牧、划区轮牧,对比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自由放牧方式土壤砂粒含量最高,平均达到21.23%,粉粒含量最低,且在10~20 cm土层显著高于划区轮牧方式(P<0.05)。4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容重为1.08~1.26 g·cm-3,土壤没有表现出压实效应。放牧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高于打草地,其中,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分段放牧方式,自由放牧方式仅使土壤表层碱解氮显著升高,其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的含量均低于分段放牧和划区轮牧。因此,划区轮牧和分段放牧是研究区较为合理的利用方式,可防止土壤养分降低。但是,与划区轮牧相比,分段放牧使土壤表层砂粒含量增高,容重增大,有机质含量降低,所以,采用分段放牧时,应适当降低利用强度。  相似文献   

6.
研究轮牧方式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可为草地合理放牧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夏荒漠草原,以载畜率0.75只·hm-2为水平,以围封禁牧草地为对照(CK),对连续放牧(CG)、二区轮牧(TG)、四区轮牧(FG)和六区轮牧(SG)方式下草地物种植被组成、群落盖度、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轮牧使荒漠草原优良牧草重要值下降,但可增加植物物种种类;增加轮牧分区有利于优良牧草和多年生草本重要值的保持,但对半灌木的影响较小;2)植被盖度以封育和四区轮牧较高,地上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以四区轮牧和六区轮牧草地较高,地下生物量以封育和六区轮牧处理较高,草地凋落物量以封育较高;3)轮牧可增加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优势度,但群落均匀度指数下降;4)各处理下植物群落均不稳定,相比之下,围封禁牧群落稳定性最高,连续放牧最低。综合植被特征和生产中的便利性,研究认为四区轮牧是研究区最适宜的轮牧方式。  相似文献   

7.
研究放牧对草地碳氮储量及固持的影响对草地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荒漠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封育、自由放牧和暖季轮牧下0~4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碳氮固持特征。结果表明:1)经过5年放牧,土壤碳氮含量暖季轮牧最高,分别为5.66±0.32 g·kg-1和0.32±0.01 g·kg-1,自由放牧最低。随土层的加深,有机碳含量在暖季轮牧处理中增加,封育和自由放牧变化不显著;氮含量3种处理垂直变化均不显著。自由放牧碳氮比最高,达到26.98±1.05,暖季轮牧最低。0~40 cm土壤碳氮储量表现为暖季轮牧>封育>自由放牧。2)以封育为对照,碳氮固持量和固持速率呈暖季轮牧>封育>自由放牧。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储量、固持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性(P<0.05);与物种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0.001)。研究认为,从土壤碳氮储量及固持考虑,暖季轮牧的草地利用方式更有利于研究区荒漠草原碳汇能力提升和草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轮牧方式对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可为草地合理放牧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夏荒漠草原,以载畜率0.75只·hm~(-2)为水平,以围封禁牧草地为对照(CK),对连续放牧(CG)、二区轮牧(TG)、四区轮牧(FG)和六区轮牧(SG)方式下草地物种植被组成、群落盖度、生物量、净初级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轮牧使荒漠草原优良牧草重要值下降,但可增加植物物种种类;增加轮牧分区有利于优良牧草和多年生草本重要值的保持,但对半灌木的影响较小;2)植被盖度以封育和四区轮牧较高,地上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以四区轮牧和六区轮牧草地较高,地下生物量以封育和六区轮牧处理较高,草地凋落物量以封育较高;3)轮牧可增加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优势度,但群落均匀度指数下降;4)各处理下植物群落均不稳定,相比之下,围封禁牧群落稳定性最高,连续放牧最低。综合植被特征和生产中的便利性,研究认为四区轮牧是研究区最适宜的轮牧方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放牧形式研究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制度群落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牧草生长季前期干旱年份(2001年),划区轮牧区月现存量、生长量、生产力都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P<0.05),而在降雨充沛的年份(2002年),两放牧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划区轮牧区的优势种的密度、高度、盖度以及重要值在两年均高于自由放牧区(P<0.05).  相似文献   

10.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典型草原区封育恢复中天然放牧草场,于2008年6~10月进行毛肉兼用细毛羊的暖季放牧试验.采用2×5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定不同放牧方式(不放牧,连续放牧,四区、五区、六区轮牧)及2种放牧强度,研究围封过程中放牧绵羊对封育草场牧草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放牧区牧草初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轮牧和连续放牧区,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放牧区;随着放牧季节的延续,不放牧区牧草营养价值下降速度最慢,轮牧区次之,连续放牧处理下降最明显;四区、五区和六区轮牧处理间牧草营养物质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放牧方式与放牧强度对草场营养物质含量动态变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瓦作效应.因此,在放牧强度适中时,划区轮牧能够体现其优越性,随着牧草生长季的延续,较好地保存牧草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不同放牧制度对亚高山草甸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亚高山草甸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自由放牧和划区轮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改变放牧制度对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影响不显著,理化性质对其响应程度亦有所不同。轮牧土壤碱解氮、有机质的含量稍低于自由放牧,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的含量均高于自由放牧。不同放牧制度对草地土壤容重、孔隙度、机械组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典型草原区封育恢复中天然放牧草场,进行毛肉兼用细毛羊的暖季放牧试验.采用2×5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定不同放牧方式(不放牧,连续放牧,四区、五区、六区轮牧)及2种放牧强度(1.0,1.4 hm2/un.sh),运用酶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了围封过程中放牧绵羊对封育草场牧草细胞壁成分月动态变化及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暖季放牧期内,不同放牧区牧草营养物质含量主要受到放牧方式的显著影响(P<0.05).具体表现为,不放牧处理牧草细胞壁有机物(OCW)含量始终显著低于各放牧处理,不同放牧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划区轮牧处理牧草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消化性部分且显著高于连续放牧处理;不放牧处理牧草始终保持着较高的Oa和较低的Ob,而连续放牧处理与其相反,各轮牧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轮牧处理总可消化养分(TDN)和代谢能(ME)含量较高,尤其在牧草生长旺盛期(八月份),六区轮牧放牧场牧草可利用营养物质含量最高,营养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3.
《草业科学》2012,29(1)
通过调查确定了新源县则克台镇春秋草地的4种利用方式:打草、自由放牧、分段放牧、划区轮牧,对比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自由放牧方式土壤砂粒含量最高,平均达到21.23%,粉粒含量最低,且在10~20cm土层显著高于划区轮牧方式(P〈0.05)。4种利用方式下,土壤容重为1.08~1.26g·cm^-1,土壤没有表现出压实效应。放牧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高于打草地,其中,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分段放牧方式,自由放牧方式仅使土壤表层碱解氮显著升高,其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的含量均低于分段放牧和划区轮牧。因此,划区轮牧和分段放牧是研究区较为合理的利用方式,可防止土壤养分降低。但是,与划区轮牧相比,分段放牧使土壤表层砂粒含量增高,容重增大,有机质含量降低,所以,采用分段放牧时,应适当降低利用强度。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放牧方式对毒杂草型退化草地恢复效果的影响,在祁连山北坡选取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喷施臭草利宁后,分别以轮牧和自由放牧两种方式进行利用,8a后对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轮牧草地甘肃臭草消失,自由放牧草地甘肃臭草再生,但与对照相比重要值显著降低;灭除甘肃臭草后轮牧草地和自由放牧草地植物群落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提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灭除甘肃臭草后,轮牧草地0~30cm土壤pH显著降低,土壤水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但是,自由放牧草地0~30cm土壤pH无显著变化,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0~20cm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因此,臭草利宁对甘肃臭草斑块的扩张具有明显遏制作用,化学灭除甘肃臭草与轮牧方式相结合,既能增加可食牧草比例,又有利于土壤水分、养分含量的提高,是治理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紧密结合宁夏中部地区草原的实际,系统地开展了不同放牧方式下草地植物特性、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牧草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及放牧家畜的生产性能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实行6区的划区轮牧方式是科学利用该类草地的最佳方式。轮牧比对照草地生产力提高73.84%。羊只体重轮牧组分别比对照(传统舍饲)、连续放牧和季节放牧组提高4.7kg、0.35kg和1.6kg。  相似文献   

16.
李建龙  许鹏 《草业学报》1993,2(2):60-65
1987年至1990年在新疆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按春秋两季进行了不同强度的分区轮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轮牧强度对土壤物理性状(0~30厘米)、牧草地上部产量、家畜牧草采食率、再生草产量和绵羊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经本文8项指标分析评价,放牧强度以中牧,即牧草利用率50%,最为适宜,它不仅增加了草地产量(比过牧增产60%)和改善了草地组成结构(优良牧草占总产26.3%),而且有利于绵羊增重(119.5克/日·头)和羊毛生产(5.4公斤/年·头);并在本试验条件下,分四区两季轮牧的载畜量(6头/公顷)比自由放牧提高2倍。该类草地在适度放牧下,其草地群落向蒿类+多年生草本类型方向进展演替;反之,经多年过牧后,则向蒿类+一年生草本类型方向退化演替。  相似文献   

17.
主要研究放牧制度对谢尔塔拉地区天然草地土壤物理性状以及对三河牛泌乳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制度对土壤含水量、容重和孔隙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轮牧区土壤含水量和容重均高于连牧区。放牧制度对泌乳量影响显著,轮牧区的产奶量提高了近25%(p<0.05),但放牧制度对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影响不大(p>0.05)。  相似文献   

18.
2000~2002年通过对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在不同放牧制度下植物净初级生长量和家畜采食率的研究,探讨了划区轮牧制度和自由放牧制度草地植物的补偿性生长.结果表明实验期间,不同放牧制度的草群净初级生长量与对照区的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为等补偿性生长;主要植物种群的净初级生长量在不同放牧处理区存在着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补偿性生长趋势;草群和主要植物种群的采食率自由放牧区高于划区轮牧区.试验还表明,生长季节降雨量状况也是影响植物补偿性生长的关键因子,植物的净初级生长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牧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试验于1985年6月至1987年5月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哈雅教学牧场,选用成年杂种羯羊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牧进行了比较试验,旨在探讨荒漠草原地区适宜的放牧制度,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研究结果表明,划区轮牧的草群盖度显著高于季节连牧(P<0.05),牧草质量较季节连牧好;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牧的土壤物理性状没有明显差异(>0.05);划区轮牧的绵羊比季节连牧有较长的休息时间和较短的采食、游走时间(P<0.05或 P<0.01);放牧第三年,划区轮牧的绵羊夏秋增重量显著高于季节连牧(P<0.01)。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北方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人工草地,采取连续放牧(CG)、划区轮牧(RG)两种管理方式放牧苏尼特羊,用内源指示剂法研究放牧羊采食量、牧草干物质消化率,通过放牧羊体重、代谢体重预测牧草采食量。结果表明,划区轮牧羊只采食量显著高于连续放牧(P<0.05),其牧草干物质消化率与连续放牧差异不显著;由放牧羊体重(W)预测人工草地牧草日干物质采食量(DMI)时具有较高可信度,1岁龄、2岁龄、3岁龄羊预测模型分别为DMI=17.32W+60.15、DMI=35.82W-881.92、DMI=64.61W-2427.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