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在浙北桃园中的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在浙北桃园的田间使用效果,本试验通过调查迷向率、蛀梢防效、蛀果率、果实品质等,综合评价性迷向素迷向丝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为害桃树新梢和果实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持效期内可持续对各代雄成虫产生迷向作用。迷向率由4月22日的69.2%提高到6月3日的100%,随后保持稳定。蛀梢防效从4月22日的38.5%提高到7月1日的100%。迷向区蛀果率为3.4%,极显著低于对照的7.2%。尽管迷向丝防治效果显著,但仍不能保证果实完全不受为害,还需要通过农业、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引进梨小食心虫迷向丝、信息素诱芯,在桃园进行梨小食心虫迷向试验,结果表明:"Ⅱ梨小食心虫迷向丝"、"PVC梨小食心虫迷向丝"、"PE梨小食心虫迷向丝"处理的迷向率分别为100%、98.84%和98.27%,防效分别达89.61%、88.90%、86.77%,3种迷向丝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迷向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桃园虫果率,是一种高效、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可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梨小食心虫是果树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化学防治使其抗药性发展很快,且防治困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可作为大面积害虫治理的防治技术,通过干扰雌雄虫正常交配达到害虫防治的作用。综述了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发现、结构鉴定及梨小食心虫迷向技术原理、迷向散发器的种类和技术研究应用进展,以期为梨小食心虫的防治和迷向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性信息素技术在梨小食心虫测报与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指导梨园用药,介绍了性信息素技术在江苏省常州市果园梨小食心虫测报与防治上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单一梨园迷向率为95.4%~100.0%,桃、梨混栽园迷向率为85.1%~94.3%;应用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对梨小食心虫的蛀果防效在83.47%以上,并可显著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新型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性迷向素胶条对中晚熟桃园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通过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折梢率和蛀果率调查,综合评价性迷向素胶条规模化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性迷向素胶条2个施放密度(495条/hm~2和660条/hm~2)结合常规化学防治对梨小食心虫雄成虫的迷向率为98.67%~100.00%,幼虫折梢和蛀果防治效果分别为89.28%~100.00%和93.33%~98.68%,均显著高于常规化学药剂防治。该研究结果探明了性迷向素胶条防治中晚熟桃园中梨小食心虫的最佳施放密度,为梨小食心虫的绿色防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合成梨小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迷向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合成的性信息素干扰和阻断害虫雌雄之间的化学通讯联系 ,使之不能交配和繁殖的治虫方法即为阻断交配技术 ,俗称迷向法。该法具有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环境、简便易行等优点 ,于 2 0 0 1年对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效果进行了研究。1 材料与方法 试验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成 ,散发器为浸有合成性信息素的橡胶诱芯。每个散发器含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2 5 0 μg。迷向试验区设在河北省丰南市刘庄村梨园内 ,主栽品种为 8年生鸭梨和酥梨 ,附近设一个对照区。其中迷向区于 7月上旬每株树按东西南北中分别挂 5个诱芯 ,于 …  相似文献   

7.
以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复合式信息素迷向剂处理(600、900、1 200个·hm~(-2))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以期为合理应用性信息素迷向剂防治虫害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复合式性信息素迷向剂胶处理与对照相比迷向干扰效果显著。7月20日和9月10日的蛀果率调查结果显示,上述3个使用密度处理区苹果蛀果率分别比对照低72.46%、90.58%、90.58%和79.79%、93.09%、93.09%,随时间延续防效略有提高,复合式性信息素迷向剂有良好的缓释效果,持效期可达5个月。  相似文献   

8.
应用性信息素缓释剂迷向防治桃树梨小食心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性信息素缓释剂防治梨小食心虫的持效期及合理使用密度,我们于2008、2009年在河南省郑州市对每根应用0.24 g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丝迷向防治桃园梨小食心虫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梨小食心虫越冬代活动前以350、500、650根·hm-2处理,处理后5个月内均保持了较好的防治效果;350根·hm-2处理在8月份以后防效迅速降低,密度较高处理则保持相对较好防效。结合防治成本,建议中早熟品种可使用350根·hm-2密度进行处理,晚熟品种使用500根·hm-2以上密度处理。  相似文献   

9.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在桃树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在安徽省宿州市老海寺生态黄桃园使用梨小性信息素迷向法进行了梨小食心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该迷向法对梨小成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方法简单、持效期长、无公害,与正常园相比,迷向园在少喷2遍杀虫剂的情况下,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达98.5%。  相似文献   

10.
‘库尔勒香梨’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同域混合发生,均钻蛀隐蔽为害,且抗逆性强,致使化学农药使用频繁而防效低下,已严重制约南疆特色‘库尔勒香梨’产业发展。通过田间性迷向干扰试验,测定了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性迷向剂在阿克苏地区‘库尔勒香梨’园(约9hm2)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苹果蠹蛾在该果园1年发生4代,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200个/hm2处理的迷向率均在94%以上,复合迷向干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蛀果率调查结果显示,7月10日和8月10日性迷向剂胶条600、900、1 200个/hm2处理的蛀果率分别为0.50%、0.25%、0.13%和0.38%、0.25%、0.13%,均显著低于对照,整体上随时间延续防效更为明显。综上,采用性迷向剂对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进行复合干扰迷向防治有良好的效果,且具有环境友好的优势,综合考虑成本,建议田间使用性迷向剂胶条900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乙酸叶醇酯对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植物寄主挥发物对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增效作用。【方法】将不同剂量的乙酸叶醇酯[(Z)-3-hexenyl acetate]制成增效诱芯或直接滴加到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芯,通过对比田间诱蛾量,比较不同处理诱芯的诱蛾效果和诱蛾动态。【结果】乙酸叶醇酯单独使用不能诱捕到梨小食心虫,直接滴加到性信息素诱芯也不能提高其诱蛾效果;30μg的乙酸叶醇酯制成的增效诱芯能显著提高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能力。【结论】乙酸叶醇酯可以作为性信息素增效剂,能显著的提高性信息素对梨小食心虫的诱捕效果和反映田间发生动态。  相似文献   

12.
梨小食心虫性迷向素防治桃梨小食心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40mg/条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进行蜜桃上的梨小食心虫防治试验,以常规化学农药防治为对照。结果表明,常规喷施化学农药防治梨小食心虫需喷7次农药;应用迷向素从4月至8月只需喷布3~4次防治其他病虫害的化学农药;与对照桃园相比,新梢蛀梢防效达100%,果实蛀果率仅0.4%,蛀果防效接近100%,有效地干扰了梨小食心虫雄成虫对雌成虫位置的识别和正常交尾,抑制了梨小食心虫种群的繁殖速度,达到治虫、环保、经济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梨小食心虫是果树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因其发生范围广、寄主作物多、危害损失大而成为江苏省果园主要防控的害虫。目前生产上防控该虫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其钻蛀为害、转主为害的特性使得化学防治效果不甚理想。通过在张家港、无锡等地桃园开展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技术防控梨小食心虫试验发现,该项技术对梨小食心虫的迷向率在99%以上,对于蛀梢和蛀果的防效分别在93%和90%以上,农药施用量明显减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生产中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采用梨小食心虫迷向技术在桃园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连片6.7hm2以上的桃园,平均667m2悬挂梨小食心虫迷向丝60枚,可有效的干扰梨小食心虫的交配,减少其后代的种群数量,从而减轻其危害。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各代成虫的迷向率可达97%以上,且持效期在4个月以上,对各代折梢防效在96%以上,蛀果防效在98%以上。全年减少农药使用4~7次。  相似文献   

15.
梨小食心虫是危害新疆石河子蟠桃的主要害虫之一,危害高峰期的蛀果率在50%以上,每年每亩直接经济损失加繁殖费用高达1200元,部分果农因防治不力造成绝产。石河子蟠桃食心虫研究课题组在2010年研究的基础上,2011年从澳大利亚引进了生物防治梨小食心虫新技术-性诱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进行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分述如下。1材料与方法根据梨小食心虫迁飞、危害特点及性诱迷向丝的诱虫范围,课题组选择林管连2公顷、8连3.87公顷共计5.87公顷蟠桃园为摆放梨小食心虫性诱迷向丝的试验处理区,两个处理区与其他桃园的间隔距离在  相似文献   

16.
正梨小食心虫又称东方蛀果蛾、桃折心虫,简称梨小,属鳞翅目卷叶蛾科。北京平谷桃树面积1.5万hm2,梨小食心虫是危害桃树新梢和果实的主要害虫,由于发生量大,世代重叠,给防治带来困难。目前,防治梨小食心虫除应用套袋技术外,主要还是靠化学药剂。由于果农对防治时期掌握不准,又不能做到联防联治,相当一部分果园的虫果率仍达不到指标。2016年,我们在平谷区果品产业协会示范桃园,应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  相似文献   

17.
梨小食心虫是世界性的蛀果害虫,该虫1年发生多代,主要以幼虫蛀食为害梨、李、桃、杏、樱桃、苹果等果树。梨小食心虫的蛀食习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近年来,关于梨小食心虫的综合防治方法和利用性引诱剂(包括迷向法)进行防治试验方面的报道比较多。2010年我们进行了3种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田间诱捕效果的比较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湖北黄冈地区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探索迷向丝结合化学防治对梨小食心虫防控效果,本研究监测了黄冈地区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比较了3个密度迷向丝结合化学防控对“双臂顺行式”棚架梨园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黄冈地区梨园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发生在3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初,第2代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3代高峰期7月底至8月中旬,第4代高峰期8月下旬至9月下旬;495根/hm^(2)和660根/hm^(2)两个密度结合化学防控对梨小食心虫各个世代迷向率均达到97%~100%,蛀果率均在0.73%以下,防治效果均达到93.13%以上。  相似文献   

19.
性信息素诱剂防治梨小食心虫试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率达到 82 .7%。可见 ,利用性信息素诱杀成虫及干扰、迷向作用 ,打破了害虫的生殖规律 ,使大量的雌性成虫未能产下受精卵 ,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幼虫数量 ,可有效地控制梨小的危害。3 小结近年来 ,昆虫性信息素由于具有高效、低毒、针对性强、不污染环境和不伤害天敌等优点 ,已被广泛应用于农、林、果、蔬等害虫监测和防治 ,成为生物防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蛾试验 ,不仅降低了幼虫蛀果率 ,取得了较好的防效 ,而且初步摸清了梨小在河西走廊的发生规律 ,为今后结合其他辅助措施进行防治 ,进一步提高防效 ,奠定了基础性信息…  相似文献   

20.
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在沙地果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1999年进行了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在沙地果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在冀东沙地梨园、桃园,梨小食心虫5月为初发生期,6月和8月虫量较多,5~9月经常持续存在;桃园与梨园距离越近,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越多;迷向法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化学防治法,但虫果率仍为9%,单纯迷向法达不到防治要求;用性诱剂预测梨小发生期指导药剂防治是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