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清涧县双庙河乡"红枣种养贮加一体化有机创新生产模式"的实施为例,探索区域红枣产业发展的新路子。经过近5年的实践、研究、观察得出这一模式的利弊,并提出红枣创新生产模式示范对策与建议,希望该研究与实践为同类县区逆转枣业颓势、振兴枣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由国家科委组织的全国红枣产业发展研讨会去年底在陕西榆林举行。会上,来自全国9省的代表以及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如何依靠科技、加快红枣产业开发的步伐,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针对我国红枣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学者提出的积极调整品种结构、重视优质品种发展、抓两头促中间、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开发特色名牌产品、培植区域性龙头产业、  相似文献   

3.
针对红枣裂果和黑斑病、炭疽病、缩果病等病害制约山西省红枣产业发展的难题,近年来,山西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研发出红枣多果套袋防裂防病集成技术。2011年该技术在本省榆次贵仁园、太谷东里村、交城安定村、临猗薛家村、稷山南阳村等9个红枣主产区进行了试验示范,套袋枣裂果率仅为6.79%,而没有  相似文献   

4.
山西太谷红枣产业发展面积0.53万hm~2,品种多样,优良品质享誉海内外,通过各项管理技术的实施,产值近2亿元,但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红枣产业出现了管理失衡、资金投入不足、流通不畅,市场竞争力受到冲击。为此,政府协调,转变观念,加强科技支撑,提出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先进的栽培技术,以激发红枣产业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永和县是著名的红枣产地,“中国枣乡”称号享誉全国,产业规模不断做大,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实施兴枣富民战略,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加强示范引导,提高科学管护水平,延伸产业链条,优化市场环境是永和红枣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枣果品质,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培植优势企业,提高加工水平,打造永和红枣知名品牌,是促进永和红枣产业健康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世界红枣在中国,中国红枣在新疆",新疆作为中国新兴的红枣产业基地,无论是面积、产量均超过内地的冀、鲁、晋、陕、豫等五大传统红枣产区。据统计,新疆现有红枣面积447万hm2(6 700多万亩),占全国红枣面积的40%以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主要分布在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和田、巴州和东疆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北疆也有少量栽培。主栽品种是灰枣和骏枣(图1),其中灰枣占全区红枣总面积的60%以上。新疆枣产业已成为富民产业,许多农牧民依靠枣脱了贫,致了富,走上了小康路,红枣产业也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红枣面积快速扩大,迅速掀起"新疆枣热"。  相似文献   

7.
重点介绍了榆林市‘芝麻蜜’香瓜产业的发展现状,在规模、效益、产业化体系和科技支撑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加大扶持力度、创建示范基地、拓展销售市场、加快科技创新"等4项对策和建议,对指导当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永和县地处晋西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东岸.境内山峦起伏,梁峁星罗棋布,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交错,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特别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以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林业的发展.特别是把红枣栽植及产业的延伸摆在全县各项工作的首位,采取多种方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改善永和的生态环境,把永和建设成一个绿满山川、枣果飘香、秀美富庶的新永和.永和县红枣无虫无病,皮薄核小,肉厚味甜,品质上,早在唐代就已作为贡品进京,千百年来,倍受人们喜爱.周恩来总理曾在20世纪70年代为永和红枣签署嘉奖令.1993年,永和被国家林业部定为全国干鲜果品名优特产红枣示范基地县.1996年12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永和红枣"绿色食品"的商标冠名权.1997年10月,在山西省首届干果经济林产品评奖展销会上,永和木枣被评为"山西十大名枣"之一,永和县被誉为"无虫红枣第一县""中国枣乡".……  相似文献   

9.
为推进红枣产业发展,以当前鄂尔多斯市红枣产业的实际发展为切入点,介绍鄂尔多斯市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矛盾,并对鄂尔多斯市红枣产业升级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今年,陕西省佳县科学构建红枣产业发展战略体系,建立新政推动、科技驱动、市场拉动为主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做强做精红枣产业。一是狠抓红枣基地建设。引导枣农高标准建设有机红枣基地,鼓励土地集中流转,大户承包经营,全年新栽红枣4000hm2,低产改造3333.33hm2。大力建设新品种枣园,通过内育外引、高接换种、砍伐再植等方式,淘汰劣势品种,更新老化枣林,优化基地结构。  相似文献   

11.
吴堡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枣是我县的传统产业,近年来.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兴县富民的战略来抓,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在红枣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和企业化发展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进一步壮大红枣产业上仍有不少问题。如产业化进程缓慢。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有的增产不增收。为此,我们对全县红枣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红枣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初,陕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3月份在洛南县召开了全省核桃生产现场会,出台了支持核桃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7月份又在山阳县召开了全省秦巴地区优质核桃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现场会,发布了秦巴地区核桃产业科技发展规划(2010~2015年)。由此可见,新一轮"核桃热"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13.
红枣产业是近几年来新疆发展最快、覆盖最广、惠民成效最显著的一项林果产业,对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上海是中国高端消费的代表,调查上海市消费者红枣消费的偏好,能够为新疆红枣的生产和营销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新疆红枣成为上海消费者红枣消费的首选,消费者购买红枣时最关注的是红枣的质量和口感,购买的渠道主要为大型超市,其次为网上和专卖店。消费者红枣的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对新疆红枣产地和品牌认知度较低。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红枣质量,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树立新疆红枣高端品牌形象,通过开展网络直销或者搭建"农超对接"平台等方式,是扩大新疆红枣销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条件使且末县成为生产优质红枣的基地。且末红枣以其优良品质赢得疆内外消费者的一致好评。通过分析且末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为且末县红枣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甘肃民勤县干旱沙区示范种植的灰枣、骏枣进行观察。从气侯条件、适应性、品种特色、销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选择适合市场及消费者需求的品种,以促进红枣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疆发展红枣产业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树具有易栽培、适应性强、结果早、收益快等特点,加上南疆地区发展红枣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几年种植红枣的规模骤增,特别是红枣直播建园技术的推广,使这一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发展热潮。但为促进红枣产业在新疆健康发展,作者通过分析资源优势和借鉴国内先进经验,特提出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乐陵小枣     
正乐陵金丝小枣栽培始于商周,据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山海经》《诗经》、《本草纲目》等史料对乐陵金丝小枣均有专门记载。乐陵是驰名中外的"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中国小枣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乐陵金丝小枣因其独特的品质而倍受推崇,成为历代朝廷贡品。自1989年以来,乐陵连续举办了27届金丝小枣文化节和4届红枣产业博览会,"枣博会"已成为商务部支持的唯一红枣类展会。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不仅是我国产棉大省,又是我国新兴的红枣产业基地.近几年,南疆各地区将发展红枣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强区富民的首选产业进行大力推进,每年从内地枣主产区调入优质红枣苗木几千万株,但大部分农民对退棉栽枣认识不到位或缺乏科学栽植技术,结果造成:"年年栽枣不成园,年年管理不见效",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严重影响新疆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强化蔬菜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东文  钟芳  许家玲 《蔬菜》2019,(1):36-38
为推动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活力,全面分析了淄博市蔬菜科技工作现状:科技对蔬菜产业的贡献率达到了63.7%,"产学研"结出硕果,科技推广效果显著,集约化育苗初具规模,蔬菜技术培训深入推进。总结了科技发展面临的5个问题:菜农小规模经营制约科技推广,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种苗产业制约蔬菜产业发展,菜农老龄化问题严重,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并提出了强化科技创新推动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5个对策:创新发展方式,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创新科技模式,推动技术升级;推进园区创建,增强示范带动;狠抓项目建设,助推产业发展;强化组织领导,做好科技服务。  相似文献   

20.
新疆红枣品牌发展现状及建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新疆红枣种植面积、产量的基础上,对新疆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尤其是红枣加工企业和专业组织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新疆红枣品牌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品牌定位、品牌推广渠道、品牌意识、品牌使用、管理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新疆红枣品牌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