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麦新品种"花22"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22(原名秀96-22)是嘉兴市农科院采用类型育种法与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运用花药培养技术共同选育出的大麦新品种。连续多年的品系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能够持续高产,产量平均比对照“花30”增产17.5%。经国家啤酒大麦品质检测中心测定,花22千粒重(绝干)40.5 g,蛋白质10.99%,制啤品质好。2006年2月22日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花22”。  相似文献   

2.
花98-11是我院和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合作,在"九五"育成大麦新品种花30基础上,利用遗传育种的优异材料和生物技术结合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系,在穗粒结构和群体结构方面比花30有所提高,如单位面积(公顷下同)有效穗比花30增150万以上,平均单产增11.8%~12.5%,千粒重提高1~2g,株高矮5cm左右,矮杆抗倒、抗逆性强,穗、粒、重稳定协调.为保证该品系高产、优质性状,在栽培上要注意攻穗、增肥、除草、治虫等环节.做到密群麦、平项麦、见麦不见沟、田间无杂草.  相似文献   

3.
大麦新品种“花30”采用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手段育成,它具有穗层整齐生长清秀,矮秆多穗,耐肥抗倒、耐湿抗病、称产高产等特性,推广面积甚为迅速,已成为浙江省和上海市大麦主栽品种,并辐射全国有关省、市。  相似文献   

4.
浙啤33(原名花03-3)系嘉兴市农科院与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合作育成的耐湿、耐肥抗倒、抗逆性强、优质、高产、二棱春性皮大麦。经品质分析该品种细粉麦芽浸出率81.27%,糖化力217.80 WK,蛋白质含量9.83%,麦芽α-氨基氮(绝干)169.12,库值50.59,黏度0.91,制啤性好;2007年4月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委员会认定,定名"浙啤33"。  相似文献   

5.
海花1号系上海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以"花30"为母本,"99050"(育种中间材料)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花药培养后选育出的一个花培新品系.海丰2006年引进试种,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及大面积的种植,其具有高产稳产、耐肥抗倒、熟期适中、适应性广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突出的优质啤酒大麦品系,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大麦新品种"花30"采用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手段育成,它具有穗层整齐生长清秀,矮秆多穗,耐肥抗倒、耐湿抗病、稳产高产等特性,推广面积甚为迅速,已成为浙江省和上海市大麦主栽品种,并辐射全国有关省、市.  相似文献   

7.
高产高淀粉高粱吉杂355号是吉林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以自选高梁不育系HV45A为母本,以自选抗螟恢复系YN141R为父本,于2007年组配而成。具有高产、高淀粉、耐螟虫,商品品质好,熟期适中等优点。吉杂355号抗高梁丝黑穗病,高抗叶病,增产潜力大,是2012年2月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即将大面积推广的高粱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花98—11是我院和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合作,在“九五”育成大麦新品种花30基础上,利用遗传育种的优异材料和生物技术结合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系,在穗粒结构和群体结构方面比花30有所提高,如单位面积(公顷下同)有效穗比花30增150万以上,平均单产增11.8%一12.5%,千粒重提高1—2g,株高矮5cm左右,矮杆抗倒、抗逆性强,穗、粒、重稳定协调。为保证该品系高产、优质性状,在栽培上要注意攻穗、增肥、除草、治虫等环节。做到密群麦、平顶麦、见麦不见沟、田间无杂草。  相似文献   

9.
“花11”原名“花98-11”是由嘉兴市农科院与上海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采用类型育种法和小孢子培养技术共同育成的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1],该品种在江苏省苏北地区种植,表现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等特点[2],为探索该品种在本生态区获得高产高效的最佳播期、播种量,给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依据,特设本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设计本试验设播种期、播种密度两因素,采用裂区设计,以播种期(A)为主处理,播种密度(B)为副处理。播种期设计4个水平(A1)10月25日、(A2)10月30日、(A3)11月5日、(A4)11月10日;播种密度设计…  相似文献   

10.
“合丰45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育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为超高产品种,脂肪含量22·06%,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MV1号株系,为超高产、优质、抗病型品种。  相似文献   

11.
优质食、饲两用甜秆小麦--龙1858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质食、饲两用甜秆小麦“龙18588”是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利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方法相结合,把黑麦的甜秆(叶)等基因导入到优质强筋抗赤霉病的小麦中,2000年冬选育而成,编号为龙18588。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1986-2000年大豆育种研究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主要论述1986年-2000年黑龙江省大豆育种研究的成就和展望.在此期间,各育种单位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08个大豆优良品种,其中黑龙江省农科院育成81个,占75%.育成品种在生育期、产量、抗病虫性、品质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和改善,育种技术得到了发展.并对育种存在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状,长期以来水稻的育种目标是以产量为导向。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协同攻关实现了水稻育种技术突破,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利用促进了水稻产量两次大的飞跃。随着我国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极端天气出现的频次上升,水稻育种对品质、抗性与耐逆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生物技术正在不断革新,特别是基因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产优质多抗耐逆的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强有力支持,推动着我国水稻生产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基因编辑技术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水稻高产优质、抗病虫、耐逆及杂种优势育种应用中的新进展进行简述,旨在为高效培育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一些育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国民 《中国稻米》2001,7(1):27-27
龙稻1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育种室以日本彩为母本 ,藤系144为父本进行杂交 ,采用6圃制的混合育种方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在保持食味的前提下 ,改良了日本“彩”品种产量低、抗稻瘟病弱等特性 ,集高产、优质、抗病、耐冷于一身。龙稻1号直链淀粉含量低 ,属于半糯性软米 ,2000年2月经省种子管理局审定命名。它的育成 ,为黑龙江省寒地稻作增添了新的稻种资源。一、产量表现1995年、1996年在哈尔滨市省农科院内试验平均产量为578kg/667m2 ,较对照品种东农415平均增产20.8 % ;1997、1998年参加省第…  相似文献   

15.
周豆20号是周口市农科院以高产、抗病、抗炸荚为育种目标,采用聚合阶梯杂交技术,经五次南繁加代和多年连续选择育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抗性好,且高产稳产,河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86.5公斤/亩,比对照品种豫豆22增产6.06%,增产达极显著。河南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94.4公斤/亩,比对照豫豆22增产5.9%。2013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河南省各地种植。  相似文献   

16.
盐胁迫对作物的不利影响使作物生长受到抑制,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水稻也是一样,其产量和品质也会受到盐分胁迫的不利影响。从耐盐水稻品种的选育、水稻耐盐的分子机制、耐盐基因的克隆、现代生物技术与耐盐水稻育种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有助于表征未知的耐盐性机制并促进育种应用。  相似文献   

17.
川杂棉28是由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以新育成的含mscl不育基因的优质抗虫抗病核不育系GA18作母本,以优质、早熟、抗螨、抗病虫品系B36为父本,采用“一系两用法”测配而成的杂交种,于2007—2009年通过四川省区试和生产试验,2010年7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四川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该杂交组合表现出综合性状好,高产稳产,纤维品质优良,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适应性较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根据阿克苏地区生态和生产条件,提出水稻在当地的产量、品质等方面的育种目标,认为只有采用系统选择、有性杂交等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才能不断培育出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新品种,更好地为垦区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9.
通过玉米花药培养、幼胚培养、化学药剂诱导孤雌生殖等复合生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显著地提高了玉米组织培养和纯系的育成效率,从获得的135个纯系中筛选出14个有价值的突变系;30个高配合力系;配制出比对照增产10%~70%的组合85个,通过第二轮的花药培养和幼胚培养,分别获得了早熟、双穗、含糖量和含蛋白质高、配合力好的纯系V花91B,及抗倒、抗病的纯系e502GS等。经多次产量比较和两年的吉林省区域试验证明,V花91B×Mo17是一个适应性广、品质优良、抗寒性强的高产中早熟种,充分显示出玉米复合生物技术育种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根据多年育种实践,提出半直立耐密型水稻育种目标:穗型半直立、耐密、抗倒、抗病、优质高产;设计了相应的育种技术路线;育成了一批优质的半直立耐密型新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