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主产区。水稻生产不仅维系我国“口粮绝对安全”,而且是维持流域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基。建议国家将推进水稻生产绿色发展、高水平建设“绿色大粮仓”作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工程,建设世界最大的稻田绿色生态系统,巩固提升长江经济带“国家粮仓”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国有60%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西南稻区是我国六大稻区之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西南稻区“寡日照、高湿度、小温差”的生态条件,周开达院士等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和反复实践,提出发展“重穗型”杂交稻是西南稻区实现水稻超高产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西南稻区重穗型杂交稻发展现状,列举了可用于重穗型杂交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基因资源,提出了重穗型杂交稻的分子设计育种策略,以期为培育新的高产优质“重穗协调型”品种提供参考,致力于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相似文献   

3.
王守聪 《中国稻米》2021,27(4):101-103
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水稻主产区,在黑龙江省乃至国家水稻生产中作用和地位显著,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本文综述了垦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性提出相关产业发展对策,为“中国粮食 中国饭碗”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业发展关系到国家根本,中央更是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2021年我国经济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并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本文系统阐述了商业化育种的内涵,并总结了我国在水稻商业化育种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水稻及其他农作物商业化育种体系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有机结合,成功培育出了株型理想、不育转换起点温度低于23.5℃、育性稳定、异交性好、配合力强的两用核不育系隆科638S,于2014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隆科638S含有约56.0%的早籼稻遗传背景,以及约8.7%的粳稻遗传背景,为充分利用“早晚生态型间和籼粳亚种间”双重杂种优势奠定了遗传基础。依据分子设计和杂种优势群理论,按“双亲抗性基因互补”和“双亲品质基因一致性”配组原则,高效培育出一批绿色、优质、广适、高产的隆两优系列品种,迅速成为我国南方杂交水稻主栽品种,推动了长江流域杂交中籼品种的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7.
潘国君  郭俊祥 《中国稻米》2022,28(5):124-128
黑龙江是我国粳稻生产大省,总产量、商品量、商品率、商品调出量和人均生产稻谷量全国第一,这主要源自水稻新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近年来,黑龙江省粳稻育种取得了长足发展,创建了寒地早粳稻“一早三抗”半直立穗新株型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培育出以龙粳31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结束了日本品种空育131独霸我国寒地早粳稻生产10多年的历史,2020年以龙粳31为代表的“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被评为国家“十三五”十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寒地早粳稻育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产量、抗性、适应性、应用面积等均超过国内外同类稻区的著名品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本文针对黑龙江粳稻育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天津“小站稻”的今昔对比,肯定了“小站稻”历史上的领先地位,对其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并赋予了新的定义和诠释。明确了“小站稻”振兴的机遇和所面临的挑战,为全面振兴天津“小站稻”乃至我国今后水稻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水稻无人飞播技术是一种近年来随着无人机产业蓬勃发展而新兴的播种技术,它以农用无人机为作业平台完成水稻种子播种任务,具有作业效率高、工作强度低、使用成本低、智能化程度高的特点,同时可兼容田间信息获取和施肥撒药任务,能够与其他智能化、“无人化”农业装备互联,实现农场智能化生产。水稻无人飞播技术体系是地面水稻无人播种机械化体系的重要补充,为我国水稻种植“无人化”提供强大动力。本文从无人飞播方面浅谈了未来水稻优质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体系,并对该体系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胡兴明  钱前 《中国稻米》2021,27(4):9-11
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是中国科学家对全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做出的一项重要历史贡献。我国对杂交粳稻的研究虽迟于日本,但却后来居上,并领先于其他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杂交粳稻研究还推动了籼粳亚种间杂交亲和性的研究,选育了大量以“甬优”系列为代表的、利用亚种间优势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组合,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足够的种子“芯片”。本文回顾了中国杂交粳稻研究历程,重点分析了杂交粳稻研究中的每个创新思维,希望引起对杂交粳稻研究的讨论,“抛砖引玉”,寻找杂交粳稻实际育种规律,使大田真正育种效率得到更大地提高。  相似文献   

11.
江西是我国双季稻的优势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古时贡米之乡的江西省万年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分析了万年县水稻生产的熟制结构和农户在熟制选择中的考虑因素。结果表明,与近40年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呈现正反“W”型变化特点相似,万年县双季稻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特点,而单季稻呈现出持续增加的特点;农户熟制选择受地块特征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城郊和滨湖平原地区的双季稻面积占绝对优势,而丘陵地区的单季稻种植面积在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和政策因素是农户水稻熟制选择的重要原因,而绿肥种植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引导;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生产技术也是农户熟制选择的两大因素。因此,要加强冬闲田的开发利用、恢复绿肥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努力做到土地用养结合、地力常新。调整作物结构、优化种植模式、引导农户遵循“绿色协调发展” 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进行合理的熟制配置,以此构建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保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是当前中国作物生产面临的两大挑战,劳动力短缺和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这些挑战的严峻性。构建机械化和轻简化的新型水稻集约化栽培技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是转型期水稻栽培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再生稻模式作为一种古老的种植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品质优和增产增效等优点。本文介绍了机收再生稻模式的优势与发展历程,总结了机收再生稻技术在品种选育、肥水管理、留桩高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机收再生稻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稻米产业由稻米生产、加工、物流、贸易等环节构成,是保证国民营养安全健康的民生产业.新时代,稻米生产要适应消费者由"吃饱"到"吃好"的转变,要适应供给侧改革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面向消费市场生产优质大米.稻米产业作为南通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南通稻米产...  相似文献   

14.
在农业科技和促粮政策双向推动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多年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早稻作为南方稻区第一季粮食,“低质低效”长期困扰着生产。近年来,江西创新和大力示范推行“优质晚稻早种”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推行中仍存在困难与挑战,需从良种选育、示范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等角度进行推动,促进南方稻区早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农业和食品发展要实现的目标,阐述了我国农业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如: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城乡人民对食物的要求不断提高;国际农产品及食品市场竞争激烈;提出了生态农业的特征,绿色食品的概念和体系构成,同时指出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都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模式,更具中国特色,更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食品中残留的有害物质得不到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今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难以逾越的发展壁垒。为了防止食品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绿色农业及标准化生产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对黑龙江垦区广大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管理体制较为健全、规模化生产日趋合理的农场。努力打造绿色品牌,把食品安全问题上升到战略高度,成为垦区农业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等问题,稻田综合种养是推动现代农业绿色高效生态发展的重要生产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在国家的助力下迅速发展,但目前综合种养技术相对粗放,各地区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尤其是在稻渔(禽)共生模式下水产(禽)动物的规格和放养密度方面缺乏相关的标准,这严重制约了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提档升级与提质增效。本文阐述了目前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稻渔(禽)共生模式下不同水产(禽)动物放养密度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今后稻渔(禽)共生的发展方向,为提高稻渔(禽)共生模式的综合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