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系法杂交稻制种属国家“863计划”高科技攻关的重大成果。随着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湖南、天津和云南等地已初步制定了两系法制种技术操作规程。我省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研究工作进行了多年,尚未一套完善的操作规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省两系杂交稻制种产业的发展,结合实际,我们制定了福建省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操作规程,供相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2.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意义重大,湖北省为两系杂交稻的发源地,在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果,最早探明了育性转换机理,选育了一系列两系杂交稻,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对湖北省杂交稻育种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安徽省两系杂交稻从育种、中试开发到种子产业化的实践历程及体会 ,提出今后发展中应重点解决的稻米质量和种子质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业要闻     
云南实现高原低纬度梯田两系杂交稻高效安全制种 历经20余年摸索研究,我省突破两系杂交稻制种难题,首次在高原低纬度梯田建立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研究形成应用于种子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的高产高效安全制种技术体系,实现千亩连片制种平均亩产量超300kg,验收最高亩产量423.7kg,创造了大面积两系制种生产全国高产纪录。  相似文献   

5.
为了积极稳妥地发展我省两系杂交稻生产,摸清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生长发育规律及高产栽培技术,为今后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去年我站承担中稻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百亩示范片,现将示范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两系杂交稻培两优慈4的基本特征、特性及选育经过,介绍了培两优慈4在湖南、湖北各地历年试种示范的产量表现,总结了培两优慈4超高产种植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水稻的发展从种植常规稻到三系杂交稻再到两系杂交稻,每一次的改革,水稻产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现在两系杂交稻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推广,产量比原来的品种又有新的提高,但在栽培技术上,则没有较大的更新和进步,杂交稻的高产潜力还未被充分挖掘出来。为了进行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  相似文献   

8.
两优287是湖北大学与湖北种子集团公司用自选的两系不育系HD9802s与恢复系R287配组而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0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境内杂交稻制种的有利因素、现状及主要问题;对种子产业化相关效益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推进杂交稻制种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优质杂交稻品种选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东省优质杂交稻品种选育研究情况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的优质育种取得了突破;三系优质杂交稻的选育由注重外观品质发展到外观与食味品质相结合,并在优质不育系的选育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指出其存在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3个混系杂交稻、2个对照品种和构成各混系的9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多个性状的分析,以及与构成混系组合性状平均值的比较,发现造成组合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穗数和千粒重,混杂交稻与构成组合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混系杂交稻及两系交杂稻产量均不及汕优63,但米质有明显提高。由此认为,混系杂交稻只要组合选择得当,配比合理,是可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  相似文献   

12.
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应用的安全性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性稳定性关系到两系杂交水稻应用的安全性,在当前大规模进行两系或超级杂交稻产业化过程中应受到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对光温敏不育系育性生态、遗传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认为光温敏不育系的不育临界温度性状是能够稳定遗传的.并提出安全型不育系选育、鉴定、生产和管理上的系列对策和实用技术,供新一轮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与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两系杂交稻直播栽培的关键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整地、种子处理、播种、化学除草、肥料运筹、水浆管理、防止倒伏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两系杂交稻直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杜 《北京农业》2008,(32):49-49
<正>困扰我国两系超级杂交稻推广的"魔咒"终于被袁隆平院士破解。笔者日前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两优293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在广西南宁验收成功,实现我国两系超级杂交稻制种零风险。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种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国内外杂交稻技术研究的现状,指出多个国家已加强了杂产稻技术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我国虽然在该领域仍保持领先水平,但在加入WTO后,杂交稻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建立优质高效杂交稻产业化体系和具有科技型种子企业集团,实现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跨地区经营是未来杂交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粳型两系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与应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杂交、辐射诱变、自然变异选择等手段培育出了R9-1、R1831、R187等有实用价值的粳型两系杂交稻恢复系,1992-1993年用R9-1、R187、R183等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5088S、7001S制种333、3hm^2,示范10000hm^2左右,成为我省首批应用于生产的粳型两系法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两系杂交稻的再生穗萌发高度与其产量因子的关系,以三系杂交稻汕优63、金优725作对照,研究了两系杂交稻培两优500产量构成因子在再生穗不同高度、节位上的分布。结果表明:培两优500再生穗产量构成因子在不同高度、节位上分布较三系杂交稻更趋均匀;再生穗多、穗大粒多是培两优500再生稻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全衡 《云南农业》2007,(12):36-37
我省两系杂交稻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云南省科技厅“九五”、“十五”期间将“云南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与巾试开发”列为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促进了云南两系杂交稻研究的自主创新。“十五”期间己累计种植247万亩,平均亩产650kg。可喜的是在中试开发上项目组自育的品种在省内66个县和四川、贵州、广西示范推厂的同时,走出国门,在越南、缅甸、老挝、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试验、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我国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从应用基础到开发推广,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科研体系,正沿着由“三系法”到“两系法”,进而到“一系法”的构思进行,即由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走向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从而把杂交稻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我省的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利用与研究工作,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心,在各级科研、生产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下,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进展。 1 现状 1.1 两系杂交稻的科研攻关成果喜人   在不育系选育方面,选育出的不育系数量较多,质量也居国内外先进行列。表现出育性稳定、转换起点温度低、育性转换明显且生物形状优良的不育系有GD-1S、GD-7S、GD-8S、穗35S、N9S、D1S、HD3S N22S等,其中GD-1S已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在强优组合的选育方面,已从过去单一利用培矮64S配组向利用多种不育系配组方向发展,至2000年已有培杂山青、培杂双七、培杂茂三、培杂67、培杂茂选、培杂粤马等6个组合先后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培杂双七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0年全省种植面积达15.67万hm2 ,已发展成为我省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当家组合。试种表现出有苗头可供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扩大种植的新组合有培杂南胜、粤杂122、培杂青珍等,这些新组合具有株型紧凑、产量较高、米质好、抗性强和熟期适中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几年来在温州的两系杂交稻选育实践和对前人研究结果的借鉴,对两系杂交稻在温州地区的制种技术进行了一些归纳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