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1 10年来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成绩1.1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速度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省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发展经济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件大事来抓,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全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蓬勃开展,为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多万hm~2,完成高标准重点治理面积22.67万hm~2.其中修建水平梯田10多万hm~2,建设水土保持林110多万hm~2,种草1.86万hm~2,发展经济果木林12万hm~2.“六五”期间每年完成6.2万hm~2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七五”期间每年完成13.3万hm~2,“八五”期间每年完成20万hm~2,治理速度显著加快.兴国县自1983年列入国家重点治理县以来,经过10多年的治理,年土壤流失量由1160万t减少到460万t,山地土壤有机质提高2倍以上,全氮含量提高1倍以上;强度流失区治理后夏季地表最高温度平均下降8℃,冬季上升3.6℃,空气湿度提高6倍;山地植被覆盖度由28.7%上升到72.2%;全县几条主要河流河床平均下降0.26m,蓄水量每年增加2.3亿m~3,作物有效灌溉面积扩大1800hm~2,复种指数由145%提高到245%.  相似文献   

2.
<正> 一、风蚀现状及危害 白城地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风蚀十分严重。全区总土地面积470.1万公顷,其中风蚀面积122.47万公顷,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1%。据调查,全区风蚀面积中有流动沙丘2.93万公顷,半流动沙丘11.38万公顷,固定沙丘13.94万公顷,风蚀耕地51.1万公顷,风蚀荒地40.21万公顷。由于风蚀危害,几乎年年都有大面积的禾苗被风吹沙埋,严重年份,需毁种或补种二至三次。据通榆县统计,在1949~1980年的32年间,总毁种面积21.58万公顷,年平均毁种面积0.73万公顷。乾安县在32(1949~1980年)年中共遭受风灾25年,其中受灾耕地在0.53万公顷以上的有8年,1000公顷以上的有17年,平均每年毁种面积0.27~0.4万公顷。1976年春播后场大风,就剥蚀毁坏耕地1.9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刮走肥沃表土135万公斤,给该县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通榆县1987年4月29日至30日出现了一场连续19小时的大风,滚动的流沙掩埋了该县兴隆山镇永胜屯15户人家的房屋。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西部地区以风蚀 (含水蚀风蚀复合区 )为主 ,主要分布在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库布齐四大沙漠 ;水蚀主要发生在黄土丘陵沟壑区 ,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一般为 5 0 0 0t/km2 ,砒砂岩区可达 1 8万t/km2 ,个别小流域高达 3 8万t/km2 。重点治理 1 8年来成效显著 ,皇甫川 6 4条小流域与治理前相比 ,拦蓄泥沙量提高了 7 1倍 ,减沙效益为 71 9%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 ,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风蚀沙化土地的发展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辽宁省土地沙化区总面积 41 0 6万hm2 ,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 ,该区受风蚀危害的面积达 193 3 3万hm2 。风蚀造成耕地、草场退化沙化 ,作物和牧草产量下降 ,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辽宁土地风蚀沙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实行科学种植 ,坚决退耕还林还草 ,大力开展改造风蚀沙化土地的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风蚀沙化土地治理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甘肃省武威市风力侵蚀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风力侵蚀可治理区划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市风蚀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等技术手段,使用修正土壤风蚀方程(RWEQ)计算武威市2000-2020年5期风蚀模数,获得区域风蚀的面积分布和变化特征。结合重点建设工程分布等空间要素叠加分析方法,提出该市风力侵蚀可治理区域划分原则,并将该原则应用于划分武威市风力侵蚀可治理区。[结果] 修正土壤风蚀方程(RWEQ)能较好地估算武威市多年风力侵蚀模数,其多年风力侵蚀模数为5 788.98[t/(km2·a)],多年平均土壤风蚀总量1.92×108 t;研究区风力侵蚀在时间上呈现总体下降,偶有上升趋势,且风力侵蚀强度等级明显减弱;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分布在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依据多要素叠加风蚀分区治理方案,武威市可治理风力侵蚀面积共2 872.66 km2,其中民勤县1 468.48 km2,凉州区708.75 km2,古浪县695.43 km2。[结论] 风力侵蚀分区治理是武威市风蚀水土保持的重点工作,根据风蚀分区治理划分结果,针对不同行政区划,民勤县北部坡度较低的平坦戈壁沙漠地区是其重点关注区域,治理措施应以风沙防治和植被恢复为主,并需要注意控制人为工程建设扰动的影响,明确区域管理范围;凉州区应注意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古浪县应以封育措施和对天然植被进行保护为主。同时,在戈壁沙漠地区需特别注意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等施工扰动的风沙防治和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6.
西藏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西藏水土流失面积10342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41%,水土流失类型多样,以冻融侵蚀为主。全区“九五”期间水保工作重点是建立水保机构和监督执法体系,划分并公告“三区”,在“一江两河”地区开展综合治理试点,探索冻融侵蚀治理途径。到201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万km2,治理程度达到24%,农业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农田风沙将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7.
“九五”期间 ,全国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2 3万km2 ,八片治理工程、“长治”工程已成为典型的生态建设示范工程 ,有力地推动了面上的治理工作 ,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十五”期间 ,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 ,突出生态效益 ,进行防治战略调整 ,充分发挥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 ;全国完成综合治理面积 2 5万km2 ,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加强水保执法监督队伍建设 ,提高水保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平原沙地风蚀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安  吴诗怡 《土壤学报》1996,33(2):183-191
本文研究了沙地风蚀的环境因素及风蚀造成的危害。实践结果表明,禹城沙河沙地经采用“水利调控,林草结合,生物覆盖和立体农业”等配套技术,可以固定沙面,降低风速,提高土壤抗风蚀强度,有效地防治风沙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前风沙危害是北京南郊地区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该区域的风蚀治理迫在眉睫。本文选择耕地、荒草地、流动沙地等永定河沙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定位实验观测与数学定量分析.进行沙地地表风沙活动的原理特征与风蚀防护措施的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近地层风速随高度服从对数分布;下垫面性质不同导致对应的摩阻速度大小不同;不同利用类型下垫面对应的起沙风速明显不同;0~20cm高度范围内各层的输沙率百分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呈负指数函数;输沙率与风速呈正指数函数;风蚀地表组成物质明显粗化。基于该沙地的风蚀特点.提出了适合本沙地特点的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 ,大庆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开发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侵蚀日益严重 ,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草地退化、沙化和盐渍化面积逐年增加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分析大庆市土壤侵蚀的成因 ,提出土壤侵蚀分区防治措施 :对西部沙丘沙地牧农渔中度风蚀区 ,应增加林草植被 ,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 ;对东部低平原工农牧轻度风蚀防治区 ,应从改造中低产田入手 ,重点治理耕地和草原的干旱与风蚀危害 ;对南部滩地、平川漫岗农牧副轻中度水、风蚀治理区 ,应以中低产农田和“三化”草地治理改造为重点 ,以造林种草为突破口 ,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  相似文献   

11.
沙地土壤风蚀动力因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地表粗糙度反映地表对风速减弱的作用以及对风沙流的影响 ,其值大小取决于地形、植被覆盖及作物的播种方向 ,粗糙度越大风蚀强度越小。吉林省西部流动沙丘的起沙风速为 1 0 3m/s,风蚀耕地的起沙风速为 6 3~ 7.9m/s。春季侵蚀性风能为 1 72 1 8(v·u)。该区风蚀性气候因子和侵蚀性风能自东向西递增 ,西北部的通榆为最大  相似文献   

12.
徐涛  蒙仲举  党晓宏  包斯琴 《土壤》2018,50(3):606-612
土壤风蚀是干旱地区绿洲农田开发的一个突出生态问题,如何针对不同的立地单元采取保护性措施是人们长久以来关注的重点。本文选择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农田流沙地、沙质耕地、黏质耕地、撂荒耕地及留茬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其风速特征、地表蚀积量进行野外原位测定,并分析了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粗糙度和沉积土壤粒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以细砂含量占主导地位,粉粒、中砂与粗砂含量相对较低。与对照相比,各土地利用方式均能有效增加地表粗糙度,表现为:留茬地(0.32 cm)撂荒耕地(0.29 cm)沙质耕地(0.25 cm)黏质耕地(0.19cm)流沙地(0.02 cm)。土壤风蚀深度整体表现为流沙地沙质耕地撂荒耕地黏质耕地留茬地,5种利用方式下,留茬地风蚀程度最轻,风蚀深度仅为0.04 cm/d,分别较流沙地、沙质耕地、黏质耕地及撂荒耕地降低了99.03%、96.83%、94.29%与90.24%。因而,留茬地具有较好的防风蚀效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土壤风蚀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疆南疆绿洲区土壤风蚀现状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广东省珠海正坑小流域为例,通过对小流域次降雨事件中径流流量及其非点源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径流过程的变化的监测研究发现,径流初期流量急剧增加,达峰值后逐渐衰减;污染物浓度变化与流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除可溶磷、CODcr和BODs在整个过程中变化比较平稳外,T—N,NH^4 —N,T—P,NO3^- ——N以及SS的浓度峰值几乎同时出现,所不同的是污染物浓度峰值均比径流流量峰值提前,待污染物峰值出现后,随即开始衰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晋北沙漠化区土壤风蚀状况及空间差异进行研究,以期为区域土地退化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耕地和林草地不同地表类型的土壤风蚀模型,逐像元地计算2001—2014年晋北沙漠化地区土壤风蚀状况及空间差异。[结果](1)2001—2014年晋北沙漠化区的平均土壤风蚀模数达到4.67t/(hm~2·a),处于轻度风蚀状态。区域分布上,北部区域风蚀状况明显高于南部。(2)研究区2001,2005,2010和2014年的平均土壤风蚀模数分别为6.83,3.89,4.36和2.55t/(hm~2·a);土壤风蚀总量分别为2.09×10~7 t,1.19×10~7 t,1.31×10~7 t和7.65×106 t。(3)晋北沙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提高和风力减弱是区域土壤风蚀强度削弱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风力作用的减弱贡献率约为77.7%,而植被覆盖度的提高的贡献率为22.3%。[结论]晋北土壤风蚀状况空间差异较大,风速减弱是导致区域土壤风蚀削弱的主要原因。晋北沙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尚未恢复到良好的状态,生态工程建设还需进一步实施,生态工程实施的成果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影像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效应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是当今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该文基于Landsat TM和OLI数据,估算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定量分析了2002、2009、2017年甘肃、陕西、山西3个主要塬区的生态安全特征,并指出了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与2002年相比,2017年甘肃塬区的遥感生态指数呈微弱增长(增加0.04),陕西塬区总体呈现改善的趋势,遥感生态指数由0.45(2002)增加至0.56(2017),山西塬区遥感生态指数由0.54(2002)减少至0.46(2017)。与2002年相比,2017年甘肃塬区中生态条件差、较差区域减少,良好、优秀的区域增加;陕西塬区中生态条件差、较差区域减少,中等、良好的区域增加,优秀的区域保持稳定;山西塬区中生态条件差、较差和中等的区域增加,良好、优秀的区域减少。甘肃塬区的蒲河和洪河流域,陕西塬区的沮河、三水河、泔河和漆水河流域以及山西塬区的州川河和鄂河流域目前的生态环境仍呈现退化趋势。3个塬区中,甘肃、陕西塬区生态条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山西塬区生态条件虽有下降,但生态条件改善趋势已初现端倪,随着各项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措施不断实施深入,3个塬区生态环境将会有效改善。该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塬面地区生态恢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新垦地土壤风蚀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理解近期沙地农业开发的土壤风蚀风险及其对区域沙漠化的影响。该文对毛乌素沙地灌丛沙堆地、沙质草地以及耕地不同位置进行了多组风沙同步观测,并对所收集的沙物质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草地与灌丛地被开垦为耕地后,土壤风蚀强度成倍数增长。在可蚀性颗粒充足的耕地,输沙率顺风向趋于增加的同时,随高度的增加,输沙率在0~10 cm高度内以指数函数规律递减,在10~20 cm高度内以幂函数规律递减;总输沙率与风速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侵蚀模数约为9 657 t/(km^2·a)。该文认为,新垦地的出现对区域沙漠化具有重要影响,其面积应作为评价区域沙漠化的重要指标;减小裸露耕地面积,建立防风固沙林,保留一定高度的留茬,可有效控制新垦地的土壤风蚀问题。  相似文献   

17.
Wind erosion and accumulated sand are recognized as the primary forms of cropl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Inner Mongolia.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on the effects of wind erosion and accumulated sand on soil properties and crop growth properties in this region.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rom 2001 to 2002 on desertified cropland with gradients of wind erosion and accumulated sand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soil and crop growth properties resulting from desertification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environment degraded significantly and crop growth and biomass were seriously restrained by wind erosion. In the severely eroded cropland, soil clay, organic matter, total N and P, available N and P, average soil moisture decreased by 59.6%, 71.2%, 67.4%, 31.4%, 64.5%, 38.8% and 51.8%, respectively. Erosion increased soil pH from 8.66 to 8.92; delayed plant life cycle by 6 days, decreased plant height and diameter by 15.5% and 29.1%, and decreased above and below ground biomass and seed yield by 87.3%, 47.9% and 96.5%, respectively. Effects of a little accumulated sand were fewer on soil properties and crop growth and seed yield compared to wind erosion, severe accumulated sand effects on the cropland remain to be studied further. The result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rop biomass and seed produ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organic matter, total N, pH and soil moisture under circumstance of worsened soil environment. In the windy and sandy region in Inner Mongolia, some measures to control cropland erosion should be introduced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f windbreak, stubble cultivation, increased organic fertilizer and spring irrigation.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ough erosion and its control is not a major issue in The Netherlands, in some regions of the country wind and water erosion have caused severe local damage and nuisance and continue to do so. The earliest farmers settled on the higher parts of The Netherlands but, over time, overexploitation has caused extensive tracts to become drifting sand. From 1500 – 1900 “Erosion Boards” were set up to control the sand drifts. Shifting sand areas were visited twice a year and conservation measures were applied. Despite this promising approach, the area of sand drifts increased because land users were poor and fines were high. Reforestation was important for the battle against drifting sand. Also contributing to the decline of drifting sands were the abolition of communal land use, the introduction of fertilizers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wool industry.

In recent decades, “modern agriculture” has aggravated wind and water erosion problems. Nowadays wind erosion is causing problems in the Peat Reclamation District (PRD)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country. Here, land consolidation is regarded as a possible solution to decrease wind erosion. As a result of water erosion in the hilly part of South Limburg, where loess soils are dominant, towns and villages in the valleys are regularly flooded. It is being attempted to mitigate the problems of flooding by means of legisl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takeholders: Redistribution of land,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on hot spots” in the drainage system and farm management plans. There have been major successes already, but sustainable land use is still a long way off.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区包括鄱阳湖周围11个县市,总面积近200万公顷。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因素,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全区分为山地和高丘、低丘和岗地、平原以及湖岸地带。防治对策首先是建立以生物措施为主的防治体系,实行集约经营;其次是建立多层次循环利用体系;第三是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土地整理活动是一个重建生态环境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会对区域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影响。该文将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归纳为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特性、土地整理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以及土地整理后土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其中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会对土壤质量、水文环境、生物多样性、农田小气候等产生影响;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交通用地的增加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而土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动物生态行为,同时会提高区域整体的环境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