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选择徐州市林果场、云龙区和新沂市等受杨小舟蛾危害较重的不同类型杨树林分的未放蜂区(CK)和放蜂区,分别测定白蛾黑基啮小蜂在自然和人工释放2种状态下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该蜂林间自然种群数量以越冬代最高,对杨小舟蛾越冬蛹的寄生率高达(22.2±5.8)%,极显著高于第1~4代蛹(3.4%~6.4%);于越冬代和第2代害虫蛹期人工释放该蜂,释放后当代小蜂种群数量明显上升,可显著提高释放当代(越冬代和第2代)害虫蛹的寄生率,并对释放后各代害虫蛹具有一定的持续寄生效果;各代小蜂室温下的羽化进度均与相应世代寄主蛹发育进度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美国白蛾是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近年来逐步向我国南方扩散传播,给江苏省苏南地区的防控造成了巨大压力。为明确美国白蛾能否在长江以南地区定殖、爆发危害及其发生规律等问题,该文通过野外随机调查、定点观测、室内观察和灯诱、性诱监测相结合等调查研究,发现美国白蛾在芜湖地区1 a发生3代,泡桐、臭椿、桃树、枫杨等寄主植物受害偏重;夏季高温对美国白蛾幼虫发育进度、蛹羽化率和成虫寿命有显著影响;美国白蛾天敌资源较为丰富。夏季高温和丰富的天敌资源是制约当地美国白蛾虫口密度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野外的天敌资源需加以合理利用,以此可有效防控美国白蛾虫口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丝带凤蝶长沙种群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饲养相结合,研究了丝带凤蝶长沙种群的成虫、卵、幼虫以及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活史.结果表明;丝带凤蝶长沙种群一年发生6代,自10月中旬至翌年3月以滞育蛹于枯枝落叶中越冬,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随后产卵.在25℃的条件下,卵、幼虫及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5.3 d、15.8~16.8 d和9.6~10.4 d;30℃的温度条件下,卵、幼虫及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0 d、12.9~14.6 d和6.5~7.1 d.在短日照条件下部分蛹进入滞育.此外,根据雌雄成虫的翅面特征认为丝带凤蝶长沙种群应属于南方型.  相似文献   

4.
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是严重危害桉树的叶梢致瘿性害虫,准确预报是防治其疫情扩散蔓延的关键。2014—2020年连续7 a利用黄色粘虫板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并与气象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据此建立成虫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利用有效积温预测法进行越冬代成虫发生期预测;采用5月成虫监测数量预测6月第1代幼虫危害程度。结果表明,月平均气温(x_5)、月平均最高气温(x_2)、月降雨天数(x_7)是影响赣南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发生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是该蜂成虫发生量的最主要的决策因子,而月降雨天数则是该蜂成虫发生量的主要制约因子;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该蜂成虫发生量短期预测预报模型,经检验,其预报准确率可达94.16%;根据调查所得越冬虫蛹始盛发育进度,利用有效积温公式,可以准确预测越冬代成虫始盛发生期;利用5月的成虫监测数量可以准确预测6月的虫瘿数(危害程度)。经过系统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发生期、成虫发生量和虫瘿危害程度的预测预报方法和模型。经在生产中验证,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基本吻合,说明所获得的预测模型是可靠的、测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在商洛市商州区以杨树林为对象,采用定点、定期观测和定期解剖树干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斑天牛幼虫生长发育及其危害特点,表明云斑天牛在本区2年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虫道或蛹室越冬,每年5~6月份是成虫发生盛期;成虫昼伏夜出,傍晚是日活动高峰;成虫补充营养期和幼虫期是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最佳时期;采用人工和内吸性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6.
蒲瑞大蓑蛾Eumeta preyeri(Leech)除雄成虫有翅可在空间飞翔外,其幼虫、蛹、雌成虫及卵均藏匿于缀织的袋囊中,直接观察和判断它的林间发育进度及虫态变化较为困难。根据多年的观测研究结果,报道了蒲瑞大蓑蛾林间发育进度与泡桐及其伴生树种物候期的关系,可据此对蒲瑞大蓑蛾发生期做出预报。  相似文献   

7.
冰雪冻灾后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蛀干类害虫引诱剂"开展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发现雨雪冰冻后松墨天牛成虫种群数量呈暴发式增长,且雌雄性比稳定,种群可能继续增长.在研究分析成虫羽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8.
女贞天蛾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女贞天蛾(Kentrochrysalis streckeristaudinger)是女贞、桂花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福建南平1 a发生4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竖年3月下旬~4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4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第1代幼虫4月中旬孵出,5月中旬结茧,5月下旬成虫羽化;第2、第3、第4代幼虫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中下旬孵化,第4代幼虫9月中旬结茧化蛹进入越冬状态。该虫取食女贞叶部,轻者使叶片畸形,重者可将植株叶片食光,使枝梢枯死。可用人工捕杀幼虫,冬季浅翻消灭越冬蛹,以及灯光诱杀成虫等防治措施,控制害虫的爆发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美国白蛾原产北美,1979年首次在我国辽宁丹东地区发现,目前已扩散至江苏南京等地,并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由于其寄主范围广,适应能力强,危害严重,给我国林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本研究旨在探明美国白蛾入侵我国后自北向南扩散过程中,卵、蛹及成虫体型和成虫繁殖能力的地理变异。【方法】分别于2019年5月至6月采集4个地理种群(辽宁省凤城市40°28′N,124°02′E;天津市武清区39°13′N,117°20′E;山东省商河县36°40′N,117°00′E;江苏省淮安区32°43′N,118°12′E)的美国白蛾高龄幼虫带回实验室后于室外自然环境条件下继续饲养,待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后,分别检测4个地理种群美国白蛾卵、蛹和成虫体型大小及成虫怀卵量与采集地纬度的关系。【结果】4个地理种群卵大小呈现随纬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凤城种群蛹和成虫体型显著小于武清、商河和淮安3个地理种群蛹和成虫体型;武清、商河和淮安3个地理种群蛹和成虫体型呈现随纬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淮安种群怀卵量最少,武清种群怀卵量最多,商河和凤城居中,武清、商河和淮安3个地理种群成虫怀卵量呈现随纬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结论】美国白蛾入侵我国后由北向南扩散过程中,体型对气候条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适应能力,但该适应能力的获得是以牺牲繁殖能力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0.
掌握科学合理的防治时机,是害虫防治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此笔者在对落叶松红腹叶蜂防治技术的研究中,根据落叶松红腹叶蜂幼虫的生物学特性,创新采用拟自然态研究方法、自然产卵小群统计方法,对幼虫每虫和分龄期食叶量(率)、卵和幼虫发育历期、幼虫自然死亡率、越冬幼虫化蛹发育进度及化蛹历期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防治适期应为幼虫发育高峰后第7~10d,在此时间内林间可见卵及幼虫约占当年种群数量的76%~90%,是卵和幼虫出现最多的时段,是最大限度地消灭叶蜂幼虫、压低种群数量的有利时期。  相似文献   

11.
红脂大小蠹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1998年7月在山西省阳城县阳陵林场首次发现,为害并可致死健康油松、华山松,是国内新纪录种。该虫在晋城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蛹、幼虫在树干基部和主、侧根皮层的取食坑道内越冬。成虫3月中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开始侵入寄主,5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扬飞、侵入和产卵盛期,8月中下旬为第一代成虫扬飞、侵入和产卵盛期,10月下旬第二代成虫开始羽化。在温度、湿度和寄主等因子的共同影响下,其发育不太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  相似文献   

12.
气候因素对杨小舟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杨小舟蛾在青岛地区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小舟蛾在青岛1年4代,世代重叠。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对越冬代杨小舟蛾成虫的日羽化量及杨小舟蛾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日平均气温15℃时杨小舟蛾成虫开始出现,23.6~28.9℃时成虫羽化数量明显增加;成虫羽化的适宜湿度为60%~82%,以78%为最适。潮湿多雨的气候不利于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干旱高温天气极易导致其爆发成灾。赤眼蜂、寄生蝇、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是其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对其发生危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吉松叶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防治落叶松八齿小蠹,对其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饲养与野外调查发现,落叶松八齿小蠹在塞罕坝1a发生1~2代,2~3次扬飞,发生数量与温度、地形、天敌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用8%的绿色威雷200~400倍液于扬飞前2~3d防治,同时采取必要的营林措施,连续2~3a可将该虫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枣林梨笠圆盾蚧生物学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光禄  李捷 《林业科学》1997,33(2):161-167
梨笠圆盾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sus(Comstock)是枣林的重要微小害虫,在山西一年发生2代,以第2代的2龄若虫于1—3年生的枝条上越冬,次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雌雄若虫均为两龄,第2代和第1代成虫分别于5月上旬和7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和8月上旬分别产出第1代和第2代若虫。雌雄性比分别为1:0.26和1:0.35。本文也研究了寄主不同部位、不同方位与各代虫口密度、自然死亡率的变化规律;若虫在叶面的分布规律;寄主枝龄与寄生密度对种群的影响;各虫态发生的起迄日期;发育进度与温湿度的关系;发育所需天数。为测报成虫羽化盛期和产仔盛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90~ 1994年在赤壁市官塘林场对贺氏线盾蚧 (KuwanaspishowardiCooley)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虫在我省 1a发生 2代为主 ,少数 1a 1代和 1a 3代。大部分以第 2代受精雌成虫越冬 ,小部分以第 1代雌成虫、第3代 1龄若虫和雌性 2龄若虫越冬。其天敌主要有草蛉、寄生蜂、寄生真菌等。该虫主要发生于北坡、山脚、密林及 6a生以上老竹 ,立竹 3m以下虫口达 93 3%。 5月下旬第 1代若虫孵化高峰期 ,采用 2 0 %敌杀死喷杆、4 0 %乐果注干、3%呋喃丹根施 ,防治效果分别达 79 2 %、85 7%和 93 1% ,但由于若虫孵化期较长 ,竹林整体防效并不明显。通过疏伐虫害竹、抚育清林 ,竹林虫口密度由 10 0头·(10 0cm2 ) - 1 降为 1 4 5头·(10 0cm2 ) - 1 。对严重受害竹林 ,采取强度采伐虫竹、全垦抽槽、压青施肥 ,虫口密度降幅达 97 0 % ,新竹胸径平均增加 1 3cm ,取得了较好的综合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连续3年对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直属9个林场的马尾松林分设立标准地进行松突圆蚧的虫情调查,同时调查胸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被调查标准地所在的高要、德庆、云城、新兴、云安、郁南等区县均为松突圆蚧发生区;各标准地因受害时间及危害程度不同,造成虫口密度有极显著差异;不同龄组的马尾松均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同一时期,林龄越大,虫口密度越大;除通门林场外,其他各标准地由于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森林资源增长缓慢。建议将西江林业局受松突圆蚧危害的马尾松林纳入广东省林分改造工程建设范畴,间伐或皆伐后套种或全面更新阔叶树种,从根本上遏制松突圆蚧的虫情升级和蔓延。  相似文献   

1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st population and other factors is rather complex within the forest ecosystem. A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extreme climatic conditions, infection of natural enemies, may cause the death of pest insects directly. Th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reflects basically the situation and cause of death of insec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ntire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o that they may be employed as the basic records of the quantitative dynamic of the population, and are of important value to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quantitative dynamics of pests. Since Morris and Miller (1954) applied the life table technique to study natural population of insects, the insect life table technique has becoming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study of quantitative dynamics of pest population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study of the life table of forest pest began in 50 year’s already. Moreover,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were applied to the productive practice, such as the spruce budworm (Chorisloneura fumiferana Clemens), winter moth (Opperophlera brumata Linnaeus), while in our country, the quantitative dynamics of many forest pests were not investigated. The larch caterpillar is one of the great pest of larch plantation in China. Every year, the outbreak of this pest occur in some places, causing large economic loss. Many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controls, but the investigation on quantitative dynamics of the natural population of larch caterpillar was lacking. Since 1980, we studied the quantitative dynamics of the natural population of larch caterpillar in Shangzhi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worked out life tables of two generations.  相似文献   

19.
METHoDSoFlNVESTIGATIONIna24yearso1dlarchp1antation,asampleplotwassetup,inwhichloosam-pletreeswereselected.ThenumberoflarchcaterpillarsoneachsampletreewerecountedperiodicaI1y,whilethesameinves-tigationswerea1sodoneinlarchplanta-tionswithsameecologica1conditionssur-roundingthesamplep1ot.Asacontrol,ac-cordingtothedeve1opmentalprogressandlivinghabitsoflarchcaterpiIIar,thewholegenerationwasdividedintosevendevel0pmentaIstages:egg,firstinstar,thirdinstar(beforeoverwintering),fourthinstar(aft…  相似文献   

20.
香樟楠片盾蚧Parlatoria machiliTakahashi是樟树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樟叶。该虫在浙江余姚1 a发生3代,以老熟若虫和蛹在寄主叶面和枝条上越冬。翌年3月中旬、6月上旬和8月中旬是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成虫出现期,4月上旬、7月上旬和9月上旬是第1代、第2代和第3代若虫出现期。第1代卵3月下旬出现,第2、第3代卵期不易区分。该虫世代重叠,每年3月下旬至11月中旬均能见到各虫态。若虫发生期可选用28%蚧宝乳油、40%速扑杀乳油、48%乐斯本乳油等药剂进行防治,防效可达75%~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