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索最佳的机插秧水稻侧深施肥量,设置常规侧深施肥量(450 kg/hm2)、常规侧深施肥量的80%(360 kg/hm2)及常规侧深施肥量的50%(225 kg/hm2)3个处理进行生产试验,对比3个处理下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侧深施肥量为360 kg/hm2时,水稻茎蘖数在各个时期均多于其他处理,水稻穗粒数、产量均优于其他处理,即该侧深施肥量有利于水稻生长,可提高水稻产量。试验为机插秧水稻侧深施肥量的控制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宣城市宣州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和种植效益,提升化肥使用效果,是关系当地粮食安全和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关键环节。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是近年新兴的施肥技术,为进一步探明适合本地的机插侧深施肥简化减量技术,2022年在宣州区青草湖农场开展不同机插侧深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机插侧深施51%水稻专用控释肥(26-10-15)750、675、600 kg/hm2 3种模式下,水稻种植综合效益较优;一次性机插侧深施51%水稻专用控释肥(26-10-15)600 kg/hm2模式下,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优,与常规施肥相比,产量增加3.52%,纯收益增加1 857.0元/hm2。  相似文献   

3.
针对烟后稻生产中种植品种多、移栽密度越来越低、氮肥用量过高导致产量下降的现状,以三系杂交籼稻、两系杂交籼稻和籼粳三系杂交稻为试验材料,设置品种、机插密度与施肥量正交试验,研究品种、机插密度和施肥量三因素对烟后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机插密度与施肥量对烟后稻产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影响程度表现为种植品种>机插密度>施肥量。单一因素比较可知:品种以甬优7860(籼粳三系杂交稻)产量最高,为10 500.5 kg/hm2;机插密度以18.525万丛/hm2(行株距30 cm×18 cm)产量最高,为9 967.1 kg/hm2;施肥量以纯N 180 kg/hm2产量最高,为9 900.5 kg/hm2。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决定因素是品种,结实率的决定因素是机插密度。在本试验条件下,烟后稻产量最高的组合为品种甬优7860(籼粳三系杂交稻)、机插密度18.525万丛/hm2(行株距30 cm×18 cm)、施...  相似文献   

4.
陈晨  陈良兴 《农技服务》2023,(12):37-39
为实现水稻生产减肥增效、机械化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展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条件下不同追肥次数对比试验,探究不同追肥方式、次数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一次基肥+一次追肥的产量和收益均最高,分别为795.67 kg/667m2,2 036.92元/667m2;比侧深施肥一次基肥+二次追肥增产59.91 kg/667m2,增收163.52元/667m2;侧深施肥一次基肥+二次追肥比人工施肥一次基肥+二次追肥增产82.29 kg/667m2,增收212.67元/667m2。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适合粳稻品种高产优质栽培的机插密度及缓释氮肥、常规氮肥的配施模式,以盐粳15号为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置3种氮肥运筹模式,即300 kg/hm2常规氮肥按高产栽培施肥模式分次施用、240 kg/hm2缓释氮肥一次基施、180 kg/hm2缓释氮肥与60 kg/hm2常规氮肥配施;设置4种机插密度处理,即在机插行距均为25 cm下,株距分别设为11、13、15、17 cm。机插行距25 cm时,随着株距增加,盐粳15号的茎蘖数、有效穗数降低,穗粒数、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增加,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理论产量与株距呈二次曲线关系,根据曲线方程计算出盐粳15号高产最适株距为13~14 cm。300 kg/hm2常规氮肥高产施肥模式虽然产量高,但肥料用量多,且稻米食味品质下降;240 kg/hm2缓释氮肥一次基施影响大穗形成,不利于高产;180 kg/hm2缓释氮肥与60 kg/hm2常规...  相似文献   

6.
为验证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在肥东县的适宜性,特进行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机插侧深施肥能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流失,提高水稻的产量。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机插侧深施肥与机插不侧深施肥在单株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上明显提高;施肥总量减少30%的机插侧深施肥与不侧深施肥的单株有效穗和产量相当,但综合效益高763.2元/hm2。由此表明,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具有可靠性、先进性,可在肥东县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构建水稻科学施肥体系,进行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中氮肥对增加水稻产量起关键性作用,氮是水稻产量的最大限制因子,其次是磷,最后是钾;配方施肥处理水稻产量11 366.7 kg/hm2,较不施肥处理增产3 335.0 kg/hm2,增产率41.5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基肥施45%配方肥(18-12-15)525 kg/hm2,分蘖肥施尿素112.5 kg/hm2,穗肥施尿素75 kg/hm2、氯化钾60 kg/hm2,总施肥量为纯N 181.5 kg/hm2、P2O563 kg/hm2、K2O 114.75 kg/hm2,氮肥基肥、分蘖肥、穗粒肥分别占52%、29%、19%(接近5∶3∶2),磷肥一次性基施,钾肥基肥、穗粒肥分别占69%、31%(接近7∶3),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45.07%、22.4...  相似文献   

8.
黄文  李金锦 《乡村科技》2023,(19):73-75
针对江苏省宿迁市水稻种植中存在的氮肥过量施加,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氮肥淋失量增加、水稻产量下降等问题,通过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有机肥替代尿素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以期探寻出水稻种植生产中最佳有机肥替代比例,促进区域水稻种植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较常规尿素施加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尿素处理均可显著提升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产量,在处理5即在当地常规尿素施用量为基础上,75%有机肥替代尿素处理下水稻各项指标表现最优,水稻地上部植株吸氮量、氮素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及产量分别为256.73 kg/hm2、33.28%、18.59 kg/kg、71.61 kg/kg、278.67万穗/hm2、108.85粒/穗、24.65 g、74.83%及9 834.26 kg/hm2。  相似文献   

9.
七星分公司水稻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及农民的收入。2018年引进水稻水稻机械化钵育摆栽新技术,2019年针对七星分公司特有的气候、土壤等因素对该项栽培技术进行了组装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研究出适宜七星分公司地域及气候条件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新模式。该项技术具有省种子、省床土、精量播种、秧苗素质好、无缓苗期、成活率高、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抗低温、提高工效、增产明显等优点。结果表明:绥粳18适宜的钵育摆栽规格为33/23cm×12cm,单穴插秧株数5株为宜,基本苗数量保持在140株较为合理,平方米穗数为520.7穗,穗粒数为93.3粒,比侧深施肥(对照)的穗粒数多1.3粒;结实率为85.2%,比侧深施肥(对照)的结实率高0.2个百分点;千粒重为24.5g,比侧深施肥(对照)的千粒重高0.2g;实收产量为8526.0kg/hm2,比侧深施肥(对照)的实收产量高674.1kg/hm2,增产率为8.6%。  相似文献   

10.
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水稻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不同肥料用量的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研究了常规施肥和不同侧深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奉新试验点,80%侧深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早,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在临川试验点,60%侧深施肥追加穗肥处理可以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持续的养分,水稻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也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因此,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优于常规施肥;但当侧深施肥量低于常规施肥量的80%时,前期的养分供给不足,需要在后期进行适当的追肥。  相似文献   

11.
开展了水稻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不同肥料用量的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研究了常规施肥和不同侧深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奉新试验点,80%侧深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早,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在临川试验点,60%侧深施肥追加穗肥处理可以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持续的养分,水稻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也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因此,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优于常规施肥;但当侧深施肥量低于常规施肥量的80%时,前期的养分供给不足,需要在后期进行适当的追肥。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区对比的方法,研究3种不同侧深施肥方式对水稻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垄作双侧双深施肥、宽窄行侧深施肥、常规侧深施肥3种不同侧深施肥方式的水稻生育进程无明显变化,均较常规插秧早1~3 d。宽窄行侧深施肥产量最高,为9 549.0 kg/hm~2,垄作双侧双深施肥产量为9 285.0 kg/hm~2,常规侧深施肥产量为9 048.0 kg/hm~2,分别较常规插秧增产1 015.5、751.5、514.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1.9%、8.8%和6.0%,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肥料利用率提高和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推广应用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模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通过常规施肥与侧深施配方肥和缓释肥对比,分别测定各处理水稻茎蘖动态变化、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采用配方肥侧深施肥处理在分蘖数、株高、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及实际产量等指标最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田试验设置6个施肥处理:当地水稻配方肥(R1,氮肥施用量270 kg/hm2)、新型缓释肥料(R2、R3、R4、R5,氮肥施用量分别为270.0、248.4、226.8、205.2 kg/hm2)、不施肥(R6,对照),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1处理相比,R2和R3处理能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其中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增幅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产量分别增加了7.51%和11.59%;R2和R3处理显著增加了抽穗后水稻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吸氮量,提高氮肥利用率,而R4和R5处理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因此,使用新型缓释肥代替普通化肥,在相同施氮量或减量8%条件下均能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氮、磷、钾处理对鹰嘴豆产量、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立肥效模型,提供能够有效增产的氮、磷、钾最佳施肥量,为集成鹰嘴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方法】2019~2020年以白鹰1号为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地常用施肥量为N:58 kg/hm2、P2O5:69 kg/hm2、K2O:60 kg/hm2。设氮、磷、钾4个施肥水平为0(不施肥)、1(常用施肥量×0.5)、2(常用施肥量)、3(常用施肥量×1.5)。调查鹰嘴豆生育日数、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干重、根长和产量等指标,研究不同氮、磷、钾处理鹰嘴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变化,拟合并优化氮、磷、钾施肥效应进行方程,分析氮、磷、钾肥对鹰嘴豆产量和农艺性状单因素和互作效应,分别得到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下的氮、磷、钾最佳施肥量。【结果】鹰嘴豆生育日数、主茎分枝数和单荚粒数受肥料施用量变化影响较小,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共同决定了产量。N2  相似文献   

16.
龚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23,(10):130-133+138
为探究有机肥替代无机肥对水稻的影响,开展了水稻有机肥替代无机肥的相关试验。结果表明,4 500kg/hm2有机肥代替常规施肥20%无机肥料施用量下,与常规施肥处理(1)相比产量增加了104.4kg/hm2,增产1.12%,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经济系数提高。因此,施用4 500 kg/hm2有机肥料代替20%的无机肥料能够有效保证水稻产量,继续增加替代量水稻产量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青稞施肥措施、实现化肥零增长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研究施肥量对青稞生育期、农艺性状、蛋白质、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和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对青稞生育期、农艺性状、蛋白质、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和收益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青稞生育期延长,株高、穗长增加,倒伏增大;从产量构成的三因素看,随着施肥量增加成穗数、穗粒数先增加后降低,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从产量、肥料利用率、总产值、纯收益、产投比看,施肥量低于处理C(N 135 kg/hm2+P2O5 135 kg/hm2)时,青稞产量、肥料利用率、总产值、纯收益、产投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施肥量超过处理C时,青稞产量、肥料利用率、总产值、纯收益、产投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陇青1号”在该地区的最佳肥施量为处理C(N 135 kg/hm2+P2O5 135 kg/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侧深施肥不同用量对中籼杂交稻两优688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便合理使用化肥,寻求更科学的施肥方法.[方法]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①为基肥用缓释肥375.0 kg/hm2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在倒二叶时追施187.5 kg/hm2复合肥作穗肥;处理②为基肥用缓释肥450.0 kg/hm2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在倒二叶时追施187.5 kg/hm2复合肥作穗肥;处理③为基肥用缓释肥525.0 kg/hm2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在倒二叶时追施187.5 kg/hm2复合肥作穗肥;CK1为基肥用复合肥450.0 kg/hm2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在倒二叶时追施187.5 kg/hm2复合肥作穗肥;CK2为基肥用复合肥450.0 kg/hm2旋耕前人工撒施,机插后8和15 d分别追施尿素75.0、150.0 kg/hm2,倒二叶时追施复合肥187.5 kg/hm2做穗肥),对比分析各处理条件下水稻生育进程、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差异.[结果]各处理生育期由长到短排序为处理③、处理②、处理①、CK1、CK2,其中处理③生育期最长,CK1、CK2均最短;各处理最终有效穗数的差异较小,但成穗率差异较明显,处理①成穗率最高;CK2倒三叶长度最长,处理①长度较为适中;实际产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处理①、处理③、处理②、CK1、CK2.[结论]常量侧深施肥可以为水稻定量、均匀施肥提供保证,可提高水稻对肥料的利用率,促进形成大穗和高产,同时可降低肥料的损失和对环境的污染,值得在大规模水稻生产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刘建娇  冯沛 《农技服务》2013,30(4):359-360
为了给沛县水稻生产制定科学施肥方案提供依据,采取"3414"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量对沛县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沛县水稻生产的最佳施肥量氮为228.0 kg/hm2、磷76.5 kg/hm2、钾75.0 kg/hm2,氮磷钾配比为1∶0.34∶0.33。氮磷钾肥合理配施是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水稻有效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海田有机缓释肥侧深施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育进程无明显影响,水稻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差异不明显。施用海田有机缓释肥的处理与对照相比,分蘖数增加0.2个,平方米有效穗数增加7.2~7.6穗,穗粒数增加0.5~0.7粒,结实率提高0.4~0.5个百分点,千粒重增加0.1g。施用海田有机缓释肥(18∶7∶10)450kg/hm~2的处理2产量最高,为9720kg/hm~2,比常规对照增产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