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觉农先生的新著《茶经述评》已由农业出版社出版,陆定一同志为该书题了书名,并作了序言,在序中指出,《茶经述评》“是20世纪的新茶经”。该书内容很丰富,是茶叶著作中难得的一本好书。九十高龄的吴老先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精心编著30余万字。全书分10章,从茶叶的起源叙述开始,对采制工序,茶的制造、器皿、烤煮、饮用、史料、产地、茶具与茶器以及《茶经》的挂图,都作了释注与评  相似文献   

2.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0,32(11):50-50
<正>唐·陆羽《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这个词,《辞海》和《现伐汉语词典》均没有这个词。"俭德"倒常见,宋·晁说之在《长句饷新茶》中也写到"俭德":"信美江山非我家,兴亡忍问后庭花。明时不见来求女,俭德唯闻罢供茶。"所谓"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由著名篆刻、书法家高式熊书写的楷书《茶经》全文,最近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编印出版。高老楷书《茶经》创作于去年他95岁时,书法精美,融楷隶于一体,富有欣赏和收藏价值,这是高老继2006年出版《茶经印谱》之后的又一杰作。该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茶经》版本,亦为著名高龄书法家手书《茶经》之最。高式熊,1921年生,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上海市书协顾问、上海市  相似文献   

4.
据《经济日报》报道,我国著名茶叶专家、“当代中国的茶圣”吴觉农先生的晚年巨著《茶经述评》即将出版,这部“二十世纪的新茶经”“无疑是茶叶科学的里程碑”,它的出版,是我国茶叶界一件大事。 这一喜讯,引起了我的联想。自唐以来,  相似文献   

5.
竺济法 《茶叶》2004,30(4):246-246
《茶叶》2004年第三期171~178页刊出了曹望成、周巨根先生大作——《得知天下苍生命且尽卢仝七碗茶——唐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评释》(以下简称《评释》),此文对读者理解全诗有一定帮助,但笔者对其中“七碗茶”的句解不敢苟同,感到这样就碗论碗,未免太拘泥于文字,曲解了文学艺术中的空灵与想象,也阻断了读者的想像空间,特提出来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6.
唐·陆羽《茶经·十之图》指的是挂图吗?这值得研究。陆羽《茶经·十之图》文字不多,抄录如下:“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偶,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相似文献   

7.
长沙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到明清的"高桥48家茶庄",早已蜚声天下。"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一代文豪郭沫若当年笔下的"高桥银峰"产地,现已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百里茶廊"。  相似文献   

8.
钱永兴 《中国茶叶》2009,31(9):36-37
中国古代,散茶多用竹木、陶瓷乃至玉器所制茶盒做容器,而饼茶则多用绢纱之类包装。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开篇的诗句:“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说的就是用白绢包装饼茶。茶叶的绢纱包装上,有时会题写相关的诗句。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作有《故人寄茶》诗,其中就提到四川老友寄送的新茶包装上有题诗:“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这可能就是茶叶商标的雏形。另据研究者称,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吴觉农先生新著《茶经述评》已于1987年冬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研究《茶经》的巨著,也是一部新的茶经。书中对《茶经》原文有译注和述评。译注通俗易懂,可帮助读者对《茶经》的理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上斗茶活动源起于唐代。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该诗反映了唐代常州和湖州新茶进贡之前,有品阳羡茶与紫笋新茶的活动,名流大家斗新茶,上品作为贡茶,这应是贡茶惯例。至宋代,斗茶活动十分盛行。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  相似文献   

11.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12.
《茶世界》2008,(3)
3月8日,据《青岛早报》报道,头锅崂山茶用4斤鲜叶炒制出350克新茶,被人以5000元的价格买走,两周大量的崂山新茶将上市,届时市民可以以较为实惠的价格尝鲜。出头锅茶的地方为崂山王哥庄茶  相似文献   

13.
<正>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有"以茶纳贡"、"园有香茗"两处茶事,《茶经述评》等当代很多茶文化著述认为,这两处茶事可追溯到"武王伐纣"的周代。《茶经述评》在"《茶经·一之源》述评·茶的祖国"如是说:"晋代常璩在公元350年左右所撰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说明  相似文献   

14.
正茶文化呈现之命题,早在一千多年前陆羽所著《茶经》中便有论述,明确表达在被许多人忽略的《茶经·十之图》中。陆羽在"十之图"写道:"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十之图"论述的精神实质,也就是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茶的所有品质,并全方位地传递给关注者。茶文化呈现,正是以"目击而存"为滥觞,并在这一理念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5.
黔茶赋     
神州出好茶,黔茶独芬芳。黔地产茶,历史悠久,汉《华阳国志》"平夷山出茶"有证。唐朝陆羽《茶经》载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黄庭坚《阮郎归》描述,"…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清史稿?茶法》冠以"最"之荣。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富锌硒,此乃黔地茶树之特点:原生  相似文献   

16.
《茶世界》2018,(4)
正3月末,春花烂漫惠风和畅,正是品饮2018年春茶的好时光。各类早春茶、名茶已经逐步采制上市,不少茶友已经迫不及待的选购春茶,一尝新鲜的新茶饱口福。但是市场上也存在鱼龙混杂的翻新茶,常常给经验尚浅的消费者造成困扰。那么新茶和翻新茶应该如何辨别?  相似文献   

17.
正爱喝茶的人不少,但要从一杯茶喝出它的品种和产地,就得到池宗宪那样的境界了。台湾人池宗宪在茶壶里泡了二十年,修炼得一身识茶品茶赏茶的真功夫,《寻味中国茶》可谓是他的独门茶经,爱喝茶的人可作一观。"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是陆羽《茶经》的开篇之句。所以苏轼作《叶嘉传》,煞有介事地将茶拟人,写成传记,文心  相似文献   

18.
据《北京现代商报》报道:这几天,北京马连道茶城一些商户出现“新绿茶上市”的字样,而且价钱不高,每500克两三百元就可以购买到。据专业人士介绍,这些茶主要来自云南地区,在干燥的北京、这样的新茶应该是很有竞争力的。但据记者了解,这种新茶的销路却不是很好。 一位茶商揭开了其中的奥秘:每年新茶上市的时候,碧螺春、龙井等都是消费者青睐的对象。它们之所以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决不是仅仅解渴就行的。苏州碧螺春有股果香味道,这种独特的香味是其他产地的茶  相似文献   

19.
福建茶文化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梓金 《福建茶叶》2000,(Z1):12-13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 ,最早见诸南安县莲花峰石刻“莲花茶襟” (公元 376年 )。陆羽《茶经》对福建建州等地产茶有“往往得之 ,其味极佳”之誉。八世纪福建列入全国主要茶区 ,为茶税主要来源之一。宋代采造茶叶供皇室饮用的贡焙 ,由江苏阳羡改设在福建建安 (今建瓯市 )的北苑。北苑贡茶经蔡襄等人的倡导 ,茶叶采制技艺的精湛 ,品饮的考究 ,“莫不胜造其极” (《大观茶论》)。与此同时 ,品尝 ,评比茶叶的“斗茶之风”更风靡全国。这时也是我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论述北苑茶采制技艺、品饮艺术的著作与诗文空前繁盛。以著名的蔡襄《茶录》 ,范仲…  相似文献   

20.
由唐代陆羽所编著的《茶经》开创了中国茶叶的历史,同时也是世界茶历史的起步,《茶经》在历史上首次系统阐述了茶叶种植、饮茶、茶道原理,将生活中与中国人民息息相关的茶升华成艺术。随着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茶叶也愈来愈被世界关注。但是,英译《茶经》的过程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因此,对《茶经》的英译策略进行研究是非常有价值、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