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会促进玉米生长,有些因素则会阻碍玉米生长。病毒、虫害还会使玉米减产,一些病毒还会使玉米植株死亡。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低聚木糖溶液对玉米植株进行培养,发现低聚木糖可以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而且效果非常明显。低聚木糖还可以提高玉米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玉米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程度,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正>1锌肥对玉米生长的作用锌是玉米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能促进玉米光合作用,影响玉米氮磷代谢,喷锌能增强碳代谢、氨基酸的合成和酶的活性,促进对氮的吸收和运转。在玉米生产上施用锌肥,能明显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植株健壮,增强抗病性,能防止秃尖和缺粒,促进玉米早熟,延缓叶片和茎秆的衰老,增加穗  相似文献   

3.
发根农杆菌与绿色木霉对玉米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在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在抑制致病菌、促进作物生长等方面效果显著。为探讨发根农杆菌和绿色木霉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明确二者协同增效效果及作用机制,采用盆栽法,设置发根农杆菌与绿色木霉2类菌株单一、复合接种作为试验组,以不施菌剂作为对照,共4组处理。测定接菌后玉米株高、茎粗、叶宽、叶绿素含量、根系指标等,探究菌剂单一处理、复合处理对玉米生长的促进效果。结果表明,菌剂复合处理与单施发根农杆菌、单施绿色木霉相比玉米生长指标明显提高;单施发根农杆菌、绿色木霉与对照相比根系生长差异明显,单一施加发根农杆菌、绿色木霉以及混合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玉米植株茎粗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但各试验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3种处理均能促进玉米根系生长,但复合处理对玉米根系生长促进作用优于发根农杆菌和绿色木霉单一接种,说明玉米植株根系生长过程中二者可以起到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推广是促进农业发展与农业高产的重要途径。加快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推广必须坚持在现有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坚持将农业制度、农业政策与市场经济发展结合;坚持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下,企业、农村、农民广泛参与;建立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制度与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铬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通过不同浓度的Cr6+对玉米萌发影响的测试结果表明 ,当Cr6+浓度为 5mg/L时 ,Cr6+可以促进玉米种子的萌发 ,提高玉米的发芽势和发芽率 ,促进玉米芽与幼根的生长 ;而高浓度的Cr6+不利于玉米萌发和生长。Cr6+对玉米幼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芽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螯合剂EDTA对Pb污染土壤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Pb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在100~500 mg/kg浓度范围内,Pb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不大,但玉米地上部Pb含量随着Pb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不添加EDTA处理,玉米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地上部干重、株高明显下降;添加螯合剂EDTA处理后,能促进土壤中Pb的溶解,使土壤和玉米地上部的有效Pb含量明显增加,促进玉米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评价了辽宁省玉米生长季气象条件、玉米生长气候适宜度,预测了辽宁省玉米生育期,并提出影响评估建议,以期科学指导大田玉米生产、提前科学安排农事活动、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利于地块蓄水保墒能力的提升,同时可促进地块肥力的增加,减少玉米种植及生长过程中的扬尘和温室气体的释放。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促进玉米有效生长,提高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经济、生态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进行了迪尔乐高效复合有机肥在玉米上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迪尔乐复合有机肥,能够促进玉米根系生长、降低玉米穗位、增强抗倒伏能力、增加千粒重、增加穗粒数,比不施肥增产34.2%,能够满足玉米生长对养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技术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节本增效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玉米的残肥为大豆生长提供养分,并有利于蓄水保墒,降低春季干旱对大豆的影响,促进大豆苗期生长;玉米还田的秸秆,经过夏季的雨水影响和充足的空气有利于秸秆分解,分解的养分可为大豆后期生殖生长提供较多的养分,同时玉米根部腐烂后,在土壤中所形成的孔隙可以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水、气的协调比,利于大豆的生长;玉米还田秸秆在土壤表面可减少水失和风失。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土壤肥沃、降水充足、气候适宜等条件都适合种植玉米,但这些特殊的生长环境在促进玉米生长的同时也给病虫害提供有利条件,必须加强防治。文章对黑龙江玉米种植的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策略进行了探究,助力黑龙江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
内生真菌FXZ2对玉米生长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菌株FXZ2(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对玉米生长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为内生菌与植物互作机制的探索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盆栽实验探索在不同重金属胁迫下,重金属耐受内生真菌FXZ2对玉米生长及重金属积累的影响。【结果】在复合重金属胁迫下,接种FXZ2显著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影响了玉米对Pb、Zn、Cd的吸收和累积。在单一重金属Cd胁迫下,FXZ2对玉米的影响与重金属含量相关:高含量Cd胁迫下,FXZ2显著促进玉米生长,但在低含量Cd胁迫下,其影响不显著。【结论】在Pb、Zn、Cd胁迫下,内生真菌菌株FXZ2对玉米的生长及重金属累积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锌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能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对作物生长素、酶、蛋白质的合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玉米生产上施用锌肥,能够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有助于玉米壮苗和增强其抗病性能,玉米生长后期能够防治果穗的突尖和缺粒,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同时,锌肥用量小、成本低、施用方便,已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摸清玉米锌肥施用的准确性,建立克山农场玉米锌指标体系,2017年克山农场  相似文献   

14.
姜虎生  王爽  王宏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02-16603
[目的]为探讨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不同浓度营养液处理玉米幼苗,测定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叶绿素等生理指标。[结果]稀释50倍的营养液能够促进玉米种子萌发,加快对子叶中贮藏养分的转化和利用;同时,能提高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根系吸收、代谢活力,促进植株构建物质的合成,提高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积累,促进玉米幼苗生长。[结论]稀释50倍的营养液能够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为后期的生长提供优良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在不施磷的条件下菌根化育苗技术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选取种植基地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种植中应用菌根化育苗技术,土壤中无论施不施磷对玉米生长均无影响,菌根化育苗能够促进田间不施磷玉米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相似文献   

16.
及时了解玉米生长情况对辅助指导玉米生产、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辽宁省玉米生长动态监测工作已开展多年,通过监测使各相关部门能及时掌握全省玉米生长情况,对促进生产、调整种植结构等工作具有积极作用。进一步丰富提高监测水平,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春玉米,苗期管理;穗期管理;花粒期管理。对玉米进行田间管理,需要根据其生长特征和发育规律来进行,像是定苗、除草、施肥、追肥、病虫害防治等等工作都是要以其生长特征和规律为前提和基础来开展的。这是促进玉米生长,保证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苗期管理,玉米从出苗到拔节这个时期主要是生长出根、茎、叶,相对于地下部分,地上的部分生长要缓慢一些,所以生长都是围绕根性的生长为主,在管理措施上也要针对根系的管理。让玉米苗生长的壮实、根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新一代旱地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 ,结果表明 :在干旱条件下 ,旱地龙对玉米的生育有着营养调节作用 ,能保持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有明显的抵御干旱的能力 ,同时能促进玉米根系发达 ,促进玉米新陈代谢 ,增加玉米产量 ,增产幅度达 14.9%。  相似文献   

19.
<正>玉米间套食用菌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是以玉米生产为基础,充分利用玉米生长中后期的遮荫条件,创造一个温湿度较为适宜的田间小气候,为高温季节食用菌的生产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食用菌生长过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提高玉米光合效率,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多个地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势在必行。玉米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昼夜温差、适宜的水热条件、通风条件适宜等。因而,要改善玉米的质量和产量,也必须要满足玉米的生长条件。玉米大垄双行通透栽培技术应运而生,它满足了玉米的各种生长条件,也在节省土地面积的基础上加大了玉米的产量,能够满足当代人们对玉米的需求,解决一些贫困地区人们的粮食问题,也能够促进玉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