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种源香椿抗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西峡等10个种源1年生香椿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低温处理条件下离体茎段的相对电导率,并与活体茎段及自然降温过程中各种源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比较.用Logistic方程拟合曲线,求出拐点温度即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作为评价各种源香椿抗寒能力的参考指标.结果表明:各种源离体茎段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曲线上升,其LT_50最低者为山东济南种源为-7.94℃,最高者为福建霞浦种源为-3.88℃;10个种源香椿抗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山东济南、山东荷泽、河南西峡、陕西安康、江苏南京、四川广元、湖南洞口、湖北随州、贵州黔西南、福建霞浦,与大田自然越冬条件下各种源的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通过山杏花不同低温、不同时间的处理,确定山杏花期冻害的主导因子是温度,低温持续时间只有在临界温度才起作用;在0~-8℃山杏花相对电导率差异显著,随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渐增,总体上呈S形曲线变化;利用Logistic方程编程求解2h、4h、6h、8h山杏花的LT50值分别为-5.9804℃、-5.8772℃、-5.8860℃和-5.7978℃,与形态指标褐变率相吻合,表明利用此程序求解植物的LT50值是准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6个翅荚木种源苗木抗寒性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翅荚木种源的一年生休眠苗为材料,测量了不同冷处理条件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了各种源的半致死温度,并通过枝条生长恢复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从-8℃低温处理开始,翅荚木大部分种源枝条出现严重的冻害,组织的半致死温度在-13.06~-10.76℃。综合评价各个种源的抗寒性,其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湖南通道种源>贵州兴义种源>广西忻城、湖南江华、广东英德种源>广西靖西种源。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西盟种源2年生巨龙竹幼苗叶片为研究对象,低温胁迫24 h后测定其不同温度处理下相对电导率,并应用Logistic方程建立回归模型,计算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逐渐降低,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上升,5℃到0℃时相对电导率只是少量增加,从0℃到-5℃时电导率急剧升高,-5℃到-15℃时电导率缓慢升高;应用Logistic方程计算巨龙竹幼苗叶片半致死温度为-2.16℃,相关系数0.907,表明低温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遵循Logistic方程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5个南洋楹种源的抗寒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苗龄3个月的南洋楹(Albizia falcataria)苗木为材料,采用人工控制低温胁迫的方法,通过对其相对电导率、叶片水分饱和亏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研究5个南洋楹种源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的南洋楹幼苗离体叶片水分饱和亏缺、细胞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均具有显著差异,综合评定5个种源的抗寒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Y1、N2、CK、N5、N3、N4。  相似文献   

6.
5个观赏雷竹变型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不同程度低温胁迫对5个观赏雷竹变型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不同雷竹变型的低温耐受生理学特性,为观赏雷竹引种和栽培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将5个雷竹变型叶片于7个温度(0、-5、-10、-15、-20、-25、-30℃)下处理24 h,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抗氧化酶活性(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经Logistic方程拟合获得5个雷竹变型的半致死温度(LT50),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探究5个雷竹变型的生理指标与温度的相关性以及抗寒能力。[结果 ]5个雷竹变型的相对电导率曲线均符合典型的"S"型曲线,LT50为弯秆雷竹(-18.73℃)细叶乌头雷竹(-17.09℃)黄条雷竹(-16.98℃)黄皮雷竹(-16.82℃)花秆雷竹(-14.57℃)。5个雷竹变型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MDA、脯氨酸含量均随温度的下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在第1主成分中载荷量较高,而SOD和POD活性在第2主成分中载荷较高。[结论 ]5个雷竹变型耐寒性综合排名为:弯秆雷竹细叶乌头雷竹黄皮雷竹黄条雷竹花秆雷竹。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和抗氧化酶(SOD和POD)在雷竹耐寒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北京地区引种栽培大果榉的抗寒特性,以垂枝榆为对照,6年生大果榉为试材,选取其一年生休眠枝条分别在5℃(CK)、-10℃、-15℃、-20℃、-25℃、-30℃和-35℃下进行低温处理,测定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半致死温度(LT_(50));并测定其枝条的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枝条恢复生长后的萌芽率,研究低温胁迫下大果榉休眠枝条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相对电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MDA、可溶性糖的含量以及POD和CAT酶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恢复生长率鉴定植物抗寒能力的方法易受到植物扦插成活难易程度的影响;相关性最高的抗寒指标是相对电导率,其次是MDA和可溶性糖。大果榉和垂枝榆的LT_(50)分别为-33.11℃和-29.83℃,大果榉的抗寒性高于垂枝榆。  相似文献   

8.
为给无花果抗寒能力的评价与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我国北方地区引种的14个无花果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低温(0~-20℃)处理对其1年生枝条进行了胁迫试验,并对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进行了测定,还根据相对电导率和对应的低温温度,依据logistic方程,建立了回归模型,对14个无花果品种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依据半致死温度来评价,布兰瑞克、ALMA等品种的抗寒性均较强,-5~-10℃的低温会严重影响参试的大部分品种的生存和生长发育;其SOD和可溶性糖在-10℃时的测定值是反映无花果抵抗和适应低温能力的一个临界值,而可溶性蛋白和POD的临界值是在处理温度为-5℃时的测定值。部分品种的综合抗寒能力的评价结果与其半致死温度的测定结果存在差异,但新早黄、ALMA、金傲芬和紫蕾等品种均具备较好的抗寒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核桃无融合生殖后代抗寒性的遗传变异情况,对核桃自然授粉后代和无融合生殖后代的1a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变化倍数、半致死温度等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核桃自然授粉后代和无融合生殖后代1a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变化倍数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呈倒“S”型曲线;在低温胁迫下,除少数处理外,二者之间的相对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变化倍数差异不显著;结合Logistic方程,得到中林1号无融合生殖后代、绵核桃无融合生殖和自然授粉后代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2.81℃、-20.36℃和-23.71℃,变化幅度较小。由此可见,核桃无融合生殖后代的抗寒性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云南不同种源北美红杉的抗寒性,以生长于德钦、丽江、昆明、昌宁的北美红杉枝条为试验材料,人工设定-15℃、-20℃、-25℃、-30℃、-35℃和-40℃低温梯度处理,以4℃为对照,通过测定和分析其相对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北美红杉枝条的相对电导率、SOD、POD活性、MDA含量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现上升变化,高寒地区枝条的SOD、POD活性相对较高,MDA含量和电导率较低,4个供试材料中其抗寒性强弱顺序为:德钦丽江昆明昌宁。研究结果将为北美红杉跨区域引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5种典型热带引种园林植物幼苗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广州地区5种常见引种园林植物的苗木,包括凤凰木、塞楝、大叶榄仁Terminalia catappa、马占相思、铁刀木作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箱进行1℃、9℃、17℃、25℃连续18 d的不同程度冷冻处理,研究了低温胁迫下树苗生长发育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与抗冻害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各树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塞楝和马占相思上升比凤凰木、铁刀木、大叶榄仁慢;低温胁迫的各种苗木叶片内的脯氨酸大于对照组,其中马占相思的脯氨酸增加率最大;除塞楝外各种苗木POD活性先是缓慢升高,然后随低温胁迫程度加快升高;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推算塞楝和马占相思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8.99℃、7.62℃。抗寒性综合评价表明,5种苗木的抗寒能力排序为马占相思>塞楝>铁刀木>凤凰木、大叶榄仁。  相似文献   

12.
越南青冈为壳斗科濒危树种。通过越南青冈2年生温室容器苗叶片和茎段分别在9个高温和8个低温温度处理后,测定其电解质渗出率,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其高温、低温的半致死温度( LT50)。结果表明,叶片和枝条组织的电解质渗出率与处理温度之间均呈“S”型曲线, Logistic方程拟合度较高;计算得到越南青冈2年生苗木叶片的高温、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42.04℃和-1.78℃,茎段的高温、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46.62℃和-9.72℃。研究结果可推测越南青冈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为该濒危树种的人工栽培、就地或迁地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量10个种源美国红枫的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分析美国红枫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比较不同种源美国红枫光合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美国红枫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典型单峰曲线,光合速率与光量子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相似,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种源间光合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光合速率较高的种源为4#、5#、6#,较低的种源为1#、2#、10#。不同种源间蒸腾速率差异显著,蒸腾速率较高的种源为4#、7#、8#,较低的种源为1#、2#、10#。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电导法研究低温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桑树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9个桑树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_(50)),比较其抗寒性。结果表明:9个桑树品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变化曲线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呈S形曲线上升,计算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分别为-29.47℃、-35.42℃、-26.60℃、-32.87℃、-33.63℃、-26.88℃、-29.37℃、-21.03℃和-39.96℃。即9个桑树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为:向海一号新桑8号龙桑一号冀桑3号冀桑2号秋雨辽鲁11号桲椤桑辽育8号。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以漾泡、大麻1号和大麻2号3个核桃品种的2年生离体叶片为试材,测定不同温度下其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3个品种核桃的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脯氨酸含量分别呈“升高-降低”的变化规律。综合4个抗寒生理生化指标,大麻1号和大麻2号的抗寒能力强于漾泡核桃。  相似文献   

16.
以当年生盆栽美国红枫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溶液喷施美国红枫扦插苗,测定干旱胁迫下植株的相对电导率、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及可溶性糖含量等各项生理指标,研究外源喷施ABA对美国红枫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外源喷施ABA可以缓解其伤害程度,促进美国红枫叶片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抑制MDA的积累,延缓叶片相对电导率上升,其中以10 mg/L浓度ABA处理效果最明显。因此,干旱胁迫下,喷施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可有效提高美国红枫的抗旱能力,维持其正常生理代谢。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源地桉树抗寒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来自不同种源地的6个不同种共13个桉树样品进行低温胁迫处理,通过电导率法测定它们的最低半致死温度,同时也测定了MDA、总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发现,随胁迫时间的增加,所有样本MDA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增加,赤桉增幅最大,铁木桉最小。样本MDA增加的幅度与样本抗寒能力呈负相关,渗透调节物质增加幅度则与其抗寒能力呈正相关。抗寒性较差的样本叶绿素和淀粉含量在胁迫期呈下降趋势,而在抗寒能力较强的样本中,二者与对照比较变化并不明显。通过比较各项指标发现,不仅不同种桉树的抗寒性能有显著差异,不同种源来源的同一种桉树在抗寒性能上也存在较明显差异。测试的13个不同种源地的桉树抗寒性能由高到低依次是:铁木桉(种源号:151199)〉巨桉实生苗〉巨桉EG5(组培苗)〉迪恩桉(种源号:14521)〉邓恩桉(种源号:15967)〉邓恩桉(种源号:14113)〉邓恩桉(种源号:15956)〉邓恩桉(种源号:14452)〉卵叶桉(种源号:17285)〉卵叶桉(种源号:13745)〉边沁桉(种源号:88080)〉赤桉(种源号:11911)〉赤桉(种源号:15027)。  相似文献   

18.
以宁夏灵武长枣和中宁圆枣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经低温处理后,测定电导率,经Logistic方程计算,结果表明:其抗寒半致死温度度分别为-33.58℃、-34.44℃。抗寒能力中宁圆枣灵武长枣。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橡胶树老幼态无性系植株的抗寒生理特性,比较其抗寒能力。以3个橡胶树品种老幼态芽接无性系的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模拟低温胁迫(4℃对照、2℃、0℃、-2℃、-4℃)处理后,测定其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6个指标,分析各指标随温度下降的变化规律,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各无性系老幼态植株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胁迫温度的降低,橡胶树老幼态无性系枝条相对电导率均呈上升的趋势;MDA和H_2O_2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多数无性系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所有幼态无性系相对电导率、H_2O_2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老态无性系;多数幼态无性系丙二醛低于老态无性系;多数幼态无性系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老态无性系。各无性系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品种幼态无性系的平均隶属度都远高于老态无性系。参试的橡胶树品种幼态无性系的抗寒性都比老态无性系强。研究结果为橡胶树幼态无性系的利用潜力和栽培方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人工模拟低温处理技术测定了6种(含品种)冬青树种离体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并用Logistic方程计算它们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6种(含品种)冬青耐低温能力有显著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克恩氏冬青>欧洲冬青>大别山冬青>‘蓝少年’冬青>杂种冬青>‘蓝少女’冬青,其半致死温度值LT50在-11~-24℃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