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1QD型垄向区田筑垱机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且水土流失严重。垄向区田技术是目前唯一能落实于农业生产中的水土保持技术。介绍了1QD型垄向区田筑垱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1QD型垄向区田筑垱机的关键参数,分析机械化筑垱作业的优势,以便为推广垄向区田技术提供配套的农机具。  相似文献   

2.
水土流失是世界性的难题,垄向区田技术解决了强降雨和土壤渗透慢的矛盾。1QD型垄向区田筑垱机是推广垄向区田技术的农机具,而控制机构是该机具的核心部件。为此,着重对1QD型垄向区田筑垱机的控制机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几种类型的控制机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水土流失是世界性的难题,垄向区田技术解决了强降雨和土壤渗透慢的矛盾。1QD型垄向区田筑墙机是推广垄向区田技术的农机具,而控制机构是该机具的核心部件。为此,着重对1QD型垄向区田筑蛸机的控制机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几种类型的控制机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针对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采用垄向区田水保措施进行治理,在机电式垄向区田筑垱机的基础上设计了机械式垄向区田筑垱机。在分析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筑垱机各部件进行了受力分析,为机械式垄向区田筑垱机各部件参数设计与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UG软件对垄向区田筑垱机进行数字化设计,完成垄向区田筑垱机零件的三维实体建模和整机的虚拟装配设计。对整机的装配及拆卸进行可视化研究,生成avi格式的垄向区田筑垱机装配过程动画。通过设计对二维图纸进行干涉分析和零件优化设计,以减少样机生产、测试等环节,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6.
1QD-3型垄向区田筑挡机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了1QD-3型垄向区田筑挡机的研制情况,并就研制过程中重点考虑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为垄向区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农机具。  相似文献   

7.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有的3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该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通过研究国内外防止水土流失举措,根据土壤的特性和我国特有的耕种方式与机械综合性原则,设计制造了垄向区田筑垱机,并且采用ANSYS软件对其工作部件进行了优化。基于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垄向区田筑垱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四叶翻转铲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将计算量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试验表明结构尺寸合理。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垄向区田筑挡机在工作时的受力情况以及铲板入土的最佳角度,为该机具的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证明了筑挡机的可行性,推动了垄向区田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着重介绍了垄向区田技术以及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在分析了现有筑挡机的基础上,提出了机械控制筑挡机的可行性。由此为垄向区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土保持模式下坡耕地的土壤水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松嫩平原北部丘陵漫岗区坡耕地存在的干旱与水土流失并存的问题,选取了垄向区田、鼠道、鼠道+暗管、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垄向区田、常规耕作等6种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研究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不同水土保持技术模式0~1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与时段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土壤储水量大小的技术模式依次为,鼠道+暗管+垄向区田>鼠道+垄向区田>垄向区田>鼠道+暗管>鼠道>常规耕作。各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的总蒸散量大小依次为:鼠道+暗管+垄向区田>鼠道+垄向区田>鼠道+暗管>鼠道>垄向区田>常规耕作。研究结果为松嫩平原北部丘陵漫岗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模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东北垄作蓄水保墒耕作体系与配套机具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垄作地区)旱作农业现状,通过组合多项先进农艺技术,得到适合东北垄作地区特点的蓄水保墒耕作技术体系及联合作业工艺方案,设计适合该地区主要农作物的多功能蓄水保墒秸秆-根茬粉碎还田联合、耕整联合、耕整种植联合的作业机具。试验证明,系列机具各项作业指标均满足现代农艺要求,达到蓄水保墒、高效节能、增产增收的目的,已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及大豆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用水量不足的问题,研究生物炭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及作物增产效应,并寻求最优生物炭施用量。2015年,以黑龙江农垦北安分局红星农场3°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对大豆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表径流、土壤侵蚀、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对坡耕地水土保持及大豆节水增产有较好的效果,其中对于水土保持方面,生物炭施用量越高,水土保持效果越好;而对于大豆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则生物炭施用量为75 t/hm~2的处理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东北黑土坡耕地玉米氮素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基础,设置7个耕作处理:等高耕作(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 TP)、垄向区田(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 RF)、深松耕(Subsoiling tillage, SF)、等高耕作+深松耕(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subsoiling tillage, TP-S)、垄向区田+深松耕(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subsoiling tillage, RF-S)、等高耕作+垄向区田(Transverse slope planting+ridge to the district field, TP-R)、常规耕作(Down-slope cultivation, CK),探究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对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温室气体排放、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全生育期内,水土保持耕作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器官氮素转运率以及氮肥利用率,部分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也可以显著降低N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经济效益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节本增产增效为目标,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以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免少耕等为主要内容的先进农业技术,实现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产增效、减少秸秆焚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保护性耕作技术,充分利用农业的可再生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农田排水技术进展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涝渍盐碱灾害是我国不少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提高防御涝渍盐碱灾害的能力,对加速发展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长期的实践证明,农田排水在防御涝渍灾害和土壤盐碱化、改善田间耕作管理、增加农作物产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阐述了农田排水技术的重要性,回顾了排水技术的发展与主要实践,指出排水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今后农田排水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玉米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合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研究在此种农业技术下,土壤环境的重要指数变化。结果表明,此项农业种植技术即玉米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对土壤的保护意义重大,会给农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种技术促使土壤结构良好,透光性高,边际效应得到发挥,休耕轮作,有效地保护了土壤有机质,同时减少了作业环节,大大降低作业成本,提升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比传统垄作之下的土壤水分高。在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之下,土壤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设置垄作全膜、垄作半膜、平作全膜以及平作半膜4个覆膜耕作处理,采用加权灰色关联模型评价不同覆膜耕作方式的优劣.结果表明:垄作全膜处理保水保温效果明显;干旱条件下,耕作措施较覆膜方式对地温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在水量充沛条件下,覆膜方式则表现出对地温更显著的影响.田间起垄耕作结合全膜覆盖的种植方式,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促进滴灌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形成,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干旱区农业节水和玉米高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变化关乎农业的生产质量,其中水分、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信息是土壤肥力的关键,因此获取农田土壤成分信息对农田管理有重要意义。传统土壤检测方法烦琐复杂、费时费力、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基于低空尺度的农业无人机和基于高空尺度的卫星平台弥补了地面监测的空缺与不足,飞行器搭载的多光谱传感器在土壤信息的快速、无损、实时获取领域表现出巨大潜力。介绍了多光谱技术特点,概括了遥感多光谱成像技术检测土壤成分的一般步骤,重点阐述了多光谱技术在检测土壤有机质、水分、盐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遥感多光谱技术在解析土壤成分中涉及的主要方法,最后对农业遥感多光谱成像解析土壤成分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在介绍不同灌溉模式与农田覆盖措施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不同灌溉模式与新型地膜覆盖对农田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概要描述了灌溉模式和新型覆盖材料对农田土壤物理环境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型覆盖材料与灌溉模式存在的些许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最后对未来农田灌溉与覆盖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农田灌溉模式与覆盖技术耦合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对于干旱定义的综合提法是巾于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或者是一种因长期无降水和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由于干旱是一个分复杂的综合现象,其形成的原因和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与众多自然环境因素有关,也与人类社会因素有关。因此,针对齐齐哈市旱灾频繁和旱作农业现状,提出了旱作农业发展对策和几点建议,对大力发展蓄水保墒的综合性农业机械化旱作新技术、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