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我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3600万亩左右。稻田杂草种类繁多,对水稻生产影响较大。一般年份因草害产量损失约10~15%,高的可达20%以上。据全省农田杂草普查表明,草害Ⅱ级以上需要进行防除的面积在1670万亩左右。从1988年以来,我站对乐吉化工厂生产的丁西颗粒剂进行了防除早、晚稻本田杂草应用技术的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并探讨该药剂安全性、增产效果和推广前景。1988~1991年全省丁西颗粒剂试验、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达244万亩次。现将试验研究初步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皖东丘陵地区,位于江淮之间,常年种植小麦320万亩左右,总产8亿公斤。近年来,麦田杂草危害日趋加重。据统计,1980年麦田草害面积98万亩,1986年达到150.5万亩,草害面积增加53.6%,平均每年增加8.7%。杂草发生密度每平方尺30~200株,多的达300株以上。因草害减产,一般为10~20%,严重的达50%以上。如不进行有效防除,全区年损失小麦可达4500万公斤左右。可见,麦田草害已成为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的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3.
洛阳地区小麦秆黑粉病历年病株率平均在1%左右。1980年以来,危害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全区发生4.65万亩,1984年发生11.5万亩,1987年上升到59.44万亩。一般病株率在10%左右,严重者40—50%,个别地块高达80%以上。损失小麦1189万公斤。分析其危害加重原因是:(1)土壤菌源积累量大。小麦秆黑粉病主要以土壤带菌为主,且病菌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  相似文献   

4.
何一诚 《植物保护》1990,16(6):49-49
1990年濮阳市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全市种植小麦275万亩,发生条锈病203.1万亩,其中病株率100%,严重度50—80%的重病田47万亩,病株率80%左右,严重度20—50%的约125万亩。发生特点是:来势猛、流行快、范围广、危害重。4月下旬只个别麦田极少叶片发生,5月10日前后则全面大流行,高感品种全田普遍发病,以旗叶最重,从上往下发展,数日内叶片由黄变枯,形成40年来罕见的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5.
我县农田害鼠,近几年来,危害猖獗,逐年加重。每年农作物(包括水稻、豆类、蔬菜等)鼠害面积达3—6万亩,损失轻的10%,重的80%以上,仅稻谷就达2000万斤左右。如1984年春播时,农民陈美贵0.75亩  相似文献   

6.
70年代以前,小麦叶枯病只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偶尔发生。1979—1985年我省引种春播小麦,根腐叶枯在春小麦上普遍发生,引起严重的叶枯和穗腐,减产一般在30%以上。1990年河南省小麦叶枯病发生650万亩,仅尉氏县西部沙丘陵发生11万亩,产量损失平均30—40%。1991年全省发生此病1000多万亩,其中周口、商丘、驻马店和南阳地区的发生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小麦叶枯病成为严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水稻前期草虫害综合防治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常年种植水稻630万亩左右,其中冬水田400万亩。据统计,我市每年稻田草害发生面积约200~300万亩左右,草害严重的约占100~150万亩。杂草主要在水稻生育前期严重危害,与水稻争光、争水、争肥.严重地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据全国有关专家试验测定,一般杂草危害导致水稻减产7~15%,严重的达20~50%。因此,搞好水稻前期的化学除草工作保障水稻增产丰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水稻前期一代二化螟防治的好坏同样与水稻丰收有着紧密的联系,水稻前期主要害虫有一代二化螟、蓟马、蚜虫,而一代二化…  相似文献   

8.
稻瘿蚊在玉林地区发生为害历史很长,过去多局限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发生。自80年代以来,随着施肥水平提高,新品种大面积推广,稻瘿蚊已从局部性变成大面积发生,从间歇性发生变为常发性发生。从1988年以来,每年发生都在120万亩以上,占晚稻种植面积的30%左右。1988年全地区发生175.2万亩,损失稻谷43 678吨。此虫在本地以幼虫在蓉草或再生稻上越冬。一年可发生8个世代,世代重叠。以7月上中旬开始的第四代到9月中、下旬的第六代,这3个世代为主害代。据调查,水稻受害  相似文献   

9.
钟瑞海 《植物保护》1988,14(2):26-26
香蕉花叶心腐病是香蕉的重要病害,危害严重,广东省列为检疫对象。 据报道,本病30年代以前在菲律宾、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北婆罗洲及南美洲等地有发生。我国最早于1974年前后在广州市郊、东莞和顺德等地发现,以后不断扩散蔓延,到1987年全省约有10多个市、地,30多个县的蕉园发生,估计发病面积近1万亩,局部地方造成严重为害。梅县地区1987年全区普查,发病面积1338亩,其中发病株率在60—92.5%的有30亩,发病株率50%以下的有1305亩。肇庆地区发病面积660多亩,发病严重的病株率达70%  相似文献   

10.
麦田杂草种类多、密度大,为害损失严重,尤其是撒播麦田人工难以防除,经统计,新沂市每年有30%的麦田因草害损失小麦2成以上,部分田块常因草荒而不得不翻耕改种。从1984年起,连续5年用苯甲(20%苯达松水剂 20%二甲四氯)、苯绿20%苯达松水剂 25%绿麦隆合剂进行防除麦田杂草示范,取得显著效果,1988年示范采用苯甲合剂27万亩,苯绿合剂8万亩占草害发生面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我区小麦全蚀病七十年代曾有发生,后“自生自灭”,但近年又突然加重。永宁县常年旱田小麦到6月下旬出现大量白穗,对产量影响严重。1986年春小麦13.8万亩,全蚀病发生面积达2.59万亩,病株率在10%以下的占85%左右,其余近4千亩病株率20%以上乃至50%。已成为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射阳县地处沿海,为粮棉夹作地区,常年种植水稻30000hm^2以上,水稻恶苗病历史是射阳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自90年代以来,通过对稻种进行药剂处理,水稻恶苗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近年来该病在射阳县回升迅速,发生危害日趋严重。据该站1999年度普查:一般田块病株率0%-3%,少数重的田块病株率达30%以上,造成产量损失1-3成;2000年,病株率明显高于1999年度,一般田块病株率0%-8%,少数特别重的田块病株率高达45%以上,产量损失预计达4-5成左右,该病已成为射阳县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对水稻恶苗病发生原因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相应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水稻霜霉病(Scleophthora macrospora)在我县是一种不常见而危害性较重的水稻病害,1989年早季我县万安乡有3处稻田发生水稻霜霉病,面积320亩。一般病株率在20—30%,减产30%左右,严重田块病株率50%以上,造成损失超过5成,如富湖村在6月中旬因此病翻犁了稻苗20余亩。晚季在原翻犁的病田仍发病较重,病株率20%左右,其他原发病田仍普遍发病,病株率6—10%,另在莲圹乡的九秋村,万安乡的连垱村和仙阳镇的渔梁村  相似文献   

14.
冯志全 《植物保护》1989,15(5):56-56
1983年经市、县联合普查,我县有13乡(镇)169村(场)发生薯瘟,计2.1万余亩,占当年甘薯种植面积的6.9%,病株率达31.03%,损失粮食124.75万公斤。为控制其危害,于1984—1987年推广抗瘟品种,开展万亩薯瘟综合治理示范。控制了著瘟病区范围未继续扩展;发病面积现已下降至860亩以下,4年共挽回粮食损失973.52万公斤,经济效益达538.05万元,综合治理薯瘟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采取了以下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苏北沿海麦类作物后期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沈金凤(江苏省大丰市种子公司224100)沈书龙姜春义沈田辉王晓玲金中时张吉林(江苏省大丰市植保站江苏大丰市麦类作物常年植面积63万亩左右,其中小麦33万亩。据统计,每年后期因病虫危害损失仅小麦达500~600万斤...  相似文献   

16.
油菜病毒病是油菜的主要病害,一般发生年份病株率10—20%,大发生年份30%左右部份严重田块可达80—90%。油菜发病后萎缩早枯、植株矮化、角果减少并畸形、子粒细而疵对产量影响很大。1985—87年做了对甘兰型油菜病毒病产量损失的测定及大田发病不同程度产量损失测定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穗枯病是水稻生长后期恶苗病、细菌性基腐病和小球菌核病这三病混生为害的统称,症状与螟虫为害引起的白穗相似。近年来,我县单季晚稻穗枯病发生较为普遍,呈逐年加重趋势,1986年发生仅4000多亩,1990年已达5万多亩,已成为影响水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8.
葵花是天水地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主要栽植在1400—2000米的高寒地区,种植面积约10万亩左右,主要是食葵,品种多为“三道楣”。近2、3年以来天水各地葵花霜霉病发生严重,作者于1990年在葵花主要栽植区的北道、秦城区调查,病株率一般为30—40%,最高达55%,共至全田绝收。  相似文献   

19.
樊护民 《植物保护》1989,15(4):59-60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病原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Pam)Dousan。往年发病率不到1%,且与病毒、霜霉、软腐等病并发,为害不严重。1988年我县有大白菜约2.5万亩,发棵期1.1万亩感染黑腐病,死苗率在35.5—58.9%,重病地块达80.2%,翻种面积达15%,病株轻者半瘫,重者根茎黑腐,全株萎蔫死亡。  相似文献   

20.
1994年全州县种植晚稻44.3万亩,晚稻后期禾(黍)缢管蚜大发生,发生面积31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0%。据调查,有蚜株率达50%~75%,一般每株有蚜量为25~40头,高的上百头,严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经积极防治后,仍损失稻谷约80万公斤。 9月下旬开始至10月中旬初,水稻灌浆至黄熟期,大量的成、若蚜集结在稻穗上,也有的集结在叶背、叶鞘上取食为害。蚜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