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白菜霜霉病在包头市年年发生,为害严重。1964年、1973年、1975年、1978年曾四次大流行。发病率高达80—90%,病情指数50—80%,一般年份减产10—20%,严重年份减产40—50%。 一、白菜霜霉病大流行的气象指标:在包头市,1963—1979年的十四年中,白菜霜霉病大发生4年,小发生4年,中发生6年。比较各年8月中旬至9月下旬的气温变化对霜霉病的影响不如相对湿度大,如下图所示。 据调查资料明确的白菜霜霉病大流行的气象指标为:8月中旬降雨多、湿度大,8月下旬、9月上旬平均气温18℃左右,旬平均相对湿度达70%,一次连阴雨五天,昼夜温差11℃左右,霜霉病就流行。  相似文献   

2.
我省是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的关键地带,建国以来的40多年中,减产30%以上的特大流行3次,减产20%以上的大流行4次,减产10%以上的中度流行15次。平均不到两年就流行一次。搞好流行预测,科学指导防治,是保证小麦增产丰收的重要课题。80  相似文献   

3.
试验证明有多种病毒引起新疆哈密瓜病毒病。1980—1985年研究表明,5—6月旬平均气温达25℃左右,月平均气温达20℃以上,相对湿度在30—50%时,田间开始出现中心病株。随麦二叉蚜、桃蚜迁飞高峰后,发病率出现明显流行陡度。持续25—30℃的日平均温度,半月之内造成大流行。适期早播或播时铺上塑料地膜发病较轻。而黄瓜、西葫芦等蔬菜作物与哈密瓜邻作,可促使病害早期发生。本文还讨论了预测预报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油菜白锈病是突发性病害,大流行年发病高于菌核病。据上海地区的发病情况,1967年以前重发年较多,龙头株率达11~18%;以后逐年下降。1973年大发生,受害面积达50余万亩。据奉贤、嘉定等县调查,平均龙头株率72.6%,最重达100%,每亩减产40斤左右。 侵染规律: 病菌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残留在土壤中的病叶、茎、角果和花轴“龙头”内的卵孢子,以及带病种子。卵孢子在1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萌发。  相似文献   

5.
何一诚 《植物保护》1990,16(6):49-49
1990年濮阳市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全市种植小麦275万亩,发生条锈病203.1万亩,其中病株率100%,严重度50—80%的重病田47万亩,病株率80%左右,严重度20—50%的约125万亩。发生特点是:来势猛、流行快、范围广、危害重。4月下旬只个别麦田极少叶片发生,5月10日前后则全面大流行,高感品种全田普遍发病,以旗叶最重,从上往下发展,数日内叶片由黄变枯,形成40年来罕见的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6.
花生锈病在广东省始见于1956年。1970年后迅速蔓延流行,致使花生产量遭受严重损失,轻病年损失约15%,大流行年损失为25—59%。本病原菌能侵害花生叶片、叶柄、托叶、茎、果柄及荚壳。在花生植株上只产生夏孢子,其发芽适温为24.5—28℃,致死温度为50℃,10分钟。未发现冬孢子。在24.5—26.5℃接种,潜育期为6—8天,21℃以下和29℃以上相应延长。在冬、春季室温条件下,夏孢子可贮存120—150天。强烈光照对夏孢子发芽有抑制作用。病原菌多数从寄主气孔侵入,也能通过表皮细胞间隙侵入。花生锈病的流行,与菌源、气候、品种的抗病性、栽培技术等条件关系密切,而湿度则是我省花生锈病流行的主导因素。春植花生锈病的初次侵染源来自秋植花生落粒病苗、病藤和带病荚果,而落粒病苗是主要侵染来源。鉴定了国内约1000个花生品种,未发现兔疫或高度抗锈的品种,但品种间的抗病力有明显的差异。种植抗病品种,春植花生早播,秋植花生适当迟播,发病初期每隔8—10天喷药一次,连续3—4次,有显著防效。供试药剂以“百菌清”防效最好。  相似文献   

7.
赵正恭 《植物保护》1963,1(2):63-64
黔东思南县为贵州省的主要棉区,位于乌江下游,海拔420.6公尺,年平均温度17.9℃。年降水量1,275毫米、全年无霜期300天以上。棉花蕾钤盛期的7—8月间平均温度29.2℃,相对湿度70%。这一时期棉叶跳蝉百叶虫口密度可高达200头以上,缩叶病率80%以上,引起的蕾钤脱落率60%左右。近年推广岱字棉15号以后,叶跳蝉的为害较为突出,成为生产中的严重问题。 一、种类 4—9月在塘头区思南棉作试验站一带调查,有棉叶跳蝉Empoasca biguttula Shiraki;棉青叶跳蝉Empoasca  相似文献   

8.
油菜终花期摘除3叶防治菌核病效果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一直是陕西汉中盆地油菜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80年代至今,曾出现过多次大流行年份,发病面积达2.67万hm~2以上,占油菜面积50%左右。一般田块病株率20%~30%,病指15~19,每667hm~2损失约10%,常年全区发病1.3—2万hm~2,年均损失1300t以上油菜籽。  相似文献   

9.
洛阳地区小麦秆黑粉病历年病株率平均在1%左右。1980年以来,危害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全区发生4.65万亩,1984年发生11.5万亩,1987年上升到59.44万亩。一般病株率在10%左右,严重者40—50%,个别地块高达80%以上。损失小麦1189万公斤。分析其危害加重原因是:(1)土壤菌源积累量大。小麦秆黑粉病主要以土壤带菌为主,且病菌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  相似文献   

10.
水稻瘤矮病危害产量损失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瘤矮病危害产量损失的测定陈观浩,陈少兰(广东省化州市病虫测报站525100)梁训友,梁盛铭(广东省化州市农业局)自80年代以来,水稻瘤矮病在我市3次大流行,1次中等流行。大流行年一般病丛率25%~50%,高的65%,甚至80%以上。为了弄清瘤矮病...  相似文献   

11.
汤建国 《植物保护》1990,16(4):46-46
据《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报道,1977年我省主要棉区棉苗疫病(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大发生,死苗一般30—60%,1989年此病在我县再度暴发,据笔者调查,1989年4月28日出现寒潮,4—7天后叶片呈黑绿色失水状,最后变褐枯蕉脱落。据5月10—14日重点棉乡抽查,如芙蓉乡发病面积达80%以上(其中重发面积占30%左右),病株率30—50%,死苗在20—30%,重发地段死苗达50%以上:有些棉田重播。据初步统计,全乡平均仅种子和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在鲁西北地区一年发生4代,一代主要在小麦上发生为害,一般每平方米有虫0.1—1.0头,形不成明显的为害,1992年大暴发,一般每平方米有虫10—15头,多的50头以上,小麦受害减产5%左右。二代主要在春棉上,百株累计落卵6000—10000粒,(往年500—700粒),多的达15000粒以上,寄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为害程度之重,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棉花、玉米、大豆、花生、蔬菜、苹果、枣、梧桐、西瓜等均受为害,棉花顶心受害率86%-95%,有的拔了棉苗改种玉米等其他作物;玉米受害株率95.6%,大豆受害株率92.3%;苹果顶梢受害率90.2%;枣果受害率20%左右,造  相似文献   

13.
樊寿三 《植物保护》1966,4(3):100-100
1965年8月7—8日、13—14日是永修县第三代三化螟的两个卵孵高峰期,在这段时间内,采用短期深灌水护秧,起到了显著的治螟效果。我们在九合公社河头大队第五生产队,利用两丘毗邻的田,早稻莲塘早已收割,7月26日栽双晚糯稻(品种系大红袍),面积有4亩左右进行试验。其中一丘田较低洼,从8月8日开始灌水5寸左右,浸没秧苗叶鞘口;另一丘地势较高,灌水1.5寸左右。两块田的卵块密度每亩都在1,000块以上。8月20日检查结果:浅水田的枯心率高达24.30%,深水护秧田的枯心率下降到3.22%。同时,我们在县样板队(三角公社树下大队)进行了一次大田调查;如第九生产队有10余亩双晚(品种油粘子),8月9—10日由于天然降雨,水深4寸左右,未发现枯心苗。而其它浅水晚稻田,虽然在8月12日打了一次6%六六六,枯心率仍然有0.18—0.85%,没有打药防治的枯心率达2.08—34.27%。  相似文献   

14.
广州地区豌豆黃顶病每年在11月开始发生,发病率一般很低,但个別田块可达50%以上。病株頂部叶片黄化,縮小,皺縮卷曲,叶质脆,植株矮縮,不开花結莢,最后发生丛枝現象,植株很快枯死。武汉地区蚕豆黄頂病每年在苗期(11月)开始发生,发病率約1—5%,翌年4、5月流行,发病率輕的为5—10%,重的达80—100%。症状和广州地区的豌豆黄頂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省水稻病害种类增多,危害日益严重,尤其是稻瘟病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造成了水稻生产病害重于虫害的新局面。据全省统计,七十年代以来,稻瘟病平均3—4年都有一次暴发流行,从1975—1986年十二年中,发生100万亩以上有四年,波动幅度为150—270万亩左  相似文献   

16.
用GP6—J4型高频介质加热设备处理粮食害虫,四斤左右粮食约处理60—90秒钟,粮食升温最低点56℃以上,平均60℃以上,能全部杀死害虫。不同种类的粮食的升温快慢有差异,通常谷类和豆类种子比油料类种子升温快。平均温度60℃左右对不同的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有差异:对豆类影响较大,对小麦影响不大,对水稻基本上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据1974—1980年在本地区研究,小地老虎越冬代发生有三个蛾峰。初峰多在4月上旬,中峰在中旬,末峰一般在下旬。而中末蛾峰和田间幼虫发生关系至为密切,约占总虫量的80%以上,是予报和防治的重点。当地玉米播期为4月20日左右,4月底至5月上旬,恰在2—3个叶片生育期,如在玉米播种时,用内吸剂处理种子,使种苗带毒,可以防治小地老虎的为害。 1979—1980年试用20%甲胺磷缓释剂拌种,经室内毒效测定:1%、2%、4%用量杀虫率均达100%。拌种后21天田间小区观察,2%用量的保苗效果达83.1—86.1%:在5000亩春玉米、棉花大面积示范,平均保苗效果88.4%。此法不  相似文献   

18.
郑贵彬 《植物保护》1983,9(4):13-15
番茄营养丰富,生熟两用。深受城乡人民喜爱。番茄在西安地区春夏菜中占的面积最大。自60年代中期开始,番茄条斑病毒病普遍发生。轻病年份一般发病率在5%左右。局部地块达30—50%,流行年份一些田块发病率高达50—70%以上,尤以靠近城郊的老菜区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19.
酸枣桃小食心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蕾  沈宝成 《植物保护》1992,18(2):15-17
在陕西乾县枣子沟,桃小食心虫为害酸枣果率40%以上。为害酸枣的桃小食心虫各虫态均比苹果桃小食心虫小,一年发生1代。其越冬幼虫出土期和成虫田间发生期也比同纬度的苹果桃小食心虫晚20天左右。卵主要产在酸枣梗洼和叶背,幼虫对酸枣的为害期短而集中。酸枣桃小食心虫幼虫有4种寄生蜂,总寄生率高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20.
对候集镇姜瘟病发病情况及防治措施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姜是镇平县候集镇的名土特产,品质佳,无筋香辣,在国内市场享有盛名,种植面积由50年代的3千亩发展到当今的4万余亩,平均单产3、4千公斤,高的达5千公斤以上。但自近年姜瘟流行,亩产下降到1500公斤左右。一般病田发病率30—40%。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6—1990年,我们对姜瘟病的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查探讨。 发生情况 该镇姜田一般6月初发病,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发病高峰。初发病先从母姜及抽生的假茎开始,然后再传至子姜,孙姜及其抽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