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呼伦贝尔草原区的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保护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草原区共有维管束植物78科、342属、888种。与内蒙古其它草原区相比,是植物种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本文对呼伦贝尔草原区的植物资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意见。  相似文献   

2.
基于CVM的新疆天池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天池湿地拥有大量的环境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中很多不能进行市场交换,所以无法直接进行货币化评价。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是当前可用于确定环境物品非市场和非使用价值的有效方法。文中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于2011年8月,在新疆天池景区发放了450份CVM问卷,共回收412份有效问卷。分析了保护新疆天池湿地永续发展的支付意愿,并对新疆天池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进行估算,得出新疆天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约为0.52亿元/年。研究表明:1)游客对保护天池永续发展的平均支付意愿为91.205元。2)统计样本显示:男性的支付意愿略高于女性的支付意愿;支付意愿随着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的上升呈上升趋势;支付意愿随着被调查者对天池湿地了解程度的深入呈上升趋势;支付意愿随着被调查者的年龄与月收入的增长呈下降趋势。3)受访问者的年龄、月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对天池的了解程度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为新疆天池湿地保护区生态修复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P-S-R模型,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最小信息熵原理综合为组合权重;采用属性识别模型进行指标评价,建立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的熵组合权重属性识别模型(AR-CWE)。结果表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的整体草原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较差状态;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乡镇集中于纯牧区,较差乡镇集中于半牧区,而较好的乡镇则集中于农区;通过对各乡镇的草原生态安全状况分析,发现降水和气温变化、人口素质、农牧民收入方式、牲畜超载率和草原退化率是影响各乡镇草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草原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及其成因是草地生态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宁夏温性草原类型多样,是研究温性草原物种丰富度对水热响应的理想场所。文中利用宁夏草原479个样地丰富度数据和对应的气候、地形数据,分析了宁夏草原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宁夏草原物种丰富度与经度、海拔呈正相关;与纬度呈负相关。并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物种丰富度与经度、纬度以及海拔之间回归方程,即:S=2. 044LON-2. 491LAT+0. 004ALT-121. 411(R2=0. 643,P <0. 0001)。冗余分析(RDA)方差分解显示:水分、能量及地形对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共同解释率为44. 83%,单独解释率分别为5. 63%,1. 14%和0.31%,未解释的部分为55. 17%。水分和能量是宁夏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主要影响因素。从未解释的比例来看,研究中未考虑的土壤因素很可能对宁夏草原物种丰富度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呼伦贝尔市草原旅游由于资源等级高,市场需求旺盛,具有广阔的前景。文中在呼伦贝尔市2000-2010年旅游业发展基础数据的支持下,运用问卷调查法与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从客源市场、旅游人口特征、旅游者行为特征等市场学角度分析呼伦贝尔市的草原旅游市场特征和旅游需求,从而得出现阶段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发展在旅游交通、旅游季节、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遇到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策略,研究结果对呼伦贝尔市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草原的环境整治与发展前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地叙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自然环境特征:①高原为主的地貌;②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区;③自然地带次序井然;④饲草资源丰富。由于长期对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所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着重指出严禁开垦,防治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利用天敌消灭鼠害,营造防护林,开发矿产要保护草原等战略措施,以利维护草原良好的生态平衡。为使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文章提出修建棚圈,开发地下水灌溉缺水草场,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发展饲料和畜产品加工工业等草业和牧业系统工程。与此同时,还必须多种经营,充分利用丰富的鱼类、芦苇、水禽和矿产资源,为发展水产业、矿业和旅游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天然草原区划同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诸特性的区划密切相关,因为天然草原的质量及其改良措施首先决定于自然条件。全苏饲料研究所采用的天然草原区划方案便是在自然带的范围内再划分自然地区,自然州和自然小区。自然地区是自然带的一部份,它是多种自然条件的综合体,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土地和牧场资源的构成情况。  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时空格局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简化光能利用率模型的水分胁迫系数,基于E0S/MODIS卫星遥感资料,研究呼伦贝尔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大兴安岭林区单位面积NPP为高值区,呼伦贝尔草原西部NPP为低值区,林草交错区和农牧交错区NPP介于林区和草原区之间;2)2000年-2008年4类土地覆被类型单位面积NPP为下降趋势;3)呼伦贝尔西部草原、呼伦贝尔林草交错区单位面积NPP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而大兴安岭林区和岭东农牧交错区主要受生长季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锡林郭勒盟实地调研数据,运用DEA方法对草原流转牧户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转入户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667,仍有81.36%的牧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因此,草原流转是提高牧户技术效率的有效途径。基于要素投入、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社会资源禀赋、草原流转特征、地区经济状况对转入户规模效率产生的不同影响,建议重视教育与本土文化,提升牧业人员素质;鼓励草原向养殖大户等效率高的主体适度集中;推进牧业产业链融合,让牧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降低生产成本,规范民间信贷的发展,合理评估草原流转价格。打破草原流转的低水平陷阱,把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市场经营的效率优势。  相似文献   

10.
规范激活模型是预测利他行为的重要理论,游客与地方之间的情感作为游客环境负责行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将人地情感因素纳入规范激活模型,一个解释和预测游客环境负责行为的游客环境负责行为NAM整合模型得以构建。针对福州森林公园的309名游客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1)建构的游客环境负责行为NAM整合模型解释与预测适配度指标良好,且模型具有复核效化的稳定性;2)地方依赖感对人地情感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地方认同感、根深蒂固感和地方熟悉感;3)人地情感对责任归属的影响高于对结果意识的影响;4)结果意识对个体规范的作用效果高于责任归属;5)人地情感可以通过结果意识和责任归属的作用影响个体规范,进而产生环境负责行为。综上,为促进游客在森林公园出游过程中环境负责行为的发生,可提供游客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产品,让游客对公园产生情感依赖,同时强化破坏环境而产生严重后果的宣传教育,以激发游客的环境负责行为。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1年7月对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的结果,结合该地区不同生境条件,对鞘翅目昆虫资源进行了分类、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内鞘翅目昆虫资源合计10科31种,并对昆虫的构成成分、对于高寒、干旱、冰冻等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在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温带荒漠草原生境采集到的甲虫丰盛度为64.86%,亚高山寒温带草原生境丰盛度15.09%,高寒草原生境丰盛度19.1%,高寒荒漠昆虫不足总数的1%。拟步甲科、蜉金龟科、象甲科、步甲科最丰富。同时,对鞘翅目昆虫在阿尔金山恶劣环境的适应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研究运用支付卡梯级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建筑废弃物资源利用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对提高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沙市为例,通过1127份城市居民和116份承包商调研样本数据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从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付意愿的影响来看,性别、年龄和加快产业发展等是影响城市居民的主要因素;文明施工费占比、项目分布区域和建筑废弃物处理方式等是影响承包商的主要因素。2)城市居民的支付意愿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而承包商的支付意愿也与建筑废弃物的分类有关。3)城市居民每户每年的支付意愿期望值为1125.55元,而承包商对渣土、拆除和工程、装修废弃物的支付意愿期望值分别为13.26元/吨、8.84元/吨、94.20元/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非市场价值总额1244.26亿元。  相似文献   

13.
基于熵权法的草原旅游点植被退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熵权法建立了草原旅游点植被退化评价流程,以甘肃夏河县桑科草原旅游点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首先,建立了包括草群高度、植被密度和盖度以及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6个指标的草原旅游点植被退化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桑科草原旅游点植物生长对旅游活动干扰的敏感性较高,植物物种对旅游活动干扰的敏感性较低;车辆碾压对植被破坏最为严重,各样区植被退化程度随着与破坏点(带/区)中心距离的增大而降低.随着草原旅游点植被退化程度的降低,植物科、属、种的数量均有较明显的增加,植物种间竞争关系增强;大车前(Plantago major)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蔚蓄(Polygonum aviculare)的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利用熵权法对桑科草原旅游点植被退化程度的评价结果与前人关于旅游点植被破坏的研究规律相符,且桑科草原旅游点干扰区植物群落特征与植被退化评价结果相一致,说明建立的草原旅游点植被退化评价方法是合理准确的.  相似文献   

14.
文中基于矩阵指数空间规范(MESS)模型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与传统的SAR模型和SEM模型相比,MESS模型能够更加有效的识别我国地区间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和旅游接待能力对我国地区旅游业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外开放程度、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便利程度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均产生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过草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初步了解了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苏木地区打草地是典型的针茅草原,昆虫和植物种类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基本一致.主要植物51种(属),其中有毒杂草3种,有害昆虫22种,通过分析认为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苏木地区为蒙古国输华饲草的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6.
草原开垦破坏草地植被,并且破坏了整个草原的生态环境,这已取得共识。然而,目前还有人想开垦呼伦贝尔天然草地来追求短期的利益。通过调查一个天然草地坡面的土层厚度和土壤水分,分析天然草地地貌部位对土层厚度和土壤水分的影响,以此为根据来阐述开垦天然草地的利害。结果表明:上部样点含水量低,坡脚和坡底样点含水量依次增加;黑土层保水性好,黄粘土层透水性差,砂土层保水性很差;坡面80%的面积黑土层小于或等于30cm,开垦压实以后厚度只能满足暂时耕作的需要。呼伦贝尔草原地形起伏较大,干旱且多大风,易发生土壤侵蚀。开垦以后将会失去保水性好的黑土层,那时,呼伦贝尔草原前景甚忧。因此,建议不应开垦呼伦贝尔草原,并给与适当保护。  相似文献   

17.
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18个指标构建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成效以及效应间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从各种效应的重要性来看,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生态效应最为重要;(2)从各种效应的变化趋势来看,新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应呈上升趋势;(3)从各种效应间的协调性来看,生态效应、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之间具有较高的协调性,三者间基本处于优质协调。总之,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新疆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疆城镇居民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83. 11%受访城镇居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具有支付意愿,支付方式以到草原保护区休闲旅游购买门票为主。16. 89%受访城镇居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不具有支付意愿,其原因主要是认为草原生态保护应该由国家出资,而不应该由个人出资。根据意愿调查法估算出,城镇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支付意愿为154. 74~186. 20元/年,相当于38. 95~46. 87元/hm~2·年。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文化程度、年收入、草原退化程度判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后草原生态环境变化、对草原生态价值的认同、家庭居住地与草原的距离、去过草原的次数等。城镇居民的性别、年龄和职业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支付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关键影响因子关系到草原生产力的波动和稳定性。实地测定锡林浩特草原22个样地27种共82株植物的光合指标和环境影响因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决策系数分析等方法,分析各因子与草原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锡林浩特草原区植物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净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呈线性相关;在影响草原植物的环境因子中,净光合速率随大气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空气温度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由通径分析可知,水分利用效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大气相对湿度成为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决策系数表明,锡林浩特草原区植物的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4个生理因子是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决策变量,而环境参数中的空气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则成为净光合速率的限制性因素。影响草原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因素有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和大气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20.
草原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将草原生态旅游做出特色,是草原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必要性入手,论述了保护性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提升草原生态旅游的积极意义及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