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植被碳蓄积量了解的缺乏,故在预测气候变化中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很有必要对不同生态系统碳分布情况进行研究。本文以干旱盐湖为研究对象,探究盐湖生态系统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无机碳呈无规律分布;100 cm土层内有机碳密度介于7.55-15.75 kg·m^-2之间,平均为12.54 kg·m^-2,占植物群落和土壤总有机碳密度的97.84%。黑果枸杞和铃铛刺为盐生群落的优势种,地上平均生物量为261.38 g·m^-2,占总生物量的70.49%,草本植物群落平均生物量仅为109.45g·m^-2;灌木和草本层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凋落物层(84.81±9.22)g·m^-2和(79.76±8.61)g·m^-2。盐生植物地下生物量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0-100 cm土层总地下生物量为77.74 g·m^-2。盐生植物总生物量碳密度为276.48 g·m^-2,其中地上、凋落物和地下生物量分别占62.09%、25.75%和12.16%;地上植被和凋落物碳密度显著高于草本植物,根系生物量碳密度在剖面上分布不均,96.55%集中在0-50 cm土层。盐生植物地上地下以及凋落物平均碳含量43.09%,与经验系数(50%)换算得到碳密度相比实际碳密度高出13.80%,这将对植被碳储量的估算产生较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2.
采用现场调查取样、实验室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天然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与梭梭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天然梭梭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梭梭盖度正相关,盖度≥70%(密盖度)时,SOC平均含量达4.17g/kg;盖度50-69%(中盖度)时,SOC平均含量达1.94g/kg;盖度30-49%(疏盖度)时,平均为1.79g/kg,表明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梭梭林;(2)密盖度的土壤全N、全P、全K以及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均大于中、疏两种盖度;(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N、全P、速效N、速效K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在土壤垂直剖面中,上层土SOC及养分含量稍大于下层土,表明梭梭体内积累的氮、磷、钾还可以归还土壤。总体上看,林下土壤中的SOC与氮、磷、钾的分布都受控于梭梭的分布与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3.
由于对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植被碳蓄积量了解的缺乏,故在预测气候变化中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很有必要对不同生态系统碳分布情况进行研究。本文以干旱盐湖为研究对象,探究盐湖生态系统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无机碳呈无规律分布;100 cm土层内有机碳密度介于7.55~15.75 kg·m~(-2)之间,平均为12.54 kg·m~(-2),占植物群落和土壤总有机碳密度的97.84%。黑果枸杞和铃铛刺为盐生群落的优势种,地上平均生物量为261.38 g·m~(-2),占总生物量的70.49%,草本植物群落平均生物量仅为109.45g·m~(-2);灌木和草本层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凋落物层(84.81±9.22)g·m~(-2)和(79.76±8.61)g·m~(-2)。盐生植物地下生物量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0~100 cm土层总地下生物量为77.74 g·m~(-2)。盐生植物总生物量碳密度为276.48 g·m~(-2),其中地上、凋落物和地下生物量分别占62.09%、25.75%和12.16%;地上植被和凋落物碳密度显著高于草本植物,根系生物量碳密度在剖面上分布不均,96.55%集中在0~50 cm土层。盐生植物地上地下以及凋落物平均碳含量43.09%,与经验系数(50%)换算得到碳密度相比实际碳密度高出13.80%,这将对植被碳储量的估算产生较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与储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质的理化特性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的重要物质基础,充分了解黄土高原区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对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对黄土高原不同土壤类型0~20 cm表层土体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估算,并分析两者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加权平均值为2.00 kg·m-2,棕壤碳密度值最高,为15.56 kg·m-2,风沙土最低,仅为0.24 kg· m-2,空间上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黄土高原地区总碳储量为1 239.85 Tg(1 Tg=1012 g),灰褐土及黄绵土碳储量较高,两者占总体的46.86%,灰漠土、冻漠土、碱土较低,总量仅占0.17%,空间上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规律。黄绵土、风沙土在黄土高原区分布较广,但两者碳密度较低。因此,在今后的生态修复措施中,提高两者有机碳含量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甘肃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所得的37个土壤类型、281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和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以及1:300万甘肃省纸质土壤图,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了甘肃省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并借助M ap-G IS软件分析了土壤碳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39.87×108t,占全国储量的4.47%;其中有机碳储量占前5位的土壤类型为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褐土、灰褐土、亚高山草原土,五者之和占全省总储量的39.67%;另外,甘肃省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土壤平均碳密度为17.62kg.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0kg.m-2;泥炭土的有机碳密度最大,高达208.53kg.m-2;粗骨土的碳密度含量最低,为0.73kg.m-2,全省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0~15kg.m-2范围内变动。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温带草地植被的碳储量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草地碳储存在地下,但是实测数据十分匮乏,因此准确估算温带草地植被碳储量对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区域性资料积累工作,作者对内蒙古温带草地的碳储量进行了大范围的实测研究,以估算该地区草地植被的碳储量。主要结果如下:(1)内蒙古温带草地总面积为58.46×106hm2,总植被碳储量为226.0±13.27Tg C(1 Tg=1012g),平均碳密度为3.44Mg C.hm-2;(2)地下根系储存的碳是地上碳储量的6倍左右,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为33.22±1.75和193.88±12.6 Tg C,平均碳密度分别是0.51和2.96 MgC.hm-2;(3)不同草地类型的碳储量差异较大,典型草原最大(113.25 Tg C),占草地总碳储量的50%,其次是草甸和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碳储量最低(15.37 Tg C)。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环湖区表土有机碳氮储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沿青海湖湖岸采集的81个表土样品的总有机碳和氮含量得出:环湖区表土有机碳储量为27.81×10^6t,总氮储量为30.24×10^5t。占研究区面积最大的栗钙土,其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8.19kg/m^2)显著高于同类研究,氮含量(3.63mg/g)亦高于青海省同类土壤的平均值,说明环湖区表土碳氮储量都是相当大的...  相似文献   

8.
风沙土区黄柳根系及其碳储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敖汉旗风沙土区15 a、25 a和35 a林龄的黄柳(Salix gordejevii)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3个样地,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测定不同土层、土段的根系生物量、含碳率,计算根系碳储量,分析不同林龄黄柳根系及根系碳储量分布特征变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黄柳根系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主要分布在0~100cm土层,均占根系总量的80%以上;15 a、25 a和35 a生黄柳根系总生物量分别为516.50、4 448.60 g·株~(-1)和7 257.7 g·株~(-1),随着林龄的增加,黄柳根系生物量呈增长趋势。根系碳储量分布特征呈梭形,15 a、25 a和35 a生黄柳根系总生物量分别为30.81、158.56 g·株~(-1)和229.9 g·株~(-1);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贺兰山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和根系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常和植被、气候等环境要素相关。为了解贺兰山地区土壤有机碳状况,2011年对贺兰山东麓青海云杉(Picea crassfoli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灰榆(Ulmus glaucescens)林下土壤和根系取样,测定了各自的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油松和灰榆林林下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4.12g/kg、17.83g/kg和15.32g/kg,林下根系有机碳密度分别为869.12g/m2、532.17g/m2和242.68g/m2,林下土体(土壤和根系)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7.58kg/m2、9.55kg/m2和4.00kg/m2;林下根系有机碳占林下土体有机碳的比重为4.94%~6.0%。贺兰山青海云杉林下土壤碳储量高于全国森林土壤碳储量平均水平,油松林下碳储量略低于全国森林土壤碳储量平均水平,灰榆林碳储量仅为全国森林土壤碳储量平均水平的36.7%。青海云杉和油松林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其林下土壤是贺兰山地区重要的有机碳库。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多目标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对河北平原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计算了无机碳储量并结合有机碳储量的研究结果得到河北平原表层土壤的总碳储量。结果表明:河北平原表层土壤碳在空间分布表现出与土壤类型、地貌,尤其是古河道、湖泊的密切关系,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表层土壤碳总储量为320.56Mt,碳密度为4.33kg/m2。其中无机碳储量达到145.74Mt,碳密度为1.97kg/m2,以潮土和褐土的碳储量最大,以草甸盐土和潮土的无机碳密度最高。潮土区无机碳主要是发生碳酸盐,而褐土区无机碳主要是岩生无机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