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本文通过测定人工草地坡面上、中、下部土壤水分动态与牧草生长状况,研究牧草生长与土壤水分的关系,着重分析在干旱情况下对牧草生长不利的影响,从而为牧草抗旱保苗、安全越夏、创建高产稳产人工草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冀西北高原为高寒半干旱地区,降水是此地区土壤水分的唯一给源,研究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对高效利用降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不同植被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被生长期内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存在差异。生长前期,3种植被0 ̄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农田耕翻地最高,水分条件最好,人工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互有高低,30 ̄60cm土层退耕还林地最高,人工草地最少。生长前期,农田耕翻地表层土壤水分较好,能满足春季作物生长要求。生长中期,0 ̄30cm土层农田耕翻地最低,人工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互有高低。30 ̄60cm土层农田耕翻地最高,人工草地最低。生长后期,0 ̄60cm土层农田耕翻地土壤含水量最高;人工草地土壤含水量与退耕还林地相比较,0 ̄40cm土层差异不大,40 ̄60cm土层退耕还林地高于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3.
对以苇状羊茅占优势的人工草地分别于生长第一二年进行利用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始用期和始牧草层高度不同,对草地生产力、牧草越夏率及杂草侵染程度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乌鲁木齐南山中山带地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变化及土壤水分与牧草生物量关系。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南山中山带地区年内土壤水分的变化可分为春季增熵期、春末夏初缓慢失熵期、夏初墒情恢复期、夏季快速失墒期、秋季墒情稳定期5个时段;不同年份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随深度基本呈递减趋势;牧草生长季(5—9月)各月末的生物量不仅由当月平均土壤含水率决定,其与当月以前月份的土壤含水率、平均气温、光照、土壤肥力等因子均有关。  相似文献   

5.
石薇 《现代农业》2011,(12):6-7
人工牧草比天然草地有大幅增产效能,还具有草地改良、农田土壤改良、环境改善等多种生态功能,特别是在改革传统农牧业生产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持人工牧草良好的生长状态,比保护任何农作物都要求更多的技术和管理,使其保持高生产率状态的时间越长,它们提供的牧草的成本就越低,效益就越好。一、土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人工建植的豆、禾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混播比例及种植方式下,刈割次数对草地牧草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探索自然降水在500 mm以上,≥10℃年积温1 400℃左右,无霜期85~ 100 d的雨养地区,混播人工草地的有效收获方式.[方法]试验设置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猫尾草(Phlemu pratense)5种豆、禾牧草混播,通过在生育期内设置的不同刈割次数,测定草地牧草产量与营养状况.[结果]在一个生长季内,刈割两次的草地牧草产量有2/3处理低于刈割一次草地,个别处理其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在粗蛋白(CP)与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含量与产量上则优于刈割一次草地.[结论]从草地牧草生产与利用转化效率衡量,两次刈割草地的营养价值均优于一次性刈割,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人工草地是清除原有植被,通过栽培优良牧草建立的草地,提供青饲、调制干草或放牧利用。建立人工草地:① 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饲草产量和质量。人工草地的产草量一般比天然草地提高2—10倍,甚至高达十几倍或几十倍。② 提高载畜量。一般人工草地比天然草地载畜量提高3—5倍。由10—15亩天然草地饲养一只绵羊提高到2—3亩人工草地可养一只绵羊。③ 提高肥力。人工草地中必须配置豆科牧草,因为豆科牧草的固氮  相似文献   

8.
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法,分析在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容质量人工草地〉天然草地,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等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在土壤蓄水性能方面表现为天然草地在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2方面优于人工草地;用O~100cm土壤水分无论人工草地还是天然草地(1—10月)都表现有亏缺状态.  相似文献   

9.
种草养畜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利用牧草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关键是人工草地建设。文章总结了高产人工草地建设的几个技术要点,通过因地制宜选择牧草品种、牧草品种混播和粮草间作、适时播种等方法达到种植人工牧草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半荒漠地区混播牧草优化组合及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目标规划进行半荒漠地区混播牧草优化组合设计,并通过田间试验进行检验;同时对不同混播组合牧草生长状况及与各主要生态因素的关系加以分析。结果表明,依目标规划求解的混播组合配方A2:紫花苜蓿75%、红豆草225%、老芒麦175%、草地早熟禾4687%和苇状羊茅563%,其牧草生长速度、产量、相容性及生态适应方面均较人工设计的A3为优(P<005)。牧草生物量与生长期间的草冠层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0~30cm)含水量呈正相关。试验牧草出苗期,春夏干旱,水分为主要限制因子;出穗开花期,水分较充足,牧草生长受温度影响较大,但不同牧草种影响不尽相同。老芒麦的温度决定系数小(04974),在温度变幅大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生长发育;草地早熟禾和苇状羊茅二者的温度决定系数大(09050和08740),均生长低矮,发育不良。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氮、缺磷、富钾的半荒漠地区建植人工草地,采用氮、磷肥按比例配方施入,施量以60kgP2O5/hm2和69kgN/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人工草地植被重建对退化红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常用的栽培牧草截叶胡枝子和宽叶雀稗在退化红壤进行草地植被重建,研究人工草地植被重建对退化红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种草及管理措施,人工草地植被重建显著影响红壤质量。重建后的人工草地土壤pH值升高,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速效养分含量增加,土壤中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活性提高,而对全钾和多酚氧化酶没有规律性影响。草地植被重建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增加表现为对上层土壤的影响大于下层土壤,这种影响增加了红壤丘陵草地土壤肥力的垂直分异。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探索了在红壤丘陵岗地上建植人工草地肘,不同整地方式,施用不同种类的基肥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取深耕和施用有机肥料作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牧草产量和越夏能力。  相似文献   

13.
放牧对人工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的各种变化特征,可以及时掌握草地在放牧利用下的演替方向;适度放牧不但能促进牧草生长发育,提高牧草再生能力及营养价值,保持草地较高的利用价值,而且保护了草地的植物多样性,是维持群落稳定防止草地退化,有利于草地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载了亚热带山区不同海拔高度:(1)草地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动态;(2)草群地上部现存量和生长量的逐月动态;(3)牧草的再生性;(4)草地抗土壤浸蚀的能力及对放牧的适应等。这些资料有利于山地草地的合理利用和正确决定草地的利用制度和方法,从而实现亚热带山地草地在适度利用的同时,保持其生态平衡。这项研究也从草地生态经济领域为亚热带山区的良性生态设计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5.
草甸草原植被利用强度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9年和2000年5月-9月在锡林郭勒盟东乌旗贺斯格乌拉牧场进行了被不同利用强度对水尘土流失影响的研究。试验表明,草原植被的利用强度与水土流失密切相关。例如2000年9月12日的降雨量为17.5mm,对照区的清水径流量为8427.70m^3/km^2,土壤侵蚀量为8.03t/km^2;轻度利用区分别为9426.41m^3/km^2和24.42t/km^2;中度利用区分别为1262.59m^3/km^2和63.88t/km^2;重度利用区分别为13649.22m^3/km^2和160.04t/km^2。除植被因素外,降雨量、降雨强度以及地形都影响水土流失的多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发菜分布区受损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青铜峡甘城子发菜分布区荒漠化草原为例,在植被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期人工给水研究发菜分布区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通过定期人工给水、围栏育草等措施能够启动荒漠化草原的植被恢复过程,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植被盖度、植被生物量、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结论]研究结果对改进荒漠化草原治理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此项研究根据环境因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用“数量化理论Ⅰ”分析了土壤水分与其它环境因子之间,以及刺槐人工林地的优势木平均树高与林地某些因子(地形、黄土母质类型和造林前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认为,土壤水分因子是影响当地刺槐人工林生长的主导因子,而土壤水分状况主要受当地地形因素的影响。提出了该地区土壤水分等级表,和刺槐人工林标准林龄优势木平均树高的预测方程式。并编制了适合该地区的立地条件类型表,绘制了1355.0公顷面积范围内的立地图。  相似文献   

18.
李林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541-7542,7553
[目的]评估2种药剂对草地狼毒的防除效果。[方法]测定了狼毒净、灭狼毒2种药剂对青海省草地狼毒的防治效果,研究了其对草地经济类群产量、牧草种类、草地昆虫的影响,并测定了2种药剂在土壤和牧草中的残留。[结果]狼毒净、灭狼毒对草地狼毒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且差异不显著。2种药剂均对可食牧草种类有影响,对阔叶牧草当年有影响,翌年牧草种类和产量基本可恢复,对优良牧草的种类基本无影响;当年对常见昆虫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影响。[结论]狼毒净和灭狼毒均适宜在青海省防除草地狼毒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多点调查的方法,以生态学观点研究了黔中丘陵地区人工草地建植方法以及轻度放牧对草地产量、草地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黔中丘陵地区因山地高度不同,使各地段土壤肥力、水分状况产生差异,将影响人工草地成坪时间、草地产量和稳定性;轻度放牧行为有利于草地生长发育和提高草地产量。并对该类地区常用播种方式提出了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