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地谷子不同栽培方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旱地谷子覆膜穴和膜侧种植改善了土壤的水,热状况,有利于谷子的生长发育,表现出现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覆膜穴播和膜侧种植产量分别达到4894.1kg/hm^2和4387.4kg/hm^2,比对照露地条播分别增产70.6%和53.0%。  相似文献   

2.
旱地糜子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栽培试验研究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糜子地膜覆盖穴播与露地穴播栽培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糜子覆膜穴播后产量较露地穴播增产729.1kg/hm^2,增产率为24.56%的饲草产量增加3604.2kg/hm^2,增产率为34.09%,糜子地膜覆盖穴播栽培的单位地膜投入产出比为1:10.13,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早播,密度为112.5万株/hm^2纯氮为120kg/hm^2,五氧化二磷为72kg/hm^2,播种行距为27cm,穴距为10C  相似文献   

3.
建立的数学模型为y=412。7-3.02x1-7.04x2+15.1x3+11.49x1x3-14.74x2x3-0.39x1^2+3.72x2^2-21.59x3^2,回归分析达到极显著水平,模型预测产量与实际吻合较好。根据对产量函数模型的计算机模拟寻优结果,结合灌区农业生产实际,得出覆膜穴播小麦获得单产6375kg/hm^2以上的技术方案为:施纯氮188.4-238.4kg/hm^2,施P2O  相似文献   

4.
宁南半干旱地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耗水量增加99.6%-100.5%,产量提高67.9%-71.0%,水分利用率达到13.84-21.76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  相似文献   

5.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大豆生长发育产量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覆膜穴播及膜际条番匀能有效地促进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使地膜在豆的株高、分枝数及主茎节数显著地高于露地条播对照,各项产量性状也明显优于对照,从而使覆膜穴播大豆比对照增产31.3%,增收18.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16kg(mm.hm^2);膜际条播大豆比对照增产23.3%,增收15.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92kg/(mm.hm^2)。  相似文献   

6.
宁南半干旱地区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10月至1998年9月,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耗水量增加99.6%~100.5%,产量提高67.9%~71.0%,水分利用率达到13.84~21.76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  相似文献   

7.
对宁南山区旱地冬小麦采用覆膜穴播、覆膜沟穴播、膜侧条播、膜侧条播并覆盖秸秆、膜侧沟播、露地沟播、露地条播7种种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膜侧条播并覆盖秸秆的处理产量最高,为4295.2kg/hm^2,增产率50.3%,纯收入也最高,为4427.0元/hm^2,较对照增收86.8%;膜侧条播次之,产量为4038.1kg/hm^2,纯收入为4042.5元/hm^2。这两种种植方式宜在宁南山区旱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基肥处理的红辣椒产量进行了是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的6种基肥方案中,以施农家肥45t/hm^2+磷二铵187.5kg/hm^2、农家肥60t/hm^2+磷二铵187.5kg/hm^2、磷二铵375.0kg/hm^2+尿素375.0kg/hm^23个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根据白银市实际,建议推广应用前两个方案,在农家肥不足时可考虑应用后一方案。  相似文献   

9.
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渭源县干旱山区地膜玉米要得到≥7500kg/hm^2的产量目标,应施氮肥112.5~450.0kg/hm^2,磷肥375~750kg/hm^2。  相似文献   

10.
山旱地冬小麦马铃薯带状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山旱地梯田冬小麦马铃薯带状种植采用带幅各80cm,露地小麦每带机播6行、地膜小麦每带穴播6 ̄7行,马铃薯每带2行,采用坑种,并配以其它常规栽培技术就能获得高产高效。一般混合产量达4740kg/hm^2,较单作小麦增产1800 ̄2700kg/hm^2,较单作马铃薯增产1350 ̄2250kg/hm^2。  相似文献   

11.
茬口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六年试验结果得出,玉米、小麦、大豆产量均轮作高于连作,其中,豆茬玉米六年平均产量5615.90kg/hm^2,连作玉米为4909.42kg/hm^2,二者之间达到1%极显著差异。麦茬麦六年平均产量1876.35kg/hm^2,豆茬麦在1540.78kg/hm^2,连作麦是1419.37kg/hm^2,三者之间达到1%极显著差异水平。麦茬豆六年平均产量1613.63kg/hm^2,油菜茬大豆1574  相似文献   

12.
1992-1994三年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水平不同,产量差异较大,以施纯量22kg/hm^2,N:P=1.5:1产量最高,三年平均达421.65kg/hm^2,经济效益也达最高,平均为793.40元/hm^2。随施肥量的增加,氮、磷肥料利用率呈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3.
统一设计多点布置的试验结果表明,高播量(247.5kg/hm^2)小麦垄盖膜际条播栽培蹲点地条播栽培平均增产1058kg/hm^2,增高41.89%,增加经济纯收益1121.82元/hm^2;比覆膜穴播栽培平均增产777kg/hm^2,增幅23.09%。相对露地条播栽培,垄盖膜际条播小麦的增产作用是在出苗率提高后保持了成穗数基本没有减少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幼穗分化天数增加穗粒数,延缓灌浆进程提高千粒  相似文献   

14.
氮,磷肥不同用量及配比对春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1994三年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水平不同,产量差异较大,以施纯量22kg/hm^2,N:P=1.5:1产量最高,三年平均达421.65kg/hm^2,经济效益也达最高,平均为793.40元/hm^2。随施肥量的增加,氮、磷肥料利用率呈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1996年和1998年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吉林黑土上化肥对玉米的增产效应及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N肥是主导的增产因素,其最佳产量和最佳量分别为12738.6kg/hm^2和291.6kg/hm^2,及11542.7kg/hm^2和277.8kg/hm^2,不同N肥用量下肥料利用率分别变化在32.3%~64.3%及35.5%~62.2%之间。根据最佳产量找出“最佳”利用率分别在49%和51%左右  相似文献   

16.
青海东部农业区雨水集流补灌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青海东部干旱山区的自然特点,提出雨水集流的可行性及获得3750kg/hm^2产量的最佳补水量(127.5-195m^3/hm^2)、补水时间和施一。产量增长率达到16.8%,补灌1mm水生产粮食31.5kg/hm^2。  相似文献   

17.
小麦覆膜穴播无污染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穴播前期覆盖栽培与全生育期覆膜栽培相比,可有效地解决残膜污染土壤的问题,且产量无显著差异,节省放苗清膜用工85%,纯收入中29.6%,与露地条播栽培相比,出苗率和分蘖成穗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增产1696.5kg/hm^2,增产率40.2%,增加纯收入2367元/hm^2。  相似文献   

18.
运用3因素5水平通过旋转组合设计,经3a多点试验研究,综合分析表明,在酒泉地区现有生产条件下,要同时获得甜菜块根产量52500~60000kg/hm^2,糖产量10000~12000kg/hm^2,应施N174.1~188.6kg/hm^2,P2O5126.8~158.8kg/hm^2,K2O97.1~120.0kg/hm^2。  相似文献   

19.
试验结果表明,覆膜使水稻分蘖、茎叶和根鲜重显著增加,抽穗期和成熟期提前,比不覆膜增产23.1%,增收稻谷1705kg/hm^2。覆膜成本1025元/hm^2,获效益1191.50元/hm^2。  相似文献   

20.
宁南半干旱地区豌豆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南旱作农业区用豌豆进行的田间试验表明:采用微集水种植方式,豌豆耗水量增加96.5%-114.9%,产量提高48.4%-90.2%,水分利用效率达4.55-8.63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集水种植技术是提高半干旱地区降水利用率的有效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