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2.
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农杆菌菌株、小麦品种、培养基状态及报告基因选择等进行优化筛选,为进一步完善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方法提供参考。[方法]用携带质粒pCAMBIA1304的农杆菌菌株LBA4404、EHA105,对温麦19、郑离03和郑离06小麦的幼胚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从农杆菌菌株、小麦品种、共培养基状态及报告基因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农杆菌菌株EHA105转化效率较高,最高达到22.58%;姊妹系郑离03与郑离06的转化率差别极大,郑离06转化率最高而郑离03最低;农杆菌与愈伤组织共培养时,使用MS半固体培养基的转化率高于MS固体培养基;GFP和GUS都可以用作判断转化率的报告基因,GFP优势更明显。[结论]高毒性农杆菌菌株EHA105转化效率明显高于菌株LBA4404;小麦基因型是影响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杆菌与愈伤组织共培养时使用半固体培养基可提高转化率;通过GFP瞬时表达,可有效进行小麦转化效率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4.
5.
农杆菌介导转化小麦几个影响因素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四川省近年来选育的3个小麦新品种川农16、川麦32和川育16幼胚及愈伤组织,针对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中筛选剂种类、剂量,预处理方式,侵染时间等几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an不能抑制幼胚愈伤的生长,平均愈伤诱导率达87%,愈伤组织生长良好。川农16的幼胚在含不同G418剂量的MS2中生长受抑制,但愈伤诱导率不随浓度变化而变化,说明G418不能很好地抑制住幼胚生长,未能筛选出合适的选择浓度。川农16和川麦32的幼胚在含不同L-PPT剂量的MS2培养基中,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L-PPT浓度为3mg/L时就能完全抑制幼胚的生长,因此在小麦遗传转化诱导愈伤和继代阶段L-PPT合适的筛选浓度是2~3mg/L。侵染时间对不同基因型幼胚愈伤诱导率表现不一致,川农16在1h时表现较高的诱导率;侵染前对幼胚进行高渗处理和乙酰丁酰酮(AS)处理后,愈伤诱导率与未经处理相比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基因型对不同处理的反应也表现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7.
8.
为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高效小麦遗传转化体系,分析比较了不同小麦栽培品种、不同培养处理条件下的愈伤诱导、分化及转化效率。结果表明:2个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扬麦158和华麦13的幼胚愈伤诱导没有差异,但扬麦158形成的胚性愈伤多、分化率及转化率高于华麦13,是优良的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受体基因型。预培养20d的愈伤转化率最高,高渗处理可进一步提高转化率。获得的T0、T1代转基因植株,经PCR分析鉴定,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9.
丹参是我国传统的大宗药材,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随着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攀升,丹参的种质资源也急需有新的提高,转基因技术作为基因功能研究和转基因育种的重要手段在丰富和优化丹参种质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中常用的农杆菌介导法来转入外源基因以及探求丹参有效成分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功能,以期获得高产、高抗丹参植株的方法已较为成熟,目前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不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本文就丹参遗传转化体系构建的转化原理、影响因素和研究现状三方面作出详细综述,为今后丹参基因功能研究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栽培品种郑麦9023成熟胚半胚愈伤组织作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菌株GV3101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材料并对转化过程进行了优化。考查了MS培养基中NH4NO3浓度对组织培养的影响,以及高渗处理对转化过程的作用。结果显示,2.5倍的NH4NO3浓度可明显提高愈伤组织再生率,高渗处理对愈伤组织再生率的提高也有帮助。经抗性筛选和PCR鉴定,共得到了4株转基因小麦植株,平均转化效率为0.18%。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优化根癌农杆菌介导烟草K326遗传转化体系。[方法]以烟草无菌苗的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其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外植体在MS+2 mg/L6-BA+0.2 mg/L IAA培养基上进行2 d预培养后,用农杆菌GV3101(浸染浓度为OD600=0.6)浸染5 min,转化效率最高,达63%;经过PCR检测初步证明npt II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再生植株中。[结论]该研究建立了高效烟草K326叶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蓝浆果农杆菌介导法基因转化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蓝浆果品种蓝丰的叶片为转化受体,通过对农杆菌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外植体暗培养时间、卡那霉素(Km)选择压以及头孢霉素(Cef)浓度等因素研究,确定转化的最佳试验参数.试验结果:农杆菌侵染5 min,共培养4 d,暗处理21 d时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最高;在筛选初期添加Km 20 mg/L、Cef 250 mg/L,既能得到不定芽,又达到筛选的目的.利用GUS组织化学染色、PCR扩增方法对蓝浆果的Km抗性植株进行检测,初步证实AtNHX1基因已经整合到2株蓝丰株系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系统,以普通小麦扬麦158为材料,将玉米泛生素基因启动子(Ubi)驱动下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基因,以及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导入预培养10~12 d小麦胚性愈伤组织中。经过在含100~150 mg.L-1潮霉素(hyg)的筛选培养基上连续筛选,获得了hyg抗性植株。经GUS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和PCR鉴定,其中的9棵含有Ecppc基因,PCR阳性植株比例为3.03%。初步鉴定已成功地建立了小麦遗传转化系统,为进一步探讨PEPCase基因在植物中的转化和表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小麦遗传转化几个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影响小麦遗传转化的因素很多,如基因型、转化方式、表达载体上的启动子和筛选标记,以及转化后的有效筛选。为此,对小麦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载体上的 NPTⅡ筛选标记基因.G418的适宜用量为 25~50mg/L,而不能用卡那霉素和新霉素,针对载体上的Bar基因筛选标记,PPT或Bialophos的适宜用量为 3~5mg/L,针对载体上的 Hpt筛选标记基因,潮霉素的适宜用量为 100~150mg/L;从 25个小麦基因型中,筛选到了扬麦158和扬麦10号等几个幼胚培养力比较高的基因型;选择培养基中选择剂浓度的合理变化对于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Wheat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s closely related to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receptor genotype, constructed plasmid and selection procedure after bombardment or co-cultivation. In our study, several kinds of antibiotics, which were normally used in plant transformation to the selection genes of nptⅡ, bar and hpt,were tested for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s for wheat trans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5 - 50mg/L of geneticin (G418) was suitable for the selection of nptⅡ, kanamycin or neomycin was not suitable for use. 3 5mg/L of phosphinothricin (PPT) or biolaphos could be used for the selection of bar, 100 - 150mg/L of hygromycin for the selection of hpt. Yangmai 158 and Yangmai 10 with high tissue culture response and good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were screened from 25 potential Chinese wheat cultivars. The concentration changing of selectable agent in selection medium was helpful to obtain enough regeneration plantlets with strong root system. 相似文献
17.
Transformation of wheat was performed by pipetting spikelets with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which contained expression vectors using Npt Ⅱ as reporter gene. Transformant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kanamycin resistance, PCR and Southern blo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was within 2.0 to 3. 2 % in all tested varieties of wheat. Then the simple and efficient protocol of wheat transformation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in planta was primarily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