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通过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总结如下,供广大香蕉经营者参考。1实行蕉园轮作制度蕉区种植2-3年后应进行轮作更换土地种植,轮作以种植水稻、花生、甘蔗等为宜,尤其与水稻轮作最佳。对于土地条件有限的蕉区,每3年进行沟畦轮作种植,方法是在两畦中间培入大量客土或堆放大量腐熟的有机质肥,然后高畦种植。实行合理的轮作,有效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减  相似文献   

2.
香蕉 - 甘蔗轮作对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香蕉与甘蔗轮作不同年限后,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从土壤养分层 面探索香蕉 - 甘蔗轮作模式缓解连作障碍机制。【方法】设置两个田间试验,一是连作蕉地轮作甘蔗试验,包 括连作多年的蕉地(CK)和连作蕉地轮作甘蔗 1 年(GZ1)、2 年(GZ2)、3 年(GZ3)4 个处理;二是轮作甘 蔗后回种香蕉试验,包括连作蕉地轮作甘蔗 2 年(GZ2)和轮作 2 年甘蔗后回植香蕉 1 年(XJ1)、2 年(XJ2)、 3 年(XJ3)4 个处理,测定不同年限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等共 24 个指标。【结果】土壤 pH 值随着轮作甘蔗 年限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回种香蕉年限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土壤转化酶(Inv)、脲酶(Ure)、 多酚氧化酶(PPO)、纤维素酶(Cel)等土壤酶活性和有效磷、有效钾、有效硫、有效硼等养分含量则相反, 随着轮作甘蔗年限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回种香蕉后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些指标能较好地反映香蕉 - 甘蔗 轮作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与土壤 pH 值呈正相关,与土壤酶中 Cel 活性与土壤养分中 NO3 - -N、K、S、B 含量呈负相关。轮作甘蔗可较好改善土壤质量,其中土壤 Inv、Ure、PPO、Cel 活性指标 GZ2 比 CK 显著升高,土壤养分 NO3 --N、P、K、S、B 含量及 Ca/Mg 等指标 GZ2 比 CK 分别升高 146.13%、18.61%、 22.70%、45.48%、214.63% 和 37.64%;连作蕉地轮作甘蔗 2 年回种香蕉 3 年后,土壤质量严重恶化,其中土壤 Inv、Ure、PPO、Cel 活性指标 XJ3 比 GZ2 显著下降,NO3 --N、S、Zn、B 等养分含量指标 XJ3 比 GZ2 分别下降 45.18%、38.97%、19.05%、72.09%,除 Cel 活性和 AA 含量及 Ca/Mg 指标外,其他指标低于或接近于 CK 水平。 【结论】连作蕉地轮作甘蔗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缓解香蕉连作障碍;连 作蕉地轮作甘蔗 2 年后土壤理化性状即可得到有效改善,轮作甘蔗 2 年后回种香蕉 3 年为宜。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木薯轮作年限对香蕉枯萎病高发蕉园土壤抑病性的影响,试验选择连作12年香蕉枯萎病发病率达90.4%的蕉园,设轮作木薯年限1、2和3年共3个处理,同时在下茬种植香蕉,测定蕉园土壤抑病性的生物指标、非生物指标及下茬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结果表明:轮作木薯后土壤总真菌数量、病原菌数量和p H值均显著降低,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A/F值、B/F值和速效磷含量均增大,且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明显;随着轮作木薯年限的增加,下茬种植香蕉的放线菌的数量逐年增加,枯萎病的发病率由90.4%降低到40.2%;轮作木薯可有效防治香蕉枯萎病,但轮作年限需超过3年。  相似文献   

4.
正连续3年行情低迷,蕉农对2018年蕉价走势格外关注。尽管国内香蕉种植面积缩减、进口蕉冲击增大、台风和黄叶病不断侵袭,但多数行业人士对2018年行情持乐观态度。1种植面积锐减价格上行由于近三年香蕉行情持续走低,全国香蕉种植面积缩减。广东香蕉产业式微,种植面积减少且多以散户种植为主,规模化程度低;广西2017年10~12月香蕉种苗购买量较2016年减少五成左右。海南香蕉因与其他高价值经济作物竞争用地,种植面积减少;云南产区受枯萎病影响,种植面积缩减。海南大学  相似文献   

5.
以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为研究区域,探讨6种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油菜—大豆轮作、水稻—小麦轮作、荒地、菜地、桑园以及梨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可引起土壤有机质、总氮、颗粒态有机质、团聚体结构、容重等土壤质量指标的明显变化。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广泛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水稻—小麦轮作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以及颗粒态有机质含量,具有良好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和较低的容重,表明水稻—小麦轮作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桑树种植需肥量较大,大量有机肥的施用使其土壤有机质、总氮含量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剧烈的人为扰动,菜地各土壤质量指标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有机水稻田土壤质量,更好地发展有机水稻,在有机水稻生产区实行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有机水稻—小麦轮作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模式下水稻株高、穗长分别比有机水稻—小麦轮作模式高5.7%、7.5%,有效穗增加83.54万穗/hm2,饱满率提高19.80百分点,千粒质量增加0.32 g,稻谷产量增加3 206.88 kg/hm2,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加5.24 g/kg,高于有机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但可能是因为有机水稻长势好、产量高,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模式下的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年增幅均低于有机水稻—小麦轮作模式。有机水稻—红花草轮作模式下有机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持续稳定增长,是有机生产培肥地力的重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稻草还田苗带轮作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4~ 1996年连续 3年采用以稻草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苗带轮作 ,是降低使用土地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栽培技术 ,充分发挥品种高产潜力 ,提高光合速率 ,确保水稻群体发育获得高产。通过 3年的研究表明 :①连续使用稻草还田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 ,降低了土壤容重 ,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 ,水稻根系活力增加 ,每平方米的稻田杂草量减少。②不同比例的苗带轮作水稻叶面积比普通栽培指数高 ,干物质积累快 ,平均每穴穗粒数增多。③不同苗带轮作比例不同 ,而产量有明显的差异 ,以 2∶1轮作方式最为合理 ,公顷产量可达 8 5t左右。④不同苗带轮作产量虽比普通栽培方式平均减产 6 6 % ,但由于当年轮作水稻种植面积平均减少 2 5% ,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 30 % ,其成本的降低费用比稻谷减产的部分高出 2 3%。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宿根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为深入研究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宿根连作抗性增强的作用机制及利用生防微生物进行香蕉枯萎病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宝岛蕉为试验材料,在枯萎病发病严重土壤上宿根连续种植3造:组培苗第一代(第1造)、宿根第一代(第2造)和宿根第二代(第3造),调查各造枯萎病发病率,四分法采集各造土壤样本并测定土壤化学性质;采集第1造健康和发病植株、第2和第3造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样本,分别编号为S1、V、S2和S3,重复3次,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12个土壤样本的细菌16Sr RNA和真菌ITS区进行测序分析;采用样本复杂度(Alpha多样性指数)、主坐标(PCoA)和UPGMA聚类分析土壤样本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门和属水平上的群落构成及相对丰度差异;通过Spearman分析优势微生物群落与镰刀菌属的相关性。【结果】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宝岛蕉连续种植3造根际土壤化学性质未发生明显改变,种植第3造的香蕉枯萎病发病率显著低于第1和第2造(P<0.05)。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整体...  相似文献   

9.
正中蕉4号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以巴西蕉胚性细胞系为材料而培育成的香蕉新品种,对枯萎病1号具有较强抗病性能力。其产量、品质与巴西蕉相当,果实成熟后果皮呈黄皮,果肉浅黄色,香甜。由于广东省茂名市大部分香蕉种植区是老蕉园,土壤沉积了大量的病菌毒素,植株病虫害发生严重,经济效益持续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香蕉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茂名市水果科学研究所从2016年起陆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沿海地区棉花-水稻轮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江苏沿海地区连作障碍现状,进行了棉花-水稻轮作耕作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棉花-水稻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大幅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旱改水第一茬水稻比连作水稻增产17.5%,1hm^2农田纯收益增加2736元;同时减少农药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洱海流域不同轮作与施肥方式对农田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洱海流域不同轮作与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径流氮磷损失的影响,在洱海地区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7种轮作模式(大蒜-玉米、大麦-水稻、油菜-水稻、蚕豆-烤烟、大蒜-烤烟、蚕豆-水稻、大蒜-水稻)和3种施肥方式(速效肥、缓释掺混肥、不施肥)下的作物产量以及地表径流氮磷损失特征。与习惯施肥处理(CF)相比,施用缓释掺混肥(BB)能够减少肥料使用量,氮、磷肥减少量分别为9.85%~47.49%和10.81%~63.33%;同时部分作物产量有明显提高,大麦-水稻轮作下水稻产量提高19.69%,蚕豆-水稻轮作下蚕豆产量提高16.99%,大蒜-水稻轮作下大蒜产量提高24.32%,油菜-水稻轮作下油菜产量提高35.79%。7种轮作模式下施用BB肥均能降低土壤径流中氮磷损失,BB处理较CF处理土壤径流总氮和总磷流失量分别降低10.72%~28.80%和17.13%~47.87%。种植烤烟施肥量偏高,易造成土壤径流氮磷流失,总氮和总磷流失量分别达到5 907.00g·hm-2和821.25 g·hm-2;油菜-水稻轮作易造成土壤径流磷损失,总磷损失量达到1 045.77 g·hm-2。研究表明,在洱海地区,施用相应作物专用BB肥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径流氮磷损失,蚕豆-水稻轮作是一种较好的减少氮磷面源污染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实行科学合理的农作物品种轮作、套种栽培,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培肥了地力;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又最大限度增加了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解决了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现将我县种植面积万亩以上,亩产值、效益较好的水稻—大蒜轮作栽培;地膜西瓜—玉米套种栽培;菜花—玉米轮作栽培;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香蕉新品种桂蕉9号在广西的适宜种植时间、种植模式,以香蕉主栽品种桂蕉1号为对照,在广西南宁、百色、崇左、钦州、玉林等香蕉主产区蕉园种植桂蕉9号,考察不同种植季节的新植蕉及其宿根蕉的生育期、株高、果实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等性状表现.结果表明,新植桂蕉9号在广西的平均产量为19.8~35.6 kg/株,秋植蕉产量一般为25.0~35.6 kg/株,冬植蕉一般为19.8~23.8 kg/株.秋冬植桂蕉9号的抽蕾时间比桂蕉1号晚7~20 d,生育期比桂蕉1号长15~30 d;春植桂蕉9号的抽蕾时间比桂蕉1号晚20~30 d,果实易受寒害无法正常饱满.新植桂蕉9号株高为190.7~284.0 cm,假茎基围在60.2~86.6 cm,正常发育的果指长度为20.0~24.9 cm,果指粗度在11.3~13.3 cm.可见,新植桂蕉9号表现最好的是秋植蕉,其次是冬植蕉,最差是春植蕉.宿根桂蕉9号单株产量、株高、假茎基围、果指长度、果指粗度等均高于新植蕉.宿根桂蕉9号的株高、果指长度均比宿根桂蕉1号低,假茎基围、果指粗度较宿根桂蕉1号粗;抽蕾与收获时间比宿根桂蕉1号晚7~15 d.病区新植桂蕉9号发病率在5.01%~38.60%之间.其中,轮作后种植桂蕉9号,新植蕉发病率为5.01%~10.35%,宿根蕉发病率0.94%~2.9%;未经轮作直接种植桂蕉9号,新植蕉发病率为13.10%~38.6%,宿根蕉的发病率为3.19%~23.4%.新植一代蕉和宿根蕉果实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桂蕉9号的果实综合品质与主栽品种桂蕉1号相差不明显.建议在广西种植桂蕉9号宜采用秋冬种植;枯萎病区需轮作1年以上其他作物后再种桂蕉9号.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水稻(Oryza sativa)轮作技术在南方农区的应用,对多花黑麦草—水稻轮作种植下土壤肥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年轮作种植周期完成后,多花黑麦草—水稻轮作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5.31%和9.81%、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4.83%和7.5%、全磷含量分别增加13.85%和18.94%,全钾含量分别增加16.96%和21.3%。在南方农区水稻水稻收获后种植多花黑麦草不仅能为农区养殖业提供大量饲草,还能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养分,为后作水稻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雷州半岛玄武岩母质砖红壤氮磷钾养分状况的影响。【方法】以我国雷州半岛的典型玄武岩母质砖红壤为研究对象,对8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肥力属性进行方差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研究各养分变量的相互关系、土壤综合肥力特征及其障碍因子。【结果】研究区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显著(P0.001)。主成分分析表明,8种种植模式的土壤综合肥力区分显著(P0.000 1),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田间管理方式引起的。香蕉、蔬菜和水稻地的土壤综合肥力较好,其中香蕉地肥力最高,蔬菜和水稻地肥力次之,香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分别是木薯地的2.55、2.44、3.50、2.30、15.36和7.73倍,但土壤pH较低是香蕉地土壤肥力进一步提高的障碍因子,其土壤pH较木薯地降低了0.89。有机质含量较低则是蔬菜地肥力的限制因子,速效磷含量较低则是水稻地肥力的限制因子;水稻与甘薯、花生与水稻、花生与大豆轮作地的土壤综合肥力中等;而木薯和甘薯地的土壤综合肥力相对较差,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缺乏是其综合肥力最低的主要原因。【结论】该区域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料的合理配施以及对土壤酸度的适当调节是进一步提高耕地土壤综合肥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结合全国和广西香蕉种植概况,针对2017 年崇左市的香蕉种植、产销及枯萎病发病情况开展 深入调研。结果表明:2011—2016 年广西香蕉种植面积(增幅26.32%)和总产量(增幅55.50%)整体呈 上升趋势,但2017 年广西香蕉种植面积缩减,形势严峻;2017 年崇左市香蕉产业面临蕉园改种、品质下 降、供过于求、价格不稳定以及持续低价和种植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此外,2017 年广西南宁、 钦州等香蕉主产区香蕉枯萎病蔓延迅速,全区重病区蕉园改种普遍。广西香蕉行情低迷的原因主要为:香 蕉集中上市,供过于求,普遍增产加剧供求矛盾,品质下降影响贮藏和销售;进口蕉占据重要市场;大众的 水果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从产业技术、产业发展、国际贸易及临时应对措施方面提出了应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香蕉枯萎病严重威胁了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土壤微生物区系调控与菌群构建防治香蕉枯萎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从不同施肥模式、轮作种植与化感植物运用、拮抗菌运用、抗性品种运用等方面,综述了基于土壤微生物区系调控的香蕉枯萎病生防技术开发研究进展,以期为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水稻-芋头轮作高效栽培模式能使水稻和芋头均实现增产增收,在这一栽培模式下,芋头可以提前上市,通过调节市场扩大销路,售价也更高。同时,水稻-芋头轮作还可使土壤养分加速分解,种植芋头之后,剩余肥料可以为水稻种植提供养分,促进水稻高产。而在水稻种植后可有效减少病原菌,第二年继续种芋头有助于提升芋头种植产量、质量。为此,本文着重结合芋头高效栽培技术和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芋头轮作高效栽培模式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漳州市香蕉生产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2.6万hm2。但蕉区粮经争地矛盾突出,加上多年连作,土壤肥力逐年减退,病虫害严重,香蕉产量和品质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漳州市农技站提出在水田蕉园实行稻蕉套种栽培模式,即在早稻中期套种香蕉脱毒组培假植苗,当年多收一季粮食,第二年收获春蕉。三年来该模式在平和、云霄等县蕉区试验示范23.3 hm2,达到粮蕉双丰收,现把技术总结如下。 1 套作模式效益显著   稻蕉套作的第一年每666.7 m2(下同)蕉果产量达2436.4 kg,比老蕉园清明定植同期假植组培苗的增产321.5 kg,增长15.2%;比老蕉园清明定植吸芽苗的增产360.8 kg ,增长17.4%。第二年套作的宿根蕉蕉果产量为3165.8 kg,比组培苗老蕉园的增 产459.1 kg,增长17.0%;比吸芽苗老蕉园的增产492.6 kg,增长18.4%,套作模式还多 收一季稻谷527 kg。该模式产品包括稻谷、稻草、蕉果总产值4985元,纯收入达2085元,分别比上述两者老蕉园增加收入778元和849元。该模式通过水旱轮作,促进蕉田土壤营养元素 的有效化,稻草回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在种稻淹灌下,闷杀了土壤有害病菌和蛴螬、蝼蛄、线虫等地下害虫。据吐蕾期田间调查:套作的蕉树叶斑病病情指数为8.4,分别比两种老蕉园降低12.1和18.8;田间金龟子幼虫蛴螬的虫口密度为1.5头/m2,分别比老蕉园减少8.3头/m2和8.6头/m2;蝼蛄虫口密度为2.3头/m2,分别减少6.4头/m2和7.2/m2。  相似文献   

20.
正一、大豆种植技术(一)种植前首先,整地技术。土地整理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土壤,使其是否适合大豆的种植与生长。在整理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土壤的疏松度与深翻程度,这是保证大豆发芽及根系生长的一项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减少土壤中不利于大豆发芽与生长的有害病菌及虫卵。其次,轮作技术。在同一片土地上适当的实行轮作技术,可有效恢复土壤中适合大豆生长的肥力情况。土地中的各营养成分有限,而不同的农作物对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