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胡立冬 《植物保护》1992,18(6):49-49
湘早籼七号(原名怀早四号),是我省近年审定通过的中熟早稻品种,它不仅高产稳产米质较好,抗性也较高。 1991年我县早稻飞虱大面积暴发,6月作者在苗情观察田中发现,湘早籼七号飞虱短翅发生量极小,而益早籼三号、浙幅802、  相似文献   

2.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慢瘟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5—1987年,以HA-4、Ba-90-2、红突31、HA84494、1952、V/38、837及早选4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水稻品种的慢瘟抗性。结果表明,病斑大小、单位病斑的产孢量、最终百分病叶面积及病害进展曲线下的面积是慢瘟抗性的4个有效组分。4个组分问彼此高度相关(r=0.8082-0.9741)。就4个慢瘟组分对8个品种作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划为8类。HA-4、Ba-90-2、红突31、HA84494及1952为慢瘟品种,V/38为中慢品种,837及早选4号为速瘟品种。以ZC_(15)为代表菌研究的慢瘟品种,对ZC_(13)、ZE_3、ZF_1及ZG_1 4个生理小种呈类似的慢瘟反应,在田间自然诱发试验里,也皆表现为抗病。室内外慢瘟性研究结果高度相关(r=0.9972)。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的抗生反应及植株体内化学成分与抗性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抗生性反应中,抗性品种Ptb33、N22、Mudgo、包选2号、南京14、HA79317使白背飞虱取食量减少、成活率降低、繁殖少、发育慢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抗性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天门冬氨酸、苏氨酸及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和白背飞虱取食率极相关,相关系数为0.809-0.916。抗、感植株体内单宁、草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次生代谢物苯酚含量却差异明显。因此,抗性水稻体内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可溶性糖等含量低和苯酚含量高可能是抗生性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大麦品种对赤霉病抗病性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土表接菌和喷灌加湿方法,对7944份国内外大麦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赤霉病性鉴定。经1977—1987年的初筛、复筛和异地联合鉴定,筛选出抗病品种27个,中抗品种394个。统计分析表明,大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二棱比多棱强,裸大麦比皮大麦强;各品种类型中,又以二棱裸麦抗性最强。抗赤霉病的大麦品种资源,国内主要分布于病害流行的长江中、下游诸省(市);国外以日本、瑞典、丹麦等国品种中,抗性材料的出现机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由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高产、抗病、优质水稻新品种18优28,全票通过福建省初审。该品种由不育系18A与恢复系Q恢28配组,2015年由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申报参加福建省区试,2016年同步参加续试和生产试验。水稻新品种18优28全生育期140 d,与对照II优明86相当;株高118 cm,属中籼杂交稻品种,稻瘟病抗性  相似文献   

6.
广西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1990年作了广西玉米种质资源对玉米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三大病害的抗性鉴定。4年来田间人工接菌鉴定1281份种质资源,筛选出抗病性能好、抗性遗传稳定,配合力较高、农艺性状较好的抗源材料16份供育种单位应用,已先后组配的杂交组合66个,其中已育成经省级鉴定并在生产上推广的有2个品种,有8个品种已通过省级区试,尚有4个品种正在区试中。  相似文献   

7.
于2016—2019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鉴定,对参加山西省品比试验的818个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加试验的玉米品种在大斑病抗性上整体水平较稳定,中抗以上材料占72.38%,高抗材料总体上相对匮乏,仅占0.37%,分别为Q9785、美硕816、周玉1。对不同熟期杂交种的抗病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晚熟品种的大斑病抗性明显高于早熟品种与特早熟品种。其中,中抗以上比例分别达76.75%、60.36%、50%。3种不同类型的玉米杂交种中,其抗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普通玉米、糯玉米、甜玉米。  相似文献   

8.
2017年,采用人工接菌诱发的方法和自然发病调查,对四川省在2011—2013年审定的21份小麦品种进行了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抗性跟踪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绵杂麦638、中科麦138、宜麦9号、川麦66、中科麦47、南麦991和内麦366对条锈病的抗性丧失,表现为中感或者高感条锈病,占全部供试品种的33.3%;有14份品种仍然高抗或者中抗条锈病。在抗条锈病的品种当中,同时抗白粉病和耐赤霉病的品种有绵麦112、西科麦10号、川育25、科成麦5号和川麦92,占全部供试品种的23.8%。  相似文献   

9.
1983-2007年,对南方稻区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 805个参试品种、组合中,78个表现抗白叶枯病,抗病品种频率为4.3%;其中,常规水稻74个,占抗病品种的94.9%。在1 219个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的组合3个,中抗的76个,抗病和中抗组合频率分别为0.2%和6.2%。不同类型和不同生态型水稻的抗病品种频率差异显著,晚粳>早籼>中籼>晚籼;常规水稻>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中抗病组合频率为:杂交晚稻>杂交早稻>杂交中稻。1990-2004年,17个抗或中抗白叶枯病的优良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0.
筛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源品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0年,对305个国外品种和广西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对细条病的抗性差异显著;抗病品种占66.23%.其中,稳定抗性高的品种有56个.这是抗病育种可利用的好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水稻病虫害防治中长期存在控害保产与生产无公害稻米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几种效果显著的非化学控害增产技术。其中,利用水稻遗传背景、对病虫抗感水平等差异显著的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控制稻瘟病的效果达42.12%~76.68%,抑制白背飞虱若虫数量增长效果明显,增产糯稻或优质稻600~1050 kg/hm2,平均增收约1 500元/hm2;稻鱼共育控制稻飞虱的效果为63.77%~86.89%,对纹枯病病株抑制率70.52%,控制稻田杂草效果为89.57%,平收获鲜鱼319.5~1 177.5 kg/hm2,水稻产量比对照区增产7.05%~10.11%;稻鸭共育控制稻飞虱效果63.73%~77.18%,控制稻螟效果30.11%,控制纹枯病效果19.33%~67.03%,对稻田杂草控制效果91.96%,减少施肥30.6%、农药59.3%,减少投入1 987.05元/hm2。  相似文献   

12.
檀根甲  李淼  江彤  孙俊铭 《植物保护》2010,36(5):113-117
针对安徽及周边地区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以及给水稻生产带来的巨大损失,本研究以安徽地区生产上常用的16个早稻品种为材料,自然诱发探讨了不同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供试16个早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可初步分为高抗、中抗和中感3个类型。其中高抗品种为‘Z7333’、‘Z7332’、‘YK19’、‘中香1号’,中抗品种为‘中早33’、‘浙辐001’、‘中早25’、‘优04-309’、‘Z5320’、‘早籼788’、‘早籼2430’、‘中基2号’、‘Z04-309’、‘Z04-113’、‘Z5317’,中感品种为‘浙辐203’。在灰飞虱成虫带毒率16.95%的基础上,调查了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条纹叶枯病发病率与灰飞虱虫量的关系,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与灰飞虱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条纹叶枯病发病率(y)与灰飞虱虫量(x)的线性方程为:y=6.001 4+0.021 6x(R2=0.989 3*)。以离田埂距离x为自变量,发病率y为依变量,组建病害梯度曲线模型为y=0.636 103+43.557/x(R2=0.996 8)。  相似文献   

13.
唐涛  马明勇  符伟  王培 《植物保护》2019,45(3):215-221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10%三氟苯嘧啶SC、10%溴氰虫酰胺SC与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为害;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5.12%~100.00%,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09%~99.12%和78.34%~95.71%。10%三氟苯嘧啶SC、50%吡蚜酮WG对稻飞虱高效,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效果很差;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94%~97.76%和74.91%~93.56%,药后15~30 d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8.23%~43.14%和35.34%~42.71%、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0.04%~48.06%和13.62%~34.78%。10%溴氰虫酰胺SC对稻飞虱有一定效果却难以控制其危害,但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高效;药后3~30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为33.28%~62.11%,药后15~30 d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51%~96.60%和86.51%~95.26%。综上,建议在对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发生做好监测预报的基础上,采用如下措施:若只有稻飞虱发生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只需使用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25 g/hm~2即可;若稻飞虱发生较轻未达到防治指标,而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达到防治指标,则只需使用10%溴氰虫酰胺悬浮剂45 g/hm~2即可;当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均达到防治指标时,建议于稻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或二化螟及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盛发期施用1次23%三氟苯嘧啶·溴氰虫酰胺SC 34.5 g/hm~2,对水450~750 L/hm~2茎叶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筛选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就国内外水稻品种资源共2595份对白背飞虱的抗性进行了鉴定。国内品种资源,高抗的有:698、安农769-2等3个;抗级的有:176393、安农769-6等5个;中抗的有:32选5、765等11个。国外引种,高抗的有:库鲁抗德拉韦布拉、IR289-98-2-3-2-2等3个;抗级的有:IR28、GBESAMBA48、Merak等11个;中抗品种有:IET5120、Kahatasamba、IR30、BKN6809-74-10、IR2053-241-3-2-3等28个。白背飞虱取食在抗性品种上的生存率显著地低于感虫对照品种,并且个体小,发育进度缓慢,后代群体密度亦比感虫品种低,说明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的机制属抗生范畴。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田间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主要寄生性天敌索线虫科线虫的寄生动态及防控效果,于2013—2015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通过田间调查和线虫罩笼法研究了索线虫科线虫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寄生动态以及优势种长沙多索线虫Agamermis changshaensis Bao,Luo et Luo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长沙市,索线虫科线虫寄生白背飞虱始见期为6月底至7月初,1个月后出现高峰期,基本与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同步;对褐飞虱寄生高峰期早稻多发生在7月中下旬,而晚稻在8月底至9月中旬。索线虫科线虫对白背飞虱雌虫、高龄若虫和雄虫最高寄生率分别为16.95%、14.81%和7.69%;而对褐飞虱雌虫、高龄若虫和雄虫最高寄生率分别为43.33%、20.93%和11.63%。2014年和2015年罩笼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45 d长沙多索线虫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分别为36.11%和33.19%。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多索线虫可以作为水稻稻飞虱绿色防控的一种重要辅助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自然天敌的长期保护利用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然天敌对稻飞虱发生数量的控制作用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水稻生长前期,天敌的作用使得不施药田的飞虱数量大多低于对照田。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天敌的抑制作用相对下降。但是,如果自然天敌得到长期大面积的保护和利用,它们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就会大大加强,在水稻中后期亦如此。自然天敌的长期大面积保护和利用,不仅可通过增加种库中天敌的种类和多样性,进而增强天敌群落重建和发展的能力,最终提高天敌群落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而且在水稻生长前期,对低密度下稻飞虱的捕食作用,能够推延稻飞虱的发生高峰期,减轻其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东部稻区稻飞虱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四川省东部稻区稻飞虱的发生情况及规律,于2014—2018年通过灯光诱捕和田间调查的方法,以达州市达川区、大竹县和泸州市叙永县稻区为代表对川东稻区稻飞虱种群进行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川东稻区稻飞虱优势种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灯诱条件下川东南稻区叙永县稻飞虱始见期为5月上中旬,川东北稻区达川区和大竹县稻飞虱始见期为5月底至6月上中旬;高峰期均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2014—2018年达川区、大竹县和叙永县稻区稻飞虱田间发生最严重的年份分别为2018、2014和2018年,该年田间发生总量分别为29 946、15 353和35 607头/百丛。川东南稻区稻飞虱为害中若虫数量占绝对优势,但成虫发生为害持续时间长;在达川区、大竹县和叙永县稻区稻飞虱发生最严重的年份,成虫的田间发生量分别达到4 583、5 452和16 870头/百丛。川东稻区稻飞虱整体上在2014年和2017—2018年间发生较重,且川东南稻区害虫发生较川东北稻区更严重。表明四川省东部3个稻区稻飞虱的发生量在不同年份间有很大差异,且优势种为白背飞虱,其成虫持续为害时间长。  相似文献   

18.
19.
稻飞虱及黑肩绿盲蝽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稻飞虱及其天敌黑肩绿盲蝽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2012和2013年在广西兴安县应用探照灯诱虫器对稻飞虱及黑肩绿盲蝽进行了分时段监测。结果表明:稻飞虱和黑肩绿盲蝽年度间扑灯量有所不同,夜晚扑灯类型属于整夜扑灯型,晚上一般有1~2个扑灯高峰。2012年稻飞虱和黑肩绿盲蝽、2013年白背飞虱在迁入高峰期扑灯高峰不固定,2013年褐飞虱扑灯高峰主要集中在19:30~21:00时段,黑肩绿盲蝽2013年扑灯高峰主要集中在00:00~01:30和01:30~03:00时段。稻飞虱和黑肩绿盲蝽迁出高峰期及黑肩绿盲蝽本地活动期扑灯高峰主要集中在前半夜,稻飞虱本地活动期扑灯高峰主要集中在前半夜和04:30~06:00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