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筛选固态发酵效果较好的产香菌株,利用3株液态发酵较好的产香菌株对难以直接用于卷烟配方的烟叶进行人工固态发酵,通过对3株菌株固态发酵后的烟叶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致香成分分析,并通过感官评吸,综合筛选出汉逊酵母和酿酒酵母在固态发酵条件下均能改善烟叶品质,感官评吸结果与致香成分保持一致,且汉逊酵母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高豫中上六片烟叶烤后质量,以中烟100上部烟叶为供试材料,研究变黄及定色阶段稳温时间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烘烤工艺相比,变黄阶段38℃延长12 h,可提高上等烟占比和均价,改善外观油分、结构、色度、嗅香等及化学成分协调性,并改善感官评吸香气量、杂气、余味、燃烧性等指标,大幅增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定色阶段46℃延长12 h,可提高上等烟占比和均价,改善外观结构、色度、嗅香等及化学成分协调性,明显增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但不利于感官质量改善,香气质、香气量等指标略有下降;变黄阶段38℃和定色阶段46℃均延长12 h,可明显提高上等烟占比和均价,改善化学成分协调性,改善感官评吸香气质、香气量、杂气、余味、燃烧性等指标,大幅增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综上,38℃延长12 h处理及38℃、46℃均延长12 h处理,其烤后烟叶整体表现较好,以38℃、46℃均延长12 h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李伟  张静  刘浩  闫辉  王超 《作物杂志》2016,32(5):135-43
为完善云南省保山地区烟草红花大金元品种的栽培技术,研究了不同烟叶结构优化方法对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外观质量、感官评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烟叶结构后各处理的烤烟产量、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处理C(封顶时下打2叶、上打2叶留18片叶)上等烟比例增加最多,达4.17%,与对照产值差价最小,为528元/hm 2。处理D能显著提升B2F等级的化学成分得分和外观质量;处理C感官质量评吸得分最高,达78.899,且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各优化烟叶结构处理的致香成分均较对照有所提高,处理C香气物质总量最高,达637.39μg/g,较对照增加了60.09%;新植二烯含量最高,为526.25μg/g,占致香物质总量比例最高,达82.56%;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和巨豆三烯酮等8种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茄酮、苯丙氨酸裂解产物含量也最高。综合分析,封顶时下打2叶、上打2叶留18片叶,可明显提高红大上部烟叶的品质和致香成分,提升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4.
从云南松毛虫肠道中分离筛选得到28株产纤维素酶的菌株。经生理生化试验观察和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初步鉴定这些产酶菌株属于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克雷伯氏杆菌属和约克氏菌属。同时筛选出一株产酶能力较高的菌株DK4,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该菌株产酶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其酶反应的最适温度是35℃,最适pH值7.0,连续发酵70 h左右时纤维素酶活达到最高值19.24 U/mL。  相似文献   

5.
对4个玉米自交系(PH4CV、PH6WC、郑58和昌7-2)根系中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获得有益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 r 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物学鉴定,以确定其种属。共分离到23株内生细菌,鉴定为6个属,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贪噬菌属(Variovorax sp.)、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 sp.),其中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4个玉米自交系内生细菌的种类不同,细菌种类由多到少依次是PH6WC、郑58、PH4CV和昌7-2。通过对不同玉米自交系内生细菌的比较分析,发现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与玉米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冬季烤烟烟叶生长后期致香成分的生成规律,改善冬季烤烟香气品质,以‘KRK26’上部烟叶(B2F)为材料,采用SDE(同时蒸馏萃取)-GC/MSD气质联用法对同一产区4个不同移栽期的相同栽培及初考条件下的烟叶致香成分及相对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致香成分总量与感官评吸结果吻合度较好,可能对冬烟烟叶整体香气质量起基础作用;次年1月15日移栽处理(K3)新植二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且烤后烟叶评吸质量较优,显示新植二烯含量可能对冬烟烟叶整体香气质量起主导作用;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中的大马士酮、香叶基丙酮、3-羟基大马酮及芳樟醇;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中的茄酮;美拉德反应产物中的糠醛、2,3-二氢呋喃、5-甲基-2-糠醛、3-甲基-2-(5H)-呋喃酮和2,3-二氢苯并呋喃;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中的苯甲醛、苯甲醇、苯乙醛、苯乙醇和吲哚;其他类致香物质中的2-乙酰呋喃、杜烯、棕榈酸甲酯、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棕榈酸等,可能是影响冬烟烤后烟叶香气质量的重要成分。研究结果可为云南冬烟栽培技术优化,改善冬烟烟叶香气品质及提高上部烟叶可利用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对烤烟叶片烟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此项研究用微生物菌株培养液喷洒烤烟采收后上、中部烟叶,烘烤结束后测定烟叶化学成分及内在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烟叶化学成分和评吸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各菌株对不同部位的烟碱含量影响显著,中部烟叶1~6号菌株处理以4号菌株效果最好,烟碱降解率达36.9%;上部烟叶1~11号菌株处理以9号菌株效果最好,烟碱降解率达37.25%,其次依次为10号、4号菌株,烟碱降解率分别为22.80%、19.86%;就4号、9号、10号菌株处理的烤烟单体烟叶感官质量评吸结果表明,4#、9#菌株处理综合得分均高于CK,处理后香气量有所提高,香气质有改善,劲头明显下降,刺激性明显减弱,杂气明显减轻,余味好于CK。  相似文献   

8.
贵州烤烟感官评吸质量主导因子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贵州烟叶感官评吸质量主导因子,2007-2009年采集初烤烟叶样品388份,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外观质量、物理指标鉴定,并进行感官评吸。数据统计显示,随着烟叶颜色变淡,评吸总分降低;随烟叶烟碱增加,总氮和蛋白质增加,各部位总糖、还原糖含量减少,评吸总分降低;贵州烟叶的颜色、单叶重、叶面密度、烟碱、总糖、总氮、钾、蛋白质、糖/碱、两糖比和钾/氯是感官评吸质量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菌株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摘要:试验以福建主栽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利用从烤烟叶面分离出的微生物菌株,在烟株生长后期喷施到烟株叶片上,研究不同微生物菌株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微生物菌株处理上部烟叶后,可以适当增加烟叶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适当减少烟叶烟碱含量,使烟叶化学成分更趋于协调。其中喷施YX21、YX12菌株的原烟,化学成分更协调;原烟经评吸鉴定,香气质提高,刺激性减少,余味变舒适,评吸总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10.
烟草青枯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田间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出对烟草青枯病有效防治的生防菌,通过稀释涂布法从烟株根际土壤分离到一株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菌株69-1,经16S rDNA鉴定该菌株为壮观链霉菌(Streptomyces spectabilis),并用该菌株进行烟草青枯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菌株69-1处理烟株茎围、有效叶片数、最大叶宽、最大叶长、上中下部烟叶单叶干重、最大叶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且对烟草青枯病的相对防效达60.42%,同时对不同处理组的初烤烟叶进行化学成分的检测分析,发现菌株69-1处理相对于对照组烟叶品质更佳。该菌株菌剂处理不仅可以提高烟株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而且还提高烟叶品质和产量,可为烟草青枯病生物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丰富不同香型烤烟烟叶研究,为清甜蜜甜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以2013—2020年福建省主要植烟区273个初烤烟叶样品为试验材料,对样品淀粉含量、外观质量、感官质量等20个主要指标进行分析评价,采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福建烟区烟叶淀粉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部烟叶与中部烟叶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下部烟叶。淀粉含量对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的影响呈类抛物线关系,中淀粉含量组别具有最好的外观质量特性和感官质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低淀粉含量组别淀粉含量主要通过油分、饱满度2个指标影响外观质量,通过香味、甜感、香气质、香气量、浓度及余味等指标影响感官质量;中淀粉含量组别淀粉含量主要通过油分、饱满度和光泽度3个指标影响外观质量,通过香味、甜感、香气质、杂气等指标影响感官质量;高淀粉含量组别中淀粉含量对整体外观质量指标都有负向影响,通过香味和劲头等指标影响感官质量。福建烟区烟叶淀粉含量较高且样品间差异较大,烟叶淀粉含量偏高或过低都会对烤烟的品质有不良的影响,在生产中应平衡控制淀粉含量以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12.
汪坤  魏跃伟  姬小明  云菲  邹凯  隆准 《作物杂志》2021,37(3):106-112
以云烟87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施生物炭基肥、哈茨木霉菌剂和二者配施对烟草发病率、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及烤后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基肥降低了烟草普通花叶病(TMV)的发病率,较常规施肥降低5.37个百分点;生物炭基肥与哈茨木霉菌剂配施可提高烟株对黑胫病(BS)和青枯病(BW)的抗性,相对防治效果分别达64.19%和64.97%;生物炭基肥处理可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含量和蔗糖酶、脲酶的活性,分别较常规处理最大增加21.90%、98.09%、52.77%、60.71%、90.69%和80.78%;生物炭基肥与哈茨木霉菌剂配施增加了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中部叶较常规施肥增加2.52和3.46个百分点,上部叶较常规施肥增加了2.46和3.01个百分点;中部叶和上部叶的钾氯比较常规施肥分别增加16.51%和19.24%;生物炭基肥与哈茨木霉菌剂配施能够提高烟叶多酚和中性致香物质含量,中部叶较常规施肥处理提升13.81%和11.29%,上部叶较常规施肥处理提升12.04%和8.60%。生物炭基肥和哈茨木霉菌剂配施对防治烟草病害、改善土壤养分和提升烟叶质量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采收时间对烤烟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和感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烤箱对成熟度一致的烤烟烟叶进行烘烤,通过对不同采收时间的烤烟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和感官质量的分析,对烤烟烟叶成熟采收的外观标准进行量化,以期寻找能够提高香气质、量的烤烟成熟外观标准,为烤烟生产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各部位烟叶外观标准为:下部叶在移栽后60-65d,叶龄在45-50d,叶尖微黄,主脉1/3-1/2、支脉3-5对变白,叶片下垂程度达到1.19-1.20,茎叶夹角70°-75°;中部叶推迟到移栽后95d,叶龄达在65d,叶面黄中带青,主脉2/3以上、支脉8-9对变白,叶片下垂达到1.30,茎叶夹角70°,有成熟斑和焦尖现象;上部叶在115d后采收的烟叶,叶龄在75d以上,叶面几乎全黄,主支脉全白,叶面下垂程度达到1.54以上,茎叶夹角达到75°,有成熟斑和焦尖现象。达到此成熟标准时采收,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较高,感官质量评价得分较高,香气质较好,香气量较足。  相似文献   

14.
以太子参品种‘三泓1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CK(自来水)、T1(2.00g氮磷钾复合肥水溶液)、T2(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T3(0.25g氮磷钾复合肥+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T4(0.50g氮磷钾复合肥+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和T5(1.00g氮磷钾复合肥+3×108CFU/mL促生菌KTS-1-1菌悬液)6个处理,探究不同比例的氮磷钾复合肥与促生菌KTS-1-1配施对太子参生理特性、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CK处理,T2、T3、T4处理均能显著改善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和防御酶活性,提高植株生物量,增加块根多糖、氨基酸、钙和钴元素含量,尤以T4处理最为明显,与CK处理相比,叶片氮、磷、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82.14%、54.55%和94.16%;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基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50.20%、19.72%和40.24%;株高、平均叶面积、块根鲜重及块根干重分别显著提高了10.20%、28.05%、70.62%和54.95%;块根多糖、氨基酸及钙、钴元素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5.38%、68.14%、29.17%和21.56%。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在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叶片防御酶活性及块根生物量方面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上说明,T4处理为太子参生产中肥料使用的推荐方式。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曲靖烟区马龙和沾益2个县土壤与烟叶中铁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烟叶铁含量对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龙和沾益植烟土壤有效铁含量较丰富,平均值为66.23mg/kg,变异系数为70.45%,有效铁含量不足区域占比较低,仅为7.17%,地区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效铁含量与pH值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烟叶铁含量与土壤有效铁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烟叶铁元素含量对感官质量影响显著,随着烟叶铁元素含量的增加,烟叶香气质、香气量、余味、燃烧性和干燥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烟叶杂气、刺激性、香型、成团性和柔和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传统卷烟感官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添加会泽旱烟的卷烟味道要比师宗旱烟更柔和一些,评分也略高。为分析会泽旱烟和师宗旱烟烟叶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通过对萃取头材料、样品量、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等条件的筛选,选取最优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会泽旱烟和师宗旱烟的烟叶样品,结果表明:(1)通过筛选,最优条件为称取0.2 g烟叶样品,使用PDMS/DVB涂层材料的粉色萃取头,在80℃的温度下萃取20 min,然后进行HS-SPME-GC/MS分析。(2)曲靖旱烟所含挥发性成分为66种,师宗旱烟所含挥发性成分为62种。(3)会泽旱烟和师宗旱烟烟叶样品中,挥发性成分最高的均为烟碱与新植二烯,除这2种物质外,挥发性香气成分中含量较高的为碱类和酮类物质。(4)会泽旱烟中的醇类、酸类挥发性成分含量高于师宗旱烟,香气成分比师宗旱烟更均衡一些。固相微萃取的结果与旱烟感官评价的结论基本一致,可为深入研究旱烟品质及风格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调制方式对茄芯和茄衣烟叶化学成分及香气品质的影响,以传统茄芯品种什烟1号及当地主栽茄衣品种德雪3号为材料,设置晾制、晒制及烤制3种调制方式,对调制后样品的常规化学成分、中性香气成分、感官质量及TSNAs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种雪茄烟叶的总糖、还原糖、总氮和蛋白质含量均在烤制条件下较高,晾制和晒制导致这些物质含量显著降低。茄芯经晒制后中性香气成分含量最高,为877.87μg/g,而茄衣则在晾制后含量最高,为1020.40μg/g,2种雪茄烟叶均在烤制后中性香气成分含量最低。茄芯和茄衣烟叶均以晾制后的TSNAs(烟草特有亚硝胺)含量最高,分别为2058.29和2044.75ng/g,烤制可显著降低2种类型雪茄烟叶的TSNAs含量。茄芯和茄衣烟叶的生物碱含量经晒制后显著降低,且以晾制后最低,烤制后生物碱降低幅度较小。2种雪茄烟叶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均在烤制后最低。感官评吸结果表明,茄芯烟叶以晒制方式调制的烟叶质量最好,茄衣烟叶则以晾制效果最佳。因此,茄芯烟叶在晒制条件下烟叶化学成分协调,香气成分优良,抽吸品质较好,有利于实现优质低害。茄衣品种德雪3号则在晾制条件下香气浓郁,评...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对四川雪茄烟叶碳氮代谢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施氮量对雪茄烟叶生长过程中碳氮代谢及调制后烟叶品质的影响,以德雪1号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施氮量(120、165和210kg/hm2,分别记为T1、T2和T3处理)对雪茄烟叶生长期间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质体色素以及调制后化学成分含量、物理特性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雪茄烟叶生长过程中,各处理烟叶淀粉酶(AL)、中性转化酶(NI)、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淀粉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总氮含量呈下降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时期鲜烟叶AL、NI、NR和GS活性均有所升高,淀粉含量降低,总氮含量升高。烟叶成熟时,T3处理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T1处理分别增加了41.71%和21.31%,不利于烟叶成熟落黄。从调制后烟叶化学成分来看,T2处理的烟叶氮碱比较低而钾氯比较高,内在化学成分较协调,拉力和平衡含水率较高,含梗率较低,物理特性较好,香气质、香气量以及燃烧性等指标的分值较高,感官质量较优。因此,四川什邡雪茄烟种植区采用165kg/hm2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烟叶碳氮代谢能力,改善烟叶内在品质,提高烟叶可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