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开封市种业的发展历程开封市种业目前现状有持证企业44家,其中经营许可证500万元的种子企业14家,经营许可证100万元的种子企业30家,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两次变革:一是《种子法》实施前,开封市种子企业以7家国有种子公司为主体,担负着全市的种子生产供应任务,在"娘胎里"就造就成一个"畸形儿",种子公司只卖种子,不搞科研;科研单位只管育种,不问市场;育种研究、种子繁育、技术推广自成体系。迈步市场经济,种子公司失  相似文献   

2.
正政策支持种企发展"坚持正品道路,反对套包制假;坚持质量第一,反对劣质制假;坚持田间服务,保障农民利益;坚持研发创新,壮大民族种业。"这是日前在甘肃省白银市召开的中国种业发展座谈会上,与会的种业界代表共同发出的倡议。"这个倡议书道出了我们种业企业的心声。应对竞争,国内种业企业必须加强行业自律。"甘肃五谷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晓说。"应当理性对待国外种企,不能一味喊‘狼来了’。部分国外企业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促成国内种子市场展开竞争。当然,长远看,种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种业发展形势与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本文从育种产业链的角度,比较分析中国与种业发达国家在种业研发模式、育种技术、种子企业和种质资源四个方面的发展态势,并针对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发展思路和建议。研究表明,种业强国已经形成了以寡头种子企业为研究主体,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育种技术且种质资源全球布局的现代化种业发展格局;国内种业则以科研机构和企业并行研发为主,形成了“政府+市场”的育种研发模式,且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国内。然而,中国种业存在研发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基础研究难以支撑育种核心技术;生物育种产业化管理体制不健全,产业化生产进展缓慢;市场监管不足,种子企业多而不强;种质资源储备和鉴定不足,育种研发源头处于劣势等问题。因此,中国种业应该建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原始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种质资源保护和鉴定利用双向发展的思路,最终构建现代化的商业育种体系和多主体协同发展的种业创新生态圈。  相似文献   

4.
种子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时期,种业更是发挥着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江苏省种业发展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企业联合,促进资源整合和规模化;重视中小型企业,鼓励其走向专业化道路;强化监督管理意识,推进种子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以及发展种业的电子商务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北京农业》2011,(35):52
<正>《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提出将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一是加大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商业  相似文献   

6.
种子是农业生产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种业已经进入市场化阶段,种业企业数量减少,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育种方法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种业企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市场集中度不高,种业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中取得发展,必须加强自有产权品种的合作与选育。本文对光明种业有限公司在域外种子质量体系建设及种源创新实践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进行了探析,以期为发展中的种业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为切实做到依法经营、诚信服务,让广大农民用上放心、优质种子,我们代表种子经营者郑重承诺。1.积极主动配合专项检查活动,共同打造规范有序的种业市场。2.不伪造、不租借、不转让、不盗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依法持证生产经营。3.不经营未审定(审批)品种,不侵权、不套牌、不假冒生产经营主要农作物种子。4.销售种子标志规范清晰,出具销种凭证,不经营散装、白袋包装种子。5.广告宣传内容真实,绝不使用虚假广告误导农民。  相似文献   

8.
正《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规划了中国种业发展的蓝图,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的九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1)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2)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  相似文献   

9.
<正>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种子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实现从传统育种向精准育种发展。当"育繁推一体化"种企在研发育种道路上不断加速的同时,不甘被淘汰、兼并的中小型企业和新兴企业如何在分子育种等新科技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甚至实现"弯道超车",种业科研公共服务平台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育种研发",并明确指出"企业所在地政府要参照有关政策解决进入企业科研人员的户籍问题"。  相似文献   

11.
跨国种子企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入中国,他们在2000年之前主要进入中国非粮食种子市场,2000年后开始大举进入玉米等粮食种子市场.跨国种子企业以设立合资公司等多种方式进入中国种业市场,他们牢牢把握育种核心技术,立足中国本土研发、推广农作物种子;跨国种子企业在中国的市场推广深入到田间地头,广泛开展精细化营销.跨国种子企业在中国业务的迅速扩张,已经对中国种业市场和种子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对跨国种子企业的大举进入,促进中国种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引导和扶持国内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2.
<正>一、2013年主要工作成效2013年是建设种业强省、推进种业升级的关键之年,《全国种业发展规划》发布实施,国家级种子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种子管理工作任务更重、市场监管难度更大,但在省厅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种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种子工作实现了新突破,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农民持续增收、粮食生产"十连增"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李少安 《中国农垦》2014,(10):38-40
<正>湖北省粮食种子长期依赖外供。为改变"楚地种粮、吴蜀供种"局面,湖北省农垦局充分发挥农垦特有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推进种业集群化、集团化发展,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农垦农业发展转型,为破解湖北省种业困局闯出了一条新路。2013年湖北农垦种业产销小麦种子2000万斤,棉花种子120万包,其他种子60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成为全省粮食种子生产流通的领军企业之一。一、活机制,创建现代种业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跨国种子企业进入中国种业市场的方式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华  龙文军 《中国农垦》2011,(12):36-39
跨国种子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后开始以设立合资公司等多种方式大举进入国内种业市场,牢牢把握育种核心技术,立足中国本土研发、推广农作物种子;市场推广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精细化营销。跨国种子企业在华业务的迅速扩张,已经对我国种业市场和种子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对跨国种子企业的大举进入,促进中国种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引导和扶持国内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5.
王磊 《中国农垦》2014,(10):31-34
<正>种业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随着我国耕地、水等农业基本资源的短缺以及及育种、生产、销售等高端人才的缺乏,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来对抗跨国种业集团竞争的局面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现代种业的发展。因此,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开展全球种子市场布局,加快种业"走出去"步伐,对新时期的中国种业发展显得迫切必要。本文借助国际种子联盟、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海关等发布的相关数据,选取了大田作物、蔬菜、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钧镒  刘康  赵晋铭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303-3315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国内外种业的发展推动了种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种业科学是围绕“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发展而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科类群,作物遗传育种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和种子生产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示范和营销的理论与技术构成了种业科学技术的主体,在相应的遗传、生理、信息技术、政策法规等学科知识的配合下成为相对集中的学科体系。中国的种业科学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之中。文章在回顾作物育种科学技术进展包括传统的作物育种科学技术和现时分子生物育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归纳出现时重要的8个育种理论和技术问题,继而回顾了作物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科学技术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提出要围绕种业发展的需求,建成相对完整的种业科学技术学科体系;要顶层设计,建设成企业种业科技和公益性种业科技两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种业科学技术研发力量;要优先研究和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包括规模化育种技术,资源富集、遗传解析与创新,常规育种的分子辅助技术,转基因育种与安全技术,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制度与品种审定制度的完善,配齐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并确立种子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作物杂优化研发使杂种化成为中国未来种业的特色等。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我国第一只市场化运作、首期规模达15亿元的现代种业基金正式在京成立。基金将重点支持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种业发展和种质资源创新,对于实现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种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弱、小、散"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正>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质量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也关系到社会安定、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中国是农作物种子资源大国,共保存340种作物44万份的资源,这一数量排名世界第二,但优质种子资源流失现象严重。目前,中国种业前十强企业的市场总份额在全球仅占0.8%,中国"种子主权"面临挑战。2011年以来,国务院已连续三次发文扶持国内种业,明确种业是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19.
《北京农业》2013,(14):28
<正>部分种子外资占比过半"25家外商投资企业获得许可经营我国种业;每年我国大约进口种子量15000吨;甜菜95%是外国品种,食葵约50%~60%是国外品种。"这是近日农业部新闻发布会公布的一组数据。农业部表示,只有牢牢把握我国种业发展的控制权,才能牢牢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农业部将从加强政府部门协调、加大种业投入、支持企业发展、强化种子管理等四个方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中央1号文件首度提出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几笔画出"种业大发展"前景,然而中国种业诸多沉疴如高库存、科研院校与种子企业双重竞争等依然未得到解决。困难的"脱钩"随着种业新政的不断释放,新一轮改革已经开启。去年12月,国办出台109号文,要求在2015年前实现"事企脱钩"。但是"脱钩"不易。由于90%的育种经费、90%的育种家、90%的科研人员都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通过申请课题、项目可以拿到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