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卫国  陈秋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461-10464,10480
[目的]观察中华鳖输卵管独特的组织结构。[方法]采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PAS)对中华鳖输卵管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中华鳖输卵管划分为漏斗部、蛋白部、狭部、子宫部和阴道部。纵切面上主要分为黏膜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上皮主要由具纤毛的立方上皮细胞、无纤毛和有纤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组成。黏膜下层的腺体主要为管泡状腺和分支管状腺,腺体通过导管分泌物质进入管腔。肌层主要由环形肌组成,从子宫部向后,肌层逐渐增厚。外膜为浆膜,在输卵管系膜处为结缔组织。[结论]中华鳖作为一种独特的爬行类动物,其输卵管结构明显不同于其他物种。  相似文献   

2.
马瑞 《农村科技》2013,(7):70-71
鸡新城疫是养鸡业最常见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此病的特征是鸡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坏死,精神沉郁,离群呆立,突然采食减少或不食,饮欲增加,眼半闭或全闭,产蛋鸡产蛋减少或停产,呼吸困难,常排出黄绿色或黄白色的稀粪,发病后期排出蛋清样排泄物。病原剖检,全身黏膜和浆膜出血,淋巴系统肿胀、出血和坏死,嗉囔内有充满臭味的稀薄液体和气体,腺胃黏膜水肿,其乳头或乳头间有鲜亮的出血点,或有溃疡或坏死,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这是典型新城疫的特征病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大体解剖、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和Spot321图像分析系统对荥经长毛兔消化道各段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荥经长毛兔消化道具典型草食动物结构特性,口腔内具发达的牙齿,上蜃纵向开裂;食道粗短,黏膜表皮角质化;胃囊状膨大,黏膜皱褶发达;小肠长,肠绒毛发达;大肠较长,无肠绒毛.各段管腔壁由内向外依次分为黏膜、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外膜)四层结构,各部位的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此外,粘膜下层、肌层的相对厚度等也存在差异.荥经长毛兔消化道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与其食草性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淇河鲫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淇河鲫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并比较了消化道各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淇河鲫胃较为明显,食管、胃以及肠管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4层组成,其中消化道除食管外,各段落黏膜层均由黏膜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肌层由环肌和纵肌2层构成,且环肌最为发达.胃部的皱襞最多,肠段的驶襞由前肠到后肠逐渐减少,皱襞高度从食管到后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且肌层厚度从食管到后肠逐渐变薄.  相似文献   

5.
李健  李福宝 《农技服务》2007,24(6):85-86
某鸡场雏鸡22日龄时开始发病;病鸡表现为怕冷、畏寒、部分病鸡呼吸困难,甩鼻,排出黄绿色或白色水样稀粪,肛门周围潮湿,羽毛被粪便污染,最后脱水衰竭死亡。剖检部分病死鸡,发现病鸡胸肌和腿肌有明显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心包膜增厚,心包内充满淡黄色纤维蛋白性渗出液,肝脏表面被乳白色的假膜覆盖,有点状出血和小块坏死灶,腺胃和肌胃交界处黏膜有暗红色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法氏囊肿大,严重充血,出血。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主要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其诊断结果为传染性法氏囊痛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治疗3 d,鸡群基本康复,6d痊愈。  相似文献   

6.
<正>横县马山乡李某饲养白鸽800多羽,62日龄,于2018年8月19日全群开始出现拉稀、厌食的症状,并陆续死亡52羽。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1.1临床症状笔者来到鸽场,发现白鸽精神沉郁,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可达44℃被毛粗乱无光泽,有的闭眼呆立一隅,拉黄绿色粪便,恶臭。嗉囔胀大,倒头见流出带有酸臭的液体。1.2剖检情况全身呈败血症,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最为严重。鼻窦肿胀,内有黏液和干酪物;气管环出血,气囊浑浊增厚,内有黄色黏液;心冠脂肪及腹腔脂肪均大量出血,心包膜浑浊、增厚,附有大量的纤维素样渗出物;腺胃乳头肿胀出血;肌胃角质层下有轻微的出血点及出血斑,腺胃乳头出  相似文献   

7.
肉鸡肌胃糜烂又称肌胃溃疡,以肌胃黏膜糜烂或形成较深的溃疡和出血为特征。随着肉鸡业的发展,肌胃糜烂的发生和流行也在增加,成为肉鸡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近几年来许多肉鸡养殖场出现了一种以鸡采食量低,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粪便过料等外观症状以及腺胃肿大如球状,腺胃黏膜溃疡、脱落、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的流行病。  相似文献   

8.
斑腿树蛙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尾两栖类的消化道组织。[方法]采用解剖学与组织学方法研究斑腿树蛙的消化道。[结果]结果表明,斑腿树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胃和肠都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皱褶最丰富。食道腺为复泡状腺,胃腺属于单管状腺。具有十二指肠腺,回肠和大肠无多细胞腺体。杯状细胞存在于食道、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中,但食道、十二指肠中较少,回肠和大肠中较为丰富。[结论]斑腿树蛙肌层均为平滑肌,内层环肌较厚,外侧纵肌较薄。  相似文献   

9.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主要有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剖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肿胀,有点状出血或出血斑,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松弛、变薄,有透明感,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肠黏膜脱落,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开展对症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孔雀饲养场发生一起疑似新城疫病例,解剖症状为:腺胃乳头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现溃疡出血,十二指肠有枣核样溃疡出血;经实验室金标抗原检测判断为新城疫病毒感染.防治以紧急接种、隔离和加强日常生物安全制度和程序免疫为主.  相似文献   

11.
黄方华  张青俊 《吉林农业》2011,(6):81+83-81,83
某养鸡场一批肉鸡饲养至16日龄时发生了球虫病,剖解见:肌肉褪色,嗉囊积液,肌胃空虚,盲肠肿大3-5倍,外观有暗红色斑点,肠壁增厚、肠内容物带血。经初步诊断为鸡艾美尔球虫致病。  相似文献   

12.
谢朝晖  刘俊红  韩朋飞  韩翠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258-2259,2307
[目的]观察东方蝾螈胃和小肠的组织结构。[方法]制作组织切片,利用显微镜观察组织结构。[结果]东方蝾螈的胃壁和小肠壁由内向外依次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4层,小肠黏膜下层不明显。黏膜层向腔内形成纵褶,且较厚,肌层主要由内环外纵2层平滑肌构成。小肠绒毛由黏膜上皮和固有膜向肠腔突出形成,在十二指肠段密集且较高,向远端(回肠端)渐疏渐短。[结论]东方蝾螈胃和小肠的形态结构较简单,胃肠壁较薄,肌层欠发达。  相似文献   

13.
为详细了解曼氏无针乌贼的内脏和缠卵腺的组织学结构,采用组织学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的肠、肝、胰、胃、缠卵腺进行了显微观察,阐述了各个器官的组织学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肠较短,肠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构成;黏膜层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黏膜下层肌纤维丰富,毛细血管较少,肌层较薄;肝脏由若干肝小叶构成,每一肝小叶由外缘的胚细胞和内部的腺细胞围成;胃较圆,胃壁肌肉层较厚,纤毛细胞丰富;胰脏由一颗颗松散的黄色小颗粒构成,细胞主要有胚细胞和分泌细胞;缠卵腺则呈"书页状",各叶瓣分泌的分泌物充斥着缠卵腺的空腔。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头足类繁殖生物学研究的资料,为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鸡传染性腺胃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腺胃肿大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多发生于雏鸡和青年鸡,主要表现病鸡消瘦、个体差别大,剖检腺胃壁增厚、变大、水肿,腺胃乳头肿胀,粘膜出血,有的出现溃疡。  相似文献   

15.
鸭瘟的诊治     
徐燕 《当代农业》2014,(20):40-41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和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在夏秋之交和冬春之秋常发。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脚发软无力,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食道黏膜有出血点并有灰黄色假膜覆盖或溃疡,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坏死,食道与腺胃膨大部的交界处有出血、坏死乃至溃疡,肝有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及出血点。一、发病及流行病学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该病,  相似文献   

16.
鸡肌胃糜烂病为鸡的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肉用仔鸡和锥鸡。肌胃糜烂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肌胃角质膜糜烂、溃疡和腺胃出血、溃疡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多发生于鸡、鸭.发病多见于2周龄到2.5月龄的鸡。也可见于较大的鸡,死亡率有时高达20%左右。主要临床特征是食欲减少.精神沉郁、消瘦贫血,病鸡可呕吐小黑色液体或食物。病理特征是腺胃出血、糜烂、形成溃疡。  相似文献   

17.
3.猪轮状病毒病病理变化表现为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管变薄、半透明,空肠、回肠内容物呈水样,肠系膜淋巴结水肿。4.猪流行性腹泻病理变化表现为肠管膨胀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系膜淋巴结水肿。5.猪伪狂犬病肺部水肿,切面可流出带泡沫状的液体;气管有溃疡;胃底部粘膜有炎症;脾脏肿胀、充血、出血,有灰白色坏死灶;肝脏有坏死灶,胆囊肿大;肾肿大,肾盂积水;  相似文献   

18.
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消化道包括唇瓣、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除唇瓣、晶杆囊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在口、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及盲囊腺腔中存在着吞噬细胞;肠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肠上皮和消化盲囊导管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胃壁、肠壁和消化盲囊中含有铁。  相似文献   

19.
<正>肉鸡传染性腺肌胃炎是一种以鸡只腺胃肿大、黏膜溃疡、脱落和肌胃龟裂、糜烂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目前该病在肉鸡养殖业中呈上升趋势,蛋鸡偶见。患病鸡群因增重缓慢且病程长造成高死淘率,从而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现根据近年来的临床观察、病理剖解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一、发病症状鸡腺肌胃炎前期症状:腺胃肿胀,腺胃壁增厚,呈月牙状,乳头水肿,粘膜瓣有组织液流出。后期症状:腺胃瘫软,腺胃乳头消失,腺肌胃比例失调(正常是腺胃肌胃比例为1∶5)。腺肌胃炎病毒侵害的肉鸡脏器有腺胃、肝脏、脾脏、法氏囊、肠道。该病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饲料不消化,鸡群拉饲料便,鸡群摄取的营养物质不足,生长发育受阻,加上免疫抑制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