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柳青山 《山西农业科学》2023,(10):1115-1120
山西省是我国高粱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杂交高粱育种中心。山西杂交高粱育种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代育种家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文章回顾了山西杂交高粱育种的研究历程,从历年山西粒用高粱选育情况、杂交高粱恢复系和不育系的改良与创制、酿造专用高粱新品种选育、高粱品种机械化栽培改良等方面总结了山西杂交高粱育种的亮点和成就;分析了山西杂交高粱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突破性品种少,育种技术进入瓶颈期,中国高粱饲料、食用产业低迷,高粱育种绿色革命滞后;并展望了山西杂交高粱育种的方向和目标:加强高粱在盐碱地、山旱地、瘠薄地等低产田和边际农田的利用,加强高粱在饲食用方面的开发利用,加强种质资源鉴定与种质创新,加快高粱品种绿色革命进程,推动山西杂交高粱育种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目的]育种是利用不同基因、不同等位基因的组合培育优良新品种的技术。在分子育种过程中,明确供体材料及被改良材料含有的不同功能单倍型基因是背景筛查重要内容。分析中国高粱主产区推广品种已经利用的不同单倍型功能基因对未来分子育种中基因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对中国高粱主产区推广的部分高粱品种进行已知重要农艺性状控制基因,包括株高、开花时间、糯性、单宁含量、耐铝毒、籽粒易消化等相关重要基因的等位基因分析,通过重要的功能位点分型,揭示出不同高粱主产区推广品种携带的不同性状控制基因,分析不同基因利用情况,为下一步的分子育种提供有利的等位基因。[结果]中国高粱主产区的22份推广品种中,糯高粱大多携带糯性控制基因wxa,wxc等位基因是西南地方酿酒优质糯高粱青壳洋和红缨子所利用的基因;开花期调控基因Ma1和Ma6的突变型利用较为广泛,所有品种都不携带Ma2和Ma3基因的突变型;株高控制基因纯合dw2和dw3突变基因、杂合型DW1/dw1是测试品种中常用基因型;仅龙米粱1号携带纯合tan1-b单宁基因型,部分品种为杂合tan1-b基因型;支链淀粉酶SbPUL基因中,仅龙杂17携带纯合R...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是全国较早开展蚕种质资源利用的省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利用地方品种、自主开发新品种、推广引进品种3个阶段,实现了蚕品种的5次更换,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省蚕业科技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生产上对蚕品种更新的迫切要求和缺少可供选择的新品种的尖锐矛盾。建议积极实施以建立"一库五点"为主要内容的《浙江省蚕种质资源规划》,整合优化浙江蚕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力量,加快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赤峰市高粱育种研究56年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赤峰市农科所的高粱育种研究始于1950年,至今已有56年的发展历史,该项研究一直是本所的一项延续性课题.在研究上主要经历了农家品种搜集整理及利用阶段、品种间杂交育种阶段、杂种优势利用阶段.在此期间,先后育成高粱品种30余个,在不同时期对赤峰及周边地区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选育出的“赤杂14号“、“赤杂7号“、“赤杂16号“新品种已推广种植到内蒙古东部及周边地区,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杂交高粱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高粱生产中应用的细胞质有A1和A2两种类型。不育系的细胞核有南非高粱核体系、中国高粱核体系、倾向南非高粱核体系和印度高粱核体系。恢复系的种质主要是中国高粱和倾中国高粱类型。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由南非高粱×中国高粱、中国高粱×中国高粱、倾南非高粱×倾中国高粱,发展为印度高粱×倾中国高粱。植株高度由高秆改良成中秆,使产量大幅度提高。温度是影响不育性的主要因子,在自然条件下,A2不育系雌蕊败育轻或不败育,雄蕊遇高温可散出花粉,使不育系产生少量自交结实。粒用高粱育种近年来进展不大,其主要原因是遗传基础狭窄,株型不理想,耐密性差,抗性育种重视不够,杂优利用模式有待创新。今后应①协作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创造新种质;②不同类型间亲缘关系要清晰,以保持和提高两亲间的杂种优势;③保证新品种的繁制质量和数量,加快其推广速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杂交高粱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高粱生产中应用的细胞质有A1和A2两种类型.不育系的细胞核有南非高粱核体系、中国高粱核体系、倾向南非高粱核体系和印度高粱核体系.恢复系的种质主要是中国高粱和倾中国高粱类型.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由南非高粱×中国高粱、中国高粱×中国高粱、倾南非高梁×倾中国高粱,发展为印度高梁×倾中国高粱.植株高度由高秆改良成中秆,使产量大幅度提高.温度是影响不育性的主要因子,在自然条件下,A2不育系雌蕊败育轻或不败育,雄蕊遇高温可散出花粉,使不育系产生少量自交结实.粒用高粱育种近年来进展不大,其主要原因是遗传基础狭窄,株型不理想,耐密性差,抗性育种重视不够,杂优利用模式有待创新.今后应:协作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创造新种质;不同类型间亲缘关系要清晰,以保持和提高两亲间的杂种优势;保证新品种的繁制质量和数量,加快其推广速度.  相似文献   

7.
对江苏省水生蔬菜的生产、新品种选育及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介绍了近5年来江苏省育成的主要水生蔬菜新品种及其生产推广情况;分析了育种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育种方法不多、种苗繁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栽培新技术推广难等问题。提出了科学谋划、引领产业发展;强化育种和栽培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提升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务实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重视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50年代末高粱育成品种的问世,到60年代末高粱杂交种的育成,吉林省高粱的研究和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迄今为止,高粱研究已从高秆杂交种转入中矮秆杂交种和特用型杂交种上,并形成了应用于生产的主导体系,而适于间种的超矮高粱和便于机械收割的长穗柄耐密矮高粱也即将问世,这些全依赖于高粱种质的创新和利用;更有赖于分子水平的育种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 2 0世纪国内外大豆生产发展及育种科研的进展。特别是 2 0世纪 90年代后大豆育种方法已由常规育种向基因工程育种发展 ,已育成了一批转基因大豆品种 ,在杂交种选育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回顾了宁夏大豆育种科研工作的历史与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区大豆育种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先后自育出5个大豆新品种,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13个,使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得到4~5次全面更换;大豆品种丰产性不断提高,栽培技术不断完善,品质性状也不断提高。文章最后对大豆育种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粱是全球第五大粮食作物,也是中国重要的杂粮作物。国家启动产业技术体系10年来,鉴定和创制出277份矮秆、抗病、高支链淀粉、低单宁的育种材料;利用突变体、自然群体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克隆了高粱重要性状的控制基因;育成了71个矮秆耐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酿造专用高粱新品种,创新集成适合不同区域高粱轻简栽培技术,全国高粱种植面积增长26.8%,总产增长93.5%,单产提高52.7%,实现了高粱生产方式全面机械化的重大变革。在高端白酒转型升级的拉动下,以茅台、五粮液、汾酒等知名酒企为核心,形成了以“品牌+品种+产地+农户”高粱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增收效果。产业发展助推品种权保护与转让,面向产业与企业需求的联合育种与产业化开发带动高粱种业起步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粱的抗旱、耐涝、耐盐碱、粮饲兼用、高光效等特性给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国高粱种业和产业也面临着多用途开发不足、品种权保护力度不够、原始性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政策支撑不足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高粱新品种选育和种业由酿造为主向多用途转变,针对企业酿造工艺需求对不同适宜地理环境开展定向育种将成为趋势,盐碱地、休耕区、镰刀弯地区高粱种植呈现恢复性增长。建立适合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发展的现代化种业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和产业体系,构建科研院所、种子企业、推广部门和产后加工企业融合发展的种业产业链运行机制是未来中国高粱种业发展目标。中国高粱产业和种业未来的重点任务是创制抗除草剂、高淀粉、低单宁、抗蚜等目标性状的关键育种材料;开展基因编辑、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高效遗传转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现代高效育种平台;优质专用酿造、饲料、饲草、能源、帚用等多用途高粱新品种选育;登记品种DNA指纹鉴别和关键表型性状数据库构建;根据高粱产区生态特点、资源禀赋,布局优化产业基地和制种基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酿造高粱品质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瘠、高产等特点,历来是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的用途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逐步从粮食作物转变为轻工业原料,酿造高粱成为中国高粱生产的主体,特别是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后,酿造高粱成为“镰刀弯”地区优化种植结构的优势作物。为了进一步提高酿造高粱在优化种植结构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高粱酿造品质遗传改良研究、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进展,分析了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认为酿造高粱育种应进一步加强与酿造企业的合作,深入开展高粱品质和酿造品质的关联研究,全面推进高粱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粱作为中国主要的酿造原料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高粱炭疽病是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整个生育期中均可发病,且在温暖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栽种地区更易发生和流行,不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引起产量的大幅下降和籽粒品质的劣变。多年来,高粱病理学家和育种家对高粱炭疽病病原菌菌株分离、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发生原因、寄主抗性利用和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研究为炭疽病的生化防控以及培育抗炭疽病品种奠定了基础。开展高粱炭疽病研究,发掘更丰富多样的优异抗性种质资源,减少农药使用,不仅可以满足中国高粱产业对天然有机高粱原料的巨大需求,还可以推动高粱生产向高产优质转变。对高粱炭疽病的分布和发病症状、炭疽病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流行原因、抗性资源鉴定和高粱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更好地认识高粱与炭疽病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高粱炭疽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小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介绍了我国小麦生产发展概况和我国小麦育种的发展历史,包括以抗病稳产为主的育种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以矮化高产为主的育种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和高产与优质育种并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阐述了当前我国对粮食生产需求的新变化及其对今后小麦育种工作的要求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高粱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剑秋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4):2769-2773
高粱以其优异的耐逆性,广泛的适应性,在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农业生产逐渐走向专用化、机械化,高粱研究也产生了许多新成果。本期《中国农业科学》发表的6篇文章,从高粱的遗传选育理论、育种手段、营养品质特性及栽培生理基础等多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的高粱研究进展,以期对中国高粱产业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玉米品种改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优良杂交种选育及推广、现代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分析了中国玉米产业在玉米产量及商品品质、育种技术、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提出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推进转基因产业化进程等举措进一步提升中国玉米育种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糯高粱育种要求性状特征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述了糯高粱的特点、组织结构、酿酒特性、品质性状和选育方法,以及当前糯高粱的育种现状,并提出糯高粱的育种目标应考虑:产量为6 500~7 500 kg/hm2,总淀粉含量在65%以上,支链淀粉含量占总淀粉含量的90%以上,蛋白质含量7%~9%,单宁含量0.5%~1.5%,脂肪含量在4%以下,角质率低于50%,抗丝黑穗病、炭疽病和纹枯病,中矮秆(株高1.5~2.4 m),中熟(生育期115~125 d),中散穗型,红褐色中粒种(千粒质量20~28 g)。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甜高粱育种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甜高粱生物产量高、含糖量高、乙醇转化率高、抗逆性强,是一种能源作物,合理开发利用,对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甜高粱育种水平落后,现有品种不能适应生产发展。可利用现有品种应用提纯复壮、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等方法进行甜高粱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9.
高粱丝黑穗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丝黑穗病是遍布全世界的重要高粱病害,是影响我国高粱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高粱产区每年都有发生,发病率有时高达70%,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综述了高粱丝黑穗病对高粱生产的影响、病原菌及其生理分化、我国抗病杂交种选育历程、抗性遗传机制及抗病育种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选育抗病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甜高粱生物产量高,含糖量高,乙醇转化率高,抗逆性强,是能源作物,对其合理开发利用,对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甜高粱育种水平落后,现有品种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创新育种思路,可从选育粮糖兼用型品种和自交不结实的品种方面进行甜高粱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