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粉领阶层的出现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变迁的产物。木文考察了现代中国城市中粉领女性的生活状态、阶层地位与自我认同,认为粉领阶层处于社会结构的中间阶层,其阶层认同正处于建构发展之中,其性别角色观念则介于现代与传统之间。  相似文献   

2.
从拉康的心理分析角度来看,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反映了男主人公振保从主体的自我分裂逐渐走向自我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说中出现的镜子是一个关键的隐喻,在振保的自我认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暗示了振保在镜像阶段的心理发展。从对振保的自我认知的分析中可以得知,无论他生命中出现的是“红玫瑰”或“白玫瑰”,振保真正需要的,与其说是“玫瑰”,不如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认同。经由镜中之像,他逐渐建立起来一个统一的自我形象,自我认知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在为大学生提供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机遇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一系列的困惑和焦虑,自我认同危机则是其核心问题。而正确自我认同的形成标志着人格的完善。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调试和解决刻不容缓。本文针对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确立健康的自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摆渡人》是英国备受瞩目的现代女性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的是年龄差距悬殊的两位主人公在阴阳两界的荒原中跋涉艰难险阻、历经各种魔鬼折磨、数次逃过生死考验而逐渐成长的故事。本文试从两位主人公如何走出人生困惑、超越自我、最终完成成长蜕变的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来剖析青少年和成年人在面对自我认同困惑时的心理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5.
国家的治理结构以人的自我认同为前提,并与其保持一致,成一种对应的关系.中国传统的人的自我认同表现为无能论、万能论、工具论、目的论,相应地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结构为无为而治、绝对人治、绝对法治,人法结合之治。西方的人的自我认同表现为朦胧状态(无能论),人与自然关系论,人与神关系论,人与人、国家、社会关系论,相应地西方的国家治理结构为无为而治、人法结合之治、人治、法治.随着中西方人的自我认同差异的慢慢消失,国家治理结构也将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惠特曼的诗歌《草叶集》被译介到中国,80余年来,《草叶集》对中国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梳理并分析了《草叶集》在中国不同时期的译介与研究情况,以及对中国现代诗人,尤其是对郭沫若等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于医学类女大学生来说,他们再就业上无论是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和生理构造上都不占优势,收到了就业市场的种种其实,因而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困难。自我同一性就是自我认同,它是一个个体的核心关键,也是身处社会的核心关键。自我认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个人不断的经验总结和反思过程中形成自我认同。文章主要分析了医学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医学类女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构建,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基于自我认同的医学类女大学生就业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6):201-203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中村居民原有的传统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是传统自我认同的打破和新的自我认同无法建立的危机。以西安市雁塔区A村为案例,分析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居民的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安部公房在他的小说《砂女》中给我们讲述了主人公仁木次平在现代都市生活的孤独与困惑,并苦苦地挣扎着。偶然一次他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掉进别人的陷阱砂洞。从此开始了他与孀居女人的砂洞生活。始终以现代人自居的他,在这封闭的空间里挣扎、绝望、以及在绝望中最后发现希望。通过“我”的自我认同的描述,对在不毛之地的沙丘的人的存在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展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中各种力量的矛盾冲突。在内心世界陷于巨大冲突失去平衡的情况下,中世纪意识形态无法再主宰哈姆雷特的心灵,而人文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他的心中得以发展。然而,人文主义意识形态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者身份在自我建构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解构,这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而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纪录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创作《四万万人民》的目的是记录中国抗战、让西方社会了解并声援中日、鼓舞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建构民族认同是实现这一意图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世界战时纪录电影的特点和功能分析以及该片的视觉表征解析,指出创作者正是借助特定的影片仪式化的画面语言和战争与革命语境下仪式化的观影活动来建构民族认同。这样的民族认同具有世界性的意味,即全体中国人民族认同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反抗压迫、争取独立自由意识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记忆行为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影响人类的生活。记忆也成了作家创作的源泉。《高兴》里的刘高兴与同伴五福的都市之旅,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扎根于城市。尽管刘高兴在都市里遭遇了身份认同的失败,但是他很快从记忆错觉中惊醒,倔强地与命运博弈。刘高兴在遭遇人生失败后选择挑战自我,这不是失败后的自我挣扎,而是现代人成就自我的极端体验。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情境已然显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交织与客观挑战。在当下日益繁复的跨文化体验中,确立大学生的引导理念不仅是应对异质文化压力的现代要求,也是破除大学生认知狭隘,提升政治文化辨析能力的有益路径。随着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与裂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矛盾与困惑凸显,这反映了既有教育思路对跨文化情境的不适应。在跨文化的对抗与融通中,重视大学生教育层面的政治实践、文化认同与自我建构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洽性的三个命题。  相似文献   

15.
惠特曼的诗集——《草叶集》的主题很宽。惠特曼为自我高歌并热情地歌唱蓬勃发展的美国、美国民主和美国大众,同时也为死亡欢呼,认为死是生的转换。《草叶集》的主题有4个:自我,美国,死亡,民主。  相似文献   

16.
特蕾莎与萨宾娜构成了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女性世界,她们各自探寻着其存在的可能性。灵与肉的和谐、软弱成为特蕾莎自我存在的实证,而萨宾娜却在背叛媚俗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女性话语世界。两者都倒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为失落的女性存在,但又不失其确认自我存在的生命意义。特蕾莎的和谐世界更成为当代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真实写照,预示着女性探寻自我存在的可能与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制度、社会资源配置、文化认知,对我国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现状进行了透视;从制度身份、社会归属、回归家乡、群体自身局限性,分析了社会排斥对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影响和重构.  相似文献   

18.
《古今农业》2013,(3):68-68
解放军理工大学人文教研室陶德臣教授的《中国茶叶经济与文化研究》和《中国传统市场研究——以茶叶为考察中心》两部书已于2013年7月由长虹出版公司出版。《中国茶叶经济与文化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为指导,采用历史学、经济学、市场学等多种方法,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至现代2000多年间中国茶叶生产、经贸、文化三  相似文献   

19.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避免的会对人的旅游行为产生影响。以一次实地参与的旅游活动为案例,探讨了中国人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认为中国人的扩大化的自我主义即集体主义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黑暗王国的生动描述,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编年史》成功地以非现实世界的构造表现了现实世界的真实。然而,不论是从吸血鬼这一客体本身,还是他们作为他者的隐喻的角度来看,他们都像未经历过镜像阶段的孩子一样,没有明确的自我身份,难以得到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