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熟性不同的3个陆地棉品种,在肥水充足的生长条件下,研究了棉株不同载铃量对基信要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棉株载铃量对株高,果枝总长,果节总数均有极强的影响,其影响强度随载铃量的增加而增加,累积影响量随棉株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棉株铃量对主茎节要节平均长度影响不显著,由此分析了蕾铃脱落和棉株旺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棉株在一定地力条件下适宜的单株载铃量。  相似文献   

2.
滴施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特  王蜜蜂  赵强 《作物学报》2022,(2):396-409
为探明缩节胺与氮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互作效应,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50 (N1)、300 (N2)、450 kg hm–2 (N3) 3个施氮(纯N)水平, 525 (D1)、1050 (D2)、2100 g hm–2 (D3) 3个缩节胺水平,交互共9个处理。研究滴施不同剂量氮肥与缩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缩节胺与氮肥互作效应对棉花农艺性状影响显著,在低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的延缓作用减弱甚至消失。N1处理下, 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果枝始节高、第4果枝长、第7果枝长分别增加12.07、1.54、1.28和1.20cm。在正常或高氮状态下缩节胺对棉花生长产生一定的延缓作用,其控制效果并不随缩节胺剂量增加而增强,N3处理下,D3处理相比D1处理棉株的株高、第1果枝长、第2果节间平均长度分别降低1.05、1.68和1.52cm。棉株的株高、茎粗与果枝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N3处理相比N1处理分别增加3.30 cm、0.75 mm与0.29台;其果枝长与果节间长在不同施氮量间无明显差异。D2处理相比D1与...  相似文献   

3.
温度与棉株生理年龄的协同效应对棉纤维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设置播期试验,使位于棉株不同果枝果节部位棉铃的纤维加厚发育期(铃龄25~50 d)处于不同温度条件下,研究温度与棉株生理年龄对棉纤维加厚发育及纤维比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与棉株生理年龄的影响存在互作效应,铃龄25~50 d日均温26℃左右时,棉株中部(7~9果枝)铃纤维蔗糖合成酶活性最高,β-1,3-葡聚糖酶活性最  相似文献   

4.
高品质棉高产保优的栽培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充分发挥高品质棉的产量潜力,研究了高品质棉杂交种科棉1号、常规种科棉4号在育苗移栽种植方式下,不同的密度以及密度氮肥配合条件下群体果节量、果枝数,成铃特点、铃重、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高品质棉通过适当降低密度,科棉1号每公顷保持在2.7万株左右、科棉4号保持在3万株左右,果节量都控制在每公顷300万个左右,成铃率可达到40%以上,从而获得高产和保优同步。根据高产保优情况下棉株壮个体优势果枝数增多、优势果枝节位上移以及上、下部位成铃数、成铃率、铃重提高等特点,提出了高品质棉的“优、壮、高”高产栽培途径,用优化群体、壮个体的途径容易形成适宜果节量和高成铃率的高产群体。  相似文献   

5.
新疆超高密度棉田氮肥运筹对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研究了南疆超高密度(27.8万株.hm-2)栽培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棉花产量、氮素养分吸收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期推进,棉株叶、茎、铃壳和纤维含氮量呈下降趋势,棉子中含氮量变化不大;随施氮量的增加,蕾期叶、茎和吐絮期叶的含氮量与氮肥用量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在铃期和吐絮期棉株的茎以及铃壳中的含氮量与施氮量呈线性正相关,吐絮期的棉子含氮量与施氮量呈线性负相关。随氮肥投入的增加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供氮能力变化不大,氮肥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在施氮量达到300 kg.hm-2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密度对棉花产量及棉铃内部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种中棉所75和常规种鲁棉研28为材料,从冠层、单株以及单铃内部几个不同层次深入研究了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显著影响棉花产量,且这种影响可追溯到单株,甚至单个棉铃内部的单个种子上。5.1万株和8.7万株·hm-2密度下皮棉产量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1.5万株·hm-2密度的产量。在该试验密度范围,随着密度增加,棉株上部果枝和外围果节的成铃率显著降低;铃重、单粒种子截面积和单铃内种子数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单粒种子上纤维质量与种子所处位置相关,在棉铃基部和中部其随密度变化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棉花在不同整枝方式下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年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棉花整枝打顶和简化栽培措施下生长发育的区别。供试的两个棉花品种为中晚熟品种冀668和中早熟品种中棉30。结果表明,整枝打顶处理下的棉株的株高、主茎茎节、叶面积指数和蕾数都低于对照。然而脱落果节数的减少使得整枝打顶处理的有效铃数却增加了。整枝打顶处理总干物质量减少,但是生殖器官干物质量的比例却增加了。产量组成分析表明,整枝打顶处理的总铃数增加,单铃质量和衣分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别。两个品种在不同处理间的表现趋势一致,但是中熟品种比中早熟品种的趋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播期与打顶时间对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产量、产量特性及纤维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月-日)(S_1,05-25;S_2,06-10)和打顶时间(月-日)(T_1,07-30;T_2,08-07;T_3,08-15)对长江流域下游植棉区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播期间,皮棉产量和霜前花率及铃数、铃重和衣分均以S_2条件下较低;果枝数和果节数以S_2条件下较低而成铃率以S_1较低。打顶时间间,皮棉产量和霜前花率随打顶时间推迟而降低;果枝数、果节数及节枝比随打顶时间推迟增加而成铃率降低。互作显示,皮棉产量与霜前花率均以S_1T_1处理较高;果枝数和果节数以S_1T_1、S_1T_2和S_1T_3处理较高,成铃率以S_2T_1和S_1T_1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果枝数、果节数、铃数显著正相关,但与节枝比、成铃率相关不显著。此外,播期间,以S_2条件下棉株下部和中部果枝成铃分布比例较高而上部较低;打顶时间间,下部和中部果枝成铃分布比例随打顶时间推迟降低而上部增加。就棉铃纤维品质而言,S_1T_1处理不同果枝部位棉铃的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和中部马克隆值均较优。【结论】长江流域下游植棉区,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于5月25日播种、7月底打顶有利于其高产、稳产和优质。  相似文献   

9.
以常规棉聊棉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5-2016年在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示范园研究了密度(3.0万~9.0万株/hm 2)对常规棉留叶枝栽培条件下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密度(9.0万株/hm 2)易造成田间严重隐蔽。留叶枝条件下,低密度(3.0万株/hm 2)产量最高,叶枝对子棉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位面积铃数、果枝和叶枝铃重、马克隆值均随密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同一年份密度对叶枝和果枝棉的衣分及其他纤维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分析认为,在鲁西地区,常规棉留叶枝栽培的适宜密度为3.0万株/hm 2,多雨年份要注意防止郁闭。  相似文献   

10.
Bt移栽棉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及器官建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研究了转Bt基因抗虫常规棉GK19和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的群体干物质积累及其增长量对产量及棉株器官建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前保持适宜干物质的增长量,盛花后促进群体干物质的积累有利于产量的提高.株高、LAI及营养器官干重大小决定于盛花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高低.盛花前保持适宜的干物质积累量有利于促进群体果枝数、果节数、生殖器官干重的增加;盛花后促进群体干物质积累有利于群体生殖器官干重、总铃数、成铃率及铃重提高.因此,转基因抗虫棉花群体盛花前调节群体干物质保持适宜增长量,才能形成适宜的群体LAI、适宜株高、果枝数和总果节量,为高产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基础,在此基础上,保持盛花后整个结铃吐絮期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是获得高产更高产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2004连续两年研究了双吉尔(GGR)系列与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两年结果表明:双吉尔对棉花的促进作用略低于生根粉ABT4号,优于喷施宝、绿风-95对棉花的促进作用。双吉尔(GGR)象生根粉一样都能促进棉花根系的发育,对增加苗高、侧根数、根干重、铃重、单株结铃数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包含环境互作效应的ADM发育遗传模型对3年海岛棉亲本及F1代不同发育时期单铃重及发育特点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研究表明,海岛棉各时期单铃重对最终单铃重、纤维品质性状选择效果较好;前期(10、20 d)单铃重大,会减少无效铃数,降低衣分;后期(60、70d)单铃重大,会增加无效铃数,提高衣分。而中期(30、40、50d)单铃重对最终单株产量有一定选择效果。棉铃体积膨大期(0~10 d、10~20 d)净增量较大,单铃重增加,其他产量性状降低;纤维长度、反射率、黄度等品质性状改善;棉铃内容物充实期(30~40、40~50、60~70 d)干重增量大,主要纤维品质性状变差。选择单铃重进入快增期较晚、生长速率较大而出现时间较晚的材料将提高单株产量。纤维形成过程中,同化物质较早进入棉铃,经历缓慢增长,使纤维逐渐成熟而形成优良的品质。棉铃发育受到明显的母体效应影响,因而选择合适的母本对改良纤维品质性状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以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ZD-90和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s GK3为材料,以陆地棉标准系TM-1为对照,研究了镉(Cd)胁迫下棉花生育期内的植株生长、产量、农艺性状、纤维品质和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结果表明,低浓度Cd对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Cd对植株的生产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植株生长量、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显著降低。Cd胁迫对棉花单株铃数、铃重和单铃种子数的影响较大,而对衣分无显著影响。不同浓度Cd处理间的棉花纤维品质性状无显著差异。棉花植株体内的抗氧化化物酶(POD、SOD和CAT)活性在棉花生长发育的初期或低浓度胁迫条件下迅速升高,但随着Cd浓度的增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酶活性受到抑制。植株体内累积的MDA含量则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3个品种比较,TM-1对Cd较敏感,ZD-90次之,s GK3受Cd胁迫的为害相对较轻,是一个较耐Cd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spraying AFD (Agent of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a new plant growth regulator, on cotton yield formation and fiber quality.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chemical regulation. [Method] Six treatments of different AFD concentrations were used for this experiment. Cotton plant height, boll number, boll weight, seed cotton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were assessed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chemical regulation on cotton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tton plant height was associated with AFD concentration while AFD was effective in inhibiting the cotton boll shedding ratio 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he boll opening ratio. Furthermore, the boll number per plant and boll weigh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lants sprayed with AFD at concentrations of 1 350-1 800 mL·hm-2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higher seed cotton yields were obtained.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FD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cotton breaking strength, micronaire value, and breaking elongation. However, the highest AFD concentration had certain inhibiting effects on fiber length and uniformity index. [Conclusion] The use of chemical control via a suitable concentration of AFD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ncreasing cotton yield and little effect on fiber quality.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by which AFD affects cotton trai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tton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缩节胺(DPC)化控对黄河流域机采棉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合理的化控时期和缩节胺用量原则。以机采棉新品系衡棉HD008为试材,设置3个不同DPC剂量处理。结果表明:DPC显著降低株高和果枝长度,减小果枝夹角和叶片面积,合理化控可有效塑造机采棉理想株型。DPC对产量及产量组分有显著的影响,适量DPC可增加伏桃和秋桃从而增加总铃数,增加铃重和子指,但衣分降低,适量DPC可增加产量。DPC显著提高纤维的断裂比强度,适控可提高纤维的整齐度,其它指标无显著影响。根据机采对棉花农艺性状的要求及棉株生长特点,可在棉花现蕾后开始化控,每10天左右化控一次,根据主茎日生长量控制喷施量,株高日增长量控制在1.5-1.8cm之间,株高控制在75-90cm之内。  相似文献   

16.
以闫棉67号为供试材料,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对棉花成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复配可以有效调节棉花株高和果枝数,增加棉花果节量,提高棉铃数,同时增加棉铃体积和棉铃重,显著提高棉花伏前桃和伏桃数量,增加籽棉产量,其中复硝酚钠和胺鲜酯复配处理效果最佳。各复配处理对棉花纤维品质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为了解新疆棉花铃柄长与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以及纤维品质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通过两年比较试验,跟踪调查了棉花主栽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以及纤维品质,总结了两年的主要气候数据,并将这些与铃柄长做了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结果表明:棉花各品种的铃柄长与棉花主要生长阶段6-8月的最高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的关系;与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有效果枝、单株铃、果枝始节和始节高度成正相关,与株高、无效果枝成负相关;与衣分、果枝数和折合亩产均呈正相关的关系,与单铃重呈负相关;与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呈正相关,与整齐度指数大致呈正相关,50%参试棉花品种(系)的铃柄长与纤维断裂比强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剩余50%呈负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鲁棉研19转BetA/als基因的7个株系为材料,考察了这些株系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外源基因BetA/als的导入对棉花各农艺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各性状变异系数增加。株系7-15、14-1的单株棉铃数、单个棉铃体积、果柄长、果枝夹角、衣分、子指、棉纤维2.5%跨长、比强度等性状与鲁棉研19相比差异不显著,铃重、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提高,麦克隆值降低。株系7-15、14-1基本保持了原有品系优良农艺性状,在育种上可以将其作为BetA/als 基因的供体材料。  相似文献   

19.
利用陆地棉MAGIC群体定位产量、生育期和株高性状的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聪  李晓方  李定国  林忠旭 《作物学报》2018,44(9):1320-1333
棉花的产量、生育期和株高是重要的农艺性状, 决定着棉花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方式。为了研究这些性状的遗传基础, 利用8个亲本构建的包含960个株系的陆地棉MAGIC (multi-parent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群体和SSR标记对这些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对产量、生育期和株高共8个相关性状进行了3年3个地点共5个环境的田间试验。经过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综合多环境的表型数据, 发现MAGIC群体比亲本有更丰富的表型变异。8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 2)变化范围为0.17~0.71。结合284个SSR标记基因型数据, 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对产量、生育期和株高相关性状进行关联分析, 分别检测到51、27和9个显著关联的位点, 这些位点都表现出微效性, 表明该陆地棉MAGIC群体在性状位点的挖掘方面具有高效性。检测到20个标记位点或区间控制多个性状, 还发现单株有效铃数、单铃皮棉重、第一果枝节位和株高存在染色体热点区域, 对多性状综合研究或单性状深入挖掘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为后续深入利用MAGIC群体进行遗传研究提供参考, 一些表型优良的材料和关联到的位点为育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翻耕深度对膜下滴灌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翻耕深度对新疆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的影响,通过设置3个翻耕深度(10 cm、30 cm和50 cm )处理,研究不同翻耕深度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深度对棉花生育进程影响显著,翻耕30 cm和50 cm分别比翻耕10 cm全生育期延长20天和25天。同时翻耕深度增加使棉花株高、果枝数、主茎叶片数和单株铃数均显著增加,LAI增大。翻耕深度增加,棉花中、下部结铃比例减小,上部铃比例显著增加,同时皮棉产量显著增加,翻耕30 cm比10 cm增加52.9%,翻耕50 cm比30 cm增加9.2%。而收获株数和单株结铃数增加是皮棉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认为,深翻耕有利于连作棉田棉花生长及产量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