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种类型油菜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及抗旱指标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2):4108-4116
探讨三种类型油菜苗期的抗旱性,并筛选抗旱指标,为今后抗旱性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甘蓝型油菜Q2、芥菜型油菜‘新油9号’和白菜型油菜L14为材料,在温室中进行盆栽控水实验,设置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处理,测定油菜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等21项生理生化指标,并以各指标的抗旱系数为抗旱性评价指标,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加权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油菜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对各指标在抗旱性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频次分析表明,三种油菜的光合参数指标(Pn, Gs, Tr, Ci)及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最为敏感,可用于油菜苗期抗旱性的快速或初步鉴定;主成分分析将21个指标综合成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92.259%),结合隶属函数分析得到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得出三种油菜的抗旱性顺序为:‘新油9号’L14Q2;关联分析表明,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离体叶片失水速率、丙二醛与油菜苗期抗旱性密切相关,可作为油菜苗期抗旱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该文报道了低热地区稻田多熟制中的“油菜-西瓜-水稻”,“白菜-早熟辣椒-水稻”,“油菜-中稻-再生稻”,“洋芋-西瓜-水稻”,“绿肥-玉米-水稻”五种三熟制的栽培技术,并分析了各自的经济效益,其中以“洋芋-西瓜-水稻”模式的经济效益最好,亩纯收入在3800元以上,以“绿肥-玉米-水稻”模式的投入产出比最高,达1:6以上。  相似文献   

3.
黔油17号稻田免耕栽培效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优质、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7号在贵州8个不同油菜生态区域进行的稻田免耕移栽和稻田翻犁移栽两种不同种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得出:在稻田免耕移栽种植方式下,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7号的产量水平与传统的稻田翻犁移栽相当或约高于稻田免耕移栽,其稻田免耕移栽和稻田翻犁移栽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66.74kg/667m2、158.95kg/667m2,单位面积上的纯收益分别为192.52元/667m2、42.27元/667m2,稻田免耕移栽明显地高于传统的稻田翻犁移栽种植方式;同时稻田免耕移栽种植方式可降低黔油17号的植株高度、有效分枝高度,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缩短生育期,使黔油17号在相同的条件下提早成熟5d  相似文献   

4.
稻田玉米复种方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筛选出南方稻田适宜的玉米复种方式,通过推广,可解决南方饲粮短缺的矛盾。于1998年至2005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实验田,连续7年对稻田玉米不同复种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复种方式的产量、能流、物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各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综合指数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得出处理F(紫云英—玉米‖大豆—晚稻)的综合效益最佳,综合效益指数为0.9416。可在南方双季稻区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进一步研究完善了稳粮增收的平原稻田新3熟制,其主要种植模式为“中稻—秋作—小麦(或油菜)”、“中稻—马铃薯(或蔬菜)/油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农民往往将秋作收获时间推迟至十一月甚至翌年一二月,结果无法再种小春(小麦或油菜)。如何利用从秋作收获至5月底水稻移栽之前尚存的3~5个月时间,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种植效益,又成为新课题。辽春10号是目前国内外最早熟的面包春小麦品种,在沈阳春播,出苗至成熟仅约75d,单产300~50…  相似文献   

6.
镉污染稻区油菜–中稻替代双季稻种植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镉污染稻区油菜-中稻替代双季稻种植的可行性,在湖南省湘潭县中度镉污染稻田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油菜-中稻与双季稻模式下的作物生育进程、产量、经济效益与镉含量。结果表明,双季稻、油菜-中稻均能在10月20日前成熟;双季稻早、晚稻产量分别为5233.7和6298.3kg/hm2,油菜和中稻产量分别为1875.5和7531.0kg/hm2,中稻产量较早、晚稻产量分别提高43.9%和19.6%;与双季稻模式相比,油菜-中稻模式成本降低13.5%,产值提高2.1%,纯收入提高42.6%,总纯收入与劳动力比值升高38.5%;早、中、晚稻根、茎、叶和籽粒等器官镉含量差异明显,均表现为晚稻>中稻>早稻的趋势;糙米镉含量在0.43~0.82mg/kg之间,油菜籽镉含量为0.11mg/kg。综合种植季节、产量、经济效益和籽粒镉含量来看,油菜-中稻模式可作为镉污染双季稻区替代双季稻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盆地丘陵区,中稻梁稻田的骨干种植方式。近年来,随着稻田综合利用的开展,席草(经济,鱼苗等)——一季晚稻种植形式有所扩大;部份地区夏旱发生频率较高,望天田缺水难以插上中稻,也可走一季晚稻的路子。为了准准确评价一季晚稻的增产潜力及应用条件,从1980年起我们开展了定位研究,现将部位份结果整理如后。试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最适宜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种植的产质量高并抗根腐病的糖用甜菜品种。2020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呼兰校区试验基地,以21个引种的KWS系列及1个BTS2730糖用甜菜品种(KWS1197为对照)为试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和根腐病4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两种方法得出的甜菜品种的排序大致一致;第一主成分根产量的贡献率为69.704%,第二主成分含糖率的贡献率为26.283%,累计贡献率为95.987%,因此能够全面地反映甜菜的产质量性状;最适合本地种植的综合评价值高于对照的6个品种为:KWS0023(0.8231)>KWS0015(0.7685)> KWS6661(0.7511) >KWS9921(0.7103)>KWS0860(0.7097)>BTS2730(0.7065)>CK(0.6823);其他品种的综合评价值低于对照。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能够较为全面得分析甜菜品种,得出的结果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主成分分析在杞县大蒜种植区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成分分析法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使数据结构大为简化。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为土壤的分级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杞县大蒜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壤矿质元素和大蒜品质进行系统测试,选择其中的15种矿质营养元素和大蒜品质作为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类型土壤进行评价,根据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划分土壤等级,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0.
SPSS软件在烤烟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SPSS软件为工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南阳烟区种植的9个烤烟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各品种在生产中种植情况基本吻合,因此认为该法评价烟叶质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红壤旱地上优化的棉田种植系统,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能流特征、物流特征、价值流特征,以及养地效果等5个方面对红壤旱地6种棉田立体种植模式的功能和效益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SPSS13软件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层次10个指标对各种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处理C(豌豆/棉花+玉米)综合效益指数值最大,为0.982,其次是处理D(油菜/棉花+花生),其综合效益指数值为0.850,这两种立体种植方式是最适宜在南方红壤旱地上推广应用的高效棉田种植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方式下黔黄油21号的产量及效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优质、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黔黄油21号在贵州遵义油菜主要产区进行的稻田免耕直播、免耕移栽以及稻田翻犁移栽3种不同种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稻田免耕种植方式下,黔黄油21号生育期缩短,特别是稻田免耕直播,全生育期只要201 d,成熟期比稻田翻犁移栽提早7 d,同时免耕种植方式下可适当降低植株高度,而稻田翻犁移栽种植方式的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角粒数明显高于免耕种植方式,而产量以稻田免耕移栽方式为最高;稻田免耕移栽种植方式单位面积(667 m~2)纯收入所获得的纯收益为511.4元,明显高于稻田翻犁移栽种植方式(164.70元),与稻田免耕直播(493.90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镉对甘蓝型油菜幼苗的影响,筛选出耐镉品种,以35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油菜品系(种)为材料,用不同浓度(1、5、10 mg/L)镉进行胁迫处理。以相对发芽势、相对正常芽苗率、根长抑制率、苗长抑制率、苗鲜重抑制率和苗含水量抑制率六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科学评价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系幼苗耐镉性。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大,胁迫对大部分油菜种子的发芽势有促进作用,而成苗率呈下降趋势;幼苗的根长和苗长的抑制均呈上升趋势;苗鲜重和苗含水量呈下降趋势;综合评价筛选出耐镉品系(种)10个,其中品系C13095-6的镉耐性最强。本研究可为甘蓝型油菜品种耐镉性筛选和耐镉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襄樊烟区土壤养分状况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等间距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襄樊烟区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对262个土壤样品的9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累计贡献率≥90%的原则提取6个主成分,并求得土壤样品6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以主成分综合得分为聚类指标,采用等间距法将262个样品聚为4类。其中,第Ⅰ类土壤综合肥力高,其综合得分≥0.5;第Ⅱ类土壤综合肥力较高,其综合得分为0.0~0.5;第Ⅲ类土壤综合肥力中等,其综合得分为-0.5~0.0;第IV类土壤综合肥力较低,其综合得分为≤-0.5。  相似文献   

15.
灰色关联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在油菜抗旱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2021,(9)
以12份芥菜型春油菜品种为材料,利用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大田干旱处理和正常灌溉下17个性状指标的变化,筛选和鉴定油菜耐旱性产量指标和耐旱性状指标。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旱胁迫下与单株产量关联度最为密切的是与产量相关的因子,最不紧密的是气孔导度;正常灌溉下单株产量与胞间CO_2浓度(0.636)关联紧密;主成分分析将干旱胁迫下17个性状的耐旱系数综合成为5个互相独立的综合指标。因此,在选育耐旱品种时,应重点观察与单株产量关联密切的产量因子、植株形态因子和光合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6.
油菜育种亲本主要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有效评价油菜不同亲本材料,筛选获得可用于油菜育种的优良亲本,并对油菜性状基本遗传规律进行探讨。以国内外18个油菜育种亲本为材料,对油菜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油菜亲本间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差异较大,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0.09~0.31之间,其中单株产量的变化最大,株高的变化最小;油菜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差异明显,角果数相关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表现较好,而不同部位分枝间距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均较差;在获得的4个主成分中,除第1主成分主要由角果数和单株产量构成外,其余3个主成分均以不同部位分枝间距为主。油菜育种实践中应同时注重对主要目标性状及其相关性状的有效改良,本研究将为油菜种质有效利用和油菜性状改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村域稻田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了解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文星村稻田土壤肥力状况,采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肥力因子除pH、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变异系数小于10%,为弱变异外,其他变异系数在10%~100%之间,均为中等变异,有效养分硫、铁、锰等元素的变异相对较大,变异系数均大于75%。主成分分析表明,可归为6个主要成分的22个评价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74.26%,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应田区土壤的肥力标准概况。土壤综合肥力指标(IFI)值的得分为-1.7422~1.8230,聚类分析将其分为Ⅰ、Ⅱ、Ⅲ、Ⅳ 4个等级,所占样点比例分别为2.5%、52.5%、30%和15%。该方法能相对正确的对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及丰缺度作出评价,为稻田土壤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应用免耕,一种两收,旱育抛栽等轻型栽培技术,对鄂东地区“油稻稻”四种轻型种植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轻型种植模式与旧模式比较具有省工,低耗,投入少,高产出,高效益等综合优势。油菜免耕直播板栽,水稻罗盘抛栽和一种两收轻型栽培技术应用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主成分分析法在承德县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森林生产力要素、森林生态要素、环境要素与胁迫要素4个角度建立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北省承德县8种不同林型、林龄的林地进行健康状况综合评价。用综合健康指数反映其健康状况。评价结果较客观合理,因此认为主成分分析法在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选择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方面具备优势,能有效消除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影响,并能避免主观赋权法因主观随意性而造成的误差。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巴氏杀菌、间歇式微波杀菌、臭氧杀菌三种低温杀菌方法对胡萝卜鲜湿粉条在常温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影响,并采用因素分析法,以各项理化指标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可以解释灭菌方法和储藏期产品品质变化综合差异的78.077%,主要是代表煮沸损失率、膨润度、硬度、弹性、内聚性指标;第二主成分可以解释杀菌方法和储藏期产品品质变化综合差异的12.414%,主要是代表pH、菌落总数、Δb*、ΔE*指标。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可以解释产品综合品质差异的90.491%,因此可以用两个综合指标来评价三种杀菌方法对鲜湿胡萝卜粉条制品在常温储藏过程中的变化,并且在三种杀菌方法中,臭氧杀菌对粉条储藏品质变化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