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日本沼虾和渔稻在共作下的相互影响,构建合理适用的种养配置方案。[方法]采用对比试验法,设置不同的种稻面积、种植间距、日本沼虾放养密度进行生长和效益对比。[结果]渔稻种植后日本沼虾的平均体重比对照塘增加73.14%(88 d)和77.43%(135 d),全长增加10.10%(88 d)和10.49%(135 d),表明渔稻种植对日本沼虾个体生长明显有益。种稻后日本沼虾产量减少6.9%~28.5%,减产比例随着种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当渔稻种植面积小于等于50%时,虾产值比不种稻提高3.5%~3.9%。[结论]种养配置以渔稻种植占水面面积50%,种植间距为50 cm×50 cm时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以90万尾/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对湖南省稻区不同水稻种植模式进行了调研,比较了早晚双季稻、一季稻+再生稻、稻油和稻渔等生产模式的效益,总结了湖南省稻区水稻种植模式调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稻油模式经营风险小,增效稳,是目前比较成熟和稳妥的稻田种植模式,适合在全省大范围推广;一季稻+再生稻模式不利于优质稻产业的发展,增产难以增效,只宜适度发展;稻渔模式快速发展,存在着极大风险,同时可能严重危害耕地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正>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是围绕河南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绿色健康、节本增效的总体要求和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开展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现介绍如下:一、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基本情况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全省耕地面积0.082亿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5.33万hm~2,河南省稻渔综合种养主要分布在沿淮河流域的信阳、驻马店和固始县及沿黄流  相似文献   

4.
相比于山区传统的鱼类养殖以及稻米种植方式而言,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体现良好的技术实效性。这是由于山区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的举措具有节省养殖成本、提升稻渔种养的生态效益以及增大养殖户经济收益的良好效果。然而对于不同的山区地形以及山区气候来讲,稻渔综合种养的技术实效也具有明显差异性。在此前提下,目前关于推广山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首先需要明确山区固有自然条件的差异化特征,进而给出全面推行差异化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实践要点。  相似文献   

5.
正"稻渔模式",换句话说,就是稻渔综合种养,是稻田种植与渔业融合发展的生态模式,此模式体现了一种绿色协调发展的理念。充分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产。这不仅可以为渔业节省一定的养殖空间,还为稻田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和环境,是现代高效绿色农业模式代表之一,对农业与渔业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开端,也有利于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本文对稻渔模式的内涵及优势进行阐述,并深入探究稻渔模式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稻渔养殖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2010-2014年,中国淡水养殖淡水产品2346.5万吨,稻田水产养殖124.3万吨,占5.3%。2009-2016年,稻渔系统面积2500多万亩,占稻田种植面积4.48%。2017年稻渔综合种养的省份共27个,综合养殖面积发展到2800万亩。2018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3042万亩。作为将稻田业和水产养殖业  相似文献   

7.
渔稻共生种养是一种将渔业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并能够使其共生系统产出更多价值的生态化种养模式,具有绿色高效、生态节水,产出多样等优点。因此,本文综述了渔稻共生种养的概念、作用机理、主要模式、主要社会贡献、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与对策,以期为我国渔稻共生种养模式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水稻养殖业的发展,在农田种植水稻基础上进行鱼类养殖。这样的养殖方式就是合理利用渔稻共生的原理,将田间水稻和日常养鱼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促进两者形成渔稻丰收的生态种养发展模式。虽然湖南省稻田养鱼模式发展的比较久,但是其种养模式一直以传统放养为主,出现稻田鱼品产量不高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为有效提高渔稻产量,应当给与渔稻产业发展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养蟹是养殖和种植业有机结合的综合生产方式,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稻田养蟹有利于优化种植和养殖生态,提高种养结合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广大农户乐于接受,已成为稻渔结合、以渔促稻的水产养殖业的经济增长点。其关键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根据近两年在马鞍山市本地开展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成功经验,开展有机稻作有机肥施用的改进试验和稻作后经饲作物种植试验,分析了虾稻连模式下的有机稻作可行的技术措施和水稻收获后种植一季经饲作物的可行性,提出了"虾稻连作+经饲作物"生产模式,同时指出生产中应当掌握的技术要点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于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于2022年在安徽省含山县选择了9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试验,同时与周边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的经济效益较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分别提高了53 505、82 305元/hm2,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稻田养鱼已从传统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的现代综合种养殖模式转变。“稻-渔-菜”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渔”共作基础上发展而来,可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整体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保证整个生产环节不对外排放污染物,实现污染物的自我消纳。“稻-渔-菜”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传统稻渔模式中水稻收割后的闲置稻田,在闲置稻田上进行空心菜、生菜和鱼腥草等浮板蔬菜种植,以提高稻田利用率,使整体经济效益更高。这种模式在水稻稳定产出的前提下,还能产出水产品和蔬菜,对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稻田养殖田间工程改造模式,优化稻-渔生境,筛选验证适宜的稻田养殖品种,挖掘稻田种养生产潜力。在广西玉林地区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点开展环形沟、"丰"字沟、池-田适时耦合3种不同改造类型的稻田综合种养试验,主养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种植杂交水稻"丰田优553",进行养殖鱼类产量、产品规格、成活率和水稻产量等产出效果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单元化集约化整合改造和稻-渔环境优化升级,沟涵对稻田的比例控制在10%,养殖水体容量较常规类型增加约50%,同时满足了稻-渔共作各自的环境需求;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养殖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的平均产量分别达488.5、351.0和330.2 kg/667 m2,成活率分别达92.1%、91.7%和86.9%,较环型沟、"丰"字沟类型稻田极显著地提高(P<0.01);产品规格分别为663、638和19 g,在正常生产周期内普遍达到商品鱼上市规格。研究优选出一套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技术高度融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稻田养殖田间工程改造模式,优化稻-渔生境,筛选验证适宜的稻田养殖品种,挖掘稻田种养生产潜力.在广西玉林地区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点开展环形沟、"丰"字沟、池-田适时耦合3种不同改造类型的稻田综合种养试验,主养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种植杂交水稻"丰田优553",进行养殖鱼类产量、产品规格、成活率和水稻产量等产出效果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单元化集约化整合改造和稻-渔环境优化升级,沟涵对稻田的比例控制在10%,养殖水体容量较常规类型增加约50%,同时满足了稻-渔共作各自的环境需求;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养殖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的平均产量分别达488.5、351.0和330.2 kg/667 m2,成活率分别达92.1%、91.7%和86.9%,较环型沟、"丰"字沟类型稻田极显著地提高(P<0.01);产品规格分别为663、638和19 g,在正常生产周期内普遍达到商品鱼上市规格.研究优选出一套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技术高度融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稻田养殖田间工程改造模式,优化稻-渔生境,筛选验证适宜的稻田养殖品种,挖掘稻田种养生产潜力.在广西玉林地区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点开展环形沟、"丰"字沟、池-田适时耦合3种不同改造类型的稻田综合种养试验,主养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种植杂交水稻"丰田优553",进行养殖鱼类产量、产品规格、成活率和水稻产量等产出效果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单元化集约化整合改造和稻-渔环境优化升级,沟涵对稻田的比例控制在10%,养殖水体容量较常规类型增加约50%,同时满足了稻-渔共作各自的环境需求;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养殖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的平均产量分别达488.5、351.0和330.2 kg/667 m2,成活率分别达92.1%、91.7%和86.9%,较环型沟、"丰"字沟类型稻田极显著地提高(P<0.01);产品规格分别为663、638和19 g,在正常生产周期内普遍达到商品鱼上市规格.研究优选出一套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技术高度融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稻田养殖田间工程改造模式,优化稻-渔生境,筛选验证适宜的稻田养殖品种,挖掘稻田种养生产潜力.在广西玉林地区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点开展环形沟、"丰"字沟、池-田适时耦合3种不同改造类型的稻田综合种养试验,主养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种植杂交水稻"丰田优553",进行养殖鱼类产量、产品规格、成活率和水稻产量等产出效果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田间工程单元化集约化整合改造和稻-渔环境优化升级,沟涵对稻田的比例控制在10%,养殖水体容量较常规类型增加约50%,同时满足了稻-渔共作各自的环境需求;在稳定水稻产量的同时,养殖罗非鱼、瓯江彩鲤和泥鳅的平均产量分别达488.5、351.0和330.2 kg/667 m2,成活率分别达92.1%、91.7%和86.9%,较环型沟、"丰"字沟类型稻田极显著地提高(P<0.01);产品规格分别为663、638和19 g,在正常生产周期内普遍达到商品鱼上市规格.研究优选出一套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技术高度融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稻渔综合种养是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重要模式。为进一步了解稻渔综合种养的研究状况,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水产动物的生长及品质、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水体理化性状、稻田病虫草害、稻田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环境各方面对稻渔综合种养的生态效应进行了概述,明确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并针对稻渔综合生态种养新型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为全面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科技支撑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生产规模、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科技支撑等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介绍了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升河蟹苗种自给能力、加强稻渔种养病害防控、优化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抓好稻渔品牌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科研攻关与技术服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四川省各地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采用"农业园区+稻渔综合种养""农业共营制+稻渔综合种养"和"新型经营主体+稻渔综合种养"3种模式大力推进冬(闲)水田综合利用。目前,全省累计打造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6个、省级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宁夏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探索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模式,于2018年开展低洼盐碱地区的稻渔共作试验研究。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稻-蟹(大眼幼体)、稻-鱼(鲤)2种不同稻渔共作种养模式,以单作水稻为对照,测定水稻农艺性状和土壤pH,从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等方面来探讨盐碱地的稻渔共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蟹、稻-鱼共作水稻比单作水稻产量分别增加3.9%和6.1%;稻渔共作可促进水稻的分蘖数增加,促进水稻顶三叶的叶面积增加,从而明显提高水稻的光合生产力;稻渔共作水稻的干物质量在拔节至齐穗期均比单作水稻高,可促进水稻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从而促进水稻产量的增加;稻渔共作相较单作水稻可以降低低洼盐碱地的pH,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