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安全性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明  陈立云 《作物研究》2006,20(5):371-375,382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由于两用核不育系只有在一定的温光生态条件下,其雄性不育基因才能表达,因而在实际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中存在着风险。综述了两系杂交水稻在制种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技术策略及今后两系杂交水稻安全制种技术应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经历了探索、挫折和再认识的过程。近年来,两系杂交水稻与三系杂交水稻已形成了相互赶超的局面。然而,由于异常低温天气等不利因素的频繁出现,造成了种子生产质量的不稳定,阻碍了两系杂交水稻进一步的推广,也延缓了两系杂交水稻的育种进程。本文着重就异常低温天气对两系杂交水稻的影响及对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以期为两系杂交水稻育种及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沙市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a两系杂交水稻的试验、示范,表现增产显著;我市对两系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积累了新经验,也为我市水稻生产展示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盐城市是“863”生物工程专家认证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最适区域.有着适宜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独特气候条件.常年两系制种面积6700hm^2左右.占全国两系制种面积的50%以上.成为我国重要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既为我国南方稻区提供了优质的两系杂交水稻种子.推进了两系杂交水稻在南方稻区的迅速推广.促进了粮食增产,又为制种农户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个别年份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导致部分田块不育系出现育性转育自交结实.  相似文献   

5.
黄明  陈立云 《作物研究》2006,20(Z1):371-375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由于两用核不育系只有在一定的温光生态条件下,其雄性不育基因才能表达,因而在实际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中存在着风险.综述了两系杂交水稻在制种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技术策略及今后两系杂交水稻安全制种技术应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主创新实现杂交水稻研发新飞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杂交水稻经历了由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阐述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攻克超级杂交稻第3期育种目标、实施“种3产4”丰产工程和拓展杂交水稻国际化开发等新时期杂交水稻研发的重大目标,提出了以分子育种技术的运用、C4型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杂交水稻产业化开发为突破口,坚持自主创新,实现杂交水稻研发新飞跃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现状和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迅猛,截止到2010年年底,共有427个两系杂交组合通过了省级或国家新品种审定,其中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的品种有62个。2005年至2011年,农业部冠名“超级稻”的83个品种中,两系杂交水稻占17个。据农业部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表的统计资料,1993年到2009年共有121个两系组合年推广面积达到或者超过6 700 hm2,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97.4万hm2(3.15亿亩)。2002年两优培九的推广面积达到82.5万hm2,荣登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的榜首。此后7年,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种植面积6次位居第一,1次位居第二。目前两系杂交水稻占全国杂交水稻总面积的20%左右,已经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类型,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水稻光温敏核质互作型不育系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交水稻的种子纯度影响杂交水稻的发展。少部分三系不育系遇高温自交结实,两系不育系遇低温自交结实。两者结合产生的光温敏核质互作水稻不育系则在高温、低温状态时仍为不育状态,保证杂交种的纯度。本文介绍了当前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以及光温敏核质互作杂交水稻不育系的选育、育性稳定性和杂种优势利用。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水稻由于具有优质高产的特性,近几年在全省各地发展较为迅速。六合区为江苏省丘陵地区杂交水稻优势区域,随着水稻优质产业提档升级,至2010年两系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占全区杂交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两系杂交水稻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 1973年秋湖北省沔阳县沙湖原种场石明松在一季晚粳农垦 5 8大田中发现 3株自然不育株 ,并育成农垦 5 8S ,到 1995年 8月袁隆平院士在湖南召开的“863”两系杂交水稻中试现场会议上宣布两系杂交水稻在我国基本培育成功 ,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了 2 2年历程。近几年 ,两系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1991年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 4 333hm2 ,1992年为 1.2万hm2 以上 ,1993年为 2 .67万hm2 ,1994年为 6.67万hm2 以上 ,1995年为 7.33万hm2 ,1996年将近 2 0万hm2 。同时 ,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已经走向世界 ,美国、日本、印…  相似文献   

11.
籼型水稻低温敏不育系K1405S在广西通过鉴定K1405S,anewindicaTGMSlinewastechnicalyidentifiedinGuangxi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担国家“863”两系杂交水稻攻关课题,于1994年采用低温强压...  相似文献   

1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大面积应用。以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第1代杂交水稻)和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第2代杂交水稻)的研究相继成功与应用对国家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但因三系配组受恢保关系制约,而两系不育系的育性易受环境影响,导致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总结第1代和第2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基础上,阐述了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第3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分析了该技术对杂交水稻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第3代杂交水稻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3.
我国杂交水稻的形势与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杂交水稻从开始研究至今已有30年历史,已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要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必须通过育种方法和材料的改进来提高组合的多样化、产量潜力、品质、抗性和制种产量。两系杂交稻正在走向成功,三系杂交稻在本世纪仍将是主力。杂交水稻国际开发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14.
文进军 《杂交水稻》2001,16(5):41-42
两系杂交水稻土壤诊断施肥是指采土壤农化分析样化验分析土壤的主要养分含量,根据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杂交水稻近3a产量,利用配方软件,通过电脑设计出两系杂交水稻的目标产量及其施肥方案,再按方案操作施肥。经过2a试验发现,土壤诊断施肥的实际产量与目标产量吻合性较好,且增产显著,并能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两系杂交水稻选育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根据1994-2007年国家和省级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审定及推广情况统计资料,分析了中国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审定、不育系选育、主要性状表现和推广应用情况,表明中国两系杂交水稻选育与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北方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研究及选育方面的进展情况,展望了北方两系杂交水稻发展的光辉前景,指出了利用生物技术、核技术、杂交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创造新的育种技术和探索新的育种方法是21世纪杂交水稻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许旭明,余永安,张爱刚,黄显波,谢小丹(三明市农科所沙县365509)水稻不育系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70年代野败型不育系的选育成功,使我国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至今珍汕97A、V20A仍然是杂交水稻生产上主要应用的不...  相似文献   

18.
两系杂交水稻在我国南方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由于两系不育系只有在一定的温光生态条件下,其雄性不育基因才能表达,所以在实际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中存在着一定风险。本研究是在寒地稻区进行两系杂交粳稻的制种工作摸索,制种风险更大,大棚制种主要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的增温和保温功能调节大棚内温度,使棚内温度在两系不育系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以上,不育系保持自花不育接受外来父本花粉结实,研究在寒地稻区用温室大棚进行杂交粳稻制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但在制种过程中,气象因素影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影响杂交水稻制种开花时间、花粉和柱头活力以及异交结实率。综述了气象因素对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今后制种应重点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历程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交水稻》2016,(2):1-8
在中国杂交水稻从1976—2015年推广40 a之际,对中国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水稻、杂交粳稻的推广历程与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6—2013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推广5.316 2亿hm2,并于1995年达到2 089.78万hm2的历史最大面积,占当年水稻面积的67.97%,但杂交水稻面积及其占水稻面积的比例在1999年以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至2013年维持在1 617.87万hm2,占水稻面积的53.37%;1996—2013年年推广面积在0.67万hm2以上的杂交水稻主要品种数量由133个增加到532个,而单个主要品种的平均年推广面积则由11.01万hm2下降到2.36万hm2,品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突破性品种匮乏;1996—2013年两系杂交水稻占杂交水稻面积的比例由0.92%上升到33.59%,两系杂交水稻已经成为杂交水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杂交粳稻的年推广面积维持在20万~26万hm2,占杂交水稻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1%~1.5%的极低水平,杂交粳稻在杂交水稻中的地位还极其微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