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物的间、混、套作,是指在人为调节下,充分利用不同作物间的某些互利互补关系,组成复合群体结构,使之既有较大的总叶面积,延长利用光能的时间,又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更好地适应不良环境,趋利避害,保证作物稳产增收。而要合理地进行作物间、混、套作,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作物的间、混、套作。  相似文献   

2.
<正> 作物的间、混、套作,是指在人为调节下、充分利用不同作物间的某些互利互补关系,减少竞争条件下,组成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使之既有较大的总叶面积,延长利用光能时间,又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和多种抗逆性,更好地适应不良环境条件,趋利避害,保证作物稳产增收。实施作物间、混、套作,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作物的间、混、套作。  相似文献   

3.
论间混套作     
间混套作是耕作制度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现在国内有效地发挥有限土地与空间等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取得较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从间混套作的概念和实际作用入手论述间混套作的优劣研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间混套作等方面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是一种解决前后季作物间季节矛盾的复种方式。套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作物高产、高效、持续增产的一项有效种植方式,其技术要点如下:一、作物种类和品种搭配要合理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是高、矮秆作物搭配;深、浅根作物搭配;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搭配等。间、混、套作物群体中,各作物间既能互补也会竞争,如处理不好、  相似文献   

5.
玉田县为促进农民增收,摸索出了“瓜、菜、粮、油”四类作物套种高效栽培模式,即“西瓜—花生—玉米—白菜”模式,亩效益可达7000元,效益非常可观,并实现“瓜、菜、粮、油”间混套作,一膜多用,一肥多用,一水多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北方引黄灌区蓖麻适宜的种植措施,对淄蓖5号与当地作物:扁豆、豌豆、孜然和大蒜进行套作研究。结果表明:蓖麻与不同作物套作产量有所减少,表现为单种蓖麻大于套作。蓖麻与不同作物套作间蓖麻产量表现为:蓖麻套种扁豆>蓖麻套种孜然>蓖麻套种豌豆>蓖麻套种大蒜。然而,不同处理间亩产效益表现为:蓖麻套种大蒜>蓖麻套种孜然>蓖麻套种扁豆>蓖麻套种豌豆>蓖麻单种。  相似文献   

7.
蔬菜立体栽培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各种蔬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充分利用它们生育期长短的时间差、植株高矮的空间差以及对土壤营养、湿度、光照、水分要求不同的环境差,进行间、套作,形成合理的分层的复合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和作物的生产潜力,同一时间内,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更多的农作物产品。根据蔬菜立体栽培群体所处的位置又可分为地面立体和空间立体。地面立体的不同作物都种在同一地平面上,但地上部呈立体分布,此种栽培实际就是传统农业中的间、套作。而空间立体是利用一定的栽培设施,不同的蔬菜栽在不同的层次上如床台式、吊盆、吊袋、立柱式等,本文主要介绍地面立体栽培。  相似文献   

8.
浅析作物混合种植的防病增产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种类作物混合种植,或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种植,不仅可以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繁殖,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长、扩散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时光、空间等自然资源,达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混合种植的方式是相邻地块间的条播或同一块内的间、混、套种。  相似文献   

9.
临河区光照资源丰富,但无霜期较短,热量不足,许多作物一熟有余,两熟不足,适宜的间混套作模式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间套作增产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增产增收。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油菜与紫云英间、混、套作,是解决冬种油菜与绿肥争地矛盾,增加油源与提高土壤肥力相结合的一种良好栽培方法。现就其效果及栽培技术作一介绍。1.油菜、紫云英间混套作的增产作用及经济效益(1)增加油料产量。实行油菜与紫云英间、混、套作后,可以扩大油料作物的栽培面积,提高油菜单产和总产量。据在江西调查,国营农场在双季稻田采用油菜与紫云英(未翻耕)混作,平均每亩收油菜籽36.25公斤,收紫云英鲜草1550公斤;广丰县燎原乡在晚稻收获后,翻耕整地,混播油菜与紫云英平均每亩收油菜籽55公斤,收紫云英鲜草1100公斤;临川县孝桥乡油菜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作物-超富集植物套作模式对修复汞污染农田土壤的效果,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以小麦、大豆、油菜等作物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与野艾蒿、乳浆大戟、悬钩子等汞富集植物搭配套作,研究不同套种体系修复汞污染农田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富集植物进行套作时,作物根、茎、叶和籽粒的汞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根部汞含量下降最明显,作物与富集植物套作可以降低作物体内汞含量。与小麦单作相比,野艾蒿、悬钩子与小麦套作可以增加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增加幅度分别为49.37%和42.45%。小麦/野艾蒿套作和小麦/悬钩子套作富集植物中汞的转移系数(Transfer factors,TF)接近,但野艾蒿汞的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显著高于悬钩子,是其的2.59倍;大豆的两种套作模式下,乳浆大戟的TF、BCF值皆高于野艾蒿,分别是其的1.41倍和1.50倍;油菜的两种套作模式下,悬钩子和野艾蒿的TF值接近。结果分析显示野艾蒿适合与小麦套作,乳浆大戟适合与大豆套作。综上所述,小麦/野艾蒿、大豆/乳浆大戟套作模式可以降低作物体内汞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和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一、油菜、紫云英间混套作的增产作用及经济效益(一)增加油料产量实行油菜与紫云英间、混、套作后,可以扩大油料作物的栽培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量,并能解决扩种绿肥与油菜争地的矛盾。据在江西调查,萍乡国营农场在双季稻田采用油菜与紫云英(未翻耕)混作,平均每亩...  相似文献   

14.
一、间、混、套种增产原因 1.间、混、套种能充分利用光能间、混、套种可不同程度地延长光合时间,扩大光合面积,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从而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总产量. 2.间、混、套种可充分利用地力不同作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要求不同.如禾谷类作物需要氮素较多,豆类作物需要磷、钾、钙较多,薯类作物需要钾较多,间、混、套种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养分,从而增加单位面积总产量.  相似文献   

15.
玉米、小麦立体栽培是中国北方地区粮食作物立体栽培的主要类型,但目前的冠名极不规范。赋予其简明、专一和规范的冠名。是正确认识和准确表迭概念的前提。文章依据玉米、小麦立体栽培的种植方式是“套”不是“间”、科学术语是“作”不是“种”、主套作物是玉米不是小麦的3个观点,提出了“玉米套作小麦”的规范冠名意见。  相似文献   

16.
<正> 近些年来,农友们为了增产增收,在作物间作套种上狠下功夫,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多种多样的间套模式,现汇总介绍于下,供各地农友因地制宜加以选用。株型“一高一矮”模式即高秆作物与低秆作物间套种植,如玉米与绿豆、小豆问套作,高粱与黄  相似文献   

17.
<正> 棉花的间混套作是我国传统的种植制度.对于作物生产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1956年我们提出了"棉花带状间套作"的概念,并先后在新野、西华、遂平、许昌、商丘和获嘉等县陆续调查和试验了十三种作物、五种方式.根据试验和调查的材料,就其优越性、作物选择、田间结构以及发展趋向,提出我们的认识,以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六库镇主要粮食作物,在实际生产中有单作、间、混、套作等种植方式,文章重点论述玉米与豆类间作技术。  相似文献   

19.
川南田多地少,是制约旱粮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川南地区在小春推行的小麦与马铃薯套作模式,可变原来的一年三熟为一年五熟,对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粮食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有重要意义。一、合理分带轮作根据川南多年分带轮作经验,以“双三0”分带为佳(根据不同作物套作可实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玉米-大豆套作种间距离对土壤环境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以期为作物根系调控养分高效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5种根系互作方式,其中玉米-大豆套作种间距分别为30 cm(MS30)、45 cm(MS45)、60 cm(MS60),单作玉米行间距100 cm(MM100),单作大豆行间距100 cm(SS100),研究玉米-大豆套作下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玉米蜡熟期(R4)至成熟期(R6)、大豆始粒期(R5)至成熟期(R8),套作处理日平均土壤氧气含量、土壤呼吸速率随种间距离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玉米土壤氧气含量MS45处理最高,MS30处理最低,而套作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显著低于单作;大豆土壤呼吸速率以MS45处理最高,较SS100处理高130.00%,而套作后的土壤氧气含量均低于单作。与单作相比,套作玉米土壤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套作大豆土壤中5—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NO- 3-N显著增加,其中均以MS45处理最高,较单作分别显著增加19.26%、4.49%、18.07%。共生期间,与单作相比,套作各处理玉米、大豆根系空间分布呈非对称性,套作玉米根系横向能延伸到大豆行的空间下方,纵向能下扎生长更深,套作大豆根系明显偏向大豆带生长,套作玉米和大豆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重低于单作;玉米收获后,套作大豆根系恢复生长,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进一步延伸,其中MS45处理的根体积高于单作。通过PCA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指标与根系形态参数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合理的种间距离会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土壤氧气含量,改善土壤通气环境及土壤养分状况,优化作物根系空间分布,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