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往往导致农村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失败。因此,厘清导致悖离的因素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271户问卷调查数据,首先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中农户支付行为与支付意愿悖离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ISM模型解析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健康状况、农户年家庭人均纯收入、筹资额度高低的认知、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对环境改善效果的认知、社会网络6个因素对农户支付意愿与支付行为的悖离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筹资额度高低的认知属于表层直接因素,农户健康状况、年家庭人均纯收入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对环境改善效果的认知属于中层间接因素,社会网络和村人口密度是深层根源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中利用新疆697位农户的调查数据,以社会规范为前因变量,生态认知为中介变量,环境规制为调节变量,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研究了社会规范对农户地膜回收意愿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社会规范对农户地膜回收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生态认知在社会规范和农户地膜回收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环境规制中的经济补贴和经济惩罚正向调节"社会规范—生态认知—地膜回收意愿"过程的后半路径和生态认知的中介作用,而宣传教育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农户地膜回收意愿影响路径,对践行农业清洁生产、推进地膜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关键.文中基于湖北、江西和浙江3省822份农村居民调研样本数据,探究奖励、惩罚、物质和精神4种不同奖惩方式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和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部分农村居民都已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但垃圾处理效果仍有待改善,且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管制方式仍以精...  相似文献   

4.
文中以环境情感(未践行垃圾分类的愧疚感、践行垃圾分类的自豪感)为中介变量、道德认同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宣传教育对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机理模型,分析了环境情绪(未践行垃圾分类的愧疚感、践行垃圾分类的自豪感)及道德认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对389位普通居民的问卷调查,并运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及bootstrap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宣传教育正向影响环境情感(未践行垃圾分类的愧疚感、践行垃圾分类的自豪感)及垃圾分类意愿。2)环境情感(未践行垃圾分类的愧疚感、践行垃圾分类的自豪感)在宣传教育和垃圾分类意愿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3)道德认同调节了以上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中基于江苏省实地调查数据,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信任、奖惩政策对农户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意愿及行为产生偏差的抑制作用。调查及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虽具有较高回收意愿,但缺乏自主回收行为,两者存在较大偏差。农户间人际信任、制度信任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回收意愿和行为正一致的概率分别提高7.22%和10.0%,产生悖离和负一致的概率分别下降4.74%、8.51%和2.47%、1.51%。农户在有奖惩政策地区比没有的地区回收意愿与行为正一致的概率提高8.95%,负一致和悖离的概率分别下降10.5%、1.69%。另外,社会信任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政策的实施效率具有调节效应。在绿色化生产中,奖惩政策是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的首要因素,但社会信任的引导与约束也是必要的,政策强制性制约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信任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逐渐受到重视,而农户参与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必然性。文中利用中国山东、安徽和重庆三个地区的430个微观数据和运用广义定序Logit模型,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此反映农户在生活垃圾治理中的供给意愿。研究结论表明: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可支配收入、农户对污染行为评价和政策认知是影响其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存在异质性,低、中、高三档次支付水平概率预测分别为25. 02%、58. 44%、16. 54%,且渝、皖、鲁的农户支付意愿呈现自西向东递增的样态。在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因人而异,将女性视为关键群体;要坚持因势利导,创新宣传渠道和形式;要坚持因地制宜,设计差别化的收费方案。  相似文献   

7.
基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乘客的一手调查数据,文中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切入,融合计划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中的核心变量,构建研究模型,系统解释了航空旅行者碳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表明:责任意识和社会规范正向影响航空旅行者进行环保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和个人规范;社会规范、行为态度、个人规范和行为控制均会提高航空旅行者的碳补偿支付意愿;行为态度在社会规范和碳补偿支付意愿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聚焦贫困地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渔洞水库汇水区465个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WTP)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在448位受访者中,有404位愿意为生活垃圾治理付费。样本农户支付意愿为36.257元/年/户,而调研地大部分村庄实际收费标准远高于此。这说明现阶段在贫困地区建立垃圾治理农户付费制度已具备相当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但收费标准应与农户收入水平相适应,稳妥推进为宜。2)农户支付意愿受到个人、家庭及认知特征的影响,女性比例、家中有村干部、收入水平、必要性认知、对村干部信任程度对农户支付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年龄、家庭外出务工比例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家庭外出务工比例对农户支付意愿的影响最大,是影响贫困地区农户支付意愿的根本原因。3)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劳动力外流和农村社会"原子化"对贫困地区农户支付意愿产生不利影响。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在贫困地区实施垃圾治理农户付费制度,收费标准不仅应与农户收入水平相适应,更应该实现差别化,而非整个村庄"一刀切"。  相似文献   

9.
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保障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目标。文中基于东北黑土区887份农户数据,运用Bi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激励、感知价值及交互作用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意愿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维度政府激励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项目型政策显著促进了农户黑土地保护意愿向保护行为转化,补贴型政策显著提升了农户的保护意愿;感知经济价值促进了农户黑土地保护的意愿与保护行为,感知环境与社会价值显著提升了农户的黑土地保护意愿,但并未能转化成保护行为;政府激励与感知价值存在着交互作用,既体现在其内部也体现在二者之间;政府激励、感知价值对黑土地保护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存在规模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分散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政府现行的环境监管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构建农民之间的约束机制使外部监管内部化,才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长远之计。社会规范作为一种非正式机制,在引导农民自觉治理环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从微观农户视角出发,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探讨社会规范对农户环境治理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规范只有被激活才会最终影响农户的环境治理行为;2)社会规范通过个人规范、感知行为能力和信任间接正向影响农户环境治理行为,其间接路径系数分别是0.403、0.492、0.151。  相似文献   

11.
基于河南省、吉林省、陕西省1147个消费者微观调查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心理认知、社会互动双重视角对消费者快递包装分类回收行为(回收决策和回收程度)的影响,并对行为意愿的中介作用和政策宣传的调节效应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认知中的责任认知、生态认知和社会互动均显著正向影响回收决策和回收程度;行为意愿在心理认知、社会互动与消费者快递包装分类回收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政策宣传能够正向调节行为意愿与消费者快递包装分类回收行为之间的关系;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回收程度,月收入显著负向影响回收决策和回收程度,网购次数对回收决策和回收程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提高消费者的环境责任认知、生态认知,注重消费者社会互动网络的搭建,加强环保等政策信息宣传,能够促使其积极参与快递包装分类回收,进而提高快递包装分类回收决策和回收程度。  相似文献   

12.
推动公众参与旅游碳补偿是实现旅游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手段。文中以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678份游客调查样本为例,从理性和道德两个视角构建基于扩展理性行为理论和规范激活理论的分析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游客旅游碳补偿支付意愿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理性驱动因素方面,游客旅游碳补偿态度、碳排放风险感知和碳补偿政策认知正向影响游客碳补偿意愿,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在道德驱动因素方面,游客的旅游碳排放后果意识会唤起环境责任意识,激发个体规范,进一步影响碳补偿支付意愿;社会规范在个体规范和碳补偿支付意愿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以社会压力的形式修正游客环境道德标准从而提高碳补偿支付意愿。明晰游客碳补偿意愿影响机理可为旅游碳补偿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雾霾下对于环境社会问题的探讨,多出现在雾霾污染严重后。该文在已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雾霾污染较轻的承德县农村地区为例,利用调查问卷的有效样本数据,对农村居民雾霾认知度、雾霾感知度、行为应对情况和参与治理意愿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当地雾霾污染较轻,但农村居民对雾霾的成因有较好的认知,对雾霾产生的危害有一定了解,较少一部分人会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居民属性对雾霾感知的四个维度无明显差异性,仅受教育程度存在部分显著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能够直观的了解在雾霾污染较轻的农村地区居民对雾霾的认识和防护意识程度,为宣传雾霾治理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文中认为政府应加大雾霾知识和防护措施相关宣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当地雾霾污染加剧,有利于对雾霾的提前防范和治理。  相似文献   

14.
2000年以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案在我国8个试点城市启动,但目前很多城市的垃圾分类收集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居民作为生活垃圾产生者和垃圾分类的主要执行者,其垃圾分类行为决定着垃圾分类收集政策的效果。本研究从居民角度出发,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将垃圾分类设施便利性、人口统计特征包含在内,系统分析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发现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影响因素中,社区因素、道德责任对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推动作用较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环境价值观、宣传教育对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较弱。因此,建议把激励城市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重点放在改善社区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上,提高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经济性和便利性,同时,强化城市居民环境道德责任感,注重引导,提高垃圾分类的服务质量,促进垃圾分类行为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感知价值理论和情景因素理论,在构建“外部情境因素-内生驱动因素-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635个农户作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内生驱动因素对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以及意愿向采纳行为转化的直接和间接效果,并识别外部情景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价值等内生驱动因素显著影响农户的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意愿,并通过采纳意愿间接作用于采纳行为;就测量指标而言,水土资源保护认知、他人采用成功示范、自我效能实现、种植收入增长感知是主要驱动力。2)从总效应看,采纳意愿影响程度最大,但并不完全解释采纳行为;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次之;知觉行为控制和感知价值效果相对较小。3)外部情境在内生驱动因素对采纳意愿影响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采纳行为是内生驱动与外部情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文中提出促进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采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新生代大学生的环保行为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高校生态教育影响学生农业环保意愿的作用机制的关注较少,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对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感知的调节作用缺乏实证检验。文中基于1114名农林类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等对其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验证,利用泊松回归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1)生态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愿,经济价值认知、健康价值认知和社会价值认知是生态教育的重要中介传导途径,其中经济价值认知的中介效应更强。2)公共卫生风险感知正向调节了健康和社会价值感知对大学生环境行为的影响。3)在经历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学生健康意识、加入生态环境协会与其环境保护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提出强化高校生态教育、促进学生环境保护的经济、健康、社会价值认知和公共卫生风险感知提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农户休耕意愿的理论框架,并利用生态严重退化区甘肃省635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农户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脆弱性、感知严重性、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能够显著提升农户休耕意愿,农户反应成本、回报因子会显著降低农户休耕意愿。2)感知严重性和回报因子对休耕意愿的直接效应均大于其通过行为态度的间接效应。3)劳动力外流对主观规范、感知脆弱性正向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路径具有抑制作用,对自我效能、反应效能正向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路径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网红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促进网红旅游目的地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网红城市重庆为例,利用社会交换理论构建目的地形象对环境友好行为的作用模型,通过验证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和目的地信任的调节作用开展游客环境友好行为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显著正向影响游客的环境友好行为。2)感知价值在目的地形象与环境友好行为的关系间存在中介作用。3)目的地信任显著正向调节目的地形象和环境友好行为的关系。4)感知价值对目的地信任在认知形象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起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揭示了目的地形象对游客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情境,为网红旅游目的地提升游客的环境友好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9.
农牧民作为草原保护管理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源自其内应力的自我管理机制是草原生态保护的基础。文中基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564户农牧民的调查数据,整合TPB和VBN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牧民草原保护的生态认知、意愿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74.468%的农牧户具有较高的草原生态保护意愿,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个体规范均直接影响农牧民草原生态保护的行为意愿,拥有“人—地和谐共处”生态世界观的农牧民具有更强烈的结果意识和进行草原生态保护的道德责任感;农牧户草原生态保护意愿的形成是以生态世界观为根本触发点,以结果意识为关键节点,连接其他因素及其多重链式作用关系互相嵌套,最终形成递阶有序的网络结构;结果意识对农牧民草原生态保护的行为意愿不存在直接影响,其通过触发责任归因,激活个体规范对意愿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中利用鲁鄂冀皖四省1372份农户调研数据,基于MOA模型,通过对秸秆还田的考察探究了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与行为相悖离的原因。结果发现:(1)36.81%的农民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与行为相悖离,且多表现为"有意愿而无行为",占比28.64%;(2)农民秸秆资源化的动机(3.76)>机会(3.38)>能力(2.71),三者的改进对于农民秸秆资源化意愿转化为行为具有促进作用;(3)机会的强化能够增强动机和能力在农民意愿向行为转化中的积极效应。据此,着重增强农民相应的个体能力并提升外部条件,以改进秸秆利用成本收益比,是推进农民秸秆资源化意愿付诸行动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