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产业绿色化发展的路径,提出海陆产业系统耦合的概念,并构建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两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天津2000-2010年海陆产业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了海陆产业系统的互动关系,并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海陆产业系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1)2000-2010年,天津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度很高,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2)2000-2010年,天津海陆产业系统协调度稳步提高,先后经历了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和中级协调发展三个阶段;(3)天津海洋产业系统和陆域产业系统对耦合系统发展的功效贡献具有时序规律,各子系统自身演化过程经历了"S"型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省域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相互作用关系基础上,借鉴耦合理论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其框架,建立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内地31个省域2007-2010年期间的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域的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类型跨越了五个等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表现为金融集聚滞后型;总体上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对生态效率的支持力度不足;经济发达地区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的协调发展程度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时间的推演,各省总体趋势是向更高的协调发展类型转变,特别是内蒙古、福建、海南、重庆、贵州、陕西、江西等省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中以甘肃省崇信县为例,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然后采用耦合度、发展度、耦合协调系数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发现:生态子系统得分最高,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较低,全县始终为经济滞后型的发展类型;耦合度明显高于发展度和耦合协调系数,反映了崇信县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较好,而综合发展水平欠佳的局面。经济系统中经济规模是社会水平和生态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系统中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事业对经济水平和生态水平具有支撑作用,而生态系统中工业污染和治理是制约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及生态环境的治理,崇信县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发展更为平衡、协调,研究结果对于欠发达地区探索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中利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231份农牧户调查数据,对农牧户可持续生计和生态宜居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农牧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宜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生计资本是农牧户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性资源,绿色生产是生态宜居的关键要素。2)我国北方半农半牧区农牧户可持续生计和生态宜居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且空间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3)农牧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宜居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较低,多数嘎查村处于中级协调及以下阶段,优质协调嘎查村占比较低。4)改善生计资本、促进绿色生产、建设绿色生态、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对农牧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宜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目标是在一个区域内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在中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测度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均衡差异性,有利于管理者深入掌握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差距,进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为解决已有研究的不足,利用2007~2016十年数据,通过"阈值-绿值"二步方法,首先,测度了生态文明阈值,据此判定全国及其省域是否"入门"(进入生态文明阶段,下同);其次,测度了已"入门"区域生态文明绿值,并对生态文明水平进行了判定;最后,根据绿值测度了已"入门"区域生态与产业的均衡系数。研究表明:1)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均衡性逐渐向好但均衡水平仍然不高;2)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存在"U形"变化趋势。创新在于:建立了绿值模型来测度生态与产业的均衡性,进而辨析了已"入门"省域生态与产业的均衡等级。  相似文献   

6.
运用突变级数模型,对北京市旅游产业系统和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借助耦合模型,分析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发现: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从波动状态向稳定状态转变,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从快速上升向缓慢上升转变;北京市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耦合度的时序变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并且可以分为2001~2004耦合协调关系的波动阶段和2005~2011年耦合协调关系的缓慢上升阶段;耦合协调关系实现了从2001~2005年失调阶段到2006~2010年协调阶段的转变;突变级数理论在研究城市旅游产业与基础设施耦合协调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旅游产业相关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亚复杂的跨界水问题,从地区和国家层面基于系统耦合视角开展水-能源-粮食-生态(WEFE)系统协调性研究。首先构建了WEFE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亚地区WEFE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近20 a中亚地区WEFE系统耦合度保持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但处于勉强协调;(2)各国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哈萨克斯坦耦合协调水平最优但处于初级协调,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为勉强协调,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为濒临失调;(3)对比多系统的发展水平发现,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粮食存在明显滞后,土库曼斯坦属于水资源滞后型,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属于能源滞后型,子系统间未能达到良好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协调发展。研究成果可为中亚地区的WEFE协同发展及国家间跨界河流开发合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与耦合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两者的效率关系进行了耦合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来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效率与生态效率波动交替上升,整体耦合度呈"W"型增长变化;耦合阶段由以中低度耦合为主转变为以中高度耦合为主。其中,京津两地耦合发展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而河北总体水平偏低,且各地区差异较大但整体发展趋势良好;在耦合类型方面,则经历了由城市化效率滞后型向生态效率滞后型转变,两者同步发展型地区数量增多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农业资源、产业发展及其耦合态势是水土保持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最直接的反映,本文以安塞县为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就农业资源-产业系统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时序性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资源-产业系统对水土保持作出了积极响应,但其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效果和机理不同,总体上遵循了衰退过度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发展→良好协调发展的路径,但耦合作用的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并不一一对应,存在着交错分布的特点;同时,农业资源与产业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演化趋势都预示着系统演变过程中潜伏着较大危机。为此,在完善产业链网结构的同时可通过建设农村土地市场和明晰林业产权等手段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保证资源与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生态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重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借助27个气象测站的多年观测资料和103个县域2003年的主要经济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学和GIS方法,并结合陕西省生态经济特征,将陕西省初步划分为4个大的生态经济类型区.该分区方案以生态背景和人类综合作用强度作为链接"生态-经济"2大系统的指标体系,显示出各生态经济类型区不同程度的生态脆弱特征和不同强度人类活动的鲜明对比,为其实行相应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在区划方案基础上,依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运用生态占用思想和区域开发理论,从全球、国内、省内3个尺度全方位分析了各生态经济类型区间的产业空间耦合关系,提出了各生态经济类型区的产业空间重构战略.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省际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与解决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协调关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中国31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加权TOPSIS对各省三大子系统及综合发展排序予以评价;其次,借鉴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指数的省际差异;最后,引入空间自相关法对各子系统排序值及耦合协调度在我国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与旅游两大系统发展排序值的省际分布具有相似性,经济-生态-旅游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在我国呈沿海地区>西部内陆>中西部省区,经济、旅游系统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属显著集聚分布,而生态环境与经济、旅游系统间不存在显著空间关联与发展冲突。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汾河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作为独特的地貌单元,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上中下游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经济机制。文中利用汾河流域2013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上中下游流域和各县域2个空间尺度,计算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明确补偿的优先地区和支付地区。结果表明:1)上游段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远大于中、下游段,应当优先获得生态补偿。2)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的县域,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较高,应急需优先获得生态补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级市的市辖区和县级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较低,应率先支付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3.
基于熵权集对分析的西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生态安全是关系到粮食安全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集对分析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西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与障碍因子进行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02—2016年西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安全等级在地区内部差异明显,2002—2008年,新疆、甘肃、宁夏维持"临界安全"等级不变,青海、陕西联系数主值分别为0.2334、0.2019,安全等级上升为"较安全"。2008—2016年,新疆联系数主值由0.0499提升为0.2692,安全等级上升为"较安全";甘肃、宁夏维持"临界安全"等级;青海、陕西维持"较安全"等级;(2)西北地区压力和响应障碍度均值由2002年的52.434、26.270下降为2016年的38.479、17.353,状态障碍度均值则由21.296上升为44.168。要素层2002年和2016年障碍度均值分别为45.457、32.732、21.811,影响西北耕地生态安全水平障碍因子排序依次为压力、状态、响应。2002年西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与压力、状态、响应障碍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26、0.120、0.055;2016年分别为-0.830、0.851、-0.661。新疆、青海和陕西出现的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提升与状态障碍度大幅度增加有关;(3)新疆和青海耕地生态安全值上升源于人均水资源量的增加;陕西耕地生态安全值上升得益于耕地生产率的提高和耕地环境的改善,但城市建成区的扩张和水资源的短缺制约了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甘肃、宁夏耕地生态安全维持等级不变,主要受制于耕地数量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下降等因素。针对西北各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提出升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沙区苁蓉产业发展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评价沙区生态产业效益情况,对准确、合理制定发展战略、有效推动沙区"产业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文中基于对沙区典型生态产业的实地调查,以沙区-苁蓉产业为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一级指标层和8个二级指标层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运用熵权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应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阿拉善盟沙区-苁蓉产业发展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不过2016年开始增长趋势变缓。经济效益对沙区-苁蓉产业效益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波动情况关系到综合效益的走势;生态效益逐年上升;社会效益较为稳定。(2)经济因素是影响沙区-苁蓉产业效益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其效益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河北省县域尺度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论和地租地价理论,借鉴有关城镇化质量、土地质量、生态质量等系统质量的研究成果,引入"城市地价质量"概念,围绕地价影响因素构建城市地价质量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协调度评价模型等度量方法,从发展程度、主导类型和协调水平的角度对河北省县域尺度城市地价质量进行测度和空间差异分析。研究发现:1)河北省县域尺度城市地价质量发展程度存在地域差异,沿渤海湾环天津区域的城市地价质量发展程度高于冀中南平原区域,冀中南平原区域高于太行-燕山山地区域;2)在河北省县域尺度城市地价质量发展进程中,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规划和调控供需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水平和基础设施有待提升和完善;3)河北省县域尺度下各城市在地价质量协调度和地价质量发展程度的排序中总体呈正向顺序关系,但也存在少数不符合规律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2015年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和协调度模型,研究新疆阿克苏市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阿克苏市城镇化水平在研究期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得分值从1990年的0. 046增加到2015年的0. 330,但总体水平不高。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有所差异,1990—2004年缓慢发展,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得分值较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其他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对推动阿克苏市城镇化起主导作用。②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在研究期呈先缓慢增长后缓慢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1990—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缓慢上升,得分值为0. 129~0. 193; 2010—2015年缓慢下降,得分值为0. 191~0. 167。耕地社会投入水平、利用效率和持续状况波动较大,2008年开始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研究后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出现下降趋势。③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协调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0—2011年协调度等级从轻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2012—2015年下降到濒临失调状态。协调发展度从1990年的0. 42上升到2012年的0. 78,2013—2015年下降到0. 75,协调发展度等级从1990年的濒临失调发展类转变为2015年的中级协调发展类,1990—2010年为城镇化滞后型,2011—2015年为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根据产业群落的生态学特征,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指数,从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等三个方面对天山南麓产业群落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灰色关联模型,探讨了产业的规模、效益及经济增长与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产业群落丰富度先增后减,均匀度呈现下降趋势,优势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并表现出阶段性特征,Shannon多样性指数计算的产业群落演化规律与Margalef等人对植物群落的研究结论有差异;产业的规模、效益及经济增长与多样性指数之间关联度较强,与时间呈线性递增关系;巴州的产业群落属于发展演替,形成了以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为"关键种产业"的资源型产业群落,正处于增长和趋同阶段。在讨论部分对景观生态学的多样性指数在产业群落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评价,对巴州今后产业群落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依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是促进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路径。在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对二者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度和检验,进一步运用PVAR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方式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逐年递增,耦合协调程度逐年加深;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对乡村振兴具有持续、稳定的作用方式和逐渐增强的作用强度;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从资源、文化、生态、产业及经济维度对乡村振兴分别起着“载体”、“核心”、“支撑”、“路径”和“基础”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宁夏生态移民居住安置方式的减贫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10个移民新村的调查数据,采用FGT贫困测度指标、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生态移民户的贫困水平、趋势和相关性,探讨了集中连片和集中但不连片两种安置方式减贫效果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移民户集中但不连片居住的安置方式,既有利于使移民户保持原有的社会联系,同时有助于移民户利用附近的农业产业园区,形成就近务工,增加市场行为;还有利于增加与已有居民的社会联系,促使移民户在转换生计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移民户实现减贫脱贫。  相似文献   

20.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中国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要求的积极探索,是凝练民族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基于线性文化空间视角,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为研究区域,推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内涵,运用熵值法、相对优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文化资源禀赋和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二者耦合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截止2020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沿线九省文化资源禀赋综合评价值均值为0.44,整体水平偏低且空间差异显著;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处于0.1-0.5之间,呈高低交替、错落分布的空间态势。2)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居于0.82-0.33之间,总体处于中低水平,由东向西表现为良好协调逐渐向轻度失调变化。3)旅游相对优先度测试表明旅游发展水平与文化资源的优先程度呈不平衡关系,旅游滞后型省份未能充分将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