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内蒙古372户牧民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熵值法评估了牧民生计资本状况,随后检验了生计资本对牧民减畜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牧民生计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其次是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最后是自然资本。2)生计资本中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能显著促进牧民减畜意愿,自然资本则反之。其中,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和参与集体活动情况、物质资本中的牲畜数量、人力资本中的劳动力数量、金融资本中的家庭现金收入均能显著促进牧民减畜意愿,自然资本中的草场面积和草地质量能显著抑制牧民减畜意愿。  相似文献   

2.
文中以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对西藏林芝地区农牧民生计资产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农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芝地区农牧民生计资产中自然资本存量较高,但由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较低,导致无法形成最优的生计策略;2)当农牧民有比较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时,农牧民所采取的生计策略以非农业生计活动为主,当农牧民有较多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时,其粘性较强,农牧民不愿意放弃其原有的农业生计活动;3)增加农牧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生计多样性,政府必须加大信息、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使其具有较高的生计资本存量,从而提高农牧民生计水平。  相似文献   

3.
文中基于玛纳斯县和阿瓦提县273户实地调研,运用二值选择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棉农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棉区棉农各项生计资本差异较大,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存量较充裕,而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家庭劳动能力、人均种植面积、浇水情况、信贷情况、住房质量、固定资产对棉农的农业型生计策略具有显著影响,而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直系亲属有无干部则对棉农的多样化生计策略影响显著;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能力、人均种植面积、浇水情况、家庭年收入、住房质量对棉农生计策略的选择富有弹性,浇水情况、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的发生几率比Ω明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新平县元江干热河谷地区5个村寨的调查数据,从自然环境与生计资本两方面对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户的生计策略受到当地气候环境与生计资本的双重影响。为了适应干热河谷的气候环境,农户大都选择以种植多季节蔬菜和热带亚热带水果以及周边打工相结合的生计策略。农户的各类生计资本中自然资本指数最高,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居中,社会资本指数最低。生计资本决定着农户生计类型,其中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较多的家庭往往从事以农为主型生计,而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较多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非农为主型生计。  相似文献   

5.
提高牧户草原保护意愿对于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以内蒙古达茂旗和四子王旗421户牧户的微观数据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牧户生态认知和家庭生计资本对牧户草原保护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1)生态认知和家庭生计资本均对牧户草原保护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生态认知对牧户草原保护意愿的影响显著高于家庭生计资本;2)家庭生计资本对牧户草原保护意愿影响的直接路径(家庭生计资本→草原保护意愿)系数远大于间接路径(家庭生计资本→生态认知→草原保护意愿)系数。政策启示:一,大力开展草原保护宣传工作,强化牧户生态认知,使其意识到草原保护的正外部性;二,引导牧户转向生态旅游、农家乐等其他生计活动,多样化牧户金融资本的来源方式,从提高农户金融资本的角度提升牧户家庭生计资本,从而减少牧户为寻求经济效益而对草原进行掠夺性开发的行为;三,完善草原网络覆盖、开展牧户集体活动,加强牧民之间的联系,从丰富牧户社会资本的角度提高牧户家庭生计资本。  相似文献   

6.
农牧民生计资本是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的基础,决定了农牧民家庭生计策略的选择与结果。文中运用问卷调查与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新疆生态旅游发展典型区域内参与旅游业牧民生计资本的实证研究。通过采用计算赋值与标准化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借助社会统计软件工具,对样本牧民的生计资本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样本生计资本总值仅为0.249,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其中物质资本水平最低,人力资本水平最高;不同生计资本水平的牧民分布很不均衡,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在0.2以下水平的牧民累积百分比分别为52.7%和79.1%;牧民家庭特征中家庭人口数最多的牧户生计资本总值最低,民族及调查区域的生计资本水平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牧交错禁牧区三期追踪调研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与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了两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期内农牧户生计资本增量与存量对其减畜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经过两轮政策的实施,农牧户减畜行为发生率与减畜率不升反降,减畜形势依然严峻。2)两轮政策期内农牧户生计资本值均呈现下降态势,但第二轮政策期下降幅度相较于第一轮略有收窄。3)金融资本存量与农牧户减畜行为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拐点尚未来临,当前金融资本增量与存量的增加均会抑制减畜行为的发生。4)社会资本增量与存量的增加将显著促进减畜行为的发生,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减畜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自然资本的积累有利于促进减畜行为的发生。因此,为更好地实现生态与生计并重的草原治理目标,应该合理运用金融信贷供给、拓宽农牧户生计渠道,引导劳动力要素的非农牧就业转移。  相似文献   

8.
防止脱贫人口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基本要求。以湖北省恩施州W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脱贫农户生计资本,识别返贫风险,构建乡村旅游地返贫预警机制。研究表明:W村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是脱贫户面临的主要返贫风险;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较低会导致农户高返贫风险感知。乡村旅游地返贫风险包括生计资本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外部灾害冲击和市场风险等方面。乡村旅游地返贫预警机制构建包括监测脱贫户返贫风险、实时预警、识别警源和实施阻断措施四个步骤,对于不同返贫风险类型的脱贫户,持续对其生计状况进行动态评估,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加大政府社会保障兜底、延长旅游产业链、重视教育帮扶、利用"互联网+"策略、建立应急帮扶机制等,提升脱贫户生计稳定性,从而阻断返贫风险。  相似文献   

9.
基于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346份农牧民生计三期面板数据,刻画了农牧民生计转型路径,运用有序Probit模型与多项Logit模型分析了农牧民生计转型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农牧民生计转型路径选择呈现“内卷化”特征,退化型与维持型转型路径是农牧民生计转型的主要路径选择。2)生计资本中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增强有助于农牧民生计转型“内卷化”的破解,而金融资本的增强则强化了农牧民生计转型的“内卷化”。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增强将有助于农牧民选取进取型生计转型路径,尤其是进取型转型路径中的均衡化与非农牧化转型路径的选取;金融资本得到增强的农牧民更倾向于选择退化型生计转型路径,尤其是退化型转型路径中的牧业化与农业化转型路径。3)农牧民遭遇的生计风险冲击越剧烈越倾向于选择进取型生计转型路径,尤其是非农牧化转型路径;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制约了农牧民农牧业化生计转型路径的选择;基期生计策略非农牧化程度越高,农牧民越倾向于选择退化型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计策略由是生计活动组成,通过系列生计活动来实现。在不同的资产状况下,生计活动呈现多样性,并且相互结合来实现生计策略。我国现行的生态补偿,主要对受补偿者给钱、予物,提供实物、资金、智力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这势必影响到农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随着生态补偿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生态补偿工程的广泛实施,提高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遏制了生态脆弱地区环境的进一步退化。实施生态补偿的环境保护作用显而易见,不乏论述,但对于改善农户生计水平,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效用却鲜有论及。从农户生计入手,评估农户的生计资本,量化实施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揭示农户生计策略对于实施生态补偿的响应机制,对于系统优化生态补偿设计、科学指导生态补偿实施、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实现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发展能力"双赢"的生态补偿本质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意义。通过文中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张掖市来讲,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其区域经济优势,提高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水平,从而整体上提高农户的生计资本水平;研究区主要存在以农业生产为主和以非农经营为主的生计策略,前者更倾向于选择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两种生态补偿方式,而后者则倾向于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两种补偿方式;并且采取以农业生产为主生计策略的农户,偏好多种生态补偿方式组合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旅游是民族村寨农民实现可持续增收的关键途径,影响农民旅游可持续增收的因素众多,但民族村寨农民旅游可持续增收的影响机制却鲜有学者基于科学的理论框架进行系统化研究,更难以将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置于同一模型中进行研究。文章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基础,以DFID-SLA为理论框架,以广西桂林金坑大寨(瑶)、平安壮寨(壮),贵州黔东南肇兴侗寨(侗)、西江苗寨(苗)为案例地的540份问卷调查和63份访谈为数据资料,测度影响旅游可持续增收结果的因素,揭示旅游可持续增收机制,从农户尺度分析农民旅游可持续增收结果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发现:1)农民生计资本、制度环境感知和生计策略均对旅游可持续增收结果有正向效应,制度环境感知作为外源因素对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旅游可持续增收结果有显著正向效应,生计资本是影响旅游可持续增收的最主要因素。2)生计策略多元性在农民生计资本到旅游可持续增收结果这条路径上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但是不同村寨的传递效应存在差异。3)7种类型农户在农民生计资本、制度环境感知和生计策略存在差异显著,且在生计资本要素上差异最为显著。据此,研究构建的民族村寨农民旅游可持续增收机制框架得以检验,为民族村...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2012—2018年连续观测数据,系统解析了希拉穆仁荒漠草原植物生长季(4—10月)不同时间尺度蒸散发(ET)与气象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小时、日和月尺度上,始终与ET保持高度相关的气象植被因子包括风速(P<0.01)、空气温度(P<0.01)和降水量(P<0.01);(2)结合不同时间尺度主控因子,利用多元回归定量表征了小时、日、月尺度的下垫面ET变化特征,经验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94(P<0.01)、0.42(P<0.01)、0.82(P<0.01),小时和月尺度上的经验方程可较好地反映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下垫面耗水特征;(3)ET与降水差值显示,2012—2018年希拉穆仁荒漠草原植物生长季(4—10月)水汽交换以下垫面水分消耗为主,8月份发生干旱事件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治理的工作重心。文中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了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使用A-F法对甘肃省陇南市相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从单维测度结果来看,陇南市相对贫困农户与非相对贫困农户在各个资本维度被剥夺程度差距明显,其中金融资本被剥夺程度差距最大,社会资本被剥夺程度差距最小。2)从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结果来看,不同程度相对贫困农户致贫原因存在明显差异。3)相对贫困的单维测度和多维测度均显示,相对贫困农户自然资本、金融资本被剥夺问题较为严重,其他维度资本被剥夺程度相对较轻。4)随着维度指标被剥夺水平临界值K的上升,陇南市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与多维贫困指数呈下降趋势,平均剥夺份额呈上升趋势。5)在不同K值下生计资本的平均贡献率排序为:自然资本(30.86%)﹥金融资本(27.42%)﹥人力资本(18.21%)﹥物质资本(14.81%)﹥社会资本(5.56%)。陇南市政府未来可围绕相对贫困农户发展所需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再造来完善贫困治理政策,同时应当防范精神贫困导致物质贫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由于没有赶上草场承包,加上非牧就业的困难,占总牧户数近四分之一的年轻牧户将租赁作为获取土地维持生计的重要途径。然而,与年长牧民相比,年轻牧民面临更高租赁价格从而更难于租到土地。文中采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12个纯牧业旗422个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社会资本对年轻牧民租赁草地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能显著提高整体牧户的草地租赁,但对年轻牧户的影响要显著弱于年长牧户。社会资本的代际差异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鼓励年轻牧户更多参与社区事务、获取信息和赢得信任,从而降低草地租赁门槛成为年轻牧民获取生计途径、促进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牧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推动山区脱贫户的生计策略优化转型、促进其可持续增收是巩固脱贫成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基于安徽省大别山区Q县890份脱贫户2017和2021年两期面板数据,利用状态转移矩阵识别了脱贫户的生计转型路径,运用内生转换模型评估脱贫户生计转型的收入效应。结果表明:1)2017-2021年,脱贫户生计策略转型中维持型、农业专业化和生计非农化转型占比分别为10.90%、14.16%、74.94%。2)基于反事实假设,农业专业化转型的脱贫户向生计非农化转型,其家庭人均纯收入将提升1.6%,对政府转移收入的依赖程度将下降49.8%;反之,生计非农化转型的脱贫户选择农业专业化则会降低其家庭人均纯收入并提升对政府转移收入的依赖程度。3)脱贫户生计非农化转型和农业专业化转型的收入增长率均边际递减。4)脱贫户生计转型的收入效应存在异质性,人力资本是影响脱贫户可持续增收的关键。基于此提出通过提升脱贫户人力资本、增加非农就业岗位等途径促进脱贫户可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是农户调整生计行为、延伸生计空间的重要选择,是生计资本约束下的农户非传统性生计策略。基于西北S地区1451个农户的问卷调研信息,应用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退耕参与决策的影响机制,为促发农户退耕参与决策提供现实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退耕参与决策受其生计资本水平的约束与调节,生计资源禀赋分化将影响退耕区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2)从统计学意义上看,人力、自然、金融、社会与心理资本将显著影响农户退耕参与决策,显现了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联机制;3)农户林业经营技能、非农就业能力、生产资金获得难易程度、亲戚中是否有村干部、韧性指数等是农户退耕参与决策制定的关键要素,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农户激励政策制定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旅游持续推进的影响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生活发生转变,影响社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推动农户生计方式多样化发展。基于此,探讨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户生计策略转变意愿的影响机制。对研究区域内18个乡村,506户农户开展调研。结果表明:农户旅游收益认知、管理认知及政策环境认知正向影响其选择生态旅游作为生计策略的意愿,且管理认知的影响程度更大;同时农户成本认知负向影响其选择生态旅游作为生计策略的意愿。因此,管理部门应引导农户树立积极参与理念;各部门通力合作,逐步完善农户参与决策与解决问题的制度体系,提高管理信任度;多样化组织开展旅游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户专业技能水平,可有效提高农户选择生态旅游作为生计策略的意愿。  相似文献   

18.
草原补奖政策兼具恢复草原生态环境与促进牧民增收双重目标。文中以青海省共和县牧户微观调研数据为基础,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评估草原补奖政策参与对牧户收入水平与结构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有效促进了牧户增收,且该促进作用随着牧户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补奖政策参与反而抑制了牧户收入来源多样化,拥有较大承包草地面积的牧户获得更多的补奖,继而将其用于扩大畜牧业生产,降低了牧户选择多样化生计策略的积极性,与该补偿政策实施初衷相悖。  相似文献   

19.
易地搬迁是扶贫脱贫的重要手段,能够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问题。在生计资本变化影响下,农户基于自身考虑会做出不同行动选择。在此背景下,文中以期望理论为依据,采用解释社会学的研究途径,主要运用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的田野研究方法,聚焦燕山-太行山片区易地搬迁农户,分析其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认知、行为和态度,从生计前景角度研究农户生计变动及其行动逻辑。通过案例分析燕山-太行山片区易地搬迁农户在不同生计背景下,依据自身资本和家庭再生产情况,综合考虑收入、福利、风险等损益得失所呈现出的生计策略。研究表明:搬迁农户对生计产出的决策行为不仅受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影响,更是农民面临不确定性环境下心理因素的影响,农户的生计选择与行动逻辑是特定行为环境下所做出的主观决策。  相似文献   

20.
预防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基于生计恢复力理论,利用恩施州5个典型旅游乡村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旅游地农户生计恢复力及其障碍因子,评价农户返贫风险,提出乡村旅游地农户返贫风险应对策略。研究表明:案例地农户整体生计恢复力较低,各维度中自组织能力最弱,应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不强,且普通户的返贫风险大于脱贫户;劳动力规模、社会连结度、信息获取能力是提升农户生计恢复力、降低返贫风险的关键因素;农户返贫风险感知集中在缓冲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对自组织能力重视不够。提出不同类型农户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实现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