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外来广聚萤叶甲对非靶标植物的选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外来广聚萤叶甲作为入侵豚草的潜在生物防治作用物对非靶标植物的潜在风险,分别观察了成虫产卵和初孵幼虫取食的选择行为,首次在杂草天敌寄主专一性测定中采用生存分析(失败时间分析)法,比较了在三裂叶豚草、苍耳、食用农家向日葵三道黑品种、油用向日葵辽丰F51品种、多花向日葵和菊芋等菊科向日葵族非靶标植物上的产卵识别期和初孵幼虫取食前期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三裂叶豚草和苍耳上产卵的概率与豚草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几种向日葵属植物上产卵的概率显著低于豚草;初孵幼虫对农家向日葵的取食选择概率与豚草没有显著差异,在其他供试植物上的取食前期均显著延长(P〈0.05)。对应用广聚萤叶甲防治外来入侵豚草对非靶标植物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2009年8月底在广东韶关发现专门取食豚草的昆虫——广聚萤叶甲。调查结果发现,其中一棵被轻度取食的豚草上聚集卵块129块、幼虫121头、蛹20头、成虫10头。说明广聚萤叶甲群集性强;在豚草繁殖生长完成前,迅速完成产卵、孵化、发育、成熟的生活周期。目前发现广聚萤叶甲对豚草具有专一性。  相似文献   

3.
草地贪夜蛾对三种杂草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杂草是否可作为草地贪夜蛾产卵和取食的选择对象,本试验以婆婆纳、鹅肠菜和泽漆作为测试植物,比较分析草地贪夜蛾对3种杂草的产卵及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以3种杂草为选择对象时,婆婆纳上卵块数(14.00块±0.58块)和卵粒数(1 305.00粒±28.16粒)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杂草;以玉米和婆婆纳为选择对象时,嗜食寄主玉米上的卵块数(16.33块±0.88块)和卵粒数(1 333.00粒±28.04粒)显著高于婆婆纳(分别为12.00块±0.58块和991.00粒±24.09粒)。草地贪夜蛾1~4龄幼虫取食偏好性总体表现为玉米婆婆纳鹅肠菜泽漆,5龄和6龄幼虫对每种植物的取食选择性无明显差异。上述结果说明,在有嗜食寄主玉米时,草地贪夜蛾成虫和低龄幼虫优先选择在玉米上产卵和取食,杂草中对婆婆纳的产卵和取食偏好性显著高于其他杂草,高龄幼虫取食偏好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明确草地贪夜蛾的寄主偏好性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其田间种群发生动态,指导农业防控。本文分别以玉米、小麦及其田间常见的禾本科杂草为测试对象,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幼虫对嗜食寄主及禾本科杂草的选择性和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上日均产卵量为(315.59±49.87)粒,占在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71.17%,显著高于其在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日均产卵量,其在玉米田不同种类杂草上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草地贪夜蛾成虫在小麦上的日均产卵量为(243.40±18.24)粒,占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46.98%,且显著高于在麦田禾本科杂草上的产卵量。1~2龄幼虫对玉米和马唐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玉米田其他杂草;1~3龄幼虫对小麦和节节麦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麦田其他杂草;对供试杂草的取食选择率随龄期增高逐渐降低,对玉米和小麦的选择性随龄期增加而增强;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在玉米及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最低为95.89%;在小麦及麦田禾本科杂草上,以雀麦上的成活率最低,为85.22%,显著低于小麦和其他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5.
对入侵杂草豚草的天敌昆虫——外来广聚萤叶甲幼虫取食豚草不同部位叶片后的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对不同日龄幼虫和成虫的生长速率和食物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定。幼虫取食上部叶片的累计死亡率显著高于下部叶片,但与中部叶片无显著差异。广聚萤叶甲幼虫鲜重在6日龄前成倍增长,之后趋于平稳;各日龄幼虫的近似消化率均很高(〉80%),并随幼虫龄期增大而逐渐降低,但到10日龄时又有所升高;幼虫对食物的转化率与近似消化率之间未表现出常见的反比关系;幼虫取食的相对表现(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率和相对代谢率)呈现早期高于晚期的变化格局。初羽化成虫(4d内)的取食量明显较高,之后基本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快速有效的豚草生物防治效果评价技术体系,采用基于成像光谱遥感技术的多波段光谱辐射仪,研究豚草被广聚萤叶甲取食后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冠层光谱特征值评价广聚萤叶甲对豚草的控制效果.广聚萤叶甲的取食会引起豚草的冠层光谱发生变化,在绿光区560nm和近红外区710~810nm处,随着被取食程度的加重,豚草冠层光谱反射率逐渐降低;在黄光区660nm处,随着被取食程度的加重,豚草冠层光谱反射率逐渐升高.豚草被广聚萤叶甲取食后,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差值植被指数、再归一化植被指数均显著低于未被取食的对照组.在可见光绿光区560nm处和近红外区710nm和760nm处豚草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其被取食程度均达到显著负相关,故可以将可见光绿光区560nm、近红外区710nm和760nm这3个波段作为监测的敏感波段.  相似文献   

7.
三种饲料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饲喂效果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比较了3种饲料(米蛾卵、赤眼蜂蛹和桃蚜)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在瓢虫生长发育全过程中,分别用3种饲料饲养的结果表明,取食米蛾卵的两种瓢虫在低龄幼虫期即全部死亡;取食赤眼蜂蛹或桃蚜的瓢虫65.2%-84.6%均能羽化成虫,性比无差异;但取食赤眼蜂蛹的瓢虫,其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较取食桃蚜的显著延长,羽化的成虫体重也显著较轻,在瓢虫不同生长发育期(幼虫期和成虫期)喂饲不同饲料,对成虫产卵能力有明显的影响:幼虫期用赤眼蜂蛹、成虫期用赤眼蜂蛹或米蛾卵作饲料的瓢虫都不能产卵;幼早期用桃蚜、成虫期用赤眼蜂蛹或米蛾卵作饲料的亦不能产卵;幼虫期用赤眼蜂蛹、成虫期用桃蚜作饲料的瓢虫能产少量的卵(221粒);幼虫期和成虫期全部用桃蚜作饲料产卵较多(404粒)。研究表明,米蛾卵不适于饲养这两种瓢虫;桃蚜饲养瓢虫的效果最好;桃蚜饲养瓢虫的效果最好;桃蚜供应不足时,在瓢虫幼虫期可适当用赤眼蜂蛹作为补充饲料。  相似文献   

8.
外来广聚萤叶甲在我国的扩散及生活史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外来广聚萤叶甲目前已在我国华东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以及华中的湖北、湖南等省扩散蔓延;在野外其主要寄主是豚草,偶见取食苍耳。广聚萤叶甲在24、27、30℃恒温条件下完成一代分别为29.8、26.0和22.2d;野外完成1代需21~29d。在室外罩笼观察的4个世代中,前3个世代(6—8月)的各虫态历期及其存活率近似,产卵量接近;但9月初开始的第4个世代各虫态历期延长、存活率明显降低,产卵量(108.8粒)低于此前世代的一半。广聚萤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5℃和373.5日度;在南京推测广聚萤叶甲1年可发生5代。  相似文献   

9.
为了高效防控果园李小食心虫, 本文研究了李小食心虫羽化规律、化蛹场所、成虫寿命、产卵习性等生物学特征, 结果表明:在1天之中有40.39%的李小食心虫在上午8:00-12:00羽化, 羽化后第4天成虫开始产卵, 并有2个产卵高峰期, 分别在羽化后第5~6天和第8~9天; 雌成虫平均寿命为8.60~9.08 d, 雄成虫为7.40~8.11 d, 不同营养对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 但对产卵量有显著影响, 取食10%蜂蜜水的雌成虫产卵量最高, 平均达51.56粒/雌, 与不取食的雌成虫产卵量有显著性差异; 有83.34%的卵产在果实上, 显著高于在其他部位的产卵量; 产卵后第2天便有幼虫孵化, 第3天的卵孵化率为43.81%, 显著高于其他日龄卵的孵化率; 有47.40%的幼虫在0~3 cm深土壤中化蛹, 显著高于其他场所的化蛹量; 6月之前幼虫没有滞育现象, 7月上旬有53.58%的幼虫进入滞育。  相似文献   

10.
外来广聚萤叶甲在我国大陆潜在分布区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豚草是传入我国的恶性外来入侵杂草,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LeSage)是新近发现、专食豚草的潜在有效天敌。为预测广聚萤叶甲的潜在分布范围,利用CLIMEX软件对该叶甲与豚草及其近缘植物三裂叶豚草、向日葵等潜在寄主植物的适生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采用由生态气候指数(EI)衍生的生物-气候风险指数(BCRI),分别分析了该叶甲与这3种植物同域分布的范围。广聚萤叶甲在我国大陆的潜在分布区向北可以分布到沈阳,向南可能分布到海南;而华东、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是其适宜的分布区域。广聚萤叶甲与豚草在我国北部的共同适宜边际区到达山东济南,与三裂叶豚草和向日葵的北部边际区达到辽宁沈阳,而该叶甲与这3种植物的共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和西南东部等地。我国北方种植的向日葵受广聚萤叶甲取食危害的风险很低。  相似文献   

11.
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 LeSage是入侵恶性豚草的天敌。参照前人对叶甲类半人工饲料的研究配方,采用19因子混水平正交试验L32(45×216),初步筛选出适合广聚萤叶甲成虫和幼虫的半人工饲料配方,筛选出影响广聚萤叶甲成虫寿命的8种关键成分:麦胚、10%KOH、葡萄糖、尼泊金、豚草叶粉、琼脂、胆固醇、大豆油;影响广聚萤叶甲2龄幼虫发育的8种关键成分是:燕麦片、琼脂、麦胚、葡萄糖、氯化胆碱、10%KOH、蒸馏水、大豆油。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制广聚萤叶甲人工饲料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豚草卷蛾的寄主专一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2年在北京对从澳大利亚引进原产地为北美的豚草卷娥,对有代表性的15科37种主要经济作物、粮食作物、观赏植物及与豚草近缘或形态上相似的植物,进行了食性测定,特别对菊科植物中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向日葵,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多种选择、诱导、强迫性等产卵、取食试验。结果表明:(1)常规方法的测定:无论选择性试验还是非选择性试验,豚草卷蛾只在豚草、三裂叶豚草、银胶菊和苍耳上产卵,并完成发育;而在供试的其它寄主上均未发现成虫产卵,也未发现幼虫企图咬食或钻蛀的痕迹。(2)特定方法的测定:豚草卷蛾不选择向日葵植株产卵;仅在混栽区诱导实验中,发现低龄幼虫可转移到茎秆较细或倒伏的向日葵上蛀食并形成虫瘿,并能完成发育,但向日葵不是豚草卷蛾的适口寄主植物。对影响豚草卷蛾取食行为的各种因素综合分析后,作者认为该天敌可在我国长江以南非向日葵作物区释放,在北方向日葵作物区能否释放,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测试了欧洲山芥对小菜蛾个体发育和成虫繁殖力的影响,以及小菜蛾雌蛾经历不同植物后对其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欧洲山芥开花结籽期植株上取食发育至化蛹的少量个体,与白菜、结球甘蓝上取食发育的个体相比,身体较小,繁殖力较低;欧洲山芥具有刺激小菜蛾成虫增加生殖力的作用,对甘蓝上发育出来的雌成虫,当分别提供欧洲山芥或结球甘蓝让其产卵时,在两种植物上平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267粒和139粒;经历不能明显改变小菜蛾雌成虫对欧洲山芥的强烈嗜好性,当小菜蛾在成虫期经历白菜或甘蓝后.对这两种植物的相对嗜好性虽有所提高,但仍将绝大部分或所有的卵产在欧洲山芥上。可见,欧洲山芥对于小菜蛾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诱杀植物。  相似文献   

14.
草地贪夜蛾对4种寄主植物的偏好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后,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对不同寄主的偏好性,采用自由选择法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对玉米、荞麦、薏米和菜豆植株的选择性和偏好性。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雌成虫在不同寄主上的产卵偏好性不同,在玉米上的卵块数(14.5块)和卵粒数(1 631.5粒)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卵孵化率在菜豆上最低;初孵幼虫在玉米和薏米上的存活率(96.3%和97.0%)均显著高于荞麦上(88.3%),在菜豆上存活率(78.4%)最低。草地贪夜蛾3龄和4龄幼虫取食选择率从高到低为:玉米薏米荞麦菜豆;5龄幼虫不喜欢取食菜豆,对其余3种寄主无明显的偏好。上述结果说明,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偏好性和幼虫取食偏好性在4种寄主上差异明显,其最喜欢玉米,最不喜欢菜豆。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替代猎物对日本刀角瓢虫人工饲养的效果,以烟粉虱卵为对照,研究了地中海粉螟卵和米蛾卵对日本刀角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米蛾卵的日本刀角瓢虫存活率为17.16%,发育历期显著延长,雌虫寿命显著缩短;饲喂地中海粉螟卵处理的存活率为77.82%,雌虫寿命显著延长。瓢虫幼虫期和成虫期营养对成虫产卵能力有明显影响:幼虫期饲喂地中海粉螟卵,成虫期分别饲喂米蛾卵和地中海粉螟卵,产卵量极显著降低(分别为64.45粒和53.82粒);幼虫期饲喂地中海粉螟卵,成虫期饲喂烟粉虱卵,产卵量(539.10粒)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幼虫期饲喂烟粉虱卵,成虫期分别饲喂地中海粉螟卵和米蛾卵,产卵量极显著降低(分别为59.30粒和71.38粒)。因此,米蛾卵不适于日本刀角瓢虫饲养,地中海粉螟卵可作为瓢虫幼虫期饲养的替代猎物。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显示,西北利亚豆芫菁一年发生1代,成虫群集性,能取食多种植物,可多次交配和产卵。卵集产于土室中,每次产卵44-162粒,卵期25 d左右。幼虫主食蝗卵,有6个龄期,以5龄越冬幼虫历期最长,幼虫取食20-80粒蝗卵均可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内非选择性试验和皿内饲料吸引选择试验测定了二点委夜蛾对不同植物的产卵选择和取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成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选择顺序为小麦(麦茬麦苗)大豆棉花玉米;成虫在同一寄主植物上不同部位的产卵率有一定的差异,小麦和玉米下层产卵率高于上层和中层,而大豆和棉花上层产卵率显著高于中、下层。二点委夜蛾初孵幼虫对寄主植物取食选择顺序为:甘薯棉花大豆马齿苋马唐花生玉米小麦,而叶片取食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甘薯马唐花生棉花大豆小麦马齿苋玉米。二点委夜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显著不同,对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和幼虫取食选择性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转Bt基因棉通过非靶标寄主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对寄生蜂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选择性试验和非选择性方法,观察斑痣悬茧蜂对取食Bt棉叶和常规棉叶的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的产卵选择偏好,并观察子代蜂在不同处理幼虫体内的发育表现。[结果] 取食Bt棉叶的斜纹夜蛾幼虫体重与取食常规棉叶的没有显著差异,而取食Bt棉叶的甜菜夜蛾幼虫体重显著小于取食常规棉叶。对斜纹夜蛾幼虫的选择性试验表明,斑痣悬茧蜂未表现出对取食Bt棉寄主幼虫的偏好。[结论] 斑痣悬茧蜂子代的历期、存活以及羽化成蜂的体型大小等发育适应度特征,不受寄主幼虫所取食的食料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蓼光胸萤叶甲食性窄,繁殖力强,是以虫除草的昆虫资源。贵州省都匀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枯枝落叶下或越冬植物基部过冬,翌年5月上旬产卵。幼虫3龄,取食叶肉。末龄幼虫在寄主叶背和枝茎上化蛹。成虫有假死性,取食叶片。卵产于叶背。易于人工饲养,可以进行大量繁殖和移虫。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人工卵赤眼蜂蛹规模化饲养七星瓢虫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人工卵赤眼蜂蛹规模化饲养七星瓢虫的结果表明:(1)人工卵赤眼蜂蛹基本上能满足七星瓢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并能正常羽化,但发育历期延长2.7d,蛹重降低;(2)成虫取食人工卵赤眼蜂蛹后,产卵前期、产卵期、总产卵量分别为12.3d、45.6d和1589.7粒,与蚜虫对照组差异显著。(3)用人工卵赤眼蜂蛹连续饲养七星瓢虫至6代时,生殖力有明显退化。(4)幼虫期饲喂人工卵赤眼蜂蛹、成虫期饲喂蚜虫与幼虫期及成虫期均用蚜虫饲喂的七星瓢虫具有相似的生殖力。(5)用人工卵赤眼蜂蛹饲养成虫,添加取食刺激剂(5%的蔗糖 0.1%橄榄油)后,其生殖力接近用蚜虫饲养的水平。综上所述,人工卵赤眼蜂蛹可满足幼虫的生长育,但对成虫的生殖力有一定影响;连代饲养后出现退化现象,这些影响主要是成虫产卵前期的营养得不到满足,可通过在成虫期添加取食刺激剂或成虫产卵前期改喂蚜虫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