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针对河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土壤、地形等特点,探讨该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树种选择的原则、不同立地类型区造林树种和主要树种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三门峡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的试验。5年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的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植被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的重点、林业生产的需求以及不同立地小区主导因子的立地特征,选择适合的森林植被构建措施、造林树种和模式。  相似文献   

4.
根据河南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及水土流失情况,提出了该区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和采取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林草复合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综述了林草复合模式的研究进展,林草结合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当前退耕还林中林草植被恢复与重建应当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生态可持续发展原理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综合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人工植被配置模式,调查试验区和对照区中的林下草本生物多样性以及乔木、灌木生长状况,并与自然恢复区、裸地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试验区油松+沙棘配置模式的综合生态效益最好。分析和量化试验区与对照区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对比试验区综合生态效益与对照区的综合生态效益结果为:油松+沙棘模式优于杏树+沙棘模式优于油松+柠条模式优于自然恢复区植被优于裸地。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可以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由撂荒到灌丛的植被恢复过程中,研究阴、阳坡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代表植物的AM真菌侵染状况、根际土壤中AM真菌孢子的密度以及AM真菌多样性及分布。结果表明:从不同恢复阶段植被中,共分离到18种AM真菌,隶属于巨囊霉属、盾巨囊霉属和球囊霉属,其中,缩球囊霉和地球囊霉2种为不同恢复阶段中的共有种,即为本区的优势种,其余的16种在各恢复阶段中的分布有所差异。在阳坡半阳坡的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中,各宿主植物的平均侵染率,仅第1,2阶段差异显著,根际土壤的孢子密度在各阶段差异不显著;而阴坡半阴坡的AM真菌的侵染率则差异不显著,根际的孢子密度,以第4,5阶段的孢子密度显著高于第1,2阶段。对于AM真菌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在阴、阳坡则呈现相似的规律,即第4,5阶段较高,第1,2和第3阶段则相对较低。对AM真菌物种均匀度而言,阳坡半阳坡的第5阶段与第2,3,4阶段的差异显著,阴坡半阴坡上则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封山育林,对山西省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性质,土壤基质和植物群落演替进行了细致分析与探讨,就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恢复提出了可借鉴的看法,特别对在本区域开展封山育林的技术可行性,现有资源的可利用性,投资的高效性及成效的显著性,形成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论述,提出在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上,要向形成多林种,多树种,复层混交的自然林业发展,采用封山育林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提高该区林木成活率及森林覆盖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封山育林、人工促进森林植被恢复的途径,介绍了人工造林构建森林植被的技术措施,以期为今后的森林植被构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依托山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采用综合多因子分类方法,通过研究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区域分布特征、天然林区域分布特征、气象差异及沟壑密度,将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划分为两个亚区,为科学构建植被模式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中日合作无偿援助黄河流域造林项目的造林实践,对晋西黄土地区地貌类型、土壤植被、气象、水土流失等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探索制约晋西黄土地区营造林质量的主要因子和提高营造林质量的技术措施,为同类地区的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陕北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大加快了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的速度,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文章分析了陕北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石油生产工艺,将地面工程划分为四个功能区。针对每个功能区的特点、立地条件类型、植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按照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阐述了低效油田各生产功能区生态建设树(草)种的配置和养护,对改善油区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对辽西植被恢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恢复生态学、森林培育学以及近自然林业理论,提出了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为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提高林草覆盖率,进一步加快辽西地区植被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构建辽西地区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植被体系提供了适宜的模式和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15.
基岩海岸石质山体植被恢复与保护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对海岸石质山体植被恢复状况进行了分析,运用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工程造林学等基本理论,提出了植被恢复与保护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为植被恢复与保护,提高林草覆盖率,进一步加快植被恢复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构建较为完善的实验区生态体系,提供了适宜的模式和营建技术。  相似文献   

16.
甘肃古浪县沙漠治理与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省古浪县沙漠治理与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的研究,总结分析了沙漠治理与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的技术特点,并在沙漠化治理与林草植被恢复开展了示范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依托山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运用Excel分别对不同树种、起源、坡向及海拔范围的林分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树种在本区域的分布特征,为立地区划、立地类型划分及森林植被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适宜黄土高原中、南部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的油松沙棘混交林、沙棘侧柏混交林、油松白榆沙棘混交林、油松侧柏黄松混交林、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核桃油松沙棘混交林、侧柏刺槐混交林、文冠果沙棘混交林、短梗胡枝子林和火炬树灌木林共10种高效水土保持乔灌木植被类型及其适宜的立地环境,以期为黄土高原中、南部的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场位于河曲县中部,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1300米,年平均气温8.8℃,年降雨量平均400毫米左右,且分布不匀,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无霜期130—140天,土壤为干瘠的沙壤土,有机质含量0.5%以下,植被主要有铁杆蒿、沙蓬、白茅等耐旱植物。自1960年建场以来,造林78,000亩,保存面积为56,402亩。经1979年10月森林资源清查,生长较好的林分为9,932亩,平均每亩蓄积量0.76立方米,可见,即使生长最好的林分,产量也很低。更为严重的是早期营造的杨树近2万亩,已形成慢生低产的“小  相似文献   

20.
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林草植被恢复,可以改善由于采煤破坏了的区域生态环境。介绍了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林草植被恢复技术指标以及植被恢复流程,提出了对林草用地植被监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