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垄畦栽培、抛秧栽培、全程覆膜栽培、直播栽培、常规栽培模式对超级杂交早稻株两优02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CK)相比,垄畦栽培分蘖成穗率高,LAI适中,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大,产量结构协调,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高;抛秧栽培分蘖速率较快,分蘖和有效穗较多,齐穗期LAI较大,氮肥利用率较高,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直播栽培生育期明显缩短,LAI小,干物质积累量少,较对照减产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置6个氮肥用量并测定相关生长性状及产量,研究了C两优华占的适宜施氮量。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分蘖数和株高,显著提高水稻SPAD值,在拔节—齐穗期和灌浆—成熟期两个干物质积累盛期显著促进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叶面积,从而提高光合能力,增加产量,但过高的氮肥施用量在成熟期会导致水稻贪青严重,抑制水稻干物质积累;氮肥施用量增加可以显著增加有效穗数,从而显著提高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施氮量为270 kg/hm2时,能够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对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全生育期施氮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分蘖肥的比重,有利于促进水稻前期分蘖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进而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育对水稻生长后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稻鸭共育模式下水稻生长后期地上部农艺性状和籽粒灌浆动态的变化,设置稻鸭共育(RD)、常规水稻栽培(RH)和不施任何药剂栽培水稻(CK)的对比试验,研究水稻生长后期地上部农艺性状的动态变化及产量形成.结果表明:RD和RH处理的水稻分蘖、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剑叶叶片SPAD值、根伤流液、籽粒灌浆和产量均优于CK处理.与RH处理相比,RD处理降低了水稻分蘖的峰值,两者相差0.45,保持分蘖中后期水稻分蘖数的稳定;增加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量,增幅为4.20%~16.42%,齐穗期和成熟期达到显著性差异;水稻生长后期维持剑叶叶片SPAD值和根伤流液在较高的水平,利于水稻籽粒充实度和粒重的增加,从而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氮肥用量和插植密度对杂交粳稻辽优5206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北方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分蘖数、抽穗期干物质量、拔节期SPAD值、株高和穗长显著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虽增加但不显著;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水稻分蘖数、干物质量、有效穗数明显增加,灌浆期SPAD值、株高、穗长、穗粒数显著降低,抽穗期SPAD值、结实率和产量则先增后降;氮肥用量和密度在产量等多数性状上互作效应不显著;取得高产的最佳肥密组合是240 kg/hm2和16.7万丛/hm2。  相似文献   

6.
氮肥运筹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04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0、200、270、340kg/hm2)和3种施肥策略(即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15∶30∶40∶15、25∶40∶30∶5、40∶15∶35∶10),研究施氮量和施肥策略对膜下滴灌水稻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探明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施氮量和施肥策略。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270kg/hm2施氮水平具有最高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籽粒产量达到9657.7kg/hm2。施氮量显著影响水稻茎蘖数、有效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施肥策略对膜下滴灌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影响显著,以施肥策略S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15∶30∶40∶15)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氮肥后移有助于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的有效穗数、成穗率,形成高产。对水稻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模式而言,270kg/hm2的施氮水平和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15∶30∶40∶15的氮肥运筹模式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翻耕移栽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探讨免耕移栽稻的氮肥管理措施和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移栽稻的生长规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免耕/翻耕移栽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翻耕或免耕,增施氮肥可以促进分蘖的发生和叶面积的扩展;在水稻各生育时期,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量有增加的趋势,每穗粒数和收获指数逐渐减少;水稻总吸氮量和实际产量逐渐增加,而氮肥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能力逐渐减小.翻耕移栽稻的分蘖能力、有效穗数和吸氮量显著高于免耕移栽稻,但翻耕和免耕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免耕移栽稻的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翻耕移栽稻.  相似文献   

8.
雨养和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冀东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以高蛋白质品种京冬8号和低蛋白质品种宝麦38为材料,设置0、120、240和360kg·hm-2三个施氮水平,研究了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适量施氮提高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促进了叶片、茎和鞘的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中的转移,但过量施氮则抑制灌溉条件下营养器官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移。施氮量对千粒重的影响因基因型和土壤水分状况不同而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京冬8号千粒重分别呈降低和增加趋势,宝麦38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适当施氮可促进分蘖和分蘖成穗。与雨养栽培相比,灌溉可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增加穗数和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的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降低。宝麦38和京冬8号籽粒产量达到最高的施氮量在雨养条件下均为120kg·hm-2,在灌溉条件下分别为120和240kg·hm-2。从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来看,宝麦38的适宜施氮量为120kg·hm-2,京冬8号的适宜施氮量为120~240kg·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西南喀斯特山区的水稻产量,以Y两优900和宜香优2115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花后遮光为主区因素(自然光照和遮光40%),氮肥为副区因素(90、180、270 kg/hm2),研究光照、氮素及其互作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氮肥水平下,花后遮光40%可显著提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但也显著降低了花后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收获指数和结实率,最终导致水稻实际产量显著降低27.0%~31.3%。相同光照条件下,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单位面积总颖花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量、收获指数和产量。在弱光条件下,增施氮肥能提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和总颖花数,并且总干物质量、收获指数和结实率随着施氮量增多而提高,从而降低了花后弱光造成的产量损失。因此,在西南寡照区,适当增加氮肥的施用,扩大前期的群体和干物质积累量,能有效地补偿后期弱光造成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0.
在优化栽培和常规栽培条件下,以硫包衣尿素(SCU)为供试氮肥,研究了节氮栽培对超级杂交早稻株两优02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氮20%(纯氮用量142.5 kg/hm^2)基本不影响水稻干物质生产,与不节氮对照(纯氮用量180.0kg/hm^2)产量差异不显著;节氮40%(纯氮用量105.0 kg/hm^2)在优化栽培条件下,对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常规栽培条件下,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下降,减产显著。节氮栽培技术应主攻有效穗数,兼顾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施氮水平下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019年和2020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试验基地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普通机插条件下0及13 kg/667 m2两个氮肥水平,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种植下13 kg/667 m2和 11 kg/667 m2 两个氮肥水平。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与不覆膜相比,覆膜机插水稻产量2019年和2020年分别增加6.1%和2.6%,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7.4%和5.3%;在覆膜机插条件下,氮肥减施15%,与氮肥不减施处理相比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大,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说明覆膜机插在保障一定产量的条件下,能够减少氮肥施用,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环境污染,为水稻稳产和绿色高效提供一种新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2.
氮肥利用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影响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水稻生育期氮肥利用与产量的关系,对水稻高产和合理施肥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同落谷量、等氮量条件下,氮肥基施比例过多,不利于水稻萌芽而影响成苗率。茎蘖增长速度与最高分蘖数随基施氮肥比例增加而提高,但基肥施氮量大易造成水稻群体过大而使成穗率降低。前期基蘖肥高时,可促进水稻的地上部分生长以及物质运输,更有利于中稻分蘖,但也会抑制地下部分的生长。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加穗肥比例,可增加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保持后期根系活力,并提高产量和抗倒伏能力。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适宜的施氮量利于水稻群体的高效生长,形成较高的成穗率、单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3.
氮是植物体内氨基酸、蛋白质、核酸、辅酶以及光合色素分子等的组成成分,因此,氮的营养状况与许多生理过程密切相关。针对水稻氮肥用量过高这一突出问题,本试验研究了氮肥施用总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群体库容量以及品质特征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不同氮肥施用量条件下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施氮量的增加对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群体生长率有促进作用,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最高茎数、最高分蘖数、分蘖穗数和分蘖穗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增加施氮量会导致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上升,精米白度、食味值、峰值粘度、最低粘度、崩解值、最终粘度值降低,但不同施氮量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寒地水稻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当地种植户栽培、高产高效栽培和超高产栽培3种栽培模式,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建成过程中叶龄、茎蘖、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以及籽粒灌浆动态变化的影响,比较其相应的增产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差异明显,其中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的实收产量分别为9 750.48 kg·hm~(-2)和11 013.06 kg·hm~(-2),较当地种植户栽培分别增产10.48%和24.79%。与种植户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单株粒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灌浆速率持续时间长,最终获得产量增加;而超高产栽培则是极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增加了穗部一次枝梗数和粒重,与高产高效栽培差异达显著。上述说明,高产的获得要有高的每平方米有效穗数、枝梗数和一次枝梗粒重,足够多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较长时间的灌浆持续期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基肥用量相同、膜下滴灌条件下,研究减量10%、20%、30%、40%追施氮肥对棉花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为巴州棉花减肥增效及棉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田追施氮肥在常规用量(525 kg·hm-2)基础上减施10%并不会显著降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棉花产量,对棉花的结铃数、铃重、衣分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但随着追施氮肥量的进一步减少,棉株叶绿素含量(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结铃数、铃重、衣分下降明显,导致减产。因此,在常规追施氮肥用量上减施10%左右对棉花产量的形成不会产生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水稻品种盐粳456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方法,探讨了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用比例对滨海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确保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达到收获穗数的前提下,氮肥适当后移,增加穗肥的比例,可协调水稻的群体指标,有效控制分蘖高峰期群体茎蘖数,提高茎蘖成穗率与单位面积颖花量;有利于提高齐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率、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比例。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时,可获得最高单产788.2 kg/667 m2,比5.5∶4.5和7∶3的处理分别增产1.2%和11.9%。  相似文献   

17.
以杂交稻泰优390和隆晶优1212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在不同秧龄(15、20、25和30 d)下对单本密植机插和常规机插杂交晚稻的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各秧龄下,单本机插的处理分蘖数均少于常规机插,但成穗率、每穗粒数和二次枝梗比常规机插平均高18.36%、21.00%和26.92%;单本机插分蘖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低于常规机插,但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要高于常规机插;单本机插分蘖中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单茎干物质量分别比常规机插高0.02 g、0.11 g和0.37 g;单本机插在15、20、25和30 d秧龄下的产量分别较常规机插高10.08%、11.08%、18.64%和20.07%。由此可见,杂交晚稻采用单本密植机插,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形成个体优势,增加二次枝梗数,扩大库容量,提高齐穗后群体干物质量,进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在相同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的不同配比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配比对水稻分蘖、成穗率、株高、干物质积累、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并在不同品种上表现不一致,耐肥高产品种当穗粒肥比例达到总氮量的40%时有利于高产的形成,而基蘖肥比例达到总氮量的70%时更适合优质水稻品种栽培。  相似文献   

19.
垄畦栽培水稻的产量、品质效应及其生理生态基础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以杂交稻协优9308和粳稻丙98110为材料,初步研究了垄畦栽培水稻产量、品质效应及其生理生态基础。与常规栽培相比,垄畦栽培时日温差(尤其是5~10 cm土层)、5 cm深处土层的氧化还原电位大于常规栽培。垄畦栽培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好, 水稻分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上层根量大;其株高、穗长、分蘖成穗率小于常规栽培水稻,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则高于常规栽培水稻。垄畦栽培水稻的抽穗期和齐穗期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灌浆后期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与常规栽培水稻无显著差异。垄畦栽培水稻的产量,协优9308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水稻,丙98110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减缓施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海南水稻氮肥运筹达到提高产量、减少施肥对环境污染的目的,以籼型杂交稻特优669为材料,研究减少水稻前期氮肥施用量并延缓氮肥施用时期(减缓施肥)与当地习惯施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缓施肥在分蘖期和孕穗期分蘖数少、植株矮小、叶面积小、干物质积累少,在结实期叶面积减少缓慢、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较高;减缓施肥在减少氮、磷、钾肥施用量的条件下,通过较高成穗率弥补前期分蘖数少,以较高成穗率和高结实率获得了比习惯施肥略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