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针对小麦收获后尚有近90d时间的土地闲置情况,进行早熟玉米复种尝试.麦收后复种采取育苗移栽与直播两种措施.复种玉米品种均选择早熟型玉米品种冀承单3号、冀植9831、内早9号.结果表明冀承单3号成熟程度最好,达到85%,如追求籽实产量,复种玉米应首选育苗移栽冀承单3号或更早熟的品种.不论育苗移栽还是直播,每推迟4d和3d,产草量、籽实产量均显著下降,产草量平均分别降低509.5 kg/667m2和218 kg/667m2,籽实产量平均分别降低53.4 kg/667m2和58.4 kg/667m2.采用育苗移栽措施可大大提高产值,如种植晚熟小麦品种采取直播措施.利润也可保持在2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茶肥1号"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为2 667株/666.7m2(行距×株距为50.0cm×50.0cm)处理茶肥1号种子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121.38kg/666.7m2,较其他处理增产4.5%~24.1%。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表明马铃薯专用品种克新1号不同密度对商品薯率、淀粉含量影响不明显,对生育期影响不大,对产量及其农艺经济性状均有影响。在张掖市种植的最佳密度为处理1(7 576株/667 m2)。生产上可供选择的适宜密度范围有:6 945~7 576株/667 m2,垄株距(110~120 cm)×16 cm;6 734~7 576株/667 m2,垄株距110 cm×(16 cm~18cm);6 734~6 945株/667 m2,垄株距为110 cm×18~120 cm×16 cm。建议因地制宜调整播种密度。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播种密度对甘蔗产量及土地复合产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适宜甘蔗套种的马铃薯最佳播种密度和栽培模式,为甘蔗套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解决蔗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粮蔗争地的矛盾。采用甘蔗套种马铃薯等行距栽培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行距为1.1 m,马铃薯株距分别为0.20 m、0.25 m、0.30 m和0.35 m,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甘蔗和马铃薯的经济产量及复合产值。结果表明,在该套种模式下马铃薯的小区产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最低产量为20100 kg/hm2,最高产量为27670 kg/hm2;甘蔗产量随马铃薯播种密度的加大而降低,最低产量为147510 kg/hm2,最高产量为176220 kg/hm2;套种后单位面积土地复合产值比净种条件下增加34.48%~42.24%,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甘蔗套种马铃薯等行距栽培中当马铃薯株距为0.25~0.30 m时,2种作物的产量及土地复合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理想。  相似文献   

5.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主栽品种“红安6号”不同密度宽膜平植栽培方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4254株/667m2(株距10cm熏留双株)产量最好(r=0.9877);31000株/667m2(株距11cm,留双株)产量次之(r=0.9826);11293.8株/667m2(株距13.6cm,留单株)产量最差(r=0.8801)。这与表现型的选择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中单808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红梅  钱刚 《耕作与栽培》2011,(3):32-32,11
为了探索杂交玉米单株种植最佳密度与产量的影响,2010年进行了5个不同密度移栽试验,其试验结果为4 500株/667 m2产量最高为678.4 kg/667 m2,其次是4 000株/667 m2产量为kg662.3 kg/667 m2,第3是3 500株/667 m2产量为649.7 kg/667 m2,第4是2 5...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新引进泰国辣椒新品种正椒12号在遵义县适宜栽培密度,特进行3种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正椒12号最适宜密度3335株/667m2,规格为行穴距80cm×25cm,产量最高,达310.2kg/667m2.  相似文献   

8.
为摸索江优919适宜的栽培密度,开展了不同宽窄行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栽插密度对江优919生育期没影响,与产量影响较大,在栽插密度为10870穴/667m2(宽窄行为36.6cm+16.5cm,株距为23.1cm),水稻各农艺性状表现较好,且能获得最高单产,达662.10kg/667m2。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施氮量、施磷量、品种和密度对涪陵中海拔区茎瘤芥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茎瘤芥主要性状及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品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最佳栽培措施组合是:N为20kg/667m2,P2O5为6kg/667m2,品种为涪杂1号,密度为7000株/667m2,产量可达2520kg/667m2。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脱毒马铃薯生产种在高海拔地区的最佳栽培密度,特进行了不同密度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在遵义市遵义县高海拔(1250m)地区最佳栽培密度5000株/667m2(50cm×26.67cm),产量达1756.4kg/667m2,纯收入1171.80元/667m2。  相似文献   

11.
通过小麦不同品种的间作、混作,以期用其本身物种的多样性控制麦蚜发生数量。实验通过将5个小麦品种在田间间作和混作组合,以单作小麦品种为对照,在小麦关键期和麦蚜盛发期调查麦蚜发生数量,用蚜量比值法比较不同小麦品种间的抗虫性,用麦蚜发生量比较不同组合间的差异并对比其防治效应。结果表明:各单作品种的感虫程度为高感:石7816>95-108>兰天13,感虫:兰天6>兰天1;在扬花期和灌浆期所有间、混作组合麦蚜发生量至少显著低于其中一种单作品种(P<0.05);在扬花期和灌浆期,除兰天1/石7816、兰天13/95-108、兰天6/95-108和兰天1/95-108这4个组合出现了防治效应负增长外,所有间、混作组合均对麦蚜有防治效果,间作的平均防治效应为12.94%,变化范围为-24.67%~44.33%,混作的平均防治效应为28.92%,变化范围为1.67%~61.33%,防治效应最好的组合均是兰天1/兰天6/兰天13/95-108/石7816,防治效应分别为44.33%和61.33%。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作、混作大部分对麦蚜的发生量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混作是千百年来我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耕细作、集约种植的一种传统技术.小麦又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综述了不同小麦品种混合种植产量增加的机理,概述了现有的小麦混作的模式及其不同品种的配比原则,以及小麦混作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指出了未来小麦种内混作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在小麦种内混作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的提高混作小麦复合群体的生产潜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分析常规套种以及耕作模式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对小麦套种向日葵栽培进行了技术创新,即优化带型(采用3.6m机收带型)、优选品种(选用生育期在100 d以下的杂交矮秆向日葵新品种)、合理密植(向日葵采用大、小行种植)、适时晚播(向日葵播种期由4月中旬推迟到6月5-15日),并且配套向日葵基肥侧深施和精量点播技术,小麦缩域增行,种肥分层播种及机械收获技术.使小麦千粒重增加,产量增幅达到18.4%,品质得到改善;向日葵增产5.6%,两项合计增加收益110.00元/667m2.并为巴彦淖尔地区的小麦套种向日葵栽培提供了新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东北北部麦后复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国  刘鸿翔 《作物学报》1998,24(6):997-1002
东北北部黑土区,土壤潜在肥力高,复季雨热同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由于地处我国寒温带,农耕期(日平均温度高出0℃的持续期)仅200天左右,无霜期115~140天,≥10℃的积温2380~2900℃属一年一熟农作制,温度是影响该地区农作物产量主要限制因子之—。因此,在有限的作物生长季内,充分利用有效温度,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是农业增产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多熟套作体系下小麦根系分泌物的分泌特性及其对根系生长环境和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2006-2008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小麦-甘薯、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4种种植模式下小麦根系分泌物的数量与种类、小麦根系生长、土壤水分、土壤氮含量及植株吸氮量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与小麦-大豆和小麦-甘薯两种净作模式及小麦/玉米/甘薯套作模式相比,小麦/玉米/大豆套作降低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生长区的土壤湿度、pH值及NO3--N和NH4+-N的含量,提高了小麦植株地上部总吸氮量、根系活力、根干重及土壤总氮含量,并且,开花期小麦根系分泌有机酸总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表现为套作>净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边行>中行,其中以小麦边行处理的分泌量最高。拔节期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净作处理以乙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47.8%~51.6%,套作处理以柠檬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31.7%~55.1%;开花期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净作和套作处理均以乙酸含量较高,占总量的33.3%~78.3%。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对小麦根系分泌有机酸和可溶性糖有促进作用,从而改善了根系生长环境,提高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在山西中部研究发展复播玉米生产,是增加玉米产量与收入的有效途径。适宜品种少、栽培产量低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特早熟品种‘并单4号’、‘特早1号’、‘极早单2号’和早熟品种‘郑单958’为试材,经过4个密度和3个播期的多因素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以‘并单4号’和‘特早1号’产量较高为6308 kg/hm2和6255 kg/hm2,均比对照‘极早单2号’极显著增产,‘郑单958’未正常成熟。密度间以75000株/hm2产量高为6231 kg/hm2,67500株/hm2减产显著,再降低密度即极显著减产。播期以6月25日产量最高为6723 kg/hm2,6月30日和7月5日迟播均极显著减产。迟播使玉米生育中后期受低温及早霜影响,导致秃尖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下降与最终减产关系密切。此研究三因素互作效应明显:应用‘并单4号’和‘特早1号’,采用75000株/hm2密度,于6月25日播种产量分别达8003 kg/hm2和7770 kg/hm2。  相似文献   

17.
麦套短季棉与中熟棉高产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黄淮海平原精种高产区,在麦棉套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产棉田的棉花产量,从种植方式角度,围绕提高棉花产量的种植方式及其棉花增产的机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出:3—2—3—2式小麦套种短季棉与中熟棉模式是高产棉田再高产的有效种植方式。与常规3—2式麦棉套种方式相比,小麦产量不减,皮棉产量提高17.2%;以2行短季棉替代2行中熟棉形成的短季棉与中熟棉复合群体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熟性棉花品种间在生育期、株型、蕾铃发育进程等生长发育特征特性的差异,利用它们在发挥群体中占据的时间、空间生态位上的差异,使复合群体结构动态趋于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产棉田生长后期群体发育过大造成冠层郁蔽,通风透光条件恶化,蕾铃脱落率高的不足,从而获得高于单作的超额产量;但是并非不同熟性的棉花品种任意搭配在一起就能增产。不适宜的搭配方式(如6—2—2式),不仅不能发挥早中熟棉生态特征特性方面的差异,反而会使其生态位重叠,加剧两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不增产甚至减产。选择合理的短季棉与中熟棉配套种植方式是获得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农区养殖业的发展,调整"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等有利的生产条件,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采用春小麦收获后复种玉米、油菜、裸燕麦等饲用农作物.结果表明在麦收后及时耕翻、抢种上述作物,可获得饲草产量2000~4445 kg/667m2,增加经济收益200~450元/667m2(按指导价估算).同时为发展农区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畜禽饲料,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高产可持续性探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山东省耕作制度以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为主,这种耕作制度在山东省粮食生产中起重要作用。此文主要运用实地试验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影响小麦-玉米两熟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发现,在小麦玉米两熟生产中存在良种良法不配套、播种质量差,施肥不合理、病害严重等诸多限制因素。因此,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两熟制生产科技含量,充分挖掘全年粮食增产潜力,可以实现小麦-玉米两熟持续高产。这将对于提高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麦棉两熟种植模式影响棉仁脂肪及蛋白质代谢机制,可为我国麦棉两熟棉区在稳定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提高棉籽品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2年和2013年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进行,以泗杂3号(中晚熟品种)和中棉所50(早熟品种)棉花品种为材料,以单作棉为对照(CK),设置棉花生产上常用的麦套移栽棉(IC)、麦后移栽棉(TC)和麦后直播棉(DC)麦棉种植模式,研究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模式对棉仁脂肪和蛋白质的累积动态、关键酶活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熟棉棉仁脂肪含量皆较CK低,IC、TC和DC呈依次下降的趋势;IC和TC棉仁蛋白质含量皆高于CK,DC低于CK;中棉所50棉仁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略高于泗杂3号。(2)两熟棉棉仁磷脂酸磷酸酯酶(PPase)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活性低于CK,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高于CK;IC、TC棉仁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高于CK,DC低于CK;中棉所50棉仁具有较高的PPase、G6PDH、GS和GOGAT活性,PEPC活性稍低于泗杂3号。(3)棉仁最终脂肪含量与棉仁代谢过程中PPase、G6PDH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EPC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棉仁最终蛋白质含量与G6PDH活性及GS、GOGAT活性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总之,在我国麦棉两熟棉区选择应用中熟棉花品种、麦套移栽方式可以在稳定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提高棉籽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