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淹水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南农99-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淹水胁迫(水面淹至大豆子叶节部位)对大豆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抑制了大豆的生长,随淹水时间延长大豆的主、侧根逐渐腐烂,茎淹水部分产生大量不定根,为大豆适应淹水环境提供条件。在淹水处理0~10 d内,植株的生物量、叶面积、光合参数较对照有一定增加,但10 d以后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叶片中的色素含量降低,随时间延长与对照差异显著;叶片丙二醛、过氧化氢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显著高于对照。淹水胁迫最终导致单株荚数和产量明显降低,淹水时间越长,降低幅度越大。综合各指标来看,光合参数、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等生理指标在0~10 d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10 d后差异显著,可以推断该大豆品种的淹水胁迫临界期为10 d。  相似文献   

2.
烯效唑对淹水胁迫下大豆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烯效唑对大豆淹水胁迫的缓解作用,以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垦丰14(耐涝品种)和垦丰16(涝渍敏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豆始花期叶面喷施烯效唑,喷药5d后进行淹水胁迫,5d后恢复正常水分管理,调查各处理大豆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淹水胁迫抑制大豆生长,降低大豆株高,增加茎基部茎粗,减少植株叶片、叶柄、茎、根等各部位干物质重的积累;涝渍导致大豆体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喷施烯效唑处理能有效缓解淹水胁迫下植物干物质的降低;显著提高大豆体内抗氧化系统酶活性,降低MDA含量,诱导叶片中脯氨酸增加,提高根系中脯氨酸含量,增加根系中可溶性糖与淀粉的积累,为提高大豆耐涝性和恢复正常水分后产量积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镉胁迫对不同水稻基因型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1,自引:6,他引:61  
 以籽粒镉积累水平不同的两种品种(丙97252,低积累型;秀水63,高积累型)为材料,研究了镉胁迫对水稻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采用水培试验,镉处理设0.0、0.1、1.0和5.0 μmol/L 4个水平。结果表明,镉胁迫抑制植株生长和叶绿素合成,改变植株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抗氧化酶活性上,根和地上部对镉胁迫的反应存在着差异。总体上,SOD、CAT和POD活性随镉水平的提高而减少,而MDA含量则表现相反。根和地上部MDA含量随着培养液中镉浓度提高而增加,且增加幅度秀水63明显大于丙97252。与对照相比,生长在5.0 μmol/L Cd处理下的植株, SOD活性在孕穗期下降46%~52%,在分蘖期仅下降13%~19%。高浓度镉胁迫下,两品种在MDA含量的增加幅度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幅度上表现不同,显示出它们对镉的耐性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生育后期干旱复水对双季早稻产量补偿效应及其生理机制,选择淦鑫203和淦鑫206为材料,于抽穗期干旱7 d,然后复水处理,分析了其结实和产量、剑叶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和内源激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等。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处理后供试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结实率和单株产量降幅均达显著水平;抽穗期干旱7 d复水不存在产量补偿效应;两个品种剑叶可溶性糖(SS)、游离脯氨酸(Pro)、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为干旱处理显著高于CK,以复水0 d后相差最大,复水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但处理与CK之间至复水12 d后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总体上,淹水条件下抽穗期两个品种剑叶IAA、GA3含量随生育进程呈现上升趋势,而ABA、ZR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干旱复水处理下两个品种剑叶ABA、IAA及ZR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GA3含量则表现出先降后升趋势。抽穗期干旱处理将启动稻株体内抗衰老机制,复水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稻株体内生长促进因子并抑制生长抑制因子,但其效果十分有限,且与品种产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耐淹护坡植物,本研究以双穗雀稗(Paspalum paspaloides)、伪针茅(Pseudoraphis spinescens)、海滨雀稗(P. vaginatum)和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4种暖季型草坪草为材料,研究不同淹水时间(0、6、12、18、24、30 d)处理对上述材料生长、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对双穗雀稗和伪针茅地上与根系生长未产生显著影响,但显著抑制了海滨雀稗和假俭草地上和根系生长;假俭草和海滨雀稗的光合色素含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双穗雀稗和伪针茅的光合色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到淹水后期其含量反而有所升高。此外,海滨雀稗和假俭草的净光合速率(Pn)随淹水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而双穗雀稗和伪针茅的光合作用保持相对稳定,在淹水胁迫30 d时反而有所提高;淹水胁迫对伪针茅和双穗雀稗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没有显著影响,而在淹水胁迫30 d时,海滨雀稗和假俭草的Gs分别较对照降低了25.7%和37.7%。结果表明,双穗雀稗和伪针茅在淹水胁迫下能够保持稳定的光合作用,生长未受到明显的影响,具有很强的耐淹性,是河湖库区优良的固土护坡植物。  相似文献   

6.
以耐涝型‘红妃6号’(HF)和敏感型‘千禧’(QX)2个樱桃番茄品种为材料,以正常水分为对照(CK),设置6个淹水深度,分别为?10、?5、?2、0、2、5 cm(D10、D5、D2、W0、U2、U5),测定不同处理下樱桃番茄苗期的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探究樱桃番茄苗期对不同淹水深度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淹水处理较CK能抑制株高、茎粗、干物质重及根系长度、直径、表面积和体积的增长,但差异显著性不同;随着淹水深度的升高,株高、干物质量及根系长度、直径、表面积和体积受抑制作用越明显,且W0、U2和U5处理显著低于CK,而D10、D5处理下株高、茎粗及根系平均直径与CK无显著差异。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随淹水深度升高而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表现出随着淹水深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的趋势,且从淹水后2~6 d均表现D2、W0、U2、U5处理高于CK处理;而在淹水14 d,QX品种W0、U2、U5处理SOD和CAT活性均表现出显著低于CK。从相关性分析也发现,MDA、POD、CAT、可溶性糖和脯氨酸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淹水深度是洪涝致害的一个重要因素,淹水深度越高,对樱桃番茄伤害越大;樱桃番茄种植面下5 cm为淹水深度阈值。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设常温下喷施清水(CK)、常温下喷施苯肽胺酸(PA)、低温下喷施清水(LT)和低温下喷施苯肽胺酸(LT+PA)4个不同处理,低温处理7 d后将玉米幼苗移入常温环境下恢复3 d,测定各处理幼苗生长情况、细胞质膜透性、活性氧(ROS)、抗氧化酶活性和氮代谢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幼苗叶片活性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膜透性增大,胁迫前期会诱导酶促抗氧化防御系统活性增强,随胁迫时间延长,抗氧化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氮素吸收量逐步减少,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呈明显降低趋势,玉米幼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叶面喷施苯肽胺酸可显著减少膜损伤来促进根系对NO3-的吸收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同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上升和GS/GOGAT代谢途径的正常运行在氮代谢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淹水对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籼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直播稻生产与抗逆栽培奠定生理基础。【方法】 以耐冷品种湘早籼6号和冷敏感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设置低温处理(8℃)、低温淹水处理(8℃ + 淹水)与常温对照(25℃)3个处理(处理3 d),分析秧苗农艺性状、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光合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等生理特性。【结果】 与低温处理相比,低温淹水处理3 d后不同耐性品种的苗高、鲜质量、干质量和顶三叶叶长显著增加,根数、最大根长、剑叶叶长、倒2叶叶长也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淹水可减轻低温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的影响;耐冷品种湘早籼6号苗期受到伤害的程度小于冷敏感品种中嘉早17。此外,与低温处理相比,低温淹水处理显著降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可溶性蛋白、渗透调节物质(MDA、脯氨酸)含量和内源生长抑制类激素(ABA)含量,同时显著增加了内源生长促进类激素(GA3)含量;低温条件下淹水可减少植物体内活性氧的积累,减轻膜脂过氧化,加强了植物体内源激素的调控作用。同时,低温和低温淹水处理显著降低叶片叶绿素和ATP含量,导致光合酶(Rubisco、PEPCK)活性降低;但低温淹水处理的影响低于低温处理,低温淹水可起到缓解作用。且在恢复处理后,低温淹水处理各生理活性指标更接近对照处理,而与冷敏感性品种相比,耐冷性品种可缓解低温胁迫产生的伤害。【结论】 低温处理影响直播早籼稻秧苗生长特性,降低了秧苗光合酶活性;同时提升叶片抗氧化保护酶活性与渗透调节势,但淹水处理有助于缓解低温胁迫造成的叶片生理伤害。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花果生长发育期内连续对‘台农一号’芒果成年树进行人工模拟增强 UV-B 辐射处理,研究芒果成年树在不同剂量的增强 UV-B 辐射处理下的损伤及其抗氧化反应。以自然光照射为对照(CK),设置 6 个增强 UV-B 辐射处理水平(20、40、80、120、160、200 W),在田间对芒果成年树进行照射,田间测产和实验室测定成年叶生理生化指标,比较不同处理与 CK 的相互差异。160、200 W 处理株产低于 CK,其余各处理株产均与 CK 无显著差异;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随增强 UV-B 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80 W 及以上辐射处理的MDA 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 CK;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氧化氢酶(CAT)活性随增强 UV-B 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80 W 及以上处理酶活性与 CK 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类黄酮、多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含量随增强 UV-B 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维生素 C 含量则下降,上述 4 个指标的 80 W 及以上处理与 CK 差异显著或极显著。80 W 增强 UV-B 辐射就能引起芒果树损伤,此后随着增强 UV-B 辐射剂量的增加而损伤愈趋严重,并表现出增强 UV-B 辐射处理的剂量效应和积累效应;叶片抗氧化生理生化指标除维生素 C 含量外均随着增强 UV-B 辐射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升高,进而尽量减轻活性氧损伤,并显示出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不同UV-B辐射对杧果树果实品质及其抗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台农一号’杧果树为试验材料,自然光为对照(CK),研究不同UV-B辐射[24、96 kJ/(m 2·d)]对杧果果实的损伤及其抗氧化的影响,并监测株产、果实品质和生理损伤、抗氧化保护机制等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96 kJ/(m 2·d)的杧果树体株产和单果重均显著下降,其果实可溶性糖下降、可滴定酸含量升高继而糖酸比下降,导致果实品质变劣。2个UV-B辐射处理的果皮丙二醛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而果肉则显著高于CK。96 kJ/(m 2·d)处理的果皮维生素C和未知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CK,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低于CK,对其他抗氧化酶活性和还原性保护性成分含量则一直无显著影响。2个UV-B辐射处理的果肉抗氧化酶活性及还原型GSH含量随时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CK相比,2个UV-B辐射处理的果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下降,96 kJ/(m 2·d)处理的果肉POD活性、类黄酮和还原型GSH含量均显著低于CK,而24 kJ/(m 2·d)处理的POD活性与CK无显著差异,类黄酮和还原型GSH含量仅在后熟期显著低于CK,而多酚含量几乎不受影响。可见,增强UV-B辐射[96 kJ/(m 2·d)]对树体和果肉引起损伤,对果皮无损伤。  相似文献   

11.
水分是影响果实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水分通过影响植株生长直接或间接来调控果实品质的形成。季节性干旱严重制约菠萝植株生长发育,但旱季灌水对菠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尚不明确。为了探明季节性干旱期菠萝产量和品质对水分输入的响应特征,以金菠萝‘MD-2’为研究对象,在监测旱季实际降雨量的基础上,设计4个增加灌水量梯度水平(W1 20 mm、W2 50 mm、W3 100 mm、W4 150 mm)的试验,并以不灌水为对照(CK 0 mm),分析测定菠萝产量、品质指标以及糖酸组分含量。结果表明,旱季增加灌水可显著增加金菠萝果实产量、平均单果重及商品果率,其中产量最高和最低的梯度水平分别是W4和CK(W4比CK增加了45.56%);随旱季灌水量的增加,金菠萝果实的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度均逐渐减小,可溶性总糖和糖酸比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其整体表现为W2>W1>CK> W3>W4,其中W2的可溶性总糖和糖酸比最高为12.94%和26.95,显著大于CK,其增幅分别为87.26%、64.6%;金菠萝果实的蔗糖含量随旱季灌水量的增加呈现一元二次曲线函数增加(P<0.05),其比例由CK的38.8%提高到W4的65.1%,整体表现为W4>W3>W1>W2>CK;而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随旱季灌水量的增加呈线性函数降低(P<0.01),二者比例的整体表现均为:CK>W2>W1>W3>W4。可见,旱季灌水促进金菠萝果实果糖和葡萄糖转化为蔗糖,且改变了其糖种类比例,进而改变了菠萝果实风味品质。随着旱季灌水量的增加,柠檬酸和奎宁酸含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P<0.05),苹果酸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函数增加(P<0.001),且旱季不同灌水量处理间,柠檬酸比例相对稳定均达到50%,而苹果酸比例仅在W4处理时显著增大,奎宁酸比例在W4处理时显著减小。综合考虑产量及果实风味品质,旱季进行灌水是非常必要的,且根据实际自然降雨量的多少,适当调整灌溉,使其总供水量保持在300 mm左右可实现雷州半岛地区菠萝果实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克服‘三月红’荔枝果皮“滞绿”现象的生理生化机制,以‘三月红’荔枝的成年单株为试验材料,以叶面喷施混合钙镁肥为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CK),观测其果皮色素、内源激素含量以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处理与CK的色调角(h值)、叶绿素和生长素(IAA)等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糖酸比和花色素苷、乙烯(Eth)、脱落酸(ABA)、赤霉素(GA3)等含量及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叶绿素单加氧酶(PaO)、叶绿素酶(Chlase)等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处理果实的h值在3月29日、4月5日和4月12日显著低于CK;花色素苷含量在4月5日至4月12日之间则显著高于CK;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在4月5日和4月12日显著低于CK;处理的糖酸比在4月5日后显著高于CK;处理的Eth含量在3月29日及4月8日、15日显著高于CK;处理的果皮ABA含量在4月5日后显著高于CK;处理的IAA含量在4月1日显著低于CK,4月12日显著高于CK;处理的UFGT活性在3月29日显著低于CK,4月8、12日显著高于CK;处理的PaO活性在4月1日、8日、12日显著高于CK;UFGT活性与ABA、Eth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aO活性与Eth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花色素苷含量与ABA、Eth含量和UFGT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与Eth含量和UFGT、PaO活性分别极显著负相关,与ABA显著负相关;处理与CK的GA3含量、Chlase活性全程同期间均无显著差异。可见,喷施混合钙镁肥处理可促进着色而克服果皮“滞绿”现象,主要是通过提高Eth与ABA等含量、进而提高UFGT和PaO活性等促进花色素苷的合成和叶绿素降解,使得果皮在果肉糖酸比最高时提前着色,成功克服了果皮“滞绿”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利用热区农业废弃物砂仁茎叶及优质牧草资源,添加不同比例的砂仁茎叶与‘热研4号’王草混合青贮,研究其对王草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影响,筛选最佳混合青贮比例,以期提高饲料营养品质。按照完全随机设计试验,鲜重基础条件下,‘热研4号’王草和砂仁茎叶的混合比例依梯度分为100∶0(对照组)、90∶10(A1组)、80∶20(A2组)、70∶30(A3组),每组均加入10 mg/kg的EM菌,青贮30 d后开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乳酸(LA)/乙酸(AA)比值均大于2,均有少量丙酸(PA)和丁酸(BA)检出。A2和A3组感官品质为优良;随着砂仁茎叶比例升高,青贮料pH显著升高,各处理组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和粗灰分(ASH)均呈现上升趋势;铵态氮/总氮(NH3-N/TN)、LA和AA含量逐渐降低,且A3组NH3-N/TN显著低于CK和A1组(P<0.05);各处理组LA和A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各处理组间LA和A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A3组的DM、CP、EE和ASH含量显著高于CK(P<0.05),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低于CK(P<0.05),且A1、A2和A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CK(P<0.05);从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考虑,建议砂仁茎叶与‘热研4号’王草以30∶70比例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百合是花卉市场备受欢迎的球根花卉,花型美丽,花色淡雅,花香迷人,其中重瓣百合由于雄蕊退化、无花粉、花型优美、观赏期长等优点备受消费者青睐,本研究以东方型重瓣百合‘Carolina’为试材,采用6个不同浓度(50、100、200、400、600、800 mg/L)的GA3对其进行叶面喷施处理,以清水为对照,通过测定其株高、茎粗及采后品质等指标,探讨GA3对重瓣百合‘Carolina’生长及采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试验中400 mg/L GA3对促进‘Carolina’株高、花苞长度、花朵开放率效果最好,分别比对照高10.40%、9.13%、17.78%,达到极显著差异;800 mg/L GA3对‘Carolina’叶绿素相对含量的积累有促进作用;100 mg/L GA3对‘Carolina’整株花期延长效果最佳,比对照长10.64%;在种球方面,800 mg/L GA3对种球单个鲜重、总重量和平均根数的促进作用较好。瓶插期间,100 mg/L GA3对延缓花枝鲜重、提高花苞开放率、延长单朵花期和整株花期效果最好;600 mg/L GA3对延缓瓶插叶绿素相对含量和MDA的积累,提高SOD和POD酶活性作用最佳,达到极显著差异。综合比较来看,600 mg/L GA3对重瓣百合‘Carolina’作用效果最佳,400 mg/L次之。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三角梅属植物不同品种的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从而提高其杂交效率。以‘伊娃夫人’(Bougainvillea glabra ‘Mrs Eva’)、‘小叶紫’(B. glabra ‘Sao paulo’)、‘伊娃白’(B. glabra ‘Mrs Eva White’)、‘加州黄金’(B. × buttiana ‘California Gold’)和‘橙红’(B. × buttiana ‘Afterglow’)等5个三角梅品种为试材,采用FDA、液体培养基萌发法检测5个品种的花粉生活力,探究不同保存方法对其花粉活力的影响;利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对5个品种的柱头可授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01%FDA染色液均能使5个三角梅品种染色,其中,‘伊娃白’花粉活力最高,花粉活力为27.16%;其次是‘伊娃夫人’和‘小叶紫’,分别为13.98%和11.86%;活力最低的是‘橙红’和‘加州黄金’,分别为7.17%和4.01%。(2)不同保存条件下,5个三角梅品种的花粉活力存在显著差异。28℃干燥保存条件下,各品种花粉活力大小顺序为‘小叶紫’>‘伊娃夫人’>‘伊娃白’>‘橙红’>‘加州黄金’;4℃冰箱保存条件下,各品种花粉活力大小顺序为‘伊娃夫人’>‘伊娃白’>‘小叶紫’>‘加州黄金’>‘橙红’。(3)通过液体培养基培养12 h后5个三角梅品种的花粉萌发率均较低,其中‘小叶紫’萌发率相对较高,为4.50%;其次是‘伊娃白’和‘伊娃夫人’,分别为2.78%和2.51%;‘加州黄金’和‘橙红’萌发率最低,分别为0.98%和0.08%。(4)5个三角梅品种的柱头可授性差异明显,其中‘小叶紫’和‘伊娃夫人’柱头可授性较好,其次是‘伊娃白’,而‘加州黄金’和‘橙红’柱头可授性均较低。综上,‘小叶紫’‘伊娃夫人’和‘伊娃白’3个三角梅品种适合作为杂交育种中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6.
易拓  王馨  杨闯  朱杰辉  宋勇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6):1599-1605
为探究木薯的耐寒性及其在低温胁迫下抗渗透响应,对耐寒‘F200’木薯和低温敏感品种‘华南8号’(‘SC8’)木薯幼苗在人工低温条件下进行4 ℃低温处理,分别观测处理前和处理3、6、12、24 h下不同木薯品种生长表型情况以及渗透性物质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F200’木薯幼苗上部和下部叶片出现轻度萎焉,而‘SC8’所有叶片均严重萎焉,顶部叶片甚至出现脱水现象;‘F200’木薯叶片受H2O2的损害轻于‘SC8’,相对于‘SC8’的损伤持续增加,‘F200’呈现先加重后减轻的趋势;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木薯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呈现先急剧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过程;相对电导率(REC)和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的含量均逐渐升高;低温胁迫下,‘F200’木薯的总叶绿素减少64.23%,且小于‘SC8’的78.15%,二者差异不显著;REC增加11.48%,且显著小于‘SC8’的188%;MDA增加14.74%,且显著小于‘SC8’的20.98%;Pro增加90.53%,显著大于‘SC8’的27.95%;SP增加12.96%,且大于‘SC8’的17.82%,二者无显著差异;SP增加45.18%,且显著大于‘SC8’的2.16%。可见,低温胁迫下,‘F200’木薯通过增强H2O2的清除能力、增强光合作用、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途径,缓解了低温对木薯幼苗造成的伤害。低温耐受型木薯‘F200’和低温敏感型木薯‘SC8’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指标在低温胁迫下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木薯种质资源耐低温性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战健  邓科  张娣  孟博  周一帆  邓燕 《热带作物学报》2022,43(6):1183-1190
甘蔗(Saccharum spp. hybrid)是我国食糖生产的重要原料,当前生产中普遍存在施氮量高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除了优化施肥管理,种植氮高效的甘蔗品种也是减氮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云南蔗区推广的早熟高产高糖甘蔗品种‘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为试验材料,设置0、0.1、0.5、1、5、10 mmol/L 6个供氮水平开展水培试验,在苗期测定植株生物量、根系形态、氮浓度与累积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2个品种地上部、根系及整株生物量均随供氮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云蔗081609’根系生物量先于其地上部达到峰值,‘云蔗05-51’则相反,‘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达到最佳生长需要的供氮量分别为0.5、1 mmol/L,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生物量高于‘云蔗05-51’;(2)随供氮水平上升,2个品种的根系总长度和平均根直径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根表面积持续增加,比根长先升后降,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的根系总长度、平均根直径和根表面积高于‘云蔗05-51’,比根长则低于‘云蔗05-51’;(3)2个品种植株氮浓度及累积量随供氮水平的升高总体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的植株氮累积量高于‘云蔗05-51’;(4)随供氮水平的增加,2个品种的单位根长吸氮量呈先升后稳定的趋势,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则呈先升后降并趋于平稳,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均随供氮水平升高显著降低,在0.1~10 mmol/L范围内‘云蔗081609’单位根长的吸氮量高于‘云蔗05-51’,但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品种间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无差异。综上表明,‘云蔗081609’在苗期对氮的吸收量高于‘云蔗05-51’主要得益于更好的根系生长,苗期适宜需氮量低于‘云蔗05-51’。  相似文献   

18.
探究橄榄种子休眠生理与层积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效应,为橄榄及其他核果类果树种子休眠生理研究和种苗繁育提供参考。以未层积种子(层积0 d)为对照,对橄榄种子进行不同时间(每10 d一处理,共10个处理)的层积处理,研究橄榄种子在层积过程中营养物质、激素水平等生理生化变化,以及不同层积时间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层积处理缩短了橄榄种子发芽启动时间,对橄榄种子萌发均有促进作用。层积90 d和100 d的橄榄种子发芽率最高,均为82.22%,比CK种子(53.33%)高54.17%,发芽指数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时间,层积100 d的橄榄种子发芽指数是CK的8.5倍(P<0.05)。层积能提高橄榄幼苗地上部生物量,以90、100 d处理的橄榄幼苗生长最好。橄榄种子的主要营养贮藏物质是粗脂肪(70.85%~81.67%),在层积过程中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新鲜橄榄种子(CK)中ABA含量较高(16.64 ng/g),而GA3未检测到。随层积时间延长,ABA与SA含量快速下降,GA3含量增加,IAA/ABA升高,利于种子休眠解除。层积处理橄榄种子有利于其营养物质达到萌发所需水平,加快内源激素变化,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地上部生长,以层积90~100 d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Sewi’‘Helali’‘Khadrawy’3个椰枣品种的耐受干旱胁迫能力,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进行胁迫处理,探讨不同品种椰枣种子、椰枣幼苗在聚乙二醇胁迫下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种子萌发阶段,‘Khadrawy’在高浓度PEG胁迫下种子萌发率最高,‘Sewi’次之;在幼苗期,3个品种在受到15%PEG和25%PEG胁迫时,‘Khadrawy’鲜株重和根长均最大,其耐受渗透胁迫能力最强,叶片中生理指标脯氨酸含量较高,丙二醛含量较低,因此‘Khadrawy’在高浓度PEG胁迫下生长量大,渗透调节能力最强,‘Sewi’耐胁迫能力次之,‘Helali’较差。综上结果,‘Khadrawy’品种可能更适合干旱地区种植,比如海南的乐东、东方、三沙市和三亚等常年干旱少雨地域,盐碱化地域种植,而‘Helali’可能更适合有一定降水量但降水量较少地域种植,比如海南昌江、陵水,云南元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