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总结了目前已定位的籼粳亚种间杂种的广亲和基因、雌配子败育座位、雄配子体败育座位及花粉不育座位等,并提出了把\"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结合利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3.
广亲和性品种在籼粳杂交育种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杂交亲和力上的中间型(即广亲和性品种)可以显著提高籼粳杂交 F1、F2代结实率(部分组合接近或达到正常结实率水平),不是所有的广亲和性品种都能作籼粳稻杂交的桥梁品种,广亲和性品种作桥梁品种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1)能显著提高籼粳杂交的结实率,(2)广亲和性品种本身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3)杂交后代具有较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5.
水稻是我国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对世界粮食增产贡献巨大.亚洲栽培稻包含籼稻和粳稻2个亚种,籼粳亚种间的远缘杂种优势尤为突出,可作为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途径.但是籼粳亚种间的杂种育性普遍较低,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最大限制因素.本文剖析了水稻籼粳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揭示了系列杂种不育位点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广亲和...  相似文献   

6.
7.
通过F_1、F_2、F_3代结实率比较以及F_2、F_3代结实率的相关分析,F_3株系的结实率变异情况分析认为:WCV参予籼粳杂交,在显著提高F_1、F_2代结实率的同时,对高结实率的选择效果以及结实率的稳定速度都明显强于籼粳单交组合。 F_3株系的株高和抽穗期变异情况分析表明:结实率之外的性状分离状况因控制该性状的遗传基础不同而有差别,简单基因控制的性状的稳定速度不一定会因WCV的参予而加快,而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则可能因WCV的参予而使籼粳杂交后代的稳定速度加快。水稻(O. Sativa L.)广亲和性品种(又称“媒介品种”~(12),即与籼稻和粳稻杂交结实均正常的材料)在籼粳杂交育种中应用的设想提出之后~(10,11,12,1,2),引起广泛的重视。Araki等(14,15),黄永楷~(2),吴长明、王象坤等~(5,6)分别在遗传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WCV参予籼粳杂交后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籼粳交的后代结实率。并通过相关及遗传力的分析判断,早代选择高结实率有效,但F_2以后世代的表现究竟如何尚无人报道,这便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之一。籼粳杂交育种的另一难关是后代性状分离严重,稳定时间长。目前克服这一困难的主要方法是不断选择,但育种年限很长_(3,4,13,16)。WCV参予籼粳杂交之后,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还未见有实验报道。本文利用F_3株系的结实率、株高和抽穗期等性状的变异状况,探讨WCV在这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离子束诱变处理的新广亲和系,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者对产量具有均等的贡献。亲子代性状之间相关分析表明:通过选用千粒重大,每穗实粒数多、株高较矮、全生育期适中的亲本,能达到改善杂优组合的目的。遗传力高的较为稳定的性状,诱变后变异幅度不大,育种上最好选择杂合体进行离子束诱变处理。  相似文献   

9.
10.
籼粳杂交产生的强大优势早为世人瞩目。但人们在直接利用籼粳杂交稻F1优势方面却遇到了以下障碍,如籼粳杂交稻F1结实偏低、生育期偏长、植株偏高等问题。作者认为,F1低结实率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向三系亲本或两系亲本导入广亲和基因,育成广亲和恢复系和不育系;同时选择和利用合适的广亲和亲本,可以大大提高籼粳杂交稻F1的籽粒充实度;选择弱感光性的广亲和亲本,可解决生长期超长问题,进而有助于植株偏高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利用同质恢材料,选择具有广亲和基因的粳稻品种02428与之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连续多代选择正常结实单株,成功地将恢复基因和广亲和基因聚合,育成了偏籼型的广亲和同质恢复系T136,经与籼型三系不育系诊汕97A、协青早A等配组,其组合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抗倒性强。汕优136、协优136等组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同质恢逐步增加恢复系粳性血缘的方法,为三系法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水稻广谱广亲和系的选育策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选育广谱广亲和系对于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初步假设水稻亚种间亲和性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广谱广亲和性、部分广亲和性、弱亲和性和非亲和性。决定亚种间亲和性的基因可能有两类:一类是广亲和基因Wc,另一类是辅助亲和性基因Sc。这种辅助亲和性基因既有可能是几个主基因,也有可能是一系列微效多基因。广谱广亲和系可能同时完全具备Wc和Sc基因;部分广亲和系可能只具备Wc基因;弱亲和系可能只具备Sc基因;非亲和系则两者都不具备。选育广谱广亲和系的途径有二个,一是利用现有的广谱广亲和种质直接转育,二是利用部分广亲和系与弱亲和系杂交,组合广亲和基因与辅助亲和性基因。筛选广谱广亲和系可以分三步进行:初选,即在低世代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系进行测交鉴定;复选,即在中世代增加测交品系个数,进一步作亲和性鉴定;决选,即用更多的非亲和品系与当选株系测交,在进一步确定广谱广亲和性的同时筛选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3.
红麻高产杂优组合H116多代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产量性状、抗病性和纤维品质等方面分析了红麻高产杂优组合H116(7804×南选)F#-1和F#-2的优势表现。与大值亲本7804品种比较,F#-1和F#-2的纤维产量分别平均增产21.7%和10.7%,F#-2优势降低9.1%。而与生产上大面积栽培的青皮3号品种比较,F#-1和F#-2分别平均增产30.1%和18.3%。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实验证明,用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优良品种配成的强优势组合,不仅F#-1可以利用,而且有的F#-2仍保持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表现抗病、高产、优质,具有生产实用价值,而F#-3的利用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4.
水稻广亲和性的测验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籼稻品种IR_(36)、南京11、南特号和三个粳稻品种巴利拉、秋光、早沙粳被指定为广亲和性的测验种.研究指出: (1) 同类测验种具有相似的鉴定效果,但南京11、南特号、秋光和早沙粳在它们的某些测交中,给F_1以超常的抽穗期; (2) 南特号与一些粳型广亲和品种杂交,都表现半不育性; (3)秋光和早沙粳与一些籼型品种有特异亲和性.作者建议:关于杂交,如用全部测验种有困难,可选择个别测验种.巴利拉和IR_(36)是筛选和鉴定广亲和性比较适合的测验种.  相似文献   

15.
1997~ 1998年对不同地区送鉴水稻广亲和材料进行了亲和性鉴定、分类与亲和谱分析。经鉴定广亲和性为“中”级以上的材料共 12份 ,其中 :T46 1、16 11、6 30 0 4、零轮、86 7s-15份材料的广亲和性为“优”级。作亲和谱测验的 4份广亲和性“优”级材料 ,其中 3份亲和谱等级为“宽广” ,1份为“中等”。  相似文献   

16.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水稻品种是水稻生产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改革水稻育种技术,加快育种进程,促进水稻生产的发展,是育种工作者的追求。以化学杀雄杂交技术作为重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宁杂1818属甘蓝型油菜中晚熟品种类型,选自"宁油18×088018"组合,其株高178.73 cm,分枝点较高。一次分枝6.48个,主轴约长60 cm左右,单株角果数257.60个,角果长6~7 cm,果喙较长。每角种子数22.05粒,千粒重4.09g;芥酸含量0.50%,硫苷含量19.71μmol/g,含油量45.54%。国家油菜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产量3110.40 kg/hm2,比对照增产4.14%;生产试验结果,宁杂1818比对照增产5.95%。该品种抗病毒病,较抗菌核病,抗倒伏能力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用水稻广亲和性测验品种的亲和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我国现用水稻广亲和性测验品种间杂种F#-1以及测验品种与其它籼、粳稻品种间杂种F#-1的育性测验,分析了水稻各个亲和性测验品种的亲和性。初步确定,粳型测验品种与一般籼稻品种的亲和性以巴利拉为最低,其次为秋光和有芒早沙粳;籼型测验品种与一般粳稻品种的亲和性以南特号为最低,其次为南京11号和IR36。籼、粳测验品种亲和性的高低可作为该品种对粳、籼品种鉴别力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9.
化杀杂种小麦F2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 1999年 ,选用化学杂交剂SC2 0 53(津奥啉 )配制的杂交种 5个组合的F1,F2 及其相应亲本为材料 ,鲁麦 14号为对照 ,研究了F1,F2 各性状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 ,有 3个组合F1和F2 均较其亲本和对照表现出较高的产量优势 ,F2 超标优势达 7%以上 ,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西葫芦新品种嫩玉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嫩玉是以植株生长势强、光合效率高的自交系63-1为母本,以株型紧凑、耐寒、早熟的63-2为父本配制而成的。它适应于露地、保护地栽培。在节能日光温室冬季栽培,长势较强,叶色浓绿,抗逆性较强,耐弱光短日照,节成性好,高产、稳产,瓜直长筒形,瓜色淡绿,商品性好,在全国各地推广面积已达2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