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平潭岛为例,依据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全面分析2000年以来平潭岛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05年,2005—2009年,2009—2013年,平潭岛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25、0.93、0.8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先快后慢;(2)三个时段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向都表现出林地、农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特点;(3)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3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分别为38.73、39.02、40.60、42.74,表明人类活动使平潭岛土地利用开发程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时空结构变化研究对土地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成都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土地利用年变化率(R)、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量(S),得出以下结论:(1)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幅度较大,总体呈增大的趋势;林地和其他土地总体呈减小趋势;水域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2000—2020年以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日趋集约化,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单一化;(3)成都市在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5—2020年土地处于发展期;而在2010—2015年,土地处于衰退期;并简要分析得到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影响为人口变动、自然因素、产业调整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六个准则层的32个指标评价体系,采用聚类方法,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对中部地区城市--咸宁市2001~2005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咸宁市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度为62.61,年均增长率为6.28%,土地利用有所粗放,土地供求基本平衡,有所剩余.据此,严格控制土地供求,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内涵式增长是今后咸宁市建设用地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烟台市1989、1996和2002年3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对经过MNF变换后的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了烟台市土地利用类型信息,研究了烟台市土地利用的总量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烟台市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年的12.4%增加为2002年的20.35%,增加了近8%,主要由农田和有林地转化而来,表明城市扩张占用耕地现象严重。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单一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表述了烟台市土地利用动态呈现1996~2002年度的变化小于1989~1996年度变化特点,说明了当前采取一些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图,利用ARCGIS和IDRISI软件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并用CA-Markov模型对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为研究区的优势地类,2000-2015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主要转化为林地和草地;林地、居民工矿用地面积逐渐增加;草地面积在2000-2010年逐渐增加,2010-2015年又显著减少,主要转化为未利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在2000-2010年逐渐减少,2010-2015年又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2)2000-2005年由于生态工程实施的扰动,使得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2005-2010年土地利用处于稳定期;2010-2015年土地利用处于衰退期。(3)202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和2010-2015年这5年间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主要变化发生在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上,但变化幅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东营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RS及GIS方法,以东营市1992、2000及2010年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分析了东营市1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情况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东营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2000~2010年间最为显著,1992~2000年间变化不显著;滨海地区、内陆经济发达地区为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的主要区域;监测期内,研究区景观要素类型相互转化较为频繁,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草地转为耕地,未利用地及滩涂转为盐田虾塘;人口、经济增长及城镇化是该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以LUCC理论为出发点,应用"3S"技术,建立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成都市2000-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转移方向表现为大面积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政策、人口和经济为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城市化水平对GDP贡献较大,而经济非农化率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8.
高速的城镇化发展使新乡市的生态环境逐步脆弱,基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的生态风险研究旨在为新乡市的土地结构优化及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文章以新乡市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生态风险指数,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下的生态风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耕地作为优势景观,面积不断缩小;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但总量趋于平稳;草地不断退化,面积不断缩小;建设用地的面积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城市的建设加快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率。2)由于城市用地极速扩张,耕地成为主要土地转出类型,大幅转化为建设用地且转化比例逐渐增大。3)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异质性显著且呈上升趋势,但低生态风险区占主导地位,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的建设用地并呈放射状向周边辐射,较低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较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南部水域,受人为干扰较多。总之,新乡市的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类型及转换速率保持一致并呈现非正向发展,亟需对新乡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合理改善。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云南省德宏州土地利用的状况与问题,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GlobeLand30数据集为基础数据,运用ArcGis分析各年度不同地类的分布与变化,并通过CA-Markov模型对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模拟,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30年间德宏州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研究区以林地...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安徽省蚌埠市是省内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蚌埠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迅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充分了解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利用遥感(RS)及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安徽省蚌埠市2000年和2005年两年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ENVI以及FRAGSTAT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蚌埠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以及其景观格局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5年来,从土地变化总体来说,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和耕地增加,未利用地减少,研究区受人为活动影响剧烈。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广西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时空演变格局,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对广西2000-2020年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广西土地利用动态度逐年上升,2015-2020年各县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均提升至4%以上;(2)各区域内部土地利用动态度在不同时期存在分化现象,但区域差异均逐渐收敛,土地利用动态度越发均衡;(3)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布重心由来宾市兴宾区开始转移,最后逐渐靠近广西几何中心;(4)自然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广西土地利用动态度“南高北低”的地理格局;人口聚集城镇化加速、产业升级调整使得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使得广西整体土地利用动态度趋向均衡。  相似文献   

12.
马莉 《技术与市场》2005,(10):43-45
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必然要求土地利用合理配置,而目前,城市土地供应在时空配置上仍存在很多不足,文章对土地供应总量失控、结构失调、供应时序不当、缺乏空间分布的引导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增强土地供应的合理性,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问题,以太原市为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基于2000、2010和2020年三期Globe Land30数据,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利用PLUS模型对2030年太原市进行多情景模拟土地利用变化,以探究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及不同驱动因子对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耕地、草地面积显著减少,林地、水体、灌木地、湿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均有增加。(2)3种情景之下土地利用变化呈现不同结果,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优先情景,建设用地面积均有一定增长,在耕地保护情景之下,耕地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3)各驱动因子对于不同地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DEM、人口、年平均气温、铁路对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为例,依据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各类型土地利用的面积及其变化特点,并参照谢高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分析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类型之间转换比较频繁,且林地面积逐渐在减少,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在增加,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2000—2010年,林地主要转变为园地和耕地,园地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换而来,林地为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3)2000—2010年,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减少,且土地利用变化与各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相对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4年和2000年的2期TM卫星影像图,采用计算机自动解译的方法,分析了拉市海湿地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拉市海湿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很大,主要表现在林地面积减小,水体、荒地、建筑面积增加。通过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拉市海湿地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取浙江省不同时期竹林分布信息,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揭示竹林面积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及至全球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竹林时空动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4和2008年Landsat5 TM及2014年Landast8 OLI时间序列影像数据,首先,对不同时期的Landsat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采用最大似然法提取土地利用和竹林时空分布信息;然后,利用变化幅度和动态度2个指标分析4个时期、3个时间段的竹林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建立全省土地利用时空转移矩阵,揭示竹林时空动态与土地利用格局之间的关系。【结果】1)基于时序Landsat数据提取的浙江省竹林信息精度较高,分类精度达75%以上,使用者精度达91%以上,且分类统计面积与实际清查面积高度吻合,面积提取精度达96%以上; 2) 2000—2014年浙江省竹林面积变化幅度和年均变化率分别为16.55%和1.18%,在时空上呈逐渐增加趋势; 3)浙江省竹林面积由2000年占全省面积的7.33%增长到2014年的8.56%,其中针叶林、阔叶林和农田3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竹林面积增加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28.62%、37.23%和16.15%。【结论】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能够高精度监测浙江省竹林资源动态变化,针叶林、阔叶林和农田等土地利用类型减少对竹林面积时空演变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赫章县2010、2016和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现状、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面对赫章县2010~202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Fragstats 4.2软件进行了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赫章县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和耕地,其中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他地类面积逐年上升。(2)地类转化最为明显的是耕地和林地间的相互转换,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入,未利用地主要被开发成林地、草地和耕地。(3)2016~2022年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为1.71%;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差异显著,动态度变化最明显的是园地,达121.58%,林地动态度最小,为0.89%。(4)2010~2022年赫章县景观破碎化程度愈发严重,各地类的边缘景观形状越来越复杂,香浓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说明受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得赫章县12年间的土地利用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增加。  相似文献   

18.
以云南省昆明市区为例,基于1992年、2000年和2013年3期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首先利用NDVI分出植被区和非植被区,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大释然法分类,得出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分类图。根据3个土地利用分类图,对1992—2013年土地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得到昆明市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结果表明,1992—2013年昆明市区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是人工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增加的人工用地主要是由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成的,这主要是城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鸡西市土地利用结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西市是黑龙江省的第一大煤炭城市,对鸡西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和预测有助于在煤炭资源衰减的情况下为相关部门在调整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优化土地利用、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在对鸡西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马尔可夫链对鸡西市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从1996年到2005年鸡西市土地利用处于平稳发展期,预测到2020年也将处于平稳发展期,但从长远看将有大量耕地和林地退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与城市化发展息息相关,若两者处于高度耦合优质协调状态则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呼包鄂城市群为例,计算了3个城市2001—2016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综合指数、耦合协调度和灰色关联度,结果显示:①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均稳步上升,且呼包鄂土地利用效益平均增幅分别为8.96%、18.01%、24.19%,城市化平均增幅分别为9.45%、8.53%、27.71%,增幅最大的是鄂尔多斯市,包头的平均水平与增长水平都较低;②3个城市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且16a间协调度逐年递增,鄂尔多斯的增长幅度最大,为0.714 3,2009年开始3个城市均进入初级协调状态;③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呼包鄂3个城市的人口密度指标对土地利用效益的影响都是中度相关,分别为0.487 1、0.543 7、0.627 1,人口城市化是对土地利用效益影响最小的因素,所以重视土地利用的方式要远比减少人口数量更能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