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对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调查发现,鸢乌贼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组为220~360mm,占总数的70.5%。渔获个体由南往北呈明显增长趋势,而东西方向则没有明显差异。雌、雄个体差异大,且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高于雄性。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为220~360mm;而雄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42~310mm,优势胴长为220~260mm。初步判断调查海域存在3个群体。雌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在10°00′N以南海域以Ⅳ期个体为主,而在10°00′N以北海域则以Ⅰ期为主。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均以Ⅳ期为主。调查期间,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上半夜摄食等级较高,而在清晨摄食等级开始下降。胃内物以鱿鱼为主。其生长参数b值小于2.6,这说明鸢乌贼是一种瘦小型的种类。鸢乌贼的净重比例达到84.7%,比其它大洋性柔鱼类高。 相似文献
2.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对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调查发现,鸢乌贼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组为220~360mm,占总数的70.5%。渔获个体由南往北呈明显增长趋势,而东西方向则没有明显差异。雌、雄个体差异大,且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高于雄性。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为220~360mm;而雄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42~310mm,优势胴长为220~260mm。初步判断调查海域存在3个群体。雌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在10°00′N以南海域以Ⅳ期个体为主,而在10°00′N以北海域则以Ⅰ期为主。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均以Ⅳ期为主。调查期间,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上半夜摄食等级较高,而在清晨摄食等级开始下降。胃内物以鱿鱼为主。其生长参数b值小于2.6,这说明鸢乌贼是一种瘦小型的种类。鸢乌贼的净重比例达到84.7%,比其它大洋性柔鱼类高。 相似文献
3.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主要兼捕鲨鱼种类。根据2012—2019年中国金枪鱼延绳钓观察员在印度洋记录的1272次作业的778尾大青鲨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GLM)分析大青鲨的钩捕死亡率(即钩捕上船时死亡个体的比率)和潜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青鲨的总体钩捕死亡率为13.4%,雄性的钩捕死亡率高于雌性;潜在影响因素中,钓钩类型、钓钩大小、个体长度、捕获深度和捕获纬度对钩获时的存活状态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钓钩类型和捕获纬度的影响最大;钩型与纬度的交互项、性别与个体长度的交互项对死亡率也有显著影响。使用鹰嘴钩时,纬度越北,死亡率越小;其他3种钩型,纬度越北,死亡率越高。雌性大青鲨的个体越大,死亡率减小;但雄性大青鲨的死亡率与个体大小无明显规律。本研究可为降低大青鲨的钩捕死亡率,促进该海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青鲨广泛分布在大西洋热带或温带水域,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最主要兼捕种类。利用中国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2010年10月~2011年3月在北大西洋(48°~52°N/15°~34°W,3°~15°N/34°~40°W)采集的524尾大青鲨样本(雄性328尾,雌性196尾)和相关数据,并随机选择51尾雄性(104~254 cm)和52尾雌性(135~211 cm)脊椎骨样本进行年龄鉴定,根据以上信息对大青鲨的年龄和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叉长和脊椎骨半径的关系式为LF=192.8 Rv0.837;通过10%硝酸钴染色法观察脊椎骨轮纹,雄性的年龄范围为1~11a,雌性为3~7a;平均百分比误差指数为3.58%,鉴定精确度较高;采用实测的年龄-叉长数据估算大青鲨生长参数,雄性生长参数为L∞=289.4 cm,k=0.16,t0=-1.61;雌性生长参数为L∞=308.3 cm,k=0.13,t0=-1.77;雌雄大青鲨生长呈显著性差异(P<0.05),估计雌雄寿命分别为21.3a和17.1a。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以来,在黑龙江省林甸县对柳准球蚧采取了野外定期观察,室内饲养观察及人工接种。结果表明:1年发生一代;以2龄若虫在柳树的枝干部越冬,成虫的发生期为5~6月中旬,6月中旬出现初孵若虫。柳准球蚧有三种寄生蜂,其中跳小蜂的控制力最强,一年发生两代,越冬代寄生率为12.1%,第一代寄生率为65%。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1及2003~2005年农业部渔业局金枪鱼延绳钓科学观察员获得的生物学数据,对主要捕捞对象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大眼金枪鱼叉长范围63~206 cm,加工后净重范围9~138 kg。黄鳍金枪鱼叉长范围是97~176 cm,加工后净重范围14~80 kg。两种类雌性个体所占比例各月差异较大,平均约40%。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净重与叉长关系分别是W=2.0241×10-5L2.9503,W=2.2281×10-5L2.9079。 相似文献
7.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主要的兼捕物种,其兼捕量的估算是当前资源评估和管理的焦点问题。根据我国金枪鱼渔业国家观察员2012—2018年调查数据,利用Tweedie-GAM模型,分析了大青鲨单钩次兼捕量与时空因素、环境因素和作业因素的关系,并利用交叉验证对基于模型的方法与分层比率估计法对兼捕量估算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累积解释率为51.6%;单筐钩数、经度和纬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单钩次兼捕量随着单筐钩数的增加波动降低,当单筐钩数大于19时,兼捕量显著降低;具有显著的纬向和经向递增的分布特征,在低纬度地区较低且分布均匀(10°S~5°N),东部水域高于西部;单钩次兼捕量季节差异不显著,受月光亮度影响,满月日作业的渔船兼捕量显著升高;在叶绿素浓度较高(≥0.15mg/m3)或暖温海域(≥29.5℃),兼捕量相对较高。同时,本研究发现单钩次大青鲨兼捕量与下钩数量的线性关系不显著;基于模型的兼捕量估计方法优于分层比率估计法。为降低大青鲨兼捕,建议中西太平洋延绳钓渔业单筐钩数不低于20,应控制在中纬度和178°E以东水域...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1及2003~2005年农业部渔业局金枪鱼延绳钓科学观察员获得的生物学数据,对主要捕捞对象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大眼金枪鱼叉长范围63~206 cm,加工后净重范围9~138 kg。黄鳍金枪鱼叉长范围是97~176 cm,加工后净重范围14~80 kg。两种类雌性个体所占比例各月差异较大,平均约40%。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净重与叉长关系分别是W=2.0241×10-5L2.9503,W=2.2281×10-5L2.9079。 相似文献
9.
研究白蜡虫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1年1代,主要危害女贞,小叶女贞,以受精雌成虫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继续取食,生长,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期10-13d,平均产卵9208±2788粒。白蜡虫自给诚虫体重产卵量的关系式为y=510.80+40080.44x(r=0.8956〉r0.01=0.3377),5月中,下旬为若虫卵化期,6月上,中旬为若虫定叶,定杆期,10月上,中旬雄虫羽化与雌成虫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4月印度洋中南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所捕获的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数据,对该鱼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叉长为74~120 cm,优势叉长为105~110cm,约占总数的47.8%,平均叉长为(107.2±4.99)cm。2)长鳍金枪鱼叉长(LF,cm)与加工后重(WD,kg)的关系可表达为WD=1.7146×10-5LF3.0197(总体),WDM=7×10-5L2F.M7229(雄性),WDF=2×10-6L3F.F5354(雌性)。3)调查期间,长鳍金枪鱼性腺成熟度以Ⅳ级为主,约占总数的43.1%。4)当长鳍金枪鱼叉长小于100 cm时,摄食等级以0级和2级为主;当叉长为100~120 cm时,空胃率达39%以上,且随叉长的增长而递增。当叉长为91~110 cm时,摄食饱满指数随叉长增长而上升;当叉长为111~120 cm时,饱满指数随叉长递增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基于线粒体DNA ( mt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对采集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5个大青鲨Prion-ace glauca群体165尾成鱼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65尾大青鲨的mtDNA控制区片段长为694 bp,共得到110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45个单倍型,碱基组成中A为33.46%, T为36.40%, C为18.61%, G为11.53%, G+C含量为30.14%;单倍型多样性指数( Hd )在各个采样点都较高,平均值为0.9973±0.001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1510±0.00091,这表明大青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遗传资源丰富;分子方差分析表明,99.28%的遗传变异出现在种群内,0.7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间;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5个群体间未形成显著的遗传结构,群体间的高基因交流值( Nm )和低遗传分化指数( Fst )揭示了三大洋的大青鲨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0月~2011年3月金枪鱼延绳钓船在北大西洋西部水域(48° ~ 52°N/15° ~ 34°W , 3° ~ 15°N/34° ~ 40°W)兼捕524尾大青鲨(雄性328尾,雌性196尾),本文根据从中随机采集的51尾雄性(104~254 cm FL))和52尾雌性(135~211 cm FL)大青鲨椎骨样本进行年龄鉴定和生长研究。结果表明:叉长和脊椎骨半径的关系式为FL=192.8VR0.837 (n=117,R2=0.90);通过10%硝酸钴染色法观察脊椎骨轮纹,雄性的年龄范围为2~9龄,雌性为3~7龄;平均百分比误差指数(IAPE)为6.33%,精确度较高;采用实测的年龄-叉长数据估算雄性大青鲨年龄,逆算的年龄-叉长数据描述雌性大青鲨生长;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 L∞=330.4cm FL, k=0.15yr-1, t0=-0.64yr (雄性); L∞=295.7cm FL, k=0.14yr-1,t0=-0.62yr (雌性);雌雄寿命分别为21yr 和20yr。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9年7-9月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探捕数据,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钓捕技术、南太平洋的海上环境、渔获组成和长鳍金枪鱼的的生物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影响渔获产量的因素、渔获冷藏加工、渔获销售相关情况进行了总结,针对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今后在该区域长鳍金枪鱼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青冈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序聚类的方法对青冈栎生长阶段进行划分,构建各生长阶段的生长方程,并对生长方程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依据直径连年生长量划分的生长阶段:幼龄阶段1~36 a,中龄阶段37~52 a,其中幼龄阶段的胸径生长方程为D幼=25.1×(1-e-0.023 5A)1.332 2,中龄阶段的胸径生长方程为D中=17.5 1+71.708 7×e-0.144 6A;依据树高连年生长量划分的生长阶段:幼龄阶段1~8 a,中龄阶段9~52 a,但各生长阶段的树高生长方程预测效果不理想。因此,利用直径连年生长量对青冈栎生长阶段进行划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各生长阶段构建的生长方程能有效地预测青冈栎胸径的生长,对青冈栎的经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仔猪源罗伊氏乳酸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罗伊氏乳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曲线、耐热存活率、耐酸存活率、贮藏存活率以及发酵参数。采用均匀设计的试验设计对影响乳酸杆菌发酵较大的6个因素如碳源、氮源和时间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罗伊氏乳酸杆菌的浓度在开始时有所下降,经过2 h之后从1.0×103数量级迅速上升,到第22 h接近1.0×1010数量级,到40 h细菌的数量级开始缓慢下降。75 ℃处理15 min之后存活率为31.3%,经过1个月贮藏存活率为85.5%,pH 2.0处理6 h的存活率为72%. 优化的发酵参数为:时间20 h;葡萄糖10 g/L;蔗糖60 g/L;胰蛋白胨30 g/L;酵母浸粉5 g/L;柠檬酸铵12 g/L. 试验表明了罗伊氏乳酸杆菌具有良好的抗逆性,生长繁殖迅速,可以用作益生菌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长春封闭群日本大耳白兔的生物学数据库,对20只(10♀+10♂)亲代长春封闭群日本大耳白兔及20只(10♀+10♂)自繁F代日本大耳白兔采用Sysmex KX-21N型会自动血球计数仪和美国产Lx-20型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测定了RBC、HCT、MCV、MCH、MCHC、PLT、MPV、WBC、W-SCR、W-LCR10项血液有形成分和血红蛋白,以及AST、ALT、ALP、TP、ALB、BUN、D-BIL、Grea、TG、CHOL10项生化参数,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长春封闭群亲代与F代日本大耳白兔部分血液和生化参数差异显著,且F代的某些指标均优于亲代日本大耳白兔.试验结果充实了长春封闭群日本大耳白兔的生物学数据库并为日本大耳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体外研究了1株仔猪源的发酵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的生长曲线、耐热存活率:耐酸存活率、贮藏存活率等生物学特性,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发酵乳酸杆菌的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发酵乳酸杆菌的浓度在2h之后从10^5个数量级迅速上升,到第24h菌体浓度达到最高值,第28h之后,活菌浓度开始缓慢下降到10^11数量级以下。pH2.0处理6h的存活率为80.9%,经过1个月贮藏存活率为78.4%,75℃处理15min之后存活率为45.1%。优化的发酵参数为:时间:20h;葡萄糖:10g/L;蔗糖:60g/L;胰蛋白胨:30g/L;酵母浸粉:30g/L:柠檬酸铵:12g/L。研究证明该发酵乳酸杆菌具有良好的生长繁殖性能和较强的抗逆性。在仔猪饲料中可以用作益生素菌种。 相似文献
18.
华木莲群落种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的计算,对华木莲SinomanglietiaglaucaZ.X.YuetQ.Y.Zheng分布的群落中60个主要树种间的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木莲分布的群落总体种间关联性为显著正相关;236个种对呈显著正联结,44个种对为显著负联结,PC≥60%有28对,40%≤PC<60%有121对,20%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