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在焦作广利灌区灌溉试验站开展了不同灌溉方式下夏玉米水氮耦合田间试验,定量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水氮耦合对夏玉米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的夏玉米产量要高于微喷带灌溉条件下的夏玉米产量,秃尖长短和百粒重大是滴灌条件下夏玉米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不同灌溉方式下夏玉米生物量随着生育期的推移一直在逐渐增加,而叶面积指数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过程。在相同水氮供应条件下,滴灌处理的夏玉米生长状况要优于微喷带灌溉处理下的夏玉米生长。通过对比不同灌溉方式下的夏玉米全生育期内耗水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发现滴灌是比较适合夏玉米生产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2.
河南地区夏玉米作物系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郑州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农业节水灌溉试验场2013-2014年夏玉米实测数据,利用土壤水环境分析软件IrriMax的根区分析功能,对夏玉米的计划湿润层深进行修正;通过作物系数修正模型对夏玉米的作物系数进行修正,并利用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对2014年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水分进行模拟,最后进行模拟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地区夏玉米全生育期的作物系数为0.80,2014年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
"夏黑"葡萄是我国常见的特色水果之一,为了增加"夏黑"葡萄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及提升"夏黑"葡萄产量、品质,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多年栽培经验,总结了"夏黑"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云南省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变化规律,为该区夏玉米合理布局和防御生育期内阶段性干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云南省1960—2014年32个典型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计算夏玉米生育期逐旬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rop water deficit index,CWDI),采用线性趋势和M-K检验分析了云南省不同地区夏玉米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了CWDI与夏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①云南省夏玉米初始生长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全生育期平均干旱站次比分别为50.30%、12.36%、5.88%、6.00%和10.35%。②1960—2014年夏玉米初始生长期干旱站次比和CWDI均呈减小趋势,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全生育期则均呈上升趋势,且快速生长期和生长中期干旱面积和强度上升幅度相对较大,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滇西南。③云南省夏玉米各生育阶段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整体上表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其中滇中干旱频率最高,滇西南最低;云南省夏玉米各生长阶段干旱强度上升幅度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滇西南和滇东北,上升幅度较小区域主要集中在滇中中西部和滇西北。④云南省夏玉米生长中期水分供需状况对夏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结论】一定幅度的干旱强度上升,有利于云南省西部夏玉米增产,尤其是滇西南地区;但会导致中东部夏玉米减产,尤其是滇东北。  相似文献   

5.
不同灌溉施肥制度对土壤水分变化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山东试验区,用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传统沟灌施肥、水肥一体化、滴灌常规施肥3种处理对土壤水分布规律、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试验区夏玉米季滴灌与常规沟灌相比,60~1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高,充分满足夏玉米开花期、蜡熟期深层根系吸收水分,而水肥一体化处理较之滴灌常规施肥呈现了夏玉米各项生长指标较高,稳定性较好的特点,更好的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表现出节水高产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临汾市尧都区夏玉米播种面积大,有必要对夏玉米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大范围推广。详细介绍了夏玉米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抢时播种、田间管理等技术。  相似文献   

7.
依据天长市二峰灌溉试验站2010年夏玉米地下水位埋深试验资料,通过6种地下水位控制处理和3种对照夏玉米试验,探讨了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对夏玉米的耗水量及耗水量与产量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的耗水量呈抛物线型,前后期小,中期大,到抽雄吐丝期达到最大,并随水位埋深加大而降低;过高或过低的耗水量均影响夏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实施铁茬播种的夏玉米耐旱性好冀州市农机局耿宝辉1997年入夏以来,我国北方地区遭了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秋季作物严重减产,然而,河北省冀州市实施铁茬播种的夏玉米比传统耕翻后再播种的夏玉米的产量明显提高。据调查表明,使用传统先浇后耕再播方式播种的夏玉米株...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黄泛区农场近几年夏玉米种植的实际,重点总结了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中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夏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小麦夏玉米吨粮田机械化技术小麦、夏玉米亩产吨粮(即小麦亩产400千克,夏玉米亩产600千克以上)机械化技术,就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体,结合“吨粮田”农艺最新研究成果,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为小麦、夏玉米提供最优化的生长环境,从而使其...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夏玉米灌水方案优选中的应用,采用改进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夏玉米的耗水量及产量特性进行评价,并结合郑州地区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夏玉米种植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随灌水控制下限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控制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时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与试验区试验结果相吻合。因此,改进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应用于夏玉米灌水方案优选的研究中,并为模糊综合评价在节水灌溉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了解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和分析发生原因是有效预防夏玉米病虫害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结合当地实际,调查了几种主要的病虫害发生趋势,并分析其原因,为夏玉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小麦收割的结束,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夏季作物播种时期。夏玉米播种面积在山西夏季作物种植面积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山西,夏玉米大部分以麦后直播为主,农民习惯耕作方式是不整地,不施基肥,只是在播种时施用少量种肥。由于夏玉米生长发育快、生育期短,很多农民由于施肥不合理,导致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同时也影响了夏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是提高夏玉米高产丰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乙草胺·莠去津52%悬乳剂对夏玉米田杂草防除效果及对夏玉米产量和安全性的影响。使用乙草胺·莠去津52%悬乳剂1.80~3.00kg/hm2(制剂量)于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处理,对北方夏玉米田主要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药后21~42d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达95%以上,夏玉米产量比清水对照增加1.1%~2.0%,且对夏玉米安全。  相似文献   

15.
依据1999—2003年五年田间试验资料,利用Penman-Montheith公式计算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全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并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监测夏玉米全生育期内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由此计算了夏玉米各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并分析了作物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气象条件下,夏玉米的参考作物蒸发蒸...  相似文献   

16.
50%乙苹胺水乳剂是新型玉米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剂,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不同施药剂量50%乙草胺水乳剂对夏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夏玉米产量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0%乙草胺水乳剂80-160g/0.067hm^2(制剂量)于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处理,对北方夏玉米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药后21-42d株防效和鲜质量防效均达95%以上,夏玉米产量比清水对照增加2.9%-5.7%,且对夏玉米安全,说明该药剂是防除夏玉米田主要杂草较理想的除草剂。  相似文献   

17.
正夏大豆是我国农业重要的一种经济作物,具有投资小、投工省的特点。近年来,山东省兖州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夏大豆播种面积约1万亩。种植夏大豆受品种特性、气候条件等影响,易造成产量低,6月中旬是夏大豆的适播期,由于正处夏季,天气炎热,温度高,土壤干旱,整地播种较费时间,易造成晚播,不利于干物质吸收,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夏玉米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垄作均比传统平作大,最大差值为0.43,梯形垄作栽培的夏玉米叶面积指数高于V形垄,最大差值为0.23。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均高于传统平作,而梯形垄作种植模式优于V形垄作栽培的夏玉米,梯形垄作...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文水县东临汾河,西伴吕梁山,每年无霜期160~180d,夏大豆播种面积0.4万hm2。受多种原因影响,夏大豆产量水平始终不高,直接影响着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经多年的实践,夏大豆栽培应注重以下几点技术。  相似文献   

20.
秸秆覆盖量对夏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夏玉米在露天和干旱棚控水2种土壤水分状况下生长状况的观测,发现秸秆覆盖夏玉米有明显增产效应,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通过对0、3000、6000、9000、12000 kg/hm2五种处理下玉米状况的对比,得出6000 kg/hm2为渭河平原地区最适宜夏玉米田秸秆覆盖量。在6000 kg/hm2覆盖量下,露天小区夏玉米可增产5.61%。试验证明,渭河平原地区秸秆覆盖夏玉米,增产潜力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玉米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